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51|回复: 3

[HakkaTV]海外採訪專題報導 馬來西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7 01: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外採訪專題報導 馬來西亞

時序進入十一月,每年的這個時候,正是馬來西亞雨季的開始。余漢雄一家人,住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每天傍晚,余漢雄會和兒子一起回家,同一個時間,余太太則是忙著張羅今晚的大餐。今天,余太太要端上桌的,是她拿手的惠州客家菜-釀豆腐。
   
  余家人坐在客廳,享用著從中國廣東來的家鄉味。偶爾,他們也會在飯後,一起翻閱余氏家族在馬來西亞生活的老相本。余漢雄看著相片,慢慢地對著兒子說早期的生活點滴,像是馬來西亞在1969年時期發生的種族衝突事件,這些對余漢雄這樣的華人移民來說,都是難以忘記的往事。余漢雄一家,是馬來西亞典型的客家家庭,像他們這樣的客家族群,在馬來西亞總共有150萬人。
   
吉隆坡位於馬來半島,屬於馬來西亞的西馬地區。隔了一片南中國海,在海的東邊,是馬來西亞的東馬地區,在這裡的沙巴州境內,則住有一群為數在70萬左右的客家人。每天早上,高齡86歲的李明老先生會跟老朋友們聚在一起喝茶。只要聊到早期客家人的移民事蹟,他們個個都是如數家珍。李明說,1903年,他的祖父接受英國殖民政府和教會的招募,遠從中國廣東來到沙巴開墾種植橡膠。到了1920年,他在沙巴出生,後來曾經返回中國數次,但在18歲之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局動盪,他就再也沒有回去自己的故鄉。
     

    客家人在馬來西亞,依舊是口操客語,維持鮮明的客家生活。像在沙巴首府亞庇市最大的傳統市場內,到處都可以聽到客家話。一千多個攤位中,一半以上是客家人開的,不過為了服務不同族群的顧客,幾乎每個客家老闆,都會說四種以上的語言。在市場賣菜賣了三十年的蕭房嬌說,她會說華語、客家話、廣東話和福建話,還有英語、馬來語,她也會說一些。梅縣腔的客語,是馬來西亞客家話的主流,不過在幾個與外界互動較少的村落裡,還是可以聽到梅縣客話以外,原汁原味的家鄉話,這在馬六甲附近的Machap Baru新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Machap Baru新村是一個客家人絕對強勢的地區,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客家人,而且都是來自中國廣東海豐的客家人,仔細聽聽,與桃園、新竹地區的海陸腔客家話,還有ㄧ些些相像。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全國人口中,有一半是馬來人、華人將近三成、印度人有7%,其餘的就是當地原住民,不同語言之間的交互影響,也使得馬來西亞的客家話,出現了在地化的趨勢,只要是客家人聚會的場合,就可以發現客家話在馬來西亞發展出的趣味與特色。
   
  亞庇客家公會副會長李坤才解釋,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如果說「旅行」,會說成「吃風」,「吃風」這兩個字是馬來話翻譯過來的,原文是「makam angim」,馬來話的意思是「旅行」,「makam」就是「吃」,「angim」就是「風」,所以直接用客家話翻過來說,「旅行」就是「吃風」。李坤才強調,在沙巴的華人中,客家話會如此流通,是因為客家人佔了七成 就算是其他的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都會使用客家話溝通。客家話在沙巴,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溝通工具。這跟各地客家會館強化族群認同的做法,有很密切的關係。
     

    無論是在東馬沙巴的亞庇客家公會,還是在西馬的馬六甲茶陽會館,牆上掛了一排排創建會館的先人相片,這些相片,靜靜地記錄著客家人在馬來西亞開疆闢土的艱辛過程。清嘉慶12年,是西元1807年,所以明年2007年,就是馬六甲茶陽會館200週年的日子。在歷史長河中,每個會館都跟馬六甲茶陽會館一樣,扮演著文化傳承、鄉親聯誼、獎勵教育和促進工商的角色,唯有透過會館組織,客家人在海外求生存,才不致陷於單打獨鬥。
   
  即便是’’年紀輕輕’’的沙巴州大埔同鄉會,也可以把沙巴州境內的大埔客家家庭,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沙巴州大埔同鄉會會長黃長水表示,該會在1967年成立,會員目前有兩百多位,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加入組織的。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幾乎都會加入會館組織,所以各地會館為了維持正常運作,都有獨立的會所和不動產,而這些經費絕大部分是來自定期的會費和任務性的募款。
   
  馬來西亞境內有超過七十間的客家會館,身負照顧同鄉的重任,甚至連鄉親們的後事,他們都會一肩扛起。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各地成立的義山。吉隆坡廣東義山主席李振光解釋,他們的義山是在1895年,由中國廣東客籍人士葉亞來號召華人成立的,目前已經埋葬十幾萬人了。
   
  葉亞來是吉隆坡開埠先驅,人稱吉隆坡王。在他創建的雪隆惠州會館的號召下,共有6間廣東籍會館合作成立義山,讓客死異鄉的客家人,可以有一處安息之地。而在義山還沒有出現之前,部份老會館則會將往生同鄉的牌位,供奉在會館內。馬六甲茶陽會館主席楊偉文表示,該會館二樓擺放的八十多個牌位,就是當年還沒有義山之前,所供奉的客家先賢,這些牌位代表著後代子孫對先人的緬懷,也是客家人在海外傳承祖先信仰的最好說明。
     

   除了依照傳統奉祀祖先之外,當年移民的客家人,也把神明一起從家鄉帶出來。像是建於1945年的斗亞蘭玉皇殿,就是一個最好的明証。而在玉皇殿旁邊,供奉著ㄧ位大伯公,ㄧ看就知道是客家人最敬重的土地神。
   
  伯公是跟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祇,到了馬來西亞多加了一個「大」字,大伯公便成為馬來西亞客家人和當地許多華人的貼身守護者。也因此不只在沙巴,全馬來西亞到處都有大伯公的身影。另外,客家人也會把土地神供奉在家中公廳,並為祂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唐番地主。唐是中國之意,番是馬來西亞當地的地基主,在唐番地主的神位上寫著,五方五土龍、中外貴人扶,充分道出當年遷徙的不安心情與深切期待,所以不只把自己家鄉的神明供奉起來,當地的神祇,客家人也懂得加以尊重。
   
  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初建造的古城門,打開了馬來西亞的近代發展史,隨著十七世紀航海活動的風起雲湧,中國南方的客家人,有如海漂種子,紛紛過海越洋,在異鄉落地生根。微風一起,落葉紛飛,遷徙心酸難以道盡。對馬來西亞的客家人而言,故鄉在海的那ㄧ邊,家,在海的這一邊,心中的那ㄧ絲絲惆悵,就交給墓碑上記載的祖籍吧!

http://hakka.pts.org.tw/





[ 本帖最后由 tpshb168 于 2007-1-17 01:2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01: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擁有多元族群的馬來西亞,在西元1957年建國之前,是英國殖民地,獨立之後,又由人口超過半數的馬來人掌握政權,因此,在馬來西亞佔有三成的華人,長期以來,都是透過民間興學,來傳承自己的族群文化。1960年代,馬國政府要求改制為英語教學,1970年代,又規劃推展馬來語教育,這些官方舉動,當時不僅引起華人社會高度反彈,也讓各地華校決心自力更生,確立私人辦學的發展方向。
   
  在吉隆坡循人中學,一走進校園,舉目所及的建築物和教室,都是華人或華社的捐獻。循人中學校長曾賢瑞表示,建築物樓面、教室外部的一些人名,主要就是要紀念熱心捐款人,因為他們願意付出精神、金錢,不計報酬為學校努力。華人辦學最有名的,就是華文中學,也稱獨立中學。目前有五萬多名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全國總共60所的華文中學裡就讀。
     

   其實早在19世紀初,檳城就已經出現私塾,這也是華文教育的濫觴。ㄧ路走來,華文教育發展近兩百年,才有今天的規模,在這其中,處處可見客家先賢投入的成果,像是吉隆坡第一大華校-循人中學。曾賢瑞說,1883年惠州會館設有私塾,1913年由當時的雪蘭莪惠州會館改設為新式學堂,命名循人學校,是今日循人中學的前身。
   
  在馬來西亞的客家人,為了顧全大局並且團結華人的力量,並不會在教育上特別凸顯客家的獨特性,也因此所有的華校,都以華人族群共通的華語,加上馬來語和英語,採行三語並重的教學制。一般公立學校所使用的教學語言,是馬來語和英語,而華文中學則是以華語為主。每天朝會,循人中學的老師都會請學生上台發言,一方面訓練學生膽量,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們同時熟悉三種語言的表達。
   
  除了語言教學之外,每一所華文中學,都會規劃固定的中文課程。以擁有兩千三百多個學生的循人中學為例,每個學生都要接受中國文學的洗禮。老師朱秋盈表示,循人中學的初中部每星期有七節中文課、高中部每星期有六節中文課,上課內容包含現代文閱讀、古文閱讀、古文注釋、名句精華和語文知識。華文中學的學生,學習壓力比一般中學生來得大,但是他們並不以為苦,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內心中,大都有著強烈的華人認同。
     

   華人在馬來西亞辦校的艱辛過程當中,也有來自台灣的貢獻。曾賢瑞表示,循人中學有百分之五十的師資,是來自台灣各大學的畢業生。在1965年,馬來西亞的留台學生成立了「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四十年後,加入校友會的人數超過四千人,而畢業投入教職者則有將近一千人。距離吉隆坡一千多公里的沙巴州,也同樣看得到許多留台學生,返鄉投入華文教育的行列。27歲的劉偉義,2004年在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現在,他是沙巴崇正中學舞蹈社的指導老師。
   
  同樣也是27歲的舞蹈社,在劉偉義的帶領下,今年創作出「拓荒、、、今日」這支舞蹈。在舞蹈中,劉偉義把在台灣吸收到的表演概念,放進學生的演出裡。身穿台灣客家的藍衫、頭戴沙巴原住民的「穿頂帽」,一群年輕的舞者,嘗試以多元元素組成的舞蹈形式,來呈現當年客家先民在馬來西亞從事農業開墾的辛苦。
   
  崇正中學,也是一所客家人創建的學校,雖然自1965年創校以來,曾經接連遇到了招生和經費籌措上的困境,但是在亞庇客家公會和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的支持下,崇正中學還是撐過來,目前已經有兩千三百多個學生,不僅是沙巴州的第一大華校,更在經營學生社團上,打響全面教育的口碑。校長曾桂安說,崇正中學近十年來積極推動全面教育,其中最重要一個環節就是聯課活動,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社團活動,目前,崇正中學已經有五十幾個學生社團,透過社團活動,崇正的中學生們個個能文善武、才華洋溢,而不會只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舞蹈社鮮明的文化特色,是崇正中學積極要傳達給學生的學習內涵,同樣的,在華樂團中,也可以看到華人音樂文化,正在沙巴生根發芽。崇正中學華樂團指導老師張城忠說,他很佩服崇正中學的辦學理念,因為當初學校請他來教授華樂時,就已經先說請他要將華樂帶到沙巴的每一處角落。崇正中學的前任校長鄭佑安和現任校長曾桂安,是促成華樂團的兩雙推手。先是鄭校長請來張城忠老師成立社團,後來曾校長也全力協助推展華樂。二十年之內,原本沒有華樂教育的沙巴州,在崇正中學的努力下,已經有7間中學、3間小學,陸續創立華樂團。
   
  崇正中學的高三學生,正在練習畢業典禮的演出,對他們來說,這六年的中學生涯,即將劃上一個美麗的休止符。但是,在年輕人急欲飛翔的期盼之外,似乎還有一股無法估量的辛酸,正在華人移民的內心隱隱作痛。從未下田的孩子手舞足蹈,試著舞出客家先民在異鄉胼手胝足的那段艱辛歲月,而那摻雜著南洋語系腔調的華語,也緩緩訴說著,華人移民在新國度裡,努力傳承文化的一頁滄桑史。

http://hakka.pts.org.tw/

[ 本帖最后由 tpshb168 于 2007-1-17 01:2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9: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168班主带来海外乡亲计消息!

小时候,问阿婆,堂虾(祖屋上厅)祖牌上那些刻着外迁子叔都到哪去了,广西,南洋,台湾...天天盼望着他们回来...长大了,就连在台湾计阿公都没有回来...

"到处杨梅一样计花"(客家名句),愿分布全球各地客家乡亲生活幸福,合家平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22: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的华人中,客家人的比例是最高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4: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