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16|回复: 0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8 18: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宁化石壁,坐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西部山区,郁郁葱葱的高山脚下,一座座农家楼舍,阳光下,吹烟袅袅。这看似普通的山区小村落,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海内外客家乡亲。
  2002年10月16日上午,石壁村鼓乐声、鞭炮声不绝于耳,第八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客属宗亲和当地乡亲数千人会聚在石壁客家公祠,祭拜客家先祖。
  祭祠活动按照客家传统的礼仪,行三跪九叩,之后,马来西亚马六甲客家公会祭祖团等十一个团体的客家后裔宣读祭文,祭文中说道:“客家祖敬列祖列宗,根在华夏,世代忠良,为避战乱,背井离乡,汇聚石壁,客居四海,丰功伟绩,发奋图强,后裔荣昌,伟业辉煌,我辈游子,故土难忘,寻根溯祖,万里朝宗,共设牲酒,昭告祖堂,兴旺吉祥,千秋延年,万代世昌,人人安康,事业兴盛,前程辉煌,客家先祖,英灵在上,上香。”来自马来西亚的一位客家后裔对记者说,作为客家子弟能够来到先祖住的地方,认识一下、了解一下以前先祖是怎样奋斗,是十分难得的。
  据史书记载,从唐朝末年开始到两宋时期,由于中原一带战祸不断,当地的汉族居民纷纷背井离乡,逃避战乱的侵扰,曾经先后有五次大规模向南方迁徙。不少南迁的汉族居民来到石壁,并且定居下来,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壁的居住人口渐渐稠密起来,有不少人开始逐渐向广东、四川、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拓展。所以,现在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绝大部分客属宗亲当中,族谱上都记载着他们的祖先在福建的宁化石壁居住过。石壁也因此被海内外的绝大多数客属宗亲称为客家“摇篮”和祖籍地。
  当年客家先民们选择石壁作为定居点,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宁化县志》记载:“石壁一带,包括淮土、方田、济村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又当闽赣交通要道,早在唐、宋客家人大迁徙时,就成了客家人入闽的落脚点。”宁化石壁位于武夷山脉东麓,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是古代福建、广东和江西三省的交通要冲。石壁村所处位置是方圆200平方公里的盆地,四周高山峻岭环绕,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所谓“北有数十里绿色屏障,南有沃土千顷”,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石壁成为中原移民的理想栖息地。
  千百年来,随着时空的变迁,客家先民的子孙已经繁衍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宁化客家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谢起光先生告诉记者,敬祖穆宗、追根溯源始终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因为客家人崇祖敬祖爱国爱乡观念很强,“根”一直系在他们心上,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心情更为迫切,所以有机会,他就要回到祖地寻根。
  石壁村距离宁化县城20多公里,沿着前往石壁村的公路边上,可以看到一块块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这里是某个姓氏祠堂。当地乡亲介绍说,从唐朝末年到南宋时期,迁来石壁定居的就有八个省五十多个州县的一百多个姓氏。目前,在石壁及周边的村庄分布着几十座姓氏祠堂,客家先民的后代除了在祠堂里供奉祖先的牌位,还保存着完好的姓氏族谱,不少海内外的客家宗亲在这里续到了自己的家谱。
  为了满足客属宗亲寻根祭祖的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宁化石壁建成了被海内外的客家宗亲称为客家人的“总家庙”的客家公祠 。客家公祠里安放着客家一百五十多个姓氏的“神主牌位”,保藏着客家各种族谱、家谱、文献等珍贵资料和文物。宁化客家研究会会长刘善群先生介绍说,这个客家公祠1992年奠基,1995年落成。落成之后,通过海内外各地的客家祭祖团,协商了一个祭祖日,这个祭祖日就是每年的十月十六号,因而确定十月为祭祖月,比如今年十月份就有三场比较大规模的祭祖活动。从1995年到现在,每年都有大约二、三万人次海内外客家乡亲到此祭祖,他们来自五大洲各地,有的祖孙三代一起前来,年纪最大的达90多岁。
  客家公祠由迎宾广场、大牌坊、客家之路、碑亭、客家公祠等一片气势宏伟的仿古建筑群组成。坐落在福建通往江西公路边的迎宾广场,矗立着刻有“石壁”标志的巨大石碑,广场可以容纳一百多辆汽车,广场的北边是一排格调古朴典雅的厢房,设有接待厅、陈列厅、回廊等,与石壁古迹“德润亭”相接。广场通往公祠的路口,矗立着一座巍峨的石牌坊,牌坊上方的横额石匾,刻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将军手书的“客家祖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牌坊正面楹联上写着:“中土南迁,孕育客家民系,追远长怀石壁胜地;环球播衍,丕振诸姓门风,溯源敬谒百氏公祠!?br>   进入大牌坊,是一华里长的“客家之路”,沿着台阶上行,迎面是一座碑亭,亭的中央一方光洁夺目的大理石上“客家魂”三个草书大字,意气飞扬,格外引人注目。经过碑亭再上百步石阶,就是客家公祠的主体建筑。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五彩斑澜;琉璃黄瓦,习习生辉。进入祠堂大门,是明亮的天井花圃和宽阔的回廊,祠堂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前厅供陈列展览文物和人们休息用;中厅是正殿,也称“玉屏堂”,由神灶和祭祀厅组成,神灶分阶奉祀一百多姓客家开基主位,奉祀可供两百多人同时祭祖;后楼是藏书楼,珍藏着客家谱牒、史料等文献、资料和文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福建省三明市推出了以宁化石壁为轴心的“客家祖地专项旅游”,来自海内外各地客属宗亲不仅可以在祖地了却了寻根问祖的夙愿,石壁保存千百年的客家风情民俗和当地的古迹名胜,一样令客属宗亲及其他游客流连忘返。石壁乡亲说,客家人世世代代都会唱山歌、爱唱山歌。今天的石壁,在方言、山歌、民风民俗、民居建筑、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无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文化的原型。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客家人对婚姻和生育寄予极大的热忱,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有的风俗。重嫁女是石壁客家婚俗的一大特点。客家女子有直接从事理家和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这决定了客家女子在婚嫁中的地位,在婚嫁仪礼上,“出嫁”和“迎亲”一样被重视,十分隆重,有条件的殷富人家嫁女,还有丰厚的陪嫁。
  石壁的饮食风俗更有客家特色。以擂茶为例,大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擂茶,擂茶源远流长,它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擂擂茶、敬擂茶、喝擂茶,是盛行于祖地的一种极有情趣的习俗。当地擂茶用料独特,茶叶大都用淮山叶,采摘来先洗净焖煮、发酵,然后晒干储藏,随时取用,这种茶叶擂的擂茶,色如琥珀,甘甜可口。
  到了石壁没饮酒酿,那算白来。石壁的酒酿用精选过的纯种糯米蒸熟凉透,调以上等酒曲下酝,再取来高山清泉,这样酿制出的酒酿,乳白色,用筷子一拈,可以拉出丝来,喝上一口,只觉得清凉爽滑,沁心润肺,香馥馥,甜丝丝,回味无穷。只有勤劳好客的客家人才能酿造出这样的美酒!
  人说石壁有三怪:“吃擂茶邀伙伴,喝水酒拼大碗,洗澡要用开水烫。”请客人吃擂茶喝水酒,是石壁人礼貌待客的习俗,尤其使远道而来的客属宗亲倍感故土的温馨与和谐。客家人爱洗澡,请客人洗澡也是客家人的习俗之一,叫做“洗尘浴”。洗澡之前,热心的主人会这样教客人,先倒一瓢开水在汤盆里凉着,然后慢慢往身上试水,让身体逐步适应汤水的温度,再不断地添加热水,使汤盆里的水温迅速提高,身上哪儿疲乏,就用热毛巾往哪儿擦洗,一边还要频频加热水,越洗越快,越洗越热,一直洗到遍体发汗,皮肤发红为止。洗完澡换上干净的衣服,躺在靠窗的竹椅上,飘飘然有如神仙,全身舒坦。其实,洗澡用开水烫是有科学道理的,它有舒筋活血的妙用,小小风寒感冒,一洗就好,当地有句俗话:“穷人没药,滚水一勺”,自然有它的道理。
  游览祖地的古迹名胜也别有情趣。距离石壁三十华里的地方,是号称祖山的东华山,海拔1360米。在峰插云霄处,参天古树中,有一座闻名福建江西两省的古刹“三仙祠”
  “三仙祠”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古庙,庙体由花岗条石构筑而成,庙顶披盖着用生铁铸成的铁瓦。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庙宇建于隋朝,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庙宇的楹联写道:朝观沧海日,夜摘斗牛星。明白地告诉人们,早晨可以在这里观看日出,夜间还能在这里观赏天上的繁星。“三仙祠”的边上建有“角庵”、“新庵下”等庙宇,有几十位僧尼在这里修行。“三仙祠”还是绝妙的避暑胜地,即使在夏季的六月伏天,在这里也要白天穿夹袄,夜间盖棉被。一年四季,善男信女、各路游客络绎不绝。“三仙祠”备有客家素食,让所有的香客游人一饱口福。除了“三仙祠”,祖地周边的天鹅洞群、九龙寨、龙王潭等许多古迹名胜也很有特色。
  这些年,来到石壁的客家宗亲和游客都会感受到祖地乡亲的生活和祖地的建设与发展。在旧中国,客家人饱受战乱侵扰而四处颠沛。新中国成立后,客家人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从海内外各地回到祖地祭祖的客属宗亲,都对石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感到欣慰。记者在石壁村村民张荣易家看到,张荣易一家七口人,住的是三层钢筋水泥楼房,一楼是自家经营的小百货店,三个孩子有的在城里工作,有的上了高中。张荣易乐呵呵地说,像他这样的生活水平在石壁村不算稀罕。
  石壁村现在有五百多户村民,其中有近四百户都盖了楼房。石壁村里有小学,边上还有一所教学条件齐全的中学,全村的学龄孩子都上了学。石壁村有一家设施比较完整的客家医院,村民求医问药非常方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突飞猛进也使地处山区的石壁村与世界连得更紧,20年前,村里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机,而目前286户村民家里装了电话,还拥有一百多部手机。
  位于福建与江西两省交界的石壁村,边界贸易一向发达,连接两省的公路两边,村民的商店一家连一家,村民的边界贸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让村民们自豪的是,石壁村正在兴建三明市第一个农民广场,石壁村村委会主任张仁和向记者介绍说,这个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的农民广场总投资120多万元,建有青年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还有娱乐室,健身中心等。目前农民广场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预计2003年年底完工。客家祖地宁化石壁村的年轻一代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家园。

来自: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bc/tfsy/gb/200212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6: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