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59|回复: 6

浦北县精心打造文化浦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 12: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ww.GX.xinhuanet.com   2006年09月01日 10:49:58  来源:钦州日报  
    浦北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打造文化浦北,开发旅游资源,于2005年5月利用小江镇平马村委长安村宋氏《金玉公祠》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建立了《浦北县客家文化村》,旨在为客家人追溯客家遗风,凝聚客家力量,建设客家家园。

    浦北客家人的历史沿革

    客家,起源于远古,兴旺于中原,形成于闽粤,游徙于全国,分布于全球,是中华民族八大民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内外客家总人口约八千多万,他们广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国内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18个省区的280多个县、市及港、澳、台地区。

    浦北历史悠久,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客家人就在这居住。根据历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在该县石冲镇坡子坪村仰天窝建立“越州府”,它是当时广州和交州并列的一个省级军事和行政单位,初辖郡八个,南齐时辖郡扩到二十个。首位越州刺史陈伯绍是河南南阳人。历史上的河南南阳颖川等地都是古代汉族的聚居地,因战争或其它原因被迫南迁或东移,因其为后迁入的外地者,故通常被称为“客家人”。自陈伯绍进入浦北境地时始,与他同属河南颖川或南阳的宗亲及乡里官兵也随之而来,很多子弟兵不愿或难以返回故里,只好就地落业安居。故时至今天,在越州城周边的石冲、安石、泉水、张黄、大成、白石水及小江等浦北县中南部镇以及隔江相望的合浦县公馆,博白的南部乡镇,说客家话的居民特别多。就狭义的说客家话(新民话)就有40万,约占全县人口的50%左右。就广义来说该县100%都是客家人。因为曾经普查全县的各姓氏家谱,没有一个姓氏的始祖不是从福建搬来的,故100%是客家人。

    浦北客家人的文化

    客家人在浦北的良好环境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除了保持原有的优良文化传统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外,还创造了灿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经过代代的相传与光大,涵盖面也变广,蕴藏也更深厚。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宅居文化、生产习俗、衣食文化、礼仪交际、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竞技游戏、方言俚语等等方面的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民间艺术方面,浦北的客家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继承与创造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和富有意义的民间艺术,如“跳岭头”、“舞春牛”、“狮子舞”、“龙舞”、“舞青龙”、“鹤舞”、“竹马舞”、“舞麒麟”、“粤剧”、“鹩剧”、“师剧”等等。还有衣食文化方面的,如“浦北芝麻饼”圆如月形,既香又甜;“浦北白糍米壹”不仅清甜爽口,甜而不腻。总之,浦北的客家人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步把一些习惯成自然的东西,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创新,形成了丰富的浦北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文化 建设客家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浦北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使浦北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正呼唤着文化底蕴的支撑。浦北县委、县政府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整合客家文化,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打造文化浦北,开发旅游资源。利用小江镇平马村委长安村宋氏《伯玉公祠》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建立了《浦北县客家文化村》,布展《浦北县客家民俗文化展览》。整个展览分为客家人迁移布展区,浦北客家人分布展区,客家人劳动工具展区和生活用品展区,客家民俗文化展区,客家名人展区及各镇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区等七部分。客家文化村的建成,追溯了客家遗风,能够凝聚客家力量,更好地建设客家家园;她不仅是浦北县文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而且是广西客家第一村。 (记者 李慰明)

来源:新华网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6-09/01/content_792958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2: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德 于 2007-9-2 12:30 发表
狭义的说客家话(新民话)就有40万,约占全县人口的50%左右。就广义来说该县100%都是客家人。因为曾经普查全县的各姓氏家谱,没有一个姓氏的始祖不是从福建搬来的,故100%是客家人。

客家人就是客家人,客家人竟然有这样的“狭义”与“广义”之分,真是胡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09: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浦北县客家文化村的前身属《伯玉公祠》,该祠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距今110年,是清代进城乡上坪村的开明绅士宋安甲筹建。该古建筑群座东北向西南,占地3080 m2,建筑面积1730 m2,布局为三进两厢,后侧为花园和炮楼(已拆毁),前有广场,广场右侧有鱼塘(钓鱼池)。房屋方整规正,布局合理,涉及具有客家特色,前后左右对称,内设有厅、亭、井、阁配置。三进共有十条方形石柱,均阴刻有"长安"村名为开头的对联。大门设置有横栊、直栊、板门三层。门框四边为花岗岩精工制作,石质门墩雕有"麒麟滚球"和"狮子滚球"的图案。整座古建筑群内有浮雕木刻图案多处,具有清代典型的中国南方大户客家风格,是旅游和休闲的理想场所。

http://www.cnci.gov.cn/docc/proj ... spx?project_id=2142
-----------------------------------------------------------------------------
客視"作客他鄉"之前介紹過浦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09: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浦北客家文化掠影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民族八大民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内外客家总人口约8000多万人。他们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国内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及港澳台地区。浦北客家主要分布在石埇、张黄、安石、大成、樟家等14个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40%左右。
 客家历史源流
  史载,客家人原聚居住在中原一带,即今河南颖川、南阳。由于战乱、灾荒等各种历史原因,从东晋至明清的千余年间,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其中明末清初的第四次大迁移直接影响了浦北的客家历史。“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因其为后迁入的外来者,故通常被称为“客家人”。
    浦北客家历史应追溯到距今1585年的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七年(即公元471年),当时的西江督护陈伯绍奉命南赴,在今浦北境内的石埇镇设立了越州。该古城旧址至今锋存,美其名曰“青牛城”。当时的越州与广州齐名,辖地东至茂名,南达雷州半岛全部、西与今钦州接壤,北至容县一带,以古越州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史也随之辐射整个区域。

  客家人在越州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勤劳开拓,其中不少客家人的精英还成为拥戴孙中山先生推翻腐败清朝的国民革命的先驱,还有更多的志士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建设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流血牺牲。而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进驻南疆的第一任越州刺史陈伯绍,被追封为“陈越王”。浦北客家人曾立庙以祀,然随着岁月的变迁,所立庙宇大都湮没无存,唯其英名永留青史,永远活在古越大地广大客家遗民心中!          客家文化艺术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创造了唱鹩、采茶戏、跳岭头、舞龙,以及聚集了客家人文精华的各种戏曲、曲艺、舞蹈、音乐艺术等,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鹩剧。这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浦北客家小戏,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相传明末由民间“引凤”歌舞发展而来,盛行于清代,摹拟日月和凤凰,元宵以前“沿材唱舞”。当地土称鸟为“鹩”,所以也把凤凰称为“鹩”,因此得名“唱鹩”。有“追信”、“玉美人”、“担梯望月”、 “棹船调”等十二种鹩调、一百多首小曲,保留剧目40多个。鹩舞《头堂歌》获广东湛江专区会演优秀奖,以鹩调为基调创作的歌曲《回乡谣》、《金鸡银凤喜落山》、《万山人民唱新歌》、《十唱六万山》等被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歌曲,其中《回乡谣》获全国青年歌曲大奖赛优秀奖。鹩剧因其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深受客家人喜爱。在商海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地方戏种日渐衰微,浦北客家鹩剧风采依旧,实在难能可贵!
  采茶戏。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内容多为客家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经商谋生等,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成,曲调流畅优美,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独具客家表演艺术特色。至今仍保留有宋元杂剧的某些特点,曾有一百多个传统戏目在民间流传。
  舞龙。舞龙是浦北客家人在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喜庆节日的一项重要艺能活动。以乐民镇的“舞火龙”最具特色。
  每逢中秋节,乐民镇圩街及每个村庄都要集资舞火龙,隆重欢庆佳节。是时,四邻六乡一、二万人前往观赏,甚至灵山、钦州、防城、南宁、横县、贵港、玉林等地的人们都闻讯而至。火龙长70余米,用竹蔑织扎成一节一节龙体,龙体多达百节,裹上鲜芭蕉叶作龙衣,龙身插满香烛;龙角插两支大蜡烛;龙眼装上发光的电珠;龙体内装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
  中秋之夜,铳炮三声,鼓乐齐鸣,鞭炮齐响,七条火龙(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条主街及两个新开发区),分别由百多位壮汉撑舞,引“龙”抢“珠”,逗“龙”游舞,盘“龙”翻滚,令人眼花缭乱。看,龙眼闪闪发光,龙身通体香炬燎绕,几十个年轻小伙子们赤膊挥舞点燃的鞭炮跑在火龙周围,为火龙助威。凡是火龙经过的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门前都燃放鞭炮作迎送,以谢火龙带来吉祥如意。
  子时,浩浩荡荡的火龙队来到早已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的广场,绕场舞一刻钟后,便点燃火龙身上的“机关”,东南西北四个街口以及广场中间,分别燃起两挂长长的鞭炮。刹那间,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爆响,龙口吐出串串金珠,火龙边舞边喷出五彩缤纷的火花,一串串火箭、烟花,从不同的角度飞向幽蓝的夜空,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图,一时间流星满天,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火龙辉映着滚滚硝烟,犹如茫茫雾海中一群金色的巨龙在腾跃、奋搏,气势磅薄,蔚为壮观——舞火龙达到了高潮。
  烧完各式烟花的火龙结伴来到郊外的社庙前,祭过社后,围观的群众便会一哄而上,肢解火龙,抢夺“龙筋”(扎火龙用的绳子)、“龙骨”(扎火龙用的竹蔑),最得意的当数抢到“龙珠”和“龙须”者。大伙还可以在社庙吃一碗“龙粥”。据说,吃了“龙粥”自会身体健康,百病不侵,延年益寿呢!
  跳岭头。“跳岭头”就是所谓的“傩戏”,又称“颂鼓”、“跳鬼僮”、“岭头节”,客家人用它来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
  每年农历八月至九月,“岭头节”开始,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表演内容有“开擅”、“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师”、“舞五雷”、“五雷灭妖”、“庆丰收”等。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浦北客家文化历经风雨留下的文化艺术还有木偶戏、师剧、竹马、舞麒麟、唱春牛、老杨公、狮舞、鹤舞等,古老神奇的客家民间艺术是客家文化的瑰丽宝藏,是研究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活化石”。
  
  客家传统习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浦北客家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在传统节日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有的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爱憎,有的关联着某个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的闪耀着朴素的科学光辉;有的寄托着哀思或对五谷丰登的憧憬。
  春节。这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先在腊月二十三日进行祭灶,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农家妇女搞清洁,男人置家具,人人添新衣。除夕中午,男女老少,满面春风,宰鸡杀鹅,煮糯米饭,以传统的客家菜肴供过社坛和各方神灵后,举杯欢庆团圆。就是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来同吃团圆饭。
  除夕夜,客家人要贴对联、贴桃符、放鞭炮。阖家老幼在长明灯下,聊天玩乐,通宵不眠,畅谈一年的丰收,展望新年计划,这又叫“守岁”。时间一交零时,千门万户,都到厅堂上香,放烟花炮竹。顿时,五光十色的电光炮在闪烁,硝烟弥漫,响彻云天;品种繁多的烟花,绚丽多彩,直穿夜空。不论城镇、乡村,处处火树银花,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也是浦北客家人过年的真实写照。
  初一这天,不杀生,不吃荤,不搞生产。早饭后,村里的青壮年舞龙舞狮,到圩镇店门或邻村拜年,主人出门燃放鞭炮、派红包。这天,浦北客家人还有“偷青”习惯,采摘地里少许的菜花、生菜、葱、蒜等。因“菜”与客家话的“娶”、“财”字谐音,分别寓意“娶花”、“生财”、“聪明”、“有得算”。
  农村新年气氛延续到初七、八以后,人们才陆续下地干活,一些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职工也满载年礼,从乡下回单位上班。
  浦北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很是讲究,如婚嫁习俗有求亲、定亲、迎亲、拜堂、献茶、回门等,丧葬习俗有送终、吊丧、入殓、出殡、埋葬、复坟、做七等,有的掺杂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很多已经废除。

  作者 卢炼
http://www.yiyicheng.com/dffz/qinzhou/wz_html/news_v_256.html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2-21 10:2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浦北马兰客家文化

浦北马兰都是以客家人为主,以下图片展示的就是客家9月9重阳文化的一些略影。   跳岭头。“跳岭头”就是所谓的“傩戏”,又称“颂鼓”、“跳鬼僮”、“岭头节”,客家人用它来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

    每年农历八月至九月,“岭头节”开始,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表演内容有“开擅”、“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师”、“舞五雷”、“五雷灭妖”、“庆丰收”等。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浦北客家文化历经风雨留下的文化艺术还有木偶戏、师剧、竹马、舞麒麟、唱春牛、老杨公、狮舞、鹤舞等,古老神奇的客家民间艺术是客家文化的瑰丽宝藏,是研究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活化石”。
http://bbs2.nnsky.com/dispbbs_86_3814135.html
993.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浦北客家民俗文化村

浦北客家民俗文化村
(來源:紅豆社區)
2005119232344563.gif
2005119232454792.gif
2005119232612809.gif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3: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道伟书记(广西常委)系客家人,故所以重视文化(包括客家文化),在贺州也如此.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6: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