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7|回复: 5

客家传统歌謠的傳唱與困境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0 18: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失傳的祖公聲 失真的歌謠本

〔記者袁世忠、黃以敬/台北報導〕為了傳承客家文化,台灣有近千個客家山歌民謠班在教唱,國小母語教學也多以唱遊方式教學,他們可能不知道,唱的歌詞與原貌有很大的落差。
「很多歌本根本就是亂七八糟!」七十九歲的客家說唱藝術表演工作者林炳煥表示,客家傳統山歌失傳與歌詞錯誤的情形非常嚴重。
六、七成歌詞 被改編或有誤
民國五十六年起與音樂大師許常惠教授一起進行客家歌謠田野調查,台灣客家山歌團指導教授呂錦明花了相當心力追溯台灣現有客家歌謠的歷史源頭,以數據支持林炳煥的說法。他表示整理的客家傳統歌謠有上百首,真正有傳唱的僅剩下三、四十首,其中還有六、七成的歌詞被改編或有錯誤。「再不趕快採取行動,這有如非物質一級古蹟的文化,就會消失啊!」呂錦明激動地說。
呂錦明指出,在比對了大量的古抄本與歌本後,發現現代傳唱的許多歌詞,可能當初口耳相傳出現音誤,也可能是後代傳唱者記憶錯誤,與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被他稱為「祖公聲」的客家傳統山歌有明顯的差異,甚至失去原來的美感與意境。甚至行政院文建會、新竹縣等縣市出版的官方歌本內容,也與田野流傳的原始詞曲有許多不符與落差。
例如「瓜子仁」一曲,根據目前保存的大正五年(民國五年)最早古抄本來看,古詞是「食到瓜子連到『我』」,想的原本是姑娘,現今卻被唱成了「食到瓜子想到『娘』」,妹子變成了媽!
在「洗手巾」中,古本記載為「十指尖尖『洗到槁』」,現在版本變成「十指尖尖『水上浮』」,呂錦明無奈地表示,前者的意思是說洗衣服洗到手的皮膚發皺,後者卻完全沒意義,「難道是把手指砍下來漂在水上嗎?」
描述情郎要走,姑娘邊繡花邊唱著歌送行的「送金釵」,原先應該是「『失手拔針』刺著哥」,描述小女生的芳心大亂,現在卻成了「『十指尖尖』刺著哥」,意境天差地遠,有些劇團演出時,女演員還真的用手指去戳男演員。
傳唱長達千年的王昭君出塞和番故事,在客家歌謠「十二月古人歌」中,古人唱道昭君娘娘去和番,臨行前「回頭『來見』毛延壽」,但是在現代版歌本中,成了「回頭『不見』毛延壽」,畫出昭君圖的毛延壽到底有沒有送昭君出關?成了羅生門。
搖籃歌一曲 竟變成送葬配樂
相較於上述可能因為客語發音類似而產生的錯誤,呂錦明表示,還有一些是因為誤解歌詞,或刻意修改的情形,特別是一些被外界認為不雅的歌詞。
例如「送金釵」中,第十送有句「不長不短、不軟不硬」,「不軟不硬」硬是被刪了。
又例如「搖兒歌」(或稱催眠歌、搖籃歌),呂錦明遺憾地指出,現在美濃人傳唱的版本,保留了原先的虛字部分,但歌詞卻套用其他山歌歌詞,讓原有的優美及意涵失去不少,特別是「山歌唱來鬧連連」,實在不像催眠歌。甚至因為花東縣市等部分地方把這首曲子當成送葬作法事時的配樂,結果讓人傳唱意願更低。
整合版本 終結以訛傳訛曲譜
呂錦明沈重地表示,要客家傳統山歌能繼續發展,整理出較合理且為大眾接受的版本是重要的課題,也是重大難題,或許有關單位應及早出面整合,讓這種以訛傳訛的曲譜「到此為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檔案:客家山歌
客家民歌有山歌、採茶、小調、九腔十八調等不同說法。
採茶主要是指源自於採茶戲的唱腔;小調包括城市小調;九腔十八調形容客家民謠曲調多、內容豐富。不過,一般人仍以「山歌」做為客家民謠的總稱。
「山歌」是「土地裡迸出來的歌」,與早期客家人生活在丘陵的自然生態有關,丘陵土地貧瘠,種田不理想,因此以種茶葉為多。由於茶園之間隔著小山丘,傳唱文化自然地產生出來。
山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話」形式,自由而隨興。
流傳在民間、九成的山歌都是情歌,打情罵俏、相當露骨,在中國部分地區過去還曾因此禁唱山歌。
隨著社會轉型,客家人離開了茶園,山歌的對話、開放形式因為場域的改變自然消逝,山歌班如雨後春筍興起,還進了國家音樂廳,雖然被保存了下來,卻已脫離了本質。
(資料來源:台師大音樂博士班范揚坤、客家歌謠研究者楊國鑫,整理:記者謝文華、袁世忠)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9/today-life1.htm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7-3-31 11:4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18: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創作糾葛/鬧上公堂:百年歌謠 著作權紛爭多

〔記者黃以敬、袁世忠/台北報導〕百年歌謠也要面對著作權爭議!客家歌謠在田野傳唱多年,近年卻突然不斷引發「著作權」爭議,甚至對簿公堂,學者呼籲主管機關針對有爭議的傳統歌謠,釐清或購買著作權,編纂成一套完整翔實的客家音樂傳統歌集,納入著作權協會,依據著作權法規範確立百年傳統歌謠的公共財定位。

台灣客家山歌團指導教授呂錦明說,客家山歌或八音,自古以來都以「口耳相傳」方式流傳於民間,並且具有高度「即興」特性,但當客家傳統音樂資源成為個別音樂家在教學或創作時的素材,甚或被記錄或出版為樂譜,法律上「公有權」屬性,在某個程度上轉移入個人著作權的領域。在呂錦明與行政院客委會委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共同針對客家樂籍資料相關法律及案例的調查研究,建議建立客家傳統音樂的判定基準,避免相關糾葛及訴訟不斷上演。

姑嫂看燈 版本多引官司

著作權爭議包括了幾乎所有坊間客家歌本都有收錄的「姑嫂看燈」,目前有五種歌謠版本註明是多年流傳的傳統歌謠,但也有版本註明作詞者為歌唱家邱玉春,國寶級客家音樂家賴碧霞編著的歌本主張詞曲創作的著作權,坊間另有CD註明詞曲創作者是黃連添與陳清台,這首曲子甚至曾為釐清著作權而鬧上法院。

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懷胎歌」、「蛤蟆歌」、「梳妝樓」、「瓜子仁」、「桃花開」、「雪梅思君」等傳唱相當多年的客家歌謠。歌本的詞曲創作者出現不同說法,甚至有一、兩句或字詞的差異,或是幾個音符的改變,或是在不同場合播放演唱這些客家歌謠,都曾經引起官司糾紛。

傳承文化 讓客家歌永續

客家音樂界擔心原本用來保護創作者的法律,反而成為音樂傳承上的障礙,有客家歌謠團體近日醞釀,彙整現有的坊間傳統歌謠且重新出版,爭取把傳統客家音樂資源讓全民共享。

台灣採茶戲始祖何阿文的嫡系徒孫林炳煥說,許多傳統山歌超過百年,本來就是大家的,為了捍衛客家文化與傳承,他願意挺身爭取客家傳統歌謠的公共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9/today-life2.htm

[ 本帖最后由 tpshb168 于 2007-3-30 18:22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18: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歌薪傳/出現斷層:語言不通 孩子們唱不出口

〔記者朱有鈴、張勳騰、王錦義、張舜翔、謝文華、張軒哲、彭志光、陳文嬋/連線報導〕「一介人,毋講話,著等一身烏衫」,高雄鳳山市中崙國小的孩子們正透過「揣令仔」(猜謎語)學習客語。課堂裡,客語老師周秀琴賣力打著竹板、帶著學生唱客家山歌,她表情生動、唱作俱佳,把十八般武藝都搬出來似的。
九年一貫實施後,在國小階段加入鄉土語言課程,一週安排一堂課程,多數老師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多會教唱客語歌謠。周秀琴解釋說,大部分的孩子客語能力差,教唱是最容易吸引他們學習的方法,不活潑些,學生大概都跑光了。
孩子不會說客語是普遍的情形。桃園縣楊梅國小七成是客家子弟,但能說出流利客語的學生不多。新竹縣芎林國小指導老師張秀珠的觀察是,即使芎林鄉內九成以上都是客家人,學校也有客語課,但大部分的小孩返家後都不說客語。
學生連客語都不會說,客語歌謠推廣更加困難。台中縣東勢國小音樂教師翁喜真說,教唱前都得逐字教導歌詞的發音與字義。
台灣唱客家歌謠的人其實不少。客家人離開了茶園,血液裡那股唱山歌的基因的「癮」還在,台北青年公園、桃園中壢的中正公園、新竹竹東育樂公園、新竹市孔廟與建國公園、苗栗頭份的下公園,都被稱為「山歌公園」。
客家歌謠班更多,尤其是客家大縣,光是苗栗縣的客家歌謠班就有一百多班,但教唱老師看著頭髮灰白的學生,很清楚學唱者年齡斷層的問題。
十多年來致力於客家歌謠教唱的羅秋香說,一、二十歲年輕人不是不會說客家話,就是沒興趣,反倒是有些嫁至客家庄的印尼、泰國籍配偶,為學習客家話,而加入客家歌謠班。
在校園推廣客家歌謠可說是事倍功半,校方還是勉力而為。不過,翁喜真強調,唯有將客語落實在家庭生活,才是根本之道。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9/today-life3.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18: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歌薪傳/推廣不易:傳統樂音 不敵搖滾流行曲

〔記者張勳騰、王錦義、張舜翔、張軒哲、彭志光、陳文嬋/連線報導〕客家歌謠推廣不易,市場及師資有限、曲目不多,都是原因。

客家歌謠作曲家梁煥波說,客家人號稱三、四百萬,但會說客語者不過一百多萬,市場本來就小。但在推廣客家歌謠上,近來的創作比賽都是唱搖滾、舞曲等流行樂種,對內無法得到傳統客語市場的認同,對外又無法與國、台語市場相比,結果兩頭都吃不到。

新竹縣客家音樂發展學會常務理事張秀珠提到,一些發行客家歌曲的唱片公司本身就不團結,像不少歌謠班要辦比賽,找這些唱片公司贊助,但公司規定僅能唱贊助公司的伴唱帶,有些參賽者想唱另一家的,竟然就無法報名。

至於傳統的歌謠,不僅數量少,可能連正確發音都有困難。苗栗縣仁愛國小教師徐煥昇及建國國小教師江怡臻都表示,客語出版品通路有限,加上歌謠歌詞內容多已過時,學生較無法融入情境中,興趣缺缺。

高雄縣美濃客家歌謠合唱團領隊謝福祥說,部分客家歌謠空有文字流傳,卻不會哼唱,或雖有樂譜,卻因文字罕見,知道意思卻無法發音。

桃園縣龍潭鄉望春風合唱團團長盧孝治坦言,教唱者多半看不懂樂譜,唱腔主要以吼唱為主,少了音樂素養,不容易獲得認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9/today-life4.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1 18: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这里来听正宗客家民歌:http://www.cnhakka.com/bbs/thread.php?fid-67.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1 1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jqxlgc 于 2007-3-31 18:13 发表
到这里来听正宗客家民歌:http://www.cnhakka.com/bbs/thread.php?fid-67.html

台灣客家山歌曲調的特性來說可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 大調」及其他小調。

老山歌,又稱「大山歌」,是一切山歌的源頭,它以La、Do、Mi 三音構成基本旋律,並用四縣話發音,曲調固定,可以隨意填詞而唱。由於先民唱山歌,是在山與山之間搖搖對唱,所以老山歌的曲調特 別悠揚高亢,節奏自由流暢,拍子拖得很長。難度最高,但韻味綿厚 ,令人發思古幽情。

山歌仔,又稱「山歌指」,由老山歌變化而來,節奏較快,不能 隨意拉長,也是曲調固定不限歌詞,其旋律優美,宛轉悅耳,女子愛 唱。近來常被改編為交響樂曲,並以聲樂演唱;這不僅豐富歌曲的藝 術性,而且也成為客家民謠的欣賞入門之一。

平板,又稱「改良調」,由前二種演變而來,但比較平順好聽。 有五聲音階,每一曲調可衍出七種唱法,風格更為活潑流暢。一般來說,比較常唱的是「兩線吊尾平板女人腔」和「西皮老和版平板男人 調」兩種。平板的曲調可用來表達各式內容的歌詞,它代表山歌從山水間的個人抒情,走向市集廟會,變成大眾化的娛樂,進一步擴大它 的社會基礎。

老山歌、山歌仔、平版合稱「三調」,都有基本曲型,歌詞可自 由發揮,這和宋詞、元曲相似,是古代樂府的遺風。

它們以外的客家民謠,俗稱小調,小調有一定的歌名、歌譜、歌 詞,,詞曲都已固定,一種曲調就是一首歌。又可分兩種:一是「傳統小調」,即道地的傳統民歌,如桃花過渡、鬧五更、瓜子仁、十送 金釵、十二月古人等;一是「創新小調」,即以傳統小調的曲子另譜新詞,或模仿小調重新編詞作曲,而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即是竹東的 陳清台,及其已故的老師黃連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5%AE%B6%E5%B1%B1%E6%AD%8C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2: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