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谢士恒
他使783名病人重见光明,他为乡亲植林“造水”,但他却英年早逝……
他是祖籍梅县的香港医生。八年来,他为2700多名贫困患者实施眼疾的检查和手术治疗,他用毕生的心血为梅州、清远等地的农民获取饮用水而植林“造水”……
最近,从梅州山区到清远的石灰岩地区,许多老百姓都在传诵着祖籍梅州的香港医
谢士恒生前十年多所做的爱国慈善事:
“您走得太急了,为何不继续留在世上撒播光明呢?”梅县松口镇81岁高龄的秋容阿婆动情地说。“您送来的饮用水,我们喝得真甜啊。”这是梅县雁洋镇文沙村群众发自肺腑之言。
人们怀念着他,千言万语,只化成一句话:好人谢士恒!
精彩世界他带来
谢士恒生于梅县雁洋镇文沙村,从1999年起他便投入了个人的积蓄和全部精力,为贫困山区的白内障患者送来光明,八年来他创立的“九板桥眼科中心”已先后为2700多位患者免费接诊,成功施行白内障加晶体手术783例。
丙村圩镇的九板桥附近的山头上,有一所让许多人感到奇怪的、终日紧闭门户而且没有医生、护士的医院。这是香港医生谢士恒1999年和妻子谭颖儿捐资120万元兴建的眼科中心,这里每年只有春秋两季集中开诊,开诊时间大约30天左右,许多人将它称之为“爱国慈善医院”。
八年来,在这所特殊医院获得免费复明手术的贫困患者达783人,他们都来自山区和欠发达地区,仅梅县当地的贫困患者复明便达568例,如果每例手术按1500元计,免去的费用便超过110万元。清远阳山县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曾带着50多岁的失明儿子治疗,手术第二天便重见了光明。丙村镇的73岁的张阿婆术后感叹地说:“我又可以多看几年精彩的世界了。”
英年早逝众人哀
1993年,年已50的谢士恒随父回到梅县家乡,看见许多村民只能从一口快要干枯的井里争先恐后地打水,他脑海中便萌发了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的念头。第二年,他就投入几百万元,开始在雁洋镇文沙村创办“还趣山庄”,在200多亩的荒山上植树“造水”。2001年,谢士恒得知清远石灰岩地区的山存不住水,又承租了一万多亩荒山,栉风沐雨,亲力亲为,摸索出一套在石灰岩的蓄水方法,并在香港等地媒体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为国内贫困山区人民“造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先后让梅县文沙村、清远的东山乡和远在山西省黄土高坡等地的村民用上了饮用水。
在他的感召下,从香港到国内,许多医护人员多次相继来到丙村的特殊医院为患者实施复明工程,并相继投入植树“造水”事业中,还有上百名港人在香港成立了“力行慈善基金会”……
2003年初,当这位爱国慈善的港胞在清远市植树“造水”时被确诊为血癌,去年3月不幸在港英年早逝,年仅66岁。
消息传开以后,多个地方的政府和民政残联部门,以及香港各界人士前往吊唁,梅县丙村镇在敬老院专门设了灵堂,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在怀念这位好心人。
爱国爱乡情永在
今年3月,谢士恒的妻子谭颖儿继承丈夫遗志,又带着一批香港义工和医务人员回到丙村镇那所特殊的医院,为1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检查和手术治疗,同时,和义工们一道,又继续负责管理清远东山林场……
“好人谢士恒,您带来的光明和为农民获取的饮用水,我们世代不会忘记。”现任丙村镇党委书记叶福祥这样说。
梅县县委发出文件,号召党员干部和全县人民向谢士恒先生学习,把爱国爱乡精神发扬光大,做关心群众、热心公益的带头人。本报记者黄蔚山通讯员饶延志饶迎春
(侯颖/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