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文化認同
全球各地有客家人居住的當地國家政府,應鼓勵、協助其國內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各族群認同、傳承、並努力發展自身的語言文化,建立對自身語言、文化的自信,進而使其成為構成該國多元文化堅實基礎的一部分,建設真正的多元民主社會。
第二、教育政策
1、 政府的教育政策應本著民主、自由、平等、尊重與包容的普世價值,透過多元文化的教育措施,使不同族群的語言文化均有合理的生存發展空間,並能相互交流與支持,避免以中央集權或單一族群立場,宰制族群文化生態。
2、 政府應以充分資源支持弱勢族群的文化傳承、創新與教育。
3、 政府應邀請各族群的代表共同參與,秉持公平與非歧視性的原則設計教育政策。
第三、母語傳承與發揚
1、國家應保障各族群的語言權利。
2、政府應立法保障各族群語言的媒體使用權。
3、各國政府應積極協助弱勢語言在公共領域及知識領域之使用,使其充分「再生」與「活化」,與時代和社會脈動同步成長。
第四、文化深耕與創新
1、 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應將客家文化與當地社區生態、社會服務、社區教育、藝文創作、城鄉規劃、地方產業發展等各方面相結合,使客家文化生根於在地社區,開花結果。
2、 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應以開放的心態,鼓勵新生代運用客家傳統文化的概念或元素,並吸收、轉化其他族群及現代的文化養分,來進行客家文化的創新。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由於歷史政經的背景因素,客家人可以說是一個移民的族群,也讓客家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客家人一直都是具有高度內聚力的族群,表現出來的就是發達而功能強大的宗族組織與宗親團體。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快速變遷,族群之間的界線,文化之間的距離,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明顯而遙遠。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我們客家人應如何定位自己的族群與國家認同?身為客家人,同時又是某個社會、國家,甚至是世界的公民,族群認同與公民身分二者之間如何得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傳統的宗親組織之外,客家人的社團要怎麼根植當地,以在地化的方式來創新客家文化,開創客家文化新生命的契機?傳統客家社團應如何再造?如何建構一個全球性的客家聯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