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江区建区以来经济发展走向调查分析
梅江区政协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区财政要实现亿元的一年。面对新形势,区委彭耀新书记向全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提出了“站在新起点,谋求新突破”的要求。要迈好新步伐,发展未来,有必要好好总结过去。最近在丘琳昌主席主持下,我们对我区18年来经济运行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务求从中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18年来我区经济运行走向
自1988年建立梅江区至今有18个年头了。18年来,在市委领导下,我区历届班子和全区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致力发展。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开龙同志、耀新同志为书记的区委带领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按照市委提出的“四个梅州”发展战略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敢于负责、敢于开拓、敢于碰硬、敢于胜利”的精神,抓改革,抓发展,抓稳定,聚精会神建设“五个梅江”(繁荣梅江、文明梅江、法治梅江、安康梅江、活力梅江),成绩显著。从根本上扭转了梅江区的落后面貌,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局面。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13.06亿元,比1988年的1.79亿元增长6.3倍;财政收入8326万元,比1988年的1083万元增长6.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9.6倍和14.8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2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6.8倍和5.9倍。
下面从四个方面看走向:
(一)从经济成份上看。由国营、集体为主走向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1988年全区工业产值12866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为3957万元,占30.8%;集体工业为5193万元,占40.4%;村以下为2096万元,占16.3%;其他为1431万元,占11%;个体私营为189万元,占1.5%。至2005年工业产值达107347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931万元,国营工业为8517万元,占7.9%;集体工业为2841万元,占2.6%;其他(个体、私营、“三资”规模以下)95989万元,占89.4%。
(二)从产业结构上看。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走向以第三产业为主。198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798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242万元,占34.9%;第二产业7523万元,占42%;第三产业为4127万元,占23.1%。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306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4422万元,占18.7%;第二产业35523万元,占27.2%;第三产业70654万元,占54.1%。
(三)从经济质量上看。从偏重追求GDP增长速度走向注重财税有效增长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我区经济基础薄、总量小的情况下,一度时期注重GDP的增长速度,却忽视了财税的增长。如1996年全区生产总值比1994年增3870万元,财政收入却减少858万元。1996年至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由38982万元增至70924万元,增长81%,而地方财政收入只增长14.1%。此外,1998年以前经济项目投入上也不注意质量和效益。如机床厂微波脱硫再生胶项目,政府和企业投入几百万元,结果以失败告终,投入变陷入,没有取得任何实际效益,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近几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明确把“增大经济总量、增加财税收入、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劳动就业、实现有效增长”作为发展经济的目标要求,使我区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2002年后均以二位数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15.3%,2003年增长15.5%,2004年增长28.3%,2005年增长19.3%)。
(四)从运行阶段上看。从缓慢发展,低位、起伏运行走向较快发展,高位、持续增长。我区经济运行大至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以前,这一阶段总的来说是盲目性和不稳定性较大,速度和效益较差,经济仍在低位运行。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财政虽有较大增长,1994年达到4693万元,比1992年增长56.2%,但大部分是靠争取别地的税收,不是自己经济发展产生的税收,所以是泡沫财政,到1996年一下跌为到3835万元,比1994年减18.3%。“九五”(1996-2000年)期间,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仅为4.7%,财政收入平均增速只有2.8%。第二阶段是2001年以后,这一阶段是我区经济快速、全面、持续发展的阶段。2001年全区生产总值73431万元,至2005年达到130611万元,平均增速为13.3%;2001年财政收入4766万元,至2005年达到8326万元,平均增速为17.5%。
二、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2001年以来梅江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五条:
(一)有一个建设“五个梅江”、实现“五增”的明确目标。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区情,准确定位,根据市委“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五个梅江”发展目标和“五增”(增大经济总量,增加财税收入,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劳动就业,实现有效增长)的工作目标,形成了全区上下同心抓经济、内外协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五个梅江”发展战略和“五增”工作目标切合我区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二)有一条以第三产业为主民营发展的正确路子。区委、区政府坚持走以第三产业为主民营发展的路子。根据梅江区的区情,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民营经济主力军作用,采取巩固提高、引进增资、转制盘活、招商引资的办法,有效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的发展。
(三)有一套“责任”与“奖励”配套的激励政策。为搞好招商引资,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不断加大民营经济政策扶持力度,落实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激励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梅江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梅江区招商引资责任制》以及每年对纳税额地方所得超过2万元的民营企业进行真金白银的奖励,对纳税额超过10万元的企业通报表彰和授予“纳税光荣户”牌匾。这些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各单位招商引资积极性和增强了民营企业主落户我区、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2005年全区新引进项目238个,注册资金4.71亿元,计划总投资12.91亿元,已投入资金8.21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83个,已投入资金5.68亿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促进我区经济实现有效增长。
(四)有一个上下左右团结、协调的和谐关系。区委、区政府主动积极理顺市、区之间关系,自觉服从大局,与市委、市政府保持一致,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持配合市委、市政府在我区的重点工程建设。做到多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汇报,多与市直单位联系沟通,在增进共识,加深情感基础上,实事求是反映我区职能不全事情难办的困难,争取他们的支持。从而得到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刘日知书记的重视,对我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以大力支持和倾斜,还选派职能部门领导到我区任(挂)职,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说,现在市、区关系进入了有求必应、一路绿灯的新阶段。区内,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几年来,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助残助困;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来信来访,依法依规解决征地、拆迁、企业转制等产生的问题和群众合理的要求,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切实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机关的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和机关干部的待遇,不断巩固发展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和谐的市、区关系,融洽的党群、政群关系,是我区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有一个“开拓、务实、负责、廉洁”的坚强班子。区委、区政府班子具有较强的驾驭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驾驭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驾驭各级班子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能力、驾驭建立上下左右和谐关系的能力,树立“四敢”精神,发挥“两个核心”作用(区委在五套班子中的核心作用,书记在区委班子中的核心作用)。带领全区人民咬定经济发展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践证明,我区经济社会能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有德才兼备的领头人和统一坚强的班子。
三、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我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如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现行区级管理体制存在的四个矛盾:一是区是县级地方政权,但没有县级政权完整的职能机构,垂直管理和上收管理的部门越来越多,造成职能部门残缺不齐,特别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没有;二是有发展区级经济的责任,但没有相应的自主发展的权力,权责利严重分离;三是一个城市三级政权,税收征管的权属难以划清,税收管理上的随意性大;四是有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责任,但没有管人的权力,管事与管人完全脱节。所有这些仍在制约我区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工业空间小。受土地、环境生态等限制,难以引进拉动力强、创税多的工业项目。工业企业科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影响的名牌产品不多。
(三)仍有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由于严重资不抵债,历史包袱重,难以转制。
四、几点建议
为保证我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和快速、持续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要十分珍惜自己的成功经验,继续走好自己的发展路子。我区近几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探索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上面我们总结了五条——有明确目标、有正确的路子、有激励的政策、有和谐的关系、有坚强的班子,都是非常宝贵的,今后要谋求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就必须倍加珍惜,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并不断完善、提高。
(二)继续重视理顺市、区关系,促使市、区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市委刘日知书记一直非常关注、关心、支持梅江区的发展,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市、梅江区利益共同体”。这是目前解决市、区管理矛盾、理顺市、区关系的最有效的办法,对梅江区至关重要。这几年通过市、区的共同努力,有了良好的开端,为梅江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不能满足,要更加重视,按照彭书记的要求,把理顺市、区关系作为梅江区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抓好。特别是区委、区政府要从市、区大局出发,做好工作,主动积极地配合市委、市政府尽快从制度上、具体的相关利益上真正把市、区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来,以保证梅江区的经济顺利、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建立市、区利益共同体必须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市、区各级领导思想认识必须统一、共同,解决片面性。至少应统一三点认识:第一点是体制是执政的必要条件之一,体制建设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不能片面地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忽视执政体制建设;第二点是市也是梅江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不能片面地认为市是外因,区才是内因;第三点是上层建筑的弊端,必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不能片面地离开体制谈经济。
二是市、区税收必须统一、共享,解决“属地概念模糊”的问题。地改市后,客观上市、区税收已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划不清,那么就应纳入共同体来统一征管、按比例分享,以制度的形式定下来。这是市、区利益共同体最核心的一条。这方面汕尾市的做法可借鉴。
三是市、区权、责必须统一、共担,解决权责分离问题。凡是掌握区经济发展相关权力的市直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把这方面的责任制真正建立起来,体现权责的统一。
四是市、区公务员待遇必须统一、共同,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区是市辖区,省已把区纳入市统一考虑,不直接对区,那么市、区公务员的报酬理应一致。这方面韶关市的做法可借鉴。
(三)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财政增收关系重大,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管理体制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第三产业变数较大,对此应高度重视,及早分析掌握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特别是要保证纳税大户有新的发展,千万不能掉下来。同时要争取新的纳税大户。
(四)在着力巩固和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争取第二产业有新的发展:一要尽快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筑好发展平台。我们要把有限的空间规划好、利用好。尽快把园区的基础设施搞好,尽快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一批低污染、高税收、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入园区,实现我区经济的新突破。二要进一步把珠江啤酒厂办大办强。三要对已投入的大家看好的工业企业项目如“春庭液化”项目,继续帮企业破难攻关,一抓到底,争取早日建成。
以上仅是我们粗浅的看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有误之处,我们负责。
二00六年七月
[ 本帖最后由 777bva 于 2006-9-28 17:0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