梅县风物
围龙屋是客家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围龙屋门前都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主体建筑中,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摘录)
客家人聚族而居,以便于抵御外敌和野兽。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里面包罗了各种生活设施,几乎是个小型的社区。据我有个在围龙屋长大的朋友介绍,住在围龙屋冬暖夏凉,通风良好,蛮舒适的。
在梅县南口镇侨乡村,还完好的保存着33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客家围屋群。
摄影:综艺之光
围龙屋的形状有圆形、八角形、半圆形,梅县的围龙屋是方形的。
摄影:利山
无论哪种形式,围屋的精神都是团结在一起,和谐的、紧密的。
每个家庭比邻守望,相互扶持;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传统。
摄影:综艺之光
荫庇着每一个居民的温馨与融洽。
摄影:秋森
叹为观止的是那一排镂空的竹叶,细小的枝节上,舒展着有着渐变色调的绿叶子。经历了近百年风雨的刷洗,依然栩栩如生。这样的工艺是否来自于佛山石湾的陶雕艺术呢?
摄影:秋森
摄影:秋森
看不尽的浮雕 缕空雕、梁雕、斗拱雕花...... 建造自己的家园,谁不是运足匠心? 楹联、牌匾...... 抒发的是气韵,承载的是风雅。
摄影:秋森
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叶落归根的思想,使得许多在海外创业发展的客家人纷纷回乡买地置业。 梅县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回流的华侨带着外国洋式建筑的相片,加入客家围屋的特色而建。地方色彩中融合了异国建筑元素,成了一道“中西合璧”的风景。
联芳楼围屋的正面是三个耸立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饰以动物和花草浮雕,钟楼上端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雕像、和一些罗马风格的装饰纹样。饶有趣味的是,这些西方雕饰的下面,遽然是东方的双龙戏珠。
于细微处的用意雕琢,是经得起品味的雍容。 和中国绝大多数的乡村一样,梅县青壮的男子们都出去大山的外面发展,围屋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摄影:林中 摄影:综艺之光
孩子们也象弄堂里的穿堂风,迅速地蹿高,很快地走到围屋的外边。
先辈伐木垦荒,筑坝造田留下的祖业,总还是需要人耕种。
摄影:林中 摄影:综艺之光
客家人选择较低缓的山地开垦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浇灌。在层层山脉间罗列出阡陌纵横的田园诗画。
篱舍相望,鸡犬相闻 ,谁说世外桃源一定在水边?
摄影:综艺之光
毕加索的色块,蒙德里安的构图 在秋天的画布上 收获着一年的辛劳与喜悦。
摄影:佚名
不知道每一双望眼,
是否都能收获到一双还乡的行踵。
摄影:综艺之光
梅县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
十月,又到了红柿,金柚上市的时节。
摄影:综艺之光 正月,如能留在梅县,过一个客家人的春节。
烧烟架,耍火龙
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摄影:利山 尽管,城市的建设在各地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摄影:利山 但是,因为群山的屏蔽
梅县还没有多少钢筋水泥的硬伤。
围龙屋上岁月的陈迹
被云雾烘托得像一幅水墨山水,
静谧中透着隽永、雅致。
摄影:综艺之光
每一个清晨的到来 旭日都给山峦、屋顶,林杪、枝头,披上嫣红的霞光。 像杯陈年普洱的茶色
梅县这杯茶 要用清冽的泉水 平和的心情 慢慢的,细细的去品味。
[ 本帖最后由 涯系客家人8 于 2007-9-26 20:2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