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1|回复: 2

广西马山客家话名词常用后缀的对应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6 17: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山客家话名词常用后缀的对应关系
                                                    黄秀升(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崇左   532200)
       “公、嫲、牯、佬、仔、脚、头”等是马山客家话中常常用到的名词词缀,它们在客家方言体系语源中呈现了对应的关系,充当后缀以后有的只有其形,但词缀搭配对象是有其语源依据或文化基础的。
      客家话;名词后缀;对应;语源
      客家话常见的名词后缀不算很多,这些充当词缀的词素,大多已经虚化,但是虚化的不彻底,这不仅表现在语音形式上的一致,还在意义方面或多或少与词根有联系,同一词缀在不同的地方,有时候只表示语法意义或抽象的语汇意义,有时则二者兼有。然而这些常见的词缀有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应关系。下面就几种对应现象具体说说。
      1.性别上的雌雄对应
      在客家方言中,用以表示动物雌雄的语素通常有“公[k  ①]”、“牯[ku③]”、“雌[tc'i④]”、“嫲[ma②]”“婆[p'o③]。它们分两个对应组。
      (1)公与婆、嫲
      “公”和(“婆”)“嫲”搭配形成一对表雌雄意义的语素,表示的意义如下:
      1.1如果用来称呼人,公指的是男性,“婆”、“嫲”指的就是女性。“公”用来称呼男性,多指年长的,如“姐〔tc'ia③〕公”(外公)、“叔公”、“阿祥公”、“李三公”、“道〔t'au〕公”等等,也用来称呼男性神鬼及其神职人之类,如“道公”、“土地公”、“仙公”。但是有时放在贬义词的后面,表示对该男子的反感如“癫公”、“痴〔tc'i②〕公”。
      “婆”是对年长的女性的称呼,如“伯婆”、“姐婆(外婆)”、“叔婆”等等此外还可以用来指某种职业的女性,如“媒婆”、“贩婆”、“仙婆(以算命、驱鬼为职业的老女人)”等。
      此外,“公”、“婆”在有些情况下,没有语汇抽象意义,只有语法方面的意义。比如“天公”(彩虹)、“鼻[p'i②]公”(鼻子)、“耳[ i②]公”(耳朵)、匹[pi⑥]婆[p ②]、鹞[ia u③]婆等等。
      “嫲”也是用来称呼女性,不过她们年龄比不上“婆”高,地位当然也不那么尊,称呼起来比较随意一些,如“阿芳嫲”、“莲瑛嫲”,有时也有表示贬义如“癫嫲”、“痴嫲”、“〔t m⑥t  ④〕嫲”(指智力低下或精神不正常的女人,也通指做事或说话拖泥带水、没有章法的女人)。如果放在说某种语言的后面,表示操这种话的妇女“〔l  ③ka①〕嫲”(壮族妇女)、“本地嫲”(说评话的妇女)、“横塘(一种当地汉语方言)嫲”,“瑶嫲”(瑶族妇女);也有放在地名后面的,泛指这个地方的妇女,如“朝南嫲”、“白马嫲”等等。
       尽管和“公”对应的有“婆”、“嫲”两个词缀,但是该说“婆”的词语是不能用“嫲”替换的,原因就是由于这两个词缀的抽象意义中还有尊卑之别。
      1.2表示动物植物的雌雄两性,“公”一般是指雄性,而“嫲”指雌性。“公”在很多场合是指比较小的雄性动物如“鸡公、鸭公、老鼠公、鸟公、黄蜂公”等等。雌性动物则没有大小分别,通称“嫲”,如:“鸡嫲”、“猪嫲”、“牛嫲”、“狗嫲”、“鲤鱼嫲”、“蜜蜂嫲(蜜蜂蜂王)”、“田螺嫲”、“鹅嫲”等等。
      “公”“嫲”有时也可以用来称呼植物。对于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或者疯长而没有果实的农作物或其他植物,就用“公”来称呼,结果的用“嫲”来称呼:
      木瓜公:开花不结果的木瓜
      木瓜嫲:能结果的木瓜
      禾公:指叶子长得很好,但是没有结穗的禾苗。
      豆公:藤蔓长的茂盛,却不落果的花生
      [  u⑤pa ①](玉米)公:由于营养过剩只长干和叶子而不长苞的玉米;也指营养不良不能结苞的玉米。
      不过习惯上来说,除了木瓜有“公、嫲”之外,其他的都是有“公”没有“嫲”,因为农作物或植物无果实的毕竟是少数,不必再用“嫲”来强调结果的大部分作物。
      嫲也同样用于一些没有性别之分的名词后面,不表示什么意义:如刀嫲(菜刀)、姜嫲(生姜)、笠[tim⑤]嫲(斗笠)、勺[ts ⑥]嫲(水瓢)等等。
      (2)牯与雌、嫲
这一组词缀一般用在是放在动物名称后面的,牯是指比较大的家畜或畜类雄性的动物,如“牛牯、马牯、[ a①]牛(黄牛)牯、猪牯、老虎牯”等等,在广西部分客家方言里很少用来指人的,只是有时用“后生牯”来泛指青年男子。“嫲”用来表示动物的雌性(用法见上文)和“牯”成对应。比较特殊的是“雌”,这个词缀放在名词后面,指没有生殖过的较大型成年的家畜或兽类动物,如“牛雌、[ a①](黄牛)雌、马雌、猪雌、狗雌、老虎雌”等等。对于一些不大不小的动物,如猫兔之类,雄性有时可以用后面加牯:“猫牯”“兔牯”,与之相对应的,当表示雌性时,有时可以用“嫲”,有时候可以用“雌”,如“猫嫲,兔嫲”“猫雌、兔雌”等。
      对于动物来说,雄性动物是否成为“爸爸”区分的意义不大。在过去,大多动物即使是当了“爸爸”也不知道它们的“儿女”具体是哪一个,动物“夫妻”共同关照幼子的情形也比较少见,特别是常见大型的哺乳动物,所以对于成年但是没有当“爸爸”的动物们就没有特别的名称。对于较大的雌性动物,它们的体形行为等方面在哺育后代前后都有所变化,因此就有必要加以区分,这还是在牲畜的买卖过程中的价钱重要参考呢。但是那些小的动物由于看不出这些变化,不管是否繁殖或下过蛋,都称它们为“嫲”。
      在本地(马山、武鸣)的客家方言中“公”作为雄性,可以和“婆、嫲”对应;“牯”作为雄性只能跟“嫲”、“雌”对应,而很少跟婆对应的,反之亦然。
      还有,与“雌”用法一样的一个后缀是“[lu n④]”表示即将下蛋的成年家禽或大型禽类动物。这个后缀仅仅放在鸡鸭鹅等后面,如“鸡[lu n④]”是项鸡,这些家禽下蛋以后就只能叫“嫲”了,这区分是很清楚的,这下文还具体说。
      牯也有只表示结构意义的,比如:石牯(石头)、[t  ①ts  ③]牯(肘)、[tc'i⑤t u③]牯(膝盖)等等。
      2.表示辈分长幼差别的
      辈分主要体现在长幼的顺序上,有部分已经和性别对应相重合,这里不再说,下面就一些常见的称呼词缀说说。
      (1)嫲与仔[tci ②]、妹[m i③]
      1)这一对词缀一般放在人或地方名词后面,就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母、子(女)”关系,例如庆芳和庆芳嫲,指的就是庆芳和她的妈妈;或者放在地名或讲某种语言后面,泛指对某地或者讲这种语言的妇女和男童女童之,从称呼中可以看出他们年龄大小及其是长幼关系:府城嫲、府城仔、府城妹,本地(评话)嫲、本地妹等。
      (2)佬[lau③]与仔、妹
      这一对关系主要是用来称呼人的,用佬、仔来称呼,一般是指男性,而“妹”指女性。“佬”是指年纪较大的男子,是长辈;“仔”、“妹”是后辈男女,年纪较小。这一对词缀通常有褒义,也有贬义。如男性象“癫佬、癫仔”(癫是精神不正常的意思)。以前用“佬”、“仔(妹)”来指称人,但有些许的贬义,或看不起这些人,现在这种意味已经不那么浓了,被称呼的人也不感觉不舒服。如果是放在述宾结构的后面,往往是表示从事那种职业的人,如“打铁佬、打铁仔、贩果佬、贩果仔、洗衣妹”等等,这样的称呼有随意而不很尊重的意味。如果放在地名的后面,泛指那个地方的人,如府城佬、石塘佬、两江佬、陆擀仔、周鹿仔,那旺妹、双桥妹等等。如果放在说某种方言或民族名称后面,就泛指说这种语言的人,如新民佬、本地老、横塘佬、瑶佬、瑶妹等等。
      佬嫲仔妹用于表示人的名词后面的时候既是性别关系,也是长幼对应关系。对于动物而言动物只讲大小,而较少谈及辈分“佬、仔”的对应也只是用于人和人之间,从不用“佬”来放在动物名词的后面。
      3.大小关系
      在客家话中除了直接用“大、细[ i ②](小)”来修饰名词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表示其大小的后缀。不过“大、细[ i ②](小)”这两个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比如大猪、大番薯(红薯)、大锅、大猪牯、细牛、细猫、细索(细小的绳子)等等。用相对应的词缀分别表示大小也是常用的。
      3.1用“公”与“仔”区分物体的大小。用这两个对应词缀来表示大小有一定的语源依据的。公,本来是指年长的男人,就具有“大、尊”的含义,而“仔”则是婴儿或是动物的幼子,具有幼小的意思。辈分长幼是对人或动物而言,但对也有其他的用法。例如:
      碗公:用于盛菜或汤的大碗
      碗仔:用于装饭的较小的碗
      手指公:拇指
      手指仔:小指
      番薯仔:小红薯
      石仔:小石头
      3.2用“嫲”(公、牯)与“仔”区分动物的大小的,“仔”原意就有动物幼子的意思,用来表示小的动物,这是词义的扩大。一般用“嫲”与“仔”来区分大小,特别是从外形难以区分雌雄的动物如田螺嫲、田螺仔、蛇嫲、蛇仔、蟾蜍(蛤蟆)嫲等等,个子小的动物也用“仔”来称呼的如猪仔、牛仔,这里已经不是幼子的意义了,是指长不大的动物;当然如果较大的动物属于雄性,就用牯、公称呼,不过很少用“仔”跟它对应一起称呼的,除非是大的雄性动物和同类的小动物在一起。
      4.种类的对应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类别之中形成的对应关系,比如动植物之间、禽与兽之间或者其他的之间的对应关系。
      雌与[lu n④]。
      分别放在较大型的兽类和禽类名词后面,表示成年但是没有繁殖或下过蛋的禽兽,关于“雌”在上文已经说过,这里主要说[lu n④]的使用。[lu n④]是用在较大型的禽类动物,比如项鸡,在客家话里叫鸡[lu n④]所以就有花鸡[lu n④]、乌鸡[lu n④](黑色项鸡)、白鸡[lu n④](白色的项鸡)、本地鸡[lu n④](土鸡项鸡)、山鸡[lu n④]、水鸭[lu n④](野鸭)等。同样鹅、鸭、天鹅等也都可以这样叫鹅[lu n④]、鸭[lu n④]、天鹅[lu n④]等等。
      (1)核[fet⑥]与仁[ien②]
      这两个词缀都是指植物的种子,一般来说,有果肉的植物种子叫“核”,而没有果肉的植物种子都叫“仁”:
      桃子核、枇杷核、蟠桃核、石榴核、葡萄核、龙眼核、荔枝核……
      玉米仁(玉米粒)、芝麻仁、花生仁、松树仁(松子)、白菜仁……
      相对而言,核是比较大的,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葡萄核就不比花生仁大,然而说“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较小的意思。因此也有用“仁”来表示细小的粒状物体,如沙仁(铁砂)、鱼眼仁(鱼眼珠)等等。
      5.方位的对应关系
      脚[ki ⑤]与头[t'i u③](顶[ta ④]),这是比较特殊的对应词缀,一般来说对应的东西在语汇意义上应该不一样,但是这一个对应却是含有相通的语汇意义,这种一个意思用相反的词缀来表现,也算是少见的了。
      “脚”客家话作为名词的时候,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是一样的,如“他的脚断了(脚骨折了)”,作为词缀在有些地方,用法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例如裤脚、山脚、墙脚等,但是在客家方言里“脚”放在名词后面一般是表示残余物,也指沉在液体底下的东西。
      潲脚  喂猪的泔水剩下的渣。
      席脚  指编草席所用草中的次品,多指的短小、断、烂的部分。
      菜脚  青菜挑选剩下的老、烂的部分。客家谚语:“织布人打赤膊,打席(编席子)人睡席脚,种菜人吃菜脚。”
      布脚  指做衣物等剩下的布料。
      水脚  泔水渣。
      桶脚   桶里的水倒掉以后剩下的东西。
      碗脚   残留在碗里的东西。
      汤脚   喝汤后剩下的汤料。
      “头”作为名词的时候,用法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比如“他的头被打伤了”、“他头疼的很厉害”等等。但是用来作词缀的时候,和现代汉语“头”用法也有一致的,如“芋头”、“拳头”、“蒜头”、“石头”、“手指头”等等。只不过客家话的词缀并没有读轻声,一律读[t'i u③]。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通常把剩下的一端或部分说成“头”和“脚”一样,多表示残余的部分:
      米头:米筛以后剩下的细小米粒、糠、细石等。
      糠头: 把米糠筛以后剩下的较大的糠皮。
      灰头:从草木灰中筛或检出的泥团或其它杂物。
      布头:布块裁剪以后剩下的小布片。
    和“脚”相对应的词缀还有“顶”,顶也有实词意义,它指上面或顶部。用作词缀的时候,它有指意义是指浮在液体表面上,一般来说也是被遗弃的部分。例如:
      水顶 浮在水面上的脏东西
      汤顶  浮在汤水面上的油、泡沫等东西
      粥顶  煮稀饭是浮在面上的泡沫等
      此外还有“油顶、醋顶、酒顶、”等等
      “脚、头(顶)”最初是指人的肢体部分(后来才发展到用于动物),作为词缀的语汇意义,尽管没有了原先的意思,但是它们之间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脚,本来的意思就是在底下,用它当作“剩下”抽象语汇意义;客家话常常把头顶[t'i u③  na① ta ④]连着说的,这个词的中心是在后面的“顶”字,即指人头部的最上方,在液体的上方,自然是浮着的;头,本已应具有事物的另一端的意思,取去的部分不在了,剩下的自然是另一端所以叫“头”。这三个词都指明物体的一个明确的部位或方向等,所以在用来指称的时候,说出了其中的,没有说的部分也就清楚了,对物体的取舍也是这样,说清了不要或剩下的部分,其余的去向就不必要交代。这就是“脚、头(顶)”都具有相同的抽象语汇意义――多指剩下或不要的意思――的原因了。
      客家话的这种对应关系词缀,原先是名词是用于人或动物,后来用在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体的名称后面。虽然有许多已经不具有语汇意义,然而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可以随便使用这些词缀的。这里面有民族文化的许多因素在限制着。
      古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不分彼此的,物我一体,他们认为天地之间无非有三种生物:人、禽兽、花木,万物并没有先天的差别,他们同样具有人的智慧,既然如此,人、动物、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如石头等就可以用称呼人的方式来称呼它们,人有性别的差别的对应,而万物同样也具备也就不足为奇了;人和动物有头有脚,其他的物体同样也有。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万物是由阴阳组成的,所以在对于表示雌雄的词缀能跟什么名词搭配,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配雌雄词缀的。比如性别中,雌为阴,雄为阳;方位中内阴外阳,物体中突出的为阳,凹进是阴,气质中刚劲为阳,柔弱为阴;五行中金火为阳,水土木为阴;五色中红黄为阳,蓝绿黑为阴等等,一般来说,属阳的用表示雄性的“公”、“牯”作后缀,涉及阴性的就用“嫲”“婆”作后缀。比如“公”,如鼻公、耳朵公、手指公这些人体突出的部分;阳刚之气或威猛的东西也称“公”,如雷公、日头公(太阳);也有鲜艳色彩的比如天公(虹)虾公本来和水有关,但是煮熟以后多呈红色,红也是属阳的,还把很硬又小很难煮得烂的绿豆称为“绿豆公”等等。“牯”是指年轻力壮雄性动物的,具有刚劲有力的内涵,说膝盖牯、肘牯、拳头牯、石牯,体现了这些部位或物体的刚(硬)劲或有力的一面。同样,在阴阳学说中雌属阴,所以属于阴或和阴性事物关系密切的大多事物可以用嫲(有的是婆)来称呼,如和水有关的勺嫲、笠嫲(多是遮雨用)、[k m⑤]嫲(青蛙),处于阴暗或者内部的如:舌嫲、姜嫲、芋嫲(芋头)、虱嫲(虱子)、“锅[u ⑥]嫲(锅头)”、“刀嫲”(菜刀、锅,放在厨房,旧时的厨房多是黑且暗的,所以放在里面的菜刀、锅等用“嫲”称呼)。“婆”的用法也和“嫲”一样,这里就不多说了。
      象公婆嫲牯这类的词缀,起初是可以出现在同类名词后面表示不同的属性,当这些词的搭配对象失去语汇意义以后,不再具有原来表示的的抽象意义,有时候就以民族文化习惯为依据来搭配名词。这样一来,对于同一种名词的后缀,有了配对的其中一个词缀,并意味会有另一个词缀与之相配合同时出现,这不仅是因为有些事物的另一面不显现,也因为有些物体是孤立的时候,它的对应面没有表现出来,如“姜嫲”就没有与之相应的“姜公”或“姜牯”,有“石牯”而没有“石嫲”或“石婆”等等,然而这种现象也不能掩盖对应关系存在于客家方言中名词词缀中的事实,恰恰说明了这类对应形式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说明:本文依据的客家方言主要是以广西马山、武鸣等地的客家方言为对象;在文中为了方便,尽管客家话的发音和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别,如果没有必要,就不用国际音标注音,在上文已经有音标的下文就不再注音。在音标中的数字代表:①阴平44,②阳平24,③上声31,④去声52,⑤阴入1,⑥阳入5。

参考文献:
[1]何耿.镛客家话语法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9.
[2]邵宜.客赣方言“名词+雌雄语素”结构不表雌雄现象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3]黄雪贞.客家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J].方言1994.4.
[4]林立.芳梅县方言语法论稿[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出版.
[5]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http://www.ccc68.com/cShow1.asp?id=772

[ 本帖最后由 岁月 于 2007-9-26 17:1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17: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雅苍梧客家差茅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20: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嫲、牯、佬、仔、脚、头”等是马山客家话中常常用到的名词词缀
——也同涯防城港客家话差无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4: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