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傳的祖公聲 失真的歌謠本
〔記者袁世忠、黃以敬/台北報導〕為了傳承客家文化,台灣有近千個客家山歌民謠班在教唱,國小母語教學也多以唱遊方式教學,他們可能不知道,唱的歌詞與原貌有很大的落差。
「很多歌本根本就是亂七八糟!」七十九歲的客家說唱藝術表演工作者林炳煥表示,客家傳統山歌失傳與歌詞錯誤的情形非常嚴重。
六、七成歌詞 被改編或有誤
民國五十六年起與音樂大師許常惠教授一起進行客家歌謠田野調查,台灣客家山歌團指導教授呂錦明花了相當心力追溯台灣現有客家歌謠的歷史源頭,以數據支持林炳煥的說法。他表示整理的客家傳統歌謠有上百首,真正有傳唱的僅剩下三、四十首,其中還有六、七成的歌詞被改編或有錯誤。「再不趕快採取行動,這有如非物質一級古蹟的文化,就會消失啊!」呂錦明激動地說。
呂錦明指出,在比對了大量的古抄本與歌本後,發現現代傳唱的許多歌詞,可能當初口耳相傳出現音誤,也可能是後代傳唱者記憶錯誤,與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被他稱為「祖公聲」的客家傳統山歌有明顯的差異,甚至失去原來的美感與意境。甚至行政院文建會、新竹縣等縣市出版的官方歌本內容,也與田野流傳的原始詞曲有許多不符與落差。
例如「瓜子仁」一曲,根據目前保存的大正五年(民國五年)最早古抄本來看,古詞是「食到瓜子連到『我』」,想的原本是姑娘,現今卻被唱成了「食到瓜子想到『娘』」,妹子變成了媽!
在「洗手巾」中,古本記載為「十指尖尖『洗到槁』」,現在版本變成「十指尖尖『水上浮』」,呂錦明無奈地表示,前者的意思是說洗衣服洗到手的皮膚發皺,後者卻完全沒意義,「難道是把手指砍下來漂在水上嗎?」
描述情郎要走,姑娘邊繡花邊唱著歌送行的「送金釵」,原先應該是「『失手拔針』刺著哥」,描述小女生的芳心大亂,現在卻成了「『十指尖尖』刺著哥」,意境天差地遠,有些劇團演出時,女演員還真的用手指去戳男演員。
傳唱長達千年的王昭君出塞和番故事,在客家歌謠「十二月古人歌」中,古人唱道昭君娘娘去和番,臨行前「回頭『來見』毛延壽」,但是在現代版歌本中,成了「回頭『不見』毛延壽」,畫出昭君圖的毛延壽到底有沒有送昭君出關?成了羅生門。
搖籃歌一曲 竟變成送葬配樂
相較於上述可能因為客語發音類似而產生的錯誤,呂錦明表示,還有一些是因為誤解歌詞,或刻意修改的情形,特別是一些被外界認為不雅的歌詞。
例如「送金釵」中,第十送有句「不長不短、不軟不硬」,「不軟不硬」硬是被刪了。
又例如「搖兒歌」(或稱催眠歌、搖籃歌),呂錦明遺憾地指出,現在美濃人傳唱的版本,保留了原先的虛字部分,但歌詞卻套用其他山歌歌詞,讓原有的優美及意涵失去不少,特別是「山歌唱來鬧連連」,實在不像催眠歌。甚至因為花東縣市等部分地方把這首曲子當成送葬作法事時的配樂,結果讓人傳唱意願更低。
整合版本 終結以訛傳訛曲譜
呂錦明沈重地表示,要客家傳統山歌能繼續發展,整理出較合理且為大眾接受的版本是重要的課題,也是重大難題,或許有關單位應及早出面整合,讓這種以訛傳訛的曲譜「到此為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檔案:客家山歌
客家民歌有山歌、採茶、小調、九腔十八調等不同說法。
採茶主要是指源自於採茶戲的唱腔;小調包括城市小調;九腔十八調形容客家民謠曲調多、內容豐富。不過,一般人仍以「山歌」做為客家民謠的總稱。
「山歌」是「土地裡迸出來的歌」,與早期客家人生活在丘陵的自然生態有關,丘陵土地貧瘠,種田不理想,因此以種茶葉為多。由於茶園之間隔著小山丘,傳唱文化自然地產生出來。
山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話」形式,自由而隨興。
流傳在民間、九成的山歌都是情歌,打情罵俏、相當露骨,在中國部分地區過去還曾因此禁唱山歌。
隨著社會轉型,客家人離開了茶園,山歌的對話、開放形式因為場域的改變自然消逝,山歌班如雨後春筍興起,還進了國家音樂廳,雖然被保存了下來,卻已脫離了本質。
(資料來源:台師大音樂博士班范揚坤、客家歌謠研究者楊國鑫,整理:記者謝文華、袁世忠)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9/today-life1.htm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7-3-31 11:4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