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95|回复: 3

[粤西] 化州市长岐镇旺岭村:聚居着一个唐朝王族李晟后裔的古老村落 (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2 16: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01-12 14:30:48  人民网

陈又新 罗云  

    面向泗水河,背倚皇岭山的广东茂名化州市长岐镇旺岭村,据当地群众称是一个山水灵秀、聚居着一个唐朝王族李晟后裔的古老村落。村边的华山李氏大宗祠,已成为研究岭南文化历史的珍贵史迹,逐渐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据称,居住此地的粤西华山李族是唐西平王李晟公后裔。华山李氏一世祖李仲荣,自江西入粤,定居于此,至今已600余年。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李氏大宗祠占地近3000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多次修葺,已有600多年风雨历史。古祠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灰雕屋脊,穿斗式,梁架结构,进深92.5米,面宽31米,占地面积达2900多平方米。祠面宽三间,内有青砖甬道直通四进,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有东西两庑檐廊相连。厅堂与院落之间,显得明朗、开阔而恬静。全祠共有4座厅堂和4个院落,布局严整对称,从北轴线看去,一进深于一进,气象森然,令人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第四进后堂是宗祠的主体建筑,为李氏历代祖先神堂。祠内八角石柱、大圆木柱均为明清遗物。斗拱、雀替以及格子窗、镂窗,雕工精细,保留了明清装饰艺术风格。宗祠以甬道直通,显其气势;以四院相隔,显其幽深;以两庑相连,显其严整,是一座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祠堂建筑,是一座研究粤西客家民居生活、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

    祠堂又是李氏子弟进修的家塾学堂。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万历十年(1582)的191年中,旺岭李氏连续出了李福寿、李富、李帮直、李克由、李学曾、李泰初、李一迪、李一桂、李元畅等九位举人,其中李帮直、李学曾、李一迪、李元畅四人还高中了进士。李帮直累官至太仆寺正卿,钦差提督,著有《东洲稿》等传世;李学曾累官至大理寺少卿,吏部都谏,为官刚正清廉,著有《鹤林遗稿》20卷等传世;李一迪累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著有《掘官存稿》等传世;李元畅累官至内阁首辅,下二品俸官。从此旺岭华山李氏“一门九举四进士”成为岭南地区文化史上的佳话。此外,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岭南著名学者、“喜笑怒骂谐文章”的陈鉴,清咸丰三年(1853)进士、著名洋务大臣、清朝首任美国大使陈兰彬等均出自李氏宗祠家塾的门下。宗祠曾将历代荣任高官的先祖画像或图牒与牌位供在中堂,供族人瞻仰,以为自豪,也意在激励族人要继续读书,光宗耀祖。

    旺岭村内今住着4000多名李氏王族后裔,他们的生活已与当地村民没有两样,他们种田种菜、养鸡养牛、纺纱织布,做一些小生意,淳朴的生活使人们显得开朗、自信。与显赫的历史相比,共和国时代的旺岭村同样是人才荟萃,全族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就有600多人,他们当中有作家、工程师、总编辑、高级记者和政府党政领导。他们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而是以积极坦然的态度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人民网茂名1月12日电) 

广东茂名化州市长岐镇的西湾村与旺岭村,风景优美,文化鼎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当地两条盛产名人的著名村庄。

   两村相距约五公里,人口五千多的西湾村位于长岐镇镇西,鉴江河畔,鉴江在此拐湾而过,碧江银沙,风景十分翠秀;旺岭村位于泗水河畔,化吴公路与南安公路交接处,是交通要冲,人口四千左右。两村文物古迹众多,化州市总共有五处茂名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两处就分别在这两村内,一处是旺岭村的华山李氏大宗祠与报德塔,另一处是西湾村的佛子祠,其中华山李氏大宗祠为粤西最大的古建筑,气势不凡;而佛子祠的建筑风格典雅清秀,布局巧妙。两村村民皆为李姓,但为不同宗族,旺岭村为华山李氏,系元未江西入粤客家人后裔;西湾村为上院李氏,宗族出处不详。

   在封建科举时代,两村总共出过1个探花,7个进士,34名举人,其中两村进士人数占化州总共33名进士的20%还多。

   下面是出自两村的一小部分人才:

   李述礼(1904-1981):西湾村人,共产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过德国,著名德文翻译家与革命活动家,译著有数百万字,译著有《资本论》,《犹太史》,《战斗的唯物论》(德.波林著,社会科学杂志出版),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著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伟大的旅程》、《长征记》、《埃佛勒斯》(即珠穆朗玛峰)等等。李述礼一生游历很广,担任过《联合抗日报》、《中苏文化》的编辑,大学德文助教、讲师与中学教员,解放后任西北大学教授,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此外还担任过粤汉铁路徐家棚工会秘书、中共湖北当阳、远安,石首,松滋等县县委书记,组织领导了著名的瓦仓农民暴动和九岗岭起义,还是“五卅”运动策划者之一。曾受党的派遣,以德国抗日联合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巴黎远东世界各平大会。李述礼为人正派耿直,汪伪政府聘请他为浙江大学教授,胡宗南派人请他去任黄埔第七分校任教官,都被他严词拒绝。

   李一迪:旺岭村人,嘉靖戊午中进士,名列探花(状元榜眼之后,相当于全国第三),官至浙江按察史等职。

   李炳琨(1885-1932):西湾村人,清未举人,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毕业,获法学士学位归国,庚戊(1910年)全国法律界会考,李炳琨以最优等成绩,获全国会考第一名。袁世凯窃国,李随孙中山大总统护法,黎元洪任总统,李为总统府顾问;段祺瑞执政,李被聘为国政商榷会会员。李炳琨一生著述颇多,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已佚,唯有《与国人商榷书》、《苦行教规则》、《生还录》等存世。

   李〈王荼〉:西湾村人,明洪武进士,官至柳州知县,柳州同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春,永嘉水灾,粮食欠收,富人乘机提高粮价,谋取暴利,对此,李王荼下令禁止,并要富人立约借粮给贫民,贫民到收后偿还。这种方法救活了许多人。李〈王荼〉所为,深受县民感戴。不久,他被人诬告入狱。永嘉县人娄得成等赴京直其冤情。王荼平反后复任柳州同知。永嘉县列他为“名宦”,并建祠纪念。

   李鹤舫(1839-1920),西湾村人,历任直隶州州判,从化、香山等县教谕,万州学正,广州府训导,教授,仁化县教谕等,后来授诰为奉政大夫,后又被诰授为朝议大夫。西湾村留洋学生李炳琨、李书田、李炳深、李圣河、李兴华等均出自其门下。李鹤舫著述颇多,研究诗,古文有独到之处。其为文“措词雅语”有如“行云流水”。现存著述有《西湾草堂诗文集》,《冷斋清话》等。

   李一鸣(1925-1989),西湾村人,粤西很有影响的军界人物,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曾参加《辞海》(1979年版)的修订工作,为主要编写人之一。

   李泰德(1895-1986),西湾村人,粤西武林高手,李泰德在化州,吴川等地设立武馆数十个,授徒数以万计。由于他武功超卓,知名度高,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广东省长李汉魂、两广总督黄玉明等曾先后聘他当军队教官、省府警卫队长,盐道督察等职。李泰德性情宽厚,心地善良,能主持正义,在化州、吴川等地曾亲自劝解制止过多次大规模械斗。

   李卡(1922-1949),西湾村人,全国著名革命列士,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事迹和书信,被编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给亲人的信》和《广东青年》等书刊。

   李邦直:旺岭村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大仆寺正卿,钦差提督等职。

   李学曾,旺岭村人,明弘治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吏部都谏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2 17: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2-7-20 17:30   
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2%E3%F4%CB%AE%BA%D3

可能有部分重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8 2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知者竟然把地道粤语区的家族说成是“客家”,达到“死牛一边颈”的地步。所有李姓的族谱记载都是唐朝皇室后裔。化州长岐李氏族谱记述、所处方言区域、家族传统均与客家无关。

文章没有提到村民们的方言、粤西粤方言区的族号特点等重要资料[实际上是讲粤语化州方言],而作者显然不知道何为“客家”,误导言论十分离谱。

1、祠堂不是“民居”。这是新闻报道而不是专家研究,“是一座研究粤西客家民居生活、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可能就是对岭南文化认识上有一种倾向,认为凡是从省外迁进的就是“客家”,必然造成误会、误认。汉族各民系祠堂有什么不同,“华山李”祠堂和当地其他祠堂有什么不同,从文章中看不出。

2、粤西粤方言区的家族用的是“族号”,而不是堂号。在粤西,一提某个族号,肯定就是某个家族特有的,这和客家地区不同。“华山李”是族号还是堂号,和客家堂号对比就知道了。粤西开发较晚,海运、河运和陆路都比较便捷,不少家族是明代从福建、江西等地及邻近地区迁进的。移民、书香门第、中原认同,各地都有,不是客家独有的。而且“华山李”家族开基的地方正是鉴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家境比较富庶,又有家学渊源,人才辈出是很正常的事。当然,也是重教兴学和努力奋斗的结果。哪里都是一样的。

3、在祠堂办家塾,或用祖偿(族产)办学,是粤方言区比较流行的(孙中山先生就在翠亨村的冯姓祠堂接受启蒙教育),接受非本族子弟入学,可能也只有粤方言区的家塾比较普遍一点。“华山李”家塾的门生-化州才子、岭南著名学者陈鉴,吴川黄坡人士、清朝第一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均讲粤方言。“华山李”是一个大家族,人数众多,在我接触过的人士中,无一人说客家话,均认同“本地人”,从族号来看,也是带有浓厚的粤西特色的。

属于哪个民系都是很平常的事,但报道喋喋不休地说什么唐朝皇室后代,好像这样就能证明是“客家村”,真是本末倒置,连民系划分的标准都搞不清楚。按照这种分法,汉族民系根本就没法划分,翻翻姓氏源流全是同源的。如果以方言划分,以文化特质划分,那就是显而易见的。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2%E3%F4%CB%AE%BA%D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8 21: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查阅第一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8: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