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客家话的声韵特点
一、成都客家话声母21个:b、p、m、f、v、d、t、n、z、c、s、j、q、x、g、k、h、ng、ng的变体、舌尖前浊擦音、零声母
1、非组声母多数今读齿唇音[f],少数字今读双唇音[p]。例:
甫pu 肺pei 妇bu 尾mei
其中不少字都有两读,如肺又读fei 妇又读fu 捧读bung和pung。
2、古精组字与知章组字在今音合流,都读z/c/s。
3、古“泥来”二母合二为一,有n无l。
4、古晓匣母开口一二等字一般读h声母,如:荷、海、好、虾、吓、河、害、浩、鞋、咸、匣、闲、学、杏。少数读x声母,如:孝、霞、限、降。
古晓匣开口三四等字,普遍读x声母。如:戏、熙、喜、希、休、险、香、兴、晓、显、系、嫌、协、弦、现,仅表示“是”的“系”读h声母。
古晓匣母的合口字,普遍读f声母或v声母。
f声母,如:花、火、虎、悔、婚、荒、忽、毁、辉、荤、祸、胡、回、魂、晃、华、怀、画。
v声母,如:歪、会、完、黄、皇、横、镬、话、滑、还、环。
少数读x声母,如:靴、虚、勋、训、血、玄、县。
也有几个字(合口一等)读h声母,如:货、欢、霍、和。
5、古“溪”母字中的几个常用字,成都、威远、西昌等地客家话读[f]或[h],接近粤方言,而仪隆客家话仍读[k]。
其中合口一等的“苦、裤、恢”读f声母。
开口一二等字的“开、口、肯、客、壳”读h声母。
成都、威远、西昌等地的客家话来源于粤东山区,这一特点将他们与来自粤北山区的仪隆客家话区别开来。
6、成都、威远有舌尖前浊擦音[]。西昌、仪隆两地有舌尖后浊擦音[r]。
另外,成都龙潭寺(黄雪贞1986)也有舌尖后浊擦音[r]。
[、r]声母的字除个别“以”母字(孕、锐)外,全是古“日”母字,如:日、如、饶、柔、然、润、壤、茸、辱。
这些古“日”母字今读[、r]声母,十分明显是受西南官话影响的结果,因为这些字多是文读为[、r],其白读音是[ng]和零声母。
二、成都合兴客家话韵母55个:
开尾:I、er、i、u、y、a、ia、ua、o、io、yo、e、ie
i尾:ai、uai、oi、ioi、ei、uei
u尾:au、iau、eu、ieu
鼻化韵:e、ie、ye(e等字母上加一“~”)
鼻尾韵:an、uan、on、en、in、uen、yn、ang、iang、uang、ong、iong、iung、ung
-?尾韵:I?、i?、u?、iu?、a?、ia?、ua?、o?、io?、e?、ie?、ue?、ye?
鼻韵:m、ng(m、g字母下加一“.”)
1、今天的四川客家话鼻音韵尾[-m]已经消失,只有[n、g]韵尾和鼻化韵“~”。
塞音韵尾[-p –t -k]也已脱落,入声韵尾只有[-?]。这同江西、闽西、粤北、粤西一带的客家话比较接近(黄雪贞1987)。
2、客家话古梗摄开口字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白读往往读[ang、iang],文读往往读[in、ie、en]。
例:命miag min 顶dang din 另nang nin
生sang xie 成cang cen 影iang in
3、四川客家话普遍有摄口韵母,但多寡不等。西昌最少,仅有1个[yen](软阮2字)。威远有[yen、yn、y?]3个(软、阮、肫、菌、润、闰、桔、戌等8字)。成都有[y、yo、ye、yn、ye?]5个(记录有“女、靴、鲜、均、薛”等34字)。仪隆最多,有[y、ye、yen、yn、y?、ye?]6个韵母(记录有“居、靴、娟、均、菊、绝”等147字)。
4、古流摄开口一等、三等(及果摄开口一等“个”)字读i介音,如:勾、狗、抠、口、藉、鸠、牛、兜、透,均读[ieu]韵。
5、成都客家话有[er]韵而无儿化现象。
四川客家话普遍有[er]韵(仅“儿、而、尔”数字)。
成都、威远有[er]韵而无儿化现象。
西昌、仪隆(老派)既有[er]韵,又有儿化韵。
仪隆就有[ar、or、er、-r、ur、iar、ior、yer、uar、uor]10个儿化韵。
摘录自《四川客家话语音特点综述》崔荣昌、彭锦维 四川大学 刊载于《客家方言研究》(四)暨南大学出版社 P102-P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