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15|回复: 1

別具風采的深圳民間歌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31 01: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別具風采的深圳民間歌謠(代前言)·蘇偉光 楊宏海

  在深圳經濟特區創辦十周年的喜慶日子里,《深圳民間歌謠》與讀者見面了。這是深圳有史以來第一本民間歌謠集,它凝聚看特區文藝工作者為弘揚民族文化而傾注的心血,也是獻給深圳特區十周歲生日的一份小小禮物。
  深圳的前身寶安縣,舊稱新安縣。鴉片戰爭之前,新安縣管轄的范圍,包括現在的特區、寶安縣和新界、九龍、香港以及沿海的大小島嶼。這裹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民風純朴。據清代嘉慶25年(1820)舒懋官、王崇熙等修纂的《新安縣志·風俗》介紹,"邑地濱海,民多以業漁為主,其務農者亦能勤力作"。當地人民長期以農漁生產為主,"民多重農桑而后商賈","朴拙成風,巧飾不習",具有傳統的淳風厚俗,創造出豐富的民間文藝。而民間歌謠,則又是深圳民間文藝百花園中最具風采的一朵奇葩。
  深圳古代的民間歌謠,從現有資料看,大略可以追溯到明代。早在宋代之前,深圳便有了產鹽業。曬鹽是古代深圳居民主要的經濟活動之一。據地方史料記載,在明代,深圳就有反映盟民生活的民間歌謠《蹉海謠入歌中唱道:
  "遐陬赤子難衣食,砍山煮海勞筋力。"
   "重磨疊害因消索,悍差催鹽如虎惡。"
  這些歌謠,無疑是其實而藝術地反映出古代深圳鹽民苦難的生活以及他們對現實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
  歌謠是勞動人民剖造的文化财富,是民間文藝的一種主要形式。長期流傳下來的民間歌謠,不僅是當地人民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的抒發,也是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歷史宗教、民俗文化的一種算切的體現。因而,民間歌謠具有文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價值,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縱觀深圳不同時期的民間歌謠,可以帮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深圳不同發展時期的歷史風貌。
  在漫長的舊社會,雖然大鵬湾潮漲潮落,但深圳人民始終過著貧困、苦難的日子,近百年来,在深圳流傳著這樣一首哀歌:
  "楊梅時節雨紛紛,耕田人家眼餓昏;
   放下禾鐮又櫂米,淚水拿來當茶吞。"
  這是舊社會深圳人民苦難生活的深刻写照。解放以后,深圳迎來共和國晴朗的天空,人民當家作主,生活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感謝共產黨、毛主席,歌頌社會主義好的歌謠層出不窮。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間,深圳作為"政治邊防",大搞"階級斗爭為綱",使社會生產力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那時,深圳的青壯年紛紛外逃到香港,致使田园荒芜、經濟落后、衛生條件極差。當時深圳流傳的一首歌谣真切地反映了這種現实:  
"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
 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裹只剩老和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昔日"政治邊防"緊閉的大門。 1980年,國務院批准深圳创办經濟特區。從此,這裹發生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變化。短短幾年間,昔日"朴拙成風"的邊陲小镇,变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都市,歷史上曾經是"重農桑而后商賈"的深圳人,紛紛邁進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行列;過去的荒山野嶺建起了林立的高樓大廈;絕大多數深圳農戶搬進了鳞次櫛比的別墅式洋樓;優惠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資,越來越多的農村通過興辦"三資企業",迅速成為萬元戶村。這些變化,也迅速反映在新的民間歌謠之中:  
"如今群眾唔同先,人人身上三種錢;
人民幣來外匯券,還有港幣千打千。"  
  "農民蓋起小洋房,安居樂業喜洋洋;  
  花生蘸糖吞落肚,特區日子甜又香。"
  深圳的歌謠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現在挖掘、整理的資料來看,深圳歌謠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多種方言交匯紛呈

  深圳是多方言區,就原寶安縣來說,沿海地區及縣城,多屬白話(廣府)語系區域、有一部分水上居民則講潮汕話(俗稱"學老話');而距海岸线較送的丘陵山地,則多為客家語系區域,創建特區前,這裹的方言主要是廣州話和客家話兩大相。民間歌謠有客家山歌、粵語山歌、咸水歌、漁歌以及流傳於實安、惠陽一帶的"諧歌"等等,僅以流傳各地的童谣《月光光》為例,深圳大都為客話誦唱,但也有粵方言的:  
   "月光光,照四方;
    四方蓋,種韭菜;
    韭菜香,種沙姜;
    沙姜辣,告由甲(蟑螂)"
  而鹽田沿海一帶的漁歌《海上情歌》,則是用潮汕方言唱的。可見深圳歌謠多種方言交匯紛呈的特色。

  二、革命歌謠氣勢豪邁

  深圳是革命老區,是抗日時期東江縱隊的誕生地及革命根據地,這里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聲鉑鏗鏘、氣勢豪邁的革命歌謠,是先辈留給后人的一份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向深圳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如當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之時,在舉行慶祝大會暨軍民聯歡會上,就采用客家五句板的形式,演唱一首敘事連環山歌《祝賀東江縱隊成立》,充分發揮革命歌謠"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戰斗作用。又如《星光映著大鵬灣》:  
  "星光映著大鵬灣,  
   月色蒙看梧桐山。  
   我們是雄壯革命鐵流,  
   英勇地沖到敵人碉堡下面。  
   我們馬兒不嘶,  
   我們輕裝向前,  
   沖過港九线!  
   你看--  
   山頭火光引導我們向前方;  
   你聽--  
   同志們的呼吸堅定而沉著,  
   鋼鐵樣有力。  
   新中國長大在眼前!  
   新中國長大在眼前!"
  即使兒歌中,也同樣反映出深圳人民的這種革命斗爭傳統。如《月光嘩嘩》這首兒歌,就有"扇有刀,啄死狗;狗有牙,咬死日本嬤"的句子,反映出抗戰時期深圳人民對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

  三、深、港歌謠密切相關

  深圳與香港脈相通,山水相连,兩地人民祖祖辈辈有着親緣關系,風俗民情大致相同,歌謠也有許多相關乃至相同之處。像香港新界的客家山歌、哭喪歌、哭嫁歌,深圳鹽田一帶的老人至今仍可誦唱;而童謠《月光光》、《团团轉》、《洗白白》等,也在兩地居民中家喻戶曉。在五、六十年代,深圳有一首流傳甚廣的敘事歌謠《嫁錯郎》,是揭露當時香港社會黑暗面的,在香港新界也很流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深港兩地關系的密切。
  據香港歌手薛觀帶先生介紹,解放前,在香港九龍宋王台鑽石山上,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都舉辦"歌堂會",即"對歌會",引來大批聽眾。深圳沙頭角的歌手也過境對歌。時至今日,在香港的新界、元朗、西貢、屯門、上水等區,不少上了年紀的村民,仍保存自娛即興、隨口編唱山歌的習俗。每次舉辦民間藝術活動,都杷民間歌謠作為重要內容。如近幾年舉辦的"元朗藝術節"、"西貢藝術節",就杷新界歌謠列為"民間藝術之夜"節目,邀請香港各地歌手前來演唱。而深圳原沙頭角區文化部门,近年來亦大力挖掘本地民間歌謠,經常舉辦"山歌演唱會",邀請新界群眾前來聽歌、對歌,用歌謠架設了中英街兩邊的居民感情聯系與交流的橋梁。
  作為著名的僑鄉,深圳(寶安縣)的華僑和港澳同胞達35萬多人,其中僑胞12萬多人,分布於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許多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往往以吟唱家鄉歌謠,來表達愛國思鄉之情,有些還以外國詞語入歌。如反映華僑回鄉娶親的《帶新郎新娘入洞房歌》唱這:
  
  "今晚腳踏新娘間。  
  一句唐来一句番;(唐:中國,番:海外)  
  今晚新郎新娘very good,(英語,即"很好"?  
  明年轉過艾斯湾(艾斯,即英語"X",此指外國)。"
  還有一些歌謠,則披露了深圳人僑居國外的線索。如《月光嘩嘩》中,有"針眼细,過安南;安南么米煮,回來牽猪牯"的句子。安南,即越南。這首歌謠反映出當年深圳人為生活所迫,過"番"到越南僑居的歷史。
   四、儀式歌謠豐富多彩
  在深圳民間歌謠中,有比較豐富的儀式歌。包括新婚禮俗歌、哭嫁歌及祭典歌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哭嫁歌。這種歌一般是農村少女出嫁前幾天,伴隨一定的出嫁儀式的舉行,用來哭別親人,表示哀傷。在各地哭嫁歌中,"罵媒人"是其中較為普遍的內容。它表達了舊時婦女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製度的不滿,故媒婆常常是被咒罵的對象,如《鹽田哭嫁歌·罵媒人)唱道:
  
  "新打茶壺背彎彎,保佑媒人生背烏。  
  生到背烏锣甘大,生到背烏斗甘圓。  
  日辰流噥還遇得,夜扑晡流血滿間紅。  
  媒人生成釣勺嘴,陽間講開陰間來。"
   哭別親人的如《葵涌哭嫁歌·哭姐妹》:  
  "半壁釘釘挽手中,姐妹分開唔斷情;  
  蠟燭拿回房內點,兩人講話共條心。"
   這些哭嫁歌具有鮮明的客家山歌特色,在深圳客語地區如鹽田等地可謂屢見不鮮。但奇怪的是,在客家人居住最集中、客家歌謠最豐富的梅縣,"哭嫁歌"這一形式卻甚為罕見,1983年,北京師范大學鐘敬文教授的一位日藉研究生、日本青年民俗學者中原律子女士專門到梅縣采集哭嫁歌,一無所獲。相反,深圳的沙頭角、葵沖、坪山、龍崗,沙湾等客語地區,都有許多"哭嫁歌"。如沙頭角有位八十多歲的老阿婆凌容嬌,她能用客家話一口氣唱五十多首。同是客語地區,為何有此現象,值得進一步探究。據深圳民間文藝家協會的賴德術同志介紹,他在下鄉采風時發現,深圳的儀式歌與族譜有密切聯系。許多善唱哭嫁歌的老阿婆都說,這些歌是她們出嫁前幾個月由本族老人教的,有的哭嫁歌還編輯成書,連同族譜一起保存。由此推測,凡深圳地區大的姓氏宗族,都獨立地擁有一套完整的儀式歌,這確是一筆有待挖掘的珍貴文化遺產。

   五、新編山歌引人注目

  深圳是一座新興城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外來"移民"。特區創建前后,從廣東省及內地調進一批民間文藝工作者,特區嶄新、大熱的生活,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新編山歌便應運而生,且深受群聚的歡迎。由於深圳市委、市政府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視,深圳每年一度的"荔枝節"或其他節日,都邀請本地與梅縣或其他地區的民間歌手,前來參加演唱;深圳藝術中心在龍崗镇連續舉辦幾期"客家山歌培训班"和"龍崗杯賽歌會";沙頭角區的"山歌擂台",成為中英街兩邊居民所喜聞樂聽的節目;"深圳山歌社"在每年中秋節都舉辦"山歌演唱會",菁萃四方歌手,演唱中外民歌。此外,深圳興起的"大家樂舞台"、"藝術廣場"以及華僑城"中華民俗文化村"等群眾性自娛活動,更為廣大業余民歌手提供了一展歌喉之地。近年來,新編山歌已成為深圳民間文藝中的"保留節目",參加各項節慶活動的文藝演出。如李宜高創作的《兩人一定愛團圓》,由沙頭角歌手卓惠霞與香港歌手薛觀帶合作,於1987年代表深圳赴"廣東省民間藝術歡樂節"演出,歌中唱道:
  
  "梧桐山上妹唱歌,獅子山下哥來和。  
  山水有情人有意,歌聲飛過深圳河。  
  "山歌一聲接一聲,九龍山歌繞羊城。  
  萬水千山情難隔,山歌唱到北京城。"
  深圳新編山歌較有影响的,還有著名歌手何穗生自编自演的《獻給東江縱隊老戰士》、范素珍、鄧超榮合作的《羅湖橋北品香荼》、李宜高創作的《特區日子甜又香》、黎喬築創作的《兩岸同胞心相連》等。應該說,新山歌已成為深圳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本集子中選入新山歌,應該是符合深圳這個新興城市的實際的。

  六、客家情歌別具風采

  客家情歌在深圳民間歌謠中占有較大比例,因深圳客家人祖上多是由嘉應州(今梅州市)遷來,故深圳客家情歌亦深受梅縣情歌影響,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如:
  
  "新買涼帽棟心穿,藍布把邊花帶安。  
  涼帽送给阿妹戴,阿哥問妹寬唔寬?"("寬,諧,歡")
  用頗具深圳服飾特色的客家涼帽入歌,借物起興,短短兩句,便把頭裁藍布花帶涼帽的深圳客家姑娘形象勾勒出來;又用寬諧"歡",體現了客家山歌雙关谐音的艺藝特色。又如:
  
  "好馬過橋唔用牽,好妹戀哥唔用錢。  
  講起銀錢恋唔久,唔講銀錢久久連。"
  以連諧"恋",亦是連用比興諧音手法,巧妙地表露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贞  
  "去年發誓不養狗,今年發誓不養鸡;  
  阿哥一来狗就吠,天还盲光鸡就啼。"
  這是在沙头角采集的一首客家情歌,開頭兩句貌似突兀,细读下去甽回味無穷。人来了狗會吠,天亮了鸡會啼,這對熱恋中的女子是極不情愿的。這首歌欲揚先抑,刻畫出恋人維妙维肖的心態,可謂含蓄簡的而又生动貼切。由此亦可窥見深圳歌谣藝術特色之一斑。



内容有重复,请看別具風采的深圳民間歌謠(代前言)·蘇偉光 楊宏海

  在深圳經濟特區創辦十周年的喜慶日子里,《深圳民間歌謠》與讀者見面了。這是深圳有史以來第一本民間歌謠集,它凝聚看特區文藝工作者為弘揚民族文化而傾注的心血,也是獻給深圳特區十周歲生日的一份小小禮物。
  深圳的前身寶安縣,舊稱新安縣。鴉片戰爭之前,新安縣管轄的范圍,包括現在的特區、寶安縣和新界、九龍、香港以及沿海的大小島嶼。這裹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民風純朴。據清代嘉慶25年(1820)舒懋官、王崇熙等修纂的《新安縣志·風俗》介紹,"邑地濱海,民多以業漁為主,其務農者亦能勤力作"。當地人民長期以農漁生產為主,"民多重農桑而后商賈","朴拙成風,巧飾不習",具有傳統的淳風厚俗,創造出豐富的民間文藝。而民間歌謠,則又是深圳民間文藝百花園中最具風采的一朵奇葩。
  深圳古代的民間歌謠,從現有資料看,大略可以追溯到明代。早在宋代之前,深圳便有了產鹽業。曬鹽是古代深圳居民主要的經濟活動之一。據地方史料記載,在明代,深圳就有反映盟民生活的民間歌謠《蹉海謠入歌中唱道:
  "遐陬赤子難衣食,砍山煮海勞筋力。"
   "重磨疊害因消索,悍差催鹽如虎惡。"
  這些歌謠,無疑是其實而藝術地反映出古代深圳鹽民苦難的生活以及他們對現實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
  歌謠是勞動人民剖造的文化财富,是民間文藝的一種主要形式。長期流傳下來的民間歌謠,不僅是當地人民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的抒發,也是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歷史宗教、民俗文化的一種算切的體現。因而,民間歌謠具有文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價值,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縱觀深圳不同時期的民間歌謠,可以帮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深圳不同發展時期的歷史風貌。
  在漫長的舊社會,雖然大鵬湾潮漲潮落,但深圳人民始終過著貧困、苦難的日子,近百年来,在深圳流傳著這樣一首哀歌:
  "楊梅時節雨紛紛,耕田人家眼餓昏;
   放下禾鐮又櫂米,淚水拿來當茶吞。"
  這是舊社會深圳人民苦難生活的深刻写照。解放以后,深圳迎來共和國晴朗的天空,人民當家作主,生活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感謝共產黨、毛主席,歌頌社會主義好的歌謠層出不窮。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間,深圳作為"政治邊防",大搞"階級斗爭為綱",使社會生產力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那時,深圳的青壯年紛紛外逃到香港,致使田园荒芜、經濟落后、衛生條件極差。當時深圳流傳的一首歌谣真切地反映了這種現实:  
"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
 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裹只剩老和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昔日"政治邊防"緊閉的大門。 1980年,國務院批准深圳创办經濟特區。從此,這裹發生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變化。短短幾年間,昔日"朴拙成風"的邊陲小镇,变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都市,歷史上曾經是"重農桑而后商賈"的深圳人,紛紛邁進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行列;過去的荒山野嶺建起了林立的高樓大廈;絕大多數深圳農戶搬進了鳞次櫛比的別墅式洋樓;優惠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資,越來越多的農村通過興辦"三資企業",迅速成為萬元戶村。這些變化,也迅速反映在新的民間歌謠之中:  
"如今群眾唔同先,人人身上三種錢;
人民幣來外匯券,還有港幣千打千。"  
  "農民蓋起小洋房,安居樂業喜洋洋;  
  花生蘸糖吞落肚,特區日子甜又香。"
  深圳的歌謠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現在挖掘、整理的資料來看,深圳歌謠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多種方言交匯紛呈

  深圳是多方言區,就原寶安縣來說,沿海地區及縣城,多屬白話(廣府)語系區域、有一部分水上居民則講潮汕話(俗稱"學老話');而距海岸线較送的丘陵山地,則多為客家語系區域,創建特區前,這裹的方言主要是廣州話和客家話兩大相。民間歌謠有客家山歌、粵語山歌、咸水歌、漁歌以及流傳於實安、惠陽一帶的"諧歌"等等,僅以流傳各地的童谣《月光光》為例,深圳大都為客話誦唱,但也有粵方言的:  
   "月光光,照四方;
    四方蓋,種韭菜;
    韭菜香,種沙姜;
    沙姜辣,告由甲(蟑螂)"
  而鹽田沿海一帶的漁歌《海上情歌》,則是用潮汕方言唱的。可見深圳歌謠多種方言交匯紛呈的特色。

  二、革命歌謠氣勢豪邁

  深圳是革命老區,是抗日時期東江縱隊的誕生地及革命根據地,這里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聲鉑鏗鏘、氣勢豪邁的革命歌謠,是先辈留給后人的一份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向深圳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如當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之時,在舉行慶祝大會暨軍民聯歡會上,就采用客家五句板的形式,演唱一首敘事連環山歌《祝賀東江縱隊成立》,充分發揮革命歌謠"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戰斗作用。又如《星光映著大鵬灣》:  
  "星光映著大鵬灣,  
   月色蒙看梧桐山。  
   我們是雄壯革命鐵流,  
   英勇地沖到敵人碉堡下面。  
   我們馬兒不嘶,  
   我們輕裝向前,  
   沖過港九线!  
   你看--  
   山頭火光引導我們向前方;  
   你聽--  
   同志們的呼吸堅定而沉著,  
   鋼鐵樣有力。  
   新中國長大在眼前!  
   新中國長大在眼前!"
  即使兒歌中,也同樣反映出深圳人民的這種革命斗爭傳統。如《月光嘩嘩》這首兒歌,就有"扇有刀,啄死狗;狗有牙,咬死日本嬤"的句子,反映出抗戰時期深圳人民對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

  三、深、港歌謠密切相關

  深圳與香港脈相通,山水相连,兩地人民祖祖辈辈有着親緣關系,風俗民情大致相同,歌謠也有許多相關乃至相同之處。像香港新界的客家山歌、哭喪歌、哭嫁歌,深圳鹽田一帶的老人至今仍可誦唱;而童謠《月光光》、《团团轉》、《洗白白》等,也在兩地居民中家喻戶曉。在五、六十年代,深圳有一首流傳甚廣的敘事歌謠《嫁錯郎》,是揭露當時香港社會黑暗面的,在香港新界也很流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深港兩地關系的密切。
  據香港歌手薛觀帶先生介紹,解放前,在香港九龍宋王台鑽石山上,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都舉辦"歌堂會",即"對歌會",引來大批聽眾。深圳沙頭角的歌手也過境對歌。時至今日,在香港的新界、元朗、西貢、屯門、上水等區,不少上了年紀的村民,仍保存自娛即興、隨口編唱山歌的習俗。每次舉辦民間藝術活動,都杷民間歌謠作為重要內容。如近幾年舉辦的"元朗藝術節"、"西貢藝術節",就杷新界歌謠列為"民間藝術之夜"節目,邀請香港各地歌手前來演唱。而深圳原沙頭角區文化部门,近年來亦大力挖掘本地民間歌謠,經常舉辦"山歌演唱會",邀請新界群眾前來聽歌、對歌,用歌謠架設了中英街兩邊的居民感情聯系與交流的橋梁。
  作為著名的僑鄉,深圳(寶安縣)的華僑和港澳同胞達35萬多人,其中僑胞12萬多人,分布於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許多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往往以吟唱家鄉歌謠,來表達愛國思鄉之情,有些還以外國詞語入歌。如反映華僑回鄉娶親的《帶新郎新娘入洞房歌》唱這:
  
  "今晚腳踏新娘間。  
  一句唐来一句番;(唐:中國,番:海外)  
  今晚新郎新娘very good,(英語,即"很好"?  
  明年轉過艾斯湾(艾斯,即英語"X",此指外國)。"
  還有一些歌謠,則披露了深圳人僑居國外的線索。如《月光嘩嘩》中,有"針眼细,過安南;安南么米煮,回來牽猪牯"的句子。安南,即越南。這首歌謠反映出當年深圳人為生活所迫,過"番"到越南僑居的歷史。
   四、儀式歌謠豐富多彩
  在深圳民間歌謠中,有比較豐富的儀式歌。包括新婚禮俗歌、哭嫁歌及祭典歌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哭嫁歌。這種歌一般是農村少女出嫁前幾天,伴隨一定的出嫁儀式的舉行,用來哭別親人,表示哀傷。在各地哭嫁歌中,"罵媒人"是其中較為普遍的內容。它表達了舊時婦女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製度的不滿,故媒婆常常是被咒罵的對象,如《鹽田哭嫁歌·罵媒人)唱道:
  
  "新打茶壺背彎彎,保佑媒人生背烏。  
  生到背烏锣甘大,生到背烏斗甘圓。  
  日辰流噥還遇得,夜扑晡流血滿間紅。  
  媒人生成釣勺嘴,陽間講開陰間來。"
   哭別親人的如《葵涌哭嫁歌·哭姐妹》:  
  "半壁釘釘挽手中,姐妹分開唔斷情;  
  蠟燭拿回房內點,兩人講話共條心。"
   這些哭嫁歌具有鮮明的客家山歌特色,在深圳客語地區如鹽田等地可謂屢見不鮮。但奇怪的是,在客家人居住最集中、客家歌謠最豐富的梅縣,"哭嫁歌"這一形式卻甚為罕見,1983年,北京師范大學鐘敬文教授的一位日藉研究生、日本青年民俗學者中原律子女士專門到梅縣采集哭嫁歌,一無所獲。相反,深圳的沙頭角、葵沖、坪山、龍崗,沙湾等客語地區,都有許多"哭嫁歌"。如沙頭角有位八十多歲的老阿婆凌容嬌,她能用客家話一口氣唱五十多首。同是客語地區,為何有此現象,值得進一步探究。據深圳民間文藝家協會的賴德術同志介紹,他在下鄉采風時發現,深圳的儀式歌與族譜有密切聯系。許多善唱哭嫁歌的老阿婆都說,這些歌是她們出嫁前幾個月由本族老人教的,有的哭嫁歌還編輯成書,連同族譜一起保存。由此推測,凡深圳地區大的姓氏宗族,都獨立地擁有一套完整的儀式歌,這確是一筆有待挖掘的珍貴文化遺產。

   五、新編山歌引人注目

  深圳是一座新興城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外來"移民"。特區創建前后,從廣東省及內地調進一批民間文藝工作者,特區嶄新、大熱的生活,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新編山歌便應運而生,且深受群聚的歡迎。由於深圳市委、市政府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視,深圳每年一度的"荔枝節"或其他節日,都邀請本地與梅縣或其他地區的民間歌手,前來參加演唱;深圳藝術中心在龍崗镇連續舉辦幾期"客家山歌培训班"和"龍崗杯賽歌會";沙頭角區的"山歌擂台",成為中英街兩邊居民所喜聞樂聽的節目;"深圳山歌社"在每年中秋節都舉辦"山歌演唱會",菁萃四方歌手,演唱中外民歌。此外,深圳興起的"大家樂舞台"、"藝術廣場"以及華僑城"中華民俗文化村"等群眾性自娛活動,更為廣大業余民歌手提供了一展歌喉之地。近年來,新編山歌已成為深圳民間文藝中的"保留節目",參加各項節慶活動的文藝演出。如李宜高創作的《兩人一定愛團圓》,由沙頭角歌手卓惠霞與香港歌手薛觀帶合作,於1987年代表深圳赴"廣東省民間藝術歡樂節"演出,歌中唱道:
  
  "梧桐山上妹唱歌,獅子山下哥來和。  
  山水有情人有意,歌聲飛過深圳河。  
  "山歌一聲接一聲,九龍山歌繞羊城。  
  萬水千山情難隔,山歌唱到北京城。"
  深圳新編山歌較有影响的,還有著名歌手何穗生自编自演的《獻給東江縱隊老戰士》、范素珍、鄧超榮合作的《羅湖橋北品香荼》、李宜高創作的《特區日子甜又香》、黎喬築創作的《兩岸同胞心相連》等。應該說,新山歌已成為深圳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本集子中選入新山歌,應該是符合深圳這個新興城市的實際的。

  六、客家情歌別具風采

  客家情歌在深圳民間歌謠中占有較大比例,因深圳客家人祖上多是由嘉應州(今梅州市)遷來,故深圳客家情歌亦深受梅縣情歌影響,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如:
  
  "新買涼帽棟心穿,藍布把邊花帶安。  
  涼帽送给阿妹戴,阿哥問妹寬唔寬?"("寬,諧,歡")
  用頗具深圳服飾特色的客家涼帽入歌,借物起興,短短兩句,便把頭裁藍布花帶涼帽的深圳客家姑娘形象勾勒出來;又用寬諧"歡",體現了客家山歌雙关谐音的艺藝特色。又如:
  
  "好馬過橋唔用牽,好妹戀哥唔用錢。  
  講起銀錢恋唔久,唔講銀錢久久連。"
  以連諧"恋",亦是連用比興諧音手法,巧妙地表露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贞  
  "去年發誓不養狗,今年發誓不養鸡;  
  阿哥一来狗就吠,天还盲光鸡就啼。"
  這是在沙头角采集的一首客家情歌,開頭兩句貌似突兀,细读下去甽回味無穷。人来了狗會吠,天亮了鸡會啼,這對熱恋中的女子是極不情愿的。這首歌欲揚先抑,刻畫出恋人維妙维肖的心態,可謂含蓄簡的而又生动貼切。由此亦可窥見深圳歌谣藝術特色之一斑。



内容有重复,请看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8
salwen      9/9


[ 本帖由 salwen 于 2003-9-12 15:40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9 02: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別具風采的深圳民間歌謠

你是什么时候到深圳的,好像对深圳很有研究嘛? :shy: :shy: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6 10: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