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8-27 0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hinaqw.com.cn/node2/ ... bject6ai245635.html
生存、适应与融合:牙买加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
2005年6月8日 李安山
从抵达牙买加的第一天到1962年牙买加独立,华人在这一小岛上的历史曲折艰难。首先是求生存,然后是求发展。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华人在牙买加的社会和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已经出版了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西印度华人特别是契约华工的著作,也发表了几篇关于牙买加华人社区不同方面的文章[1];然而,从总体而言,对牙买加华人社区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试图利用中文资料,特别是至今尚无人利用的牙买加发行的华文报纸,牙买加华人的历史进行客观描述,以改变学术界忽略牙买加华人社区的倾向[2]。不言而喻,来源于华人社区外部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从牙买加和殖民地的角度来考察华人聚居地,但华人自己发行的报纸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共同兴趣,可以促使我们从华人移民的角度来研究他们的历史。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牙买加华人社区的的起源、适应、融合与身份认同变化的过程。
社区起源:移民过程与生存之争
英属西印度群岛奴隶制度的废除导致了劳动力的急剧缺乏,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制糖工业。在经历了征募欧洲合同工和东印度苦力之后,中国劳工成为新劳动力的重要来源[3]。克里斯汀·何认为:“移民到加勒比海地区的华人是由中国向所有美洲国家巨大的人口流动的一部分。”[4]毫无疑问,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华人移民与美洲的华人移民紧密相关这个意义上,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她忽略了从1800年到1925年超过300万的中国人作为契约劳工来到世界各地这一事实[5]。可以说,契约华工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为全球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一批华人于1854年登上牙买加岛。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大约有200名华人来到牙买加,这些华人主要是来自其他殖民地的再移民。只有第三批直接来自中国。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1854年有多少华人抵达了牙买加?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这里有三个常见的数字:195人(Olive Senior),200人(Tomes),472人(陈匡民;Lind);人们通常认为首批移居牙买加的华人来自于巴拿马[6]。修建沟通地峡铁路的巴拿马铁路公司急需劳动力,大约有709名华人被雇佣。他们在1854年3月30日到达巴拿马。在通往巴拿马的艰苦航行中,16人死在船上,另有16人在到达后不久死去。此后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超过80人在他们位于科隆(Colon)的马特秦(Matachin)[7]营地死去。几个月之后,他们大部分已经死亡,幸存的一些人作为劳工被转送到牙买加。
如此高的死亡率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不适(气候、热病、缺少新鲜蔬菜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残酷的管理、医疗条件的缺乏)。巴拿马的条件如此恶劣,以至于很多中国人只能以自杀抗争。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即有125名中国苦力上吊自杀,另有超过300人被发现死亡[8]。露西·科恩曾将这种自杀现象置于一种心理—文化框架内进行考察后得出结论:华人陷入了一种生理和心理压抑之中,这种压抑与招募形式、航海过程、巴拿马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起,使自杀变成一种“抗议和使进攻内向化的文化模式。”[9]
根据巴拿马报纸报道,6个月后,一位来自牙买加的华人绅士与铁路公司进行了一次交换,用体格健康的牙买加人换取同样数量的华工。一条载着195名契约华工的船于1854年11月从巴拿马抵达金斯敦[10]。然而,这一交换看起来并未使牙买加满意。主要因为华人身体不佳和经济窘迫,他们到达不久就流落街头,“‘衣衫褴褛,瘦弱憔悴,心已破碎,痛苦悲惨',他们最终在金斯敦和圣·凯瑟琳的医院和救济院找到了落脚之处。在那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作为乞丐而死去。”[11]因此,传统观点认为第一批牙买加华人来自于巴拿马,这一结论得到了加勒比地区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广泛赞同。[12]
英国档案却表明:第一批牙买加的华人直接来自中国。他们与一位圭亚那的英国移民代理商詹姆斯·怀特签订合同,乘坐的是埃普索姆号轮船(Epsom)。这艘船在1854年4月满载着310名乘客从香港驶往牙买加,有267人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这次航行被认为是“英国鼓励直接而自愿的雇佣合同移民的第一次尝试。”这些移民成为牙买加的第一批华人定居者。他们来到牙买加之后被安置在克拉伦登(Clarendon)和金斯敦附近的卡曼纳斯(Caymanas)庄园,并很快与来自巴拿马的“吸血鬼”(Vampire)和“特雷莎·简”(Theresa Jane)两艘轮船上的205名华工会合[13]。在这472名到达牙买加的人当中,267人是来自香港的合同工,而其余则是来自于巴拿马的契约华工。在第一批到达者中,只有很少人活了下来,比如陈八公(英文名Robert Jackson)[14]、张胜伯、何寿、凌三等。他们都在零售业开创了自己的生意,并成为华人社区的基础。例如,当黄昌(WongSam)刚从英属圭亚那抵达牙买加时,陈八公雇佣他作为店里的助手。
从1864年到1870年,大约又有200名中国契约劳工从其他加勒比岛屿来到牙买加,其中多为特里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种植园的契约华工。当种植园因自然灾害破产后,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三年合同期。与此同时,美国的农业公司正开始在牙买加投资。华工当时已经具有聪明、勤奋、坚韧和可靠的口碑。在当地劳工缺乏的情况下,美国公司曾专门到特里尼达和英属圭亚那招募契约华工。有些华人应募加入了农业工人的队伍,另外一些人则自愿从特里尼达、英属圭亚那、巴拿马或夏威夷来到牙买加。这些人共有200人左右[15]。在合同期结束后,有些人继续为大公司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从事零售业。
在19世纪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的中国移民潮发生在1884年,他们是直接来自于中国的契约工人。这批契约华工于1884年5月6日离开香港,在澳门登上“钻石号”,“最后一艘从中国驶往英属西印度的装载契约劳工的轮船”两个月后到达金斯敦。所有的成年人都是由香港代理商雇佣的合同工。这艘船共搭载了501名男性、105名女性、54个男孩、17个女孩,还有3个婴儿,总共680人。这次航程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只有一人死亡,另有三个孩子在船上出生。除了大约有20人来自广东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外,其余均为来自东莞、惠阳和宝安等县的客家人。船上的翻译名叫陈亚维,医生为陈平彰。正是这群人构成了牙买加早期中国移民的核心。后来的移民大都为这些客家人的宗亲,并且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移民到牙买加的。[16]
他们是怎样抵达牙买加的呢?Ching Chieh Chang认为:“第一批于1884年直接从中国到达牙买加的华人是经由温哥华和哈利法克斯而抵达的。从那以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香港—温哥华—哈利法克斯—金斯敦航线就成为大多数移居牙买加的人所选择的路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走的是巴拿马运河一线。”[17]这一叙述值得怀疑。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位1884年的移居者记下了他在航程中的个人经历。当时只有9岁的温才(Wencai)随家人来牙买加。他们乘坐的“钻石号”轮船离开澳门后,在途中遭遇风暴,船桅坏了,不得不在加拿大改乘“亚历山大王子”号。这艘船运载他们于1884年7月12日到达牙买加。他们的航程走的是香港—澳门—新加坡—苏伊士运河—欧洲—百慕大—哈利法克斯—古巴—金斯敦一线[18]。这一说法显得更可信。首先,这是乘船者本人的回忆。其次,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对于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来说,从温哥华到哈利法克斯的路上旅程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花费上来看,似乎都是难以承受的。
至于牙买加华人的来源,应该注意他们中绝大多数并非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三邑(南海、番禺、顺德)或四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而是来自东莞、宝安和惠阳三县组成的区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主要是客家人,而不是本地广东人。下面的资料可以支持这一点:李谭仁所著的《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中的人名录和华人墓地记录。根据李谭仁书中的资料,牙买加华人绝大多数人来自三个县:东莞(169人)、宝安(65人)和惠阳(57人)。其中超过70人来自于观澜这个位于东莞县的小镇(见表1)[19]。其他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移民牙买加的华人出生地(侨乡)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这一特点也在位于金斯敦的华人公墓记录中体现出来。这个公墓是在20世纪早期由中华会馆为那些客死牙买加却不能重返故里的华人修建的。截止到1957年9月9日的公墓记录显示,在公墓中所葬的1436名华人中,陈姓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共303人,占总数的21%。前8位的姓氏(陈、李、张、曾、郑、黄、刘、何)加起来一共有1005人,占总数的70%(见表2)[20]。牙买加绝大多数的陈姓华人来自东莞县的观澜墟(主要是?NFDA1?湖人);而大多数的曾姓和郑姓华人则来自于东莞县的塘沥;李姓主要来自宝安县的沙湾和惠阳的龙岗;何姓华人则大多来自惠阳的横岗墟。[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