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吃過波蘿蜜嗎?果園中的第一粒波蘿蜜果實;長約五十公分,直徑三十公分,外型酷似無刺的榴槤,金黃透亮的果肉,嚐起來像揉合了鳳梨、香蕉和柳橙的味道--不同於榴槤甜膩得令人窒息--那冰涼爽脆的果肉滑入口中,一口咬下,如荔枝般多汁,又甜又Q,獨特的味道,真令人沉醉ㄡ~
波蘿蜜取果肉時比較麻煩,剝開果皮後,果肉與果肉之間的物質帶有惹人厭的黏液,要去除此種黏液就要使用沙拉油清洗雙手。波蘿蜜果肉可以生吃,冰涼後食用,更具風味,亦可冷凍做成波蘿蜜雪糕,然後一絲一絲的剝下來吃,這樣才更好吃。至於波蘿蜜酒嗎?只有等待下次收成時再試囉!
波蘿蜜的種子比棗子小些、比桂圓大些,橢圓又有點不規則的形狀,爬滿灰褐色的花紋,像一顆顆的鵝卵石。波蘿蜜的種子拿去燉排骨湯,味道好極了!粉紫的湯,香香濃濃的,而那『石頭』卻有層薄薄的硬殼,剝掉後是米白的肉,吃起來沙沙、軟軟、甘甘甜甜的,就像吃皇帝豆一樣。
波蘿蜜簡介:
波蘿蜜為常綠喬木,桑科,別名天波羅、木波羅和樹波羅,原產於印度,波羅蜜乃印度梵語Paramita的音譯而來。台灣約於一五年間由荷蘭引進,原多種植於庭院、公園作景觀樹木用,台南以南至屏東,東部台東、花蓮為最多,近年復風行興起栽培為食用。
波蘿蜜樹高可達二、三丈;葉有柄、互生、革質、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品種頗多,全世界約三十餘種,大概可分為多漿果和乾漿果兩大類,台灣栽培多屬多漿果品種。波蘿蜜春、夏季開花,花多著生於樹幹或樹幹小枝上,單性聚合花,雌雄同株異花。在小花下面的莖,成熟時便是果實,波蘿蜜的果實為合生果,結果纍纍,卵狀橢圓形、長筒形或紡錘形,果實奇大,形如冬瓜,狀似榴槤,外皮上卻佈滿疣狀突起物,摸起來很粗糙,長四十~七十公分,直徑十四~三十五公分,普通重十~三十公斤,大者重達四十公斤以上。這樣龐大的果實,不是一般枝椏所能支撐得住的,所以波蜜蘿的果實大多生長於樹幹和分枝上,這是造物者的奇妙安排,否則長於枝葉上,等到果實愈長愈大時,就會因承受不住而紛紛折斷掉落。
波蘿蜜為世界奇特的果樹之一,全年都有收穫,普通每年八、九月間或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間二次開花,故有兩次成熟盛產期。波蘿蜜果實成熟時呈淡黃色,果實肉色金黃,各小果藏一粒種子,外圍有褐色且特異芳香之果肉,種子可達44~180粒之多。它的果實可供食用,富含香氣,食用風味特殊。成熟時有特殊濃厚氣味,有人認為奇臭無比,有人認為香氣宜人,有如榴槤喜惡般兩極化。樹幹木材為黃色,後漸變黑褐色,可用於建築及製造傢俱。
李時珍《本草鋼目》中說:『熟之味至甜美如蜜,香氣滿室。一實凡數百核大如棗,其中仁栗黃,煮炒食之甚佳。』果實成熟時味道濃烈,可以生吃,也可釀酒,成熟的果肉,質韌而帶脆,香郁而味甜美,一般吃法是先撥開粗硬的皮,再挖出一顆顆有如荔枝般大小的果肉,吃起來有點像鳳梨,稍有酒味,冰後食用,更具風味,當作果品生食之外,也可烘烤、曬乾、製造果汁、果醬、罐頭、蜜餞等各種食品。未熟或成熟果肉煮作蔬食,種子煮食、烤食或炒食均可,食味似栗子,尤以煮排骨湯最佳,而獨其風味。波蘿蜜的樹形、果實均有觀賞價值,所以也常被引進校園種植,瓤、核可藥用,有醒酒益氣之功效。
台灣是寶島,物產豐饒,向來我們把波蜜蘿當做玩賞的景觀樹,採果實食用也只當作好玩的閒食,不當作營養保健看待。殊不知亞洲熱帶地方不少貧困人們,將波蘿蜜當作重要食糧,印度、東南亞及我國兩廣均普遍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