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77|回复: 3

饶平老县城《本府告示》中的醒思和創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3 12: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我們都接受炎黃子孫的後代教育,我們不曾關心饒平浮濱文化證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饒平活動的事實,它似乎和我們毫無關係般。

但是歷史記載隋代今大埔湖寮有東官五营立,東官即今東莞,說明一個古代南方原住民進入今客家區的事實。大埔古屬饒平,地緣上和饒平最接近。2006春節我在饒平20天,走訪各地,發現更多的文化資產。其中在浮山我訪問王家,浮山東官地名源由和這個歷史相符合。

另外歷史上饒平曾屬古南越國趙陀所統治,語言上我們有古越族底層如饒平話中“墟(hiu11)”表示“市集”是“古越語”成分;如“哩(li11)”表示“這”,“唔(m55)”表示“不”和今“粵、越南語”相同是“古南越語”成分;帽子(mu35)、蟬(kiam55)、芋(vu11)、船(shen55)、天(ten11)、哭(vo53)、冒令(猜謎)等等和今“越南語”相同,也都是“古越語”成分。

這些都說明饒平客家人和南方人文和文化的關係非比尋常,有趣的是,它和我們自古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也給我們另一個醒思和創新的思維。

文化資產是這個時代地方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在饒北客家區,新豐三山國王古石碑的發現,證明台灣現有約150座以上的三山國王廟都是源出於饒平後裔傳到台灣的。另外也發現為數眾多的台灣布馬陣也是源出於饒平後裔傳到台灣的,這對饒平是多麼重要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已將三山國王廟和饒平布馬舞在台灣發表,目前只等待時間的發酵。相信這些年的努力,饒平在台鄉親一波波到饒平走訪之後,只要我們面對歷史,不要再為任何目的扭曲它。這些歷史文物,會對饒平山區有更進一步的正面幫助。

三饒鎮政府歷代所留下的文化資產古石碑數量相當多,古石碑中最重要的一塊,就是弘治十六年(西元1503年)潮州府留下的“本府告示”,裡面敘述二件要事。一是饒平蘇孟凱事件,一是饒平人“性類徭僮”。這塊石碑是目前潮汕客家人源出於徭僮具體且唯一的證據,是饒平最具價值的文化資產,珍貴不在話下。初見石碑內說祖先“性類徭僮”震撼無比,完全顛覆自古以來的教育,但它活生生的存在饒平數百年,告訴我們一些歷史真相。發現它,我欣喜若狂,因為它的存在解開了許多歷史之謎。它不是我們的負債,是我們的資產,碑文抄錄如下:

潮州府為民情立□定奪,以救生民疾苦,結絕萬世爭端等事。據饒平縣申,饒平縣知縣吳祥[1]關稱:勘據本縣弦歌都[2]耆老排年[3]劉珍等結稱:奉本縣貼文,蒙本府批詞,據本都耆佃[4]黃廷鑒等列名狀訴前事,蒙批:「看得三饒田地,累因租無定價,鬥老[5]□□□□,數十年爭論不決,因而革鬥殺人,嘯聚作惡,動勞官兵征剿。除將三饒租數,已定三等則例,並降鐵斛鐵斗鐵升[6]、及出給告示,刊刻排門粘貼,曉諭遵依外。但租無定價,終復為奸,如有米則刁要收銀,無米則刁要收米,甚至年豐米賤則持故不收,凶歲米貴則連追疊算。收銀則爭論多少,收米則卻要尖量,原其所自,皆由無一定之法故也。今本府再三籌思酌處,又遍訪公平正大之人,今議得:不論歲之豐凶,每米一石,立定價銀五錢,上饒如之,中饒每米捌斗收價銀肆錢,下饒每米柒斗收價三錢五分。若是收米,則任從佃人平概,糧戶不得淋尖。租有定價,米只平量,則收米收銀,各隨兩便。此法一定,誠可絕數十年爭端,以為日後定則也。但本府一時遙處,恐有後言,仰本縣知縣吳祥,仍拘宣化等都田主余奮興等,並三饒佃戶黃廷鑒等到官,覿面[7]再審,如果本府議處兩平,別無相虧,即便取具。田佃余奮興、黃廷鑒[8]等各連名執結,壹樣二本繳報,並將三饒地方界址,從公查勘明白,一併具由申繳。若田佃[9]別有不平,亦要明白聲說。限在五日以裒[10],速完其事,毋得優遊不斷,坐視民患,自取物議不便。」批詞繳來,依奉遵依。會同排年詹彥珍、佃戶藍廣[11]等,並宣化都糧戶[12]余允勤等,從公查勘得:本都上中下饒田土,原係宣化等都與本都並海陽縣糧戶田業[13]。自古各饒人民佃耕照種,遞年納租無缺。後有田主因見三饒田土,佃人子孫世代開墾寬廣,要得增多租稅,以至主佃爭論,不行收納。弘治六年[14]間,有本都今已剿殺蘇逆賊等[15]具奏,行回府縣查勘,卻自逃避不出,嘯聚山林,專以革鬥為名,號為鬥老[16]。凡遇田主收租,動輒綁縛,及乘勢將□□吊打,嚇騙銀兩。至弘治十三年[17],蒙本府知府葉[18] 到任,知彼嘯聚,不忍加誅,百方遣人齎示撫諭,冥頑不聽,將公差人役肘刑監禁,日加逼□,因而殺人□□□□埋,聲言聚黨攻城,全無畏忌。乃不得已,備將極惡情由,呈請撫按等衙門,調兵征剿。續蒙知府葉 推原致亂之由,本因租稅而起,乃博訪群情,查檢舊案,備知三饒田地腴瘠,故有上中下之分,乃照先年事例議處。上饒每種壹斗,納租米壹石,中饒每種壹斗,納租米捌斗,下饒每種壹斗,納租米柒斗,刊刻小告示,散發三饒佃民,排門粘貼,及鑄鐵斛鐵斗鐵升降給本縣並上中下饒管在領,候較勘收租,遵依送納,具結繳報外。緣蒙議處者,止是本色田租則例,不曾定有租價數目,以致田主又得以作奸不收本色,只要折納高價,及將中饒界內田地,指作上饒,下饒界內田地,指作中饒,要得加取。佃人亦性類徭僮,豈肯依從?仍復爭端不息。今議得三饒田地,雖有肥瘠寬窄不同,然亦相去不遠,若收本色,則合依原定三等則例,聽從佃人下概,不許田主淋尖;若折納銀價,則酌定每租壹石,不論歲之豐凶,上饒納租白銀五錢,中饒納租白銀四錢五分,下饒納租四錢,年凶則不許佃人減價,年豐亦不許田主加收。豐凶循環,兩無虧損。及議得三饒每田種壹斗,納飛票雞一隻,無雞則折痣銀五分,如租少,每種壹升,納飛票雞痣銀五厘,收米收銀,聽從主佃兩便,不許二家偏執。若山間禽鳥筍蕨等項土宜,佃戶忠厚情願相送者,聽;不許田主勒取,及縱容強僕欺淩。此法立定,主佃無虧。又勘得上饒界址,東至蔡坑,西至牛皮石[20],南至橫嶺鋪亭崗,北至上善;中饒東至東山白花洋,西至九村,南至白塔舊基,北至橫嶺鋪亭崗;下饒東至陳洞,西至西坡,南至石八鳳凰,北至白塔舊基。□將田租定價,並三饒界址,鐫記碑陰,主佃永無爭競。將查勘過緣由,具結呈繳到職,擬合就行關報轉繳等因到府。□照先據本縣弦歌都耆佃黃廷鑒等狀訴前事,已經籌思酌處,批仰知縣□□□集主佃再行查勘去後,今據前因,除參看得立法合於人情,豐凶不能增減,端可為一定規矩,合行給示刻石。相應為此,今給告示,前去本縣於三饒等村鳳凰山並收租□□原立碑石備□鐫刻碑陰,曉諭主佃人等,各宜永遠遵守,照依開去三饒的確界址,查照三等則例收納。若收本色,則照依原降鐵斛斗升,上饒每種壹斗納租壹石,中饒納租捌斗,下饒納租柒斗,聽從佃蓋主收,不許淋尖高蓋。若折納銀價,則每租壹石,不論歲之豐凶,上饒納租價白銀五錢,中饒納租價白銀肆錢五分,下饒納租價白銀四錢。年豐則不許佃人減價,年凶亦不許田主增收。及每田租壹石,納飛票雞壹隻,無雞則折痣銀五分,如租少,每種壹升,納飛票雞痣銀五厘。收米收銀,聽從主佃兩便,不許二家偏執。若山間禽鳥茅筍等項土宜,佃戶忠厚自願相送者,聽;不許田主勒取,及縱容強僕欺淩。此法永為定例,敢有田主仍前故違,不依此例,卻將中下二饒田租捏假上饒多收,並縱令強奴□僕生端,至害佃人者,或訪察得出,或佃戶告發,定行從重究治。其佃戶可爰照依今則例送納,毋得捏故短減,如違一體究治,決不虛示。須至出給者,□□知悉。

弘治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給

注:

[1]吳祥:承乾宮掌事太監,永樂時知嵩縣,至宣德中,閱三十二年卒於任。
[2]弦歌都:明代稱弦歌都,屬海陽縣管,清代為避康熙諱改元歌都。
[3]排年:明朝制度,以110戶為一“里”,從中選出10戶輪流當里長,每年由里長,甲首各一人率領一甲應役,協助政府征糧。如是者,每十年中,每里長與甲首皆輪流應役一次,當年應役者稱現役,輪役者稱“排年”或“里排”。
[4]佃:承租土地耕種。
[5][16]鬥老:即頭老,領袖頭人之意。
[6]鐵斛鐵斗鐵升:古代的一種量器。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斗為一斛,十升為一斗。有木製和鐵製。按照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朱元璋頒佈的明朝度量衡管理的法令:“令,凡斛斗秤尺,司農司照依中書省原鐵斗鐵升較定則樣,製造發給直隸府州,及呈中書省轉發行省,依樣製造,校勘相同,發下屬府州。各府提調,依法製造校勘,付於各縣州倉庫收支行用。清康熙四十三年(西元1704年),玄燁把戶部的鐵斛盛水,加以測量,規定了鐵斛以五斗為准。令戶部造三十具,分發各省,“永遠遵行”,其他各斗“皆停其使用”。
[7]覿面:出佛語,當面,直向死的當面。用於庭審,此處當不論死活都要到場。
[8]田佃余奮興、黃廷鑒:指田主余奮興,佃人黃廷鑒。
[9]田佃:指田主及佃人兩方。
[10]裒:聚,多也。限五日以裒,指在五天很寬容的時間。
[11]佃戶藍廣:畬族,饒平族譜記藍寬,不知誤字或分別二人。
[12]糧戶:明代賦稅為免除吏胥的侵吞,實施糧長制,糧長負責向應繳田賦的糧戶催徵經收解運,納糧給政府。成化弘治以前,里甲催征,糧戶上納,糧長收解,州縣監收。糧長不敢多收斛面,糧戶不敢摻雜水穀糠秕,兌糧官軍不敢阻難多索.公私兩便。但實際上小糧戶上納不便,因此許多糧戶變相成為“攬納戶”,專向諸小糧戶兜攬生意,而索取相當的酬報。另一方面,攬納戶一方面承辦代納稅糧,另方面也兼作糧食買賣及高利貸的勾當,總之不外是趁逐時機,賤時收入,貴時拋出,高利貸與糧食買賣兩者相互為用,挹此注彼,以謀更大的利潤。
[13]本都上中下饒田土,原係宣化等都與本都並海陽縣糧戶田業:指田業係糧戶所有。
[14]弘治六年:即西元1493年。
[15]蘇逆賊等:蘇孟凱族。
[17]弘治十三年:即西元1500年。
[18]知府葉:葉元玉,字遷璽,號古崖,汀州清流人。明成化十七年(西元1481年)進士,授戶部郎,工詩,與李夢陽相唱和。明弘治13年至18年(西元1500至1505年)出任廣東潮州知府。與少卿吳一貫原為知交,後又以開墾倭寇據為賊船依棲的澳田與少卿相左,讒解歸祖。葉元玉曾在澄州犯案,大埔戀州都人饒金任澄州通判時,見一死囚,手足頸上都帶上鐐銬,蓬頭垢面,但兩眼神采奕奕,在牆角專心一意讀書。饒金感到詫異。饒金問:“你既犯了死罪,還讀書何益?”死囚葉元玉答:“不讀書也無法免死!”饒金當即回衙調看葉元玉的檔案,細細研究,發現他竟是被誣。於是再行審理,申報上級,使其無罪獲釋。


三饒古縣城石碑現況
老上饶客家网http://www.sr0768.com/bbs/read.p ... d-%B1%BE%B8%AE.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 2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埔古屬饒平---

能否告知"大埔古屬饒平"时间跨度?

捱家族从福建省到紫金县定居中间环节,在大埔居住很长一段时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7: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
你可以到www.sr0768.com
查看详情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17: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linqifeng 的帖子

http://www.taipu.org.my/main/ind ... =114&Itemid=148
建置沿革 大埔县建置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为万川县。唐武德四年 (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历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 恋洲二都置县,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65年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属梅州市。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7-8 17:4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