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6 1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提示:请注意黑体字部分
院士回乡话当年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原中科院副院长王佛松访谈录
2005-11-21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本报记者 张远明 何碧帆
王佛松院士简历
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生于广东兴宁市宁中镇新民村宗庆堂,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原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和导电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并领导顺丁和异戊橡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现了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剂;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聚苯胺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和三等奖一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主席、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届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院士,应市科协邀请于本月16日回乡参加本届科协换届选举大会。会前,王院士抽空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贫苦的身世
记:王教授您好!很高兴见到您。您是从梅州客家围龙屋中走出来的著名科学家,请您谈点家乡的童年旧事好吗?
王:不要说我是著名科学家,像我这样的大有人在,我充其量就是冲出围龙的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我是家里的独子、“满子”(最小的儿子),我父亲望子成龙,很早就让我上学。虽然我父母都是耕田种地、目不识丁的农民,但是他们经常鼓励我要读书上进。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很善于鼓励人,他从不打骂子女。记得有一次我在他的跟前感叹邻居的屋盖得“十分靓”,他就激励我说“人家的屋靓是人家的,要自己有本事才能住靓屋”。他鼓励我要向村里的一位校长学习。这位校长读书出身,见过世面,曾在海南做过县长,后来弃官从教,在父老乡亲中很有威望。我小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喜欢看书,不管见到什么书都看,尤其喜欢古典章回小说。小学五年级我就可以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些名著了。这些书并不是当时我父亲所希望我多读的那些圣贤书,他看见我经常手不离书,还以为我是在为孔夫子的圣贤书用功,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可笑。回想童年旧事,我可能算是一个淘气不老实的孩子。读书不算特别用功,成绩也不算特拔尖,但自我感觉读书的意识较强,而且潜力较大。高中毕业那年我的班主任还送给我八个字:天真、活泼、幼稚、可爱。
记:听说您小时候家里很贫苦,连学费也交不起,在兴宁一中读书时还是一位姓陈的老师给您交的学费,有这样的事吗?
王:我小时候的家境一直很贫苦,家里大约有2亩地,还租耕了地主的7分地,粮食经常不够吃。解放那年我已经高中快毕业了,当时由于刚解放,经济还很萧条,百业待兴,我父亲实在支持不下去了,想叫我辍学回家。当时我急得哭了,心想还有半年我就毕业了,怎么就无法读下去呢!为此我找到一个非常关爱我的老师,他是教生物的陈老师。陈老师对我说:“佛松,这半年我先替你垫出去,你以后有钱的时候还我,要是没有也就算了。”我为此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学费解决以后读书吃饭的粮食仍然没有着落,这时正好村里的小学需要一个音乐老师,我跟校长商定每周六到那里教唱歌,学校每月给我两斗米。我将这两斗米交给在城里开客栈的一个亲戚加工,我母亲每周给我送来一点蔬菜,我在这位亲戚家里吃饭,就这样读完了高中。
记:兴宁是梅州的“小香港”,一贯有经商的意识,听说您小时候还做过小贩,是吗?
王:做过,当时就是为了考大学。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教书,后来想去考大学,但是没有钱做路费。当时报名考大学要到广州去,梅州没有考场和报名点。为了解决这个考大学的费用,我弄了一批毛笔和当时用的裤腰带,从兴宁步行到老隆再乘车到惠阳贩卖。结果裤腰带很快卖完,赚了点钱,我把毛笔先寄放在惠阳亲戚家,自己拿着赚到的那点钱乘船到广州报名应考。没想到船因事晚点,到广州上岸后错过了报名的时间。当时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我去找一位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考大学的同学,在他那里打了几顿“饭皮”。他家里比较宽裕,而且也正好是考上大学要到外地去读书,他给我70万元老制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70元),叫我先回去做生意,赚到钱以后再还给他。于是我只好又回到惠阳亲戚家,继续摆摊做小贩,准备赚得盘缠后明年再考。我在那里前后做了大半年的小贩,早上起来先为亲戚家做饭,吃完早饭后就出去摆摊贩卖,毛笔、牙膏、针头线脑等什么都卖,一边卖东西,一边就在摊档旁边看书复习,晚上回到亲戚家照样做饭,还要烧好全家的洗澡水之后才能歇息。
记:听说您4岁开始读私塾,从小聪明过人,过目成诵。说实在的,您觉得自己的聪明主要是出于天赋还是勤奋?
王:我是很小就上学读书,不少亲戚邻居也赞扬我聪明可爱,但并没有人家说的“过目成诵”那样神奇。我是4岁进私塾,但是因为年龄太小,在私塾中经常被大的学生打,所以没读多久就出来了,我是5岁正式上的小学。虽然经常是考第一名,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学生,所以这样的第一名也并不说明什么问题。我觉得就是记忆力可能好一点,我到现在还记得很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如第一次吃猪肉、第一次吃西瓜是什么时候,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同时因为我爱看书,所以小时候的知识面比一般人要宽一点,仅此而已。
曲折的经历
记:听说“文革”期间您曾经被人当作“特务”来批判,离开了科研岗位,被关进了“牛棚”,当时您在做些什么?
王:这是我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时候的事。当时另一家科研所有个国民党的“蓝衣社分子”被抓,此人信口雌黄,把他单位的一个同事也说成是“特务”,而这个“特务”的爱人是我们所的,被抓后就把我们全所不少的科研人员都供成“特务”。我被抓起来关了8个月的“牛棚”,我的小儿子当时出生才两个多月。当时确实很惨,除了老虎凳和灌辣椒水没有尝试过,其它刑罚我都一一“领教”过。但我坚信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我是无罪的,所以我在牢中写了十个字的对联:好人冤不了,坏人逃不掉,横批:永远如此。后来我终于被放出来。
记:听说您在推广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和工厂的工人一道睡过木板?
王:1965年“顺丁橡胶”的研究通过了国家鉴定,要尽快进行成果推广,使之变成汽车轮胎。当时我和我的爱人奔走于长春、锦州、兰州之间,在实验现场和工厂车间与生产工人一起加夜班,三班倒,吃住在一起,睡的是简易的木板床。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
突出的成就
记:简单说一下您的大学生活好吗?
王:我是1951年考上武汉大学化学系的,这个大学放榜前我先在广州的南方大学呆了一段时间。当时南方大学是一所干部学校,叶帅当校长。接到武汉大学的通知时,又因为盘缠的事费了一番周折。当时我没钱去不了武汉,好在身边有个要好的同乡王焕新他也考上了桂林一所大学,他家境好,父母在香港,他卖掉了手上戴的金戒指并向他父母要了点钱,一共有60万元老制人民币,相当于现在60块钱。我们二一添作五,各拿着这30万元,他去桂林我去武汉。我在武汉大学4年的校园生活,总的说来还是比较艰苦,我4年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经常打赤脚走路,冬天穿同学的袜子,我有一条亲戚送的裤子还与两三个同学轮着穿。但当时的食宿和学费书费等都是国家负担的,不用再为费用发愁,所以我从心里感谢党和国家对自己的栽培。在大学校园中一方面专心攻读,刻苦用功,一方面积极追求进步,加入了共青团。毕业成绩虽然不算最为突出,但还算是相当优秀的。
记:您是在前苏联列宁格勒攻读分子化学的,并曾于1957年在前苏联第九届门捷列夫代表大会上登台作学术报告,可以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王:我是1956年出国到列宁格勒留学的,我的导师是橡胶研究方面很有名的专家,我到苏联后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篇有关化学反应机理方面的论文,我的导师很重视和赏识我,推荐我到莫斯科召开的门捷列夫代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我是中国留学生当中化学专业的唯一代表,当时国内也曾派出化学方面的专家代表团参加这次大会,我还为国内代表团充当翻译。
记:您在我国橡胶工业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宝贵的贡献,请问您在这方面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哪些?
王:谈不上什么宝贵贡献。1960年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国家的封锁,国家工业特别是橡胶工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为改变困难局面,国家决定搞人工合成橡胶,我当时有幸作为有关这方面几个研究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完成了 “顺丁橡胶”的研制并投入产业化生产。这项工作完成后,我所转向用新的催化剂合成天然橡胶的研究工作,当时我和其他几位研究人员发现了用稀土催化剂可使异戊二烯聚合成天然橡胶,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这种橡胶当时没有投入产业化生产,估计今后一段时间有可能会形成产业化。
记:有人说您是个不知疲倦的科学家,您目前正在冲刺的是什么科研项目?
王:上世纪80年代后,我转向研究导电高分子。高分子本来是截缘的,但上世纪70年代发现高分子可以合成出导电的高分子,我目前主要是和企业合作把导电高分子用于生产防腐蚀涂料,目前已开始试用。我现在搞的仍然是这些方面的研究,这个课题是我自己开辟的,主要靠我过去的研究生在做,希望它也能像橡胶那样形成产业,若是这样,也算是多为国家尽一份力了。
家乡的话题
记:常回家乡看看吗?
王:我1991年以前很少回家乡,这几年多一点。我觉得家乡变化确实很大,梅城也比以前整洁美观得多,特别是沿江两岸风景很漂亮,经济发展也比较快,我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骄傲。遗憾的是,喝梅江水长大的我,没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事,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有益的事。
记: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您是嘉应学院的名誉教授,您对家乡这所高等学府的办学和师生有什么看法和要说的话吗?
王:说来惭愧,我只是在嘉应学院专升本的时候与曾宪梓先生等一道到过学校。我认为嘉应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对的,既有本科也有专科,主要为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一思路和办学方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办成同类学院中的一流水平。
记:您是研究稀土的,我市也有稀土资源和生产企业,您认为这方面应该如何发展?
王:这事我不便妄加评论。不过现在国内搞稀土的企业已经相当多了,市场上一般的稀土产品也供过于求,竞争激烈,许多大企业的高端产品已经占领了主流市场,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和实力是很难挤进市场并站稳脚跟的。
记:您在大连、顺德等地都曾与企业有合作开发项目,在家乡也可以这样吗?
王:我也很想有,但目前还没有,看以后的机会吧。
记:您是中国第一涂料——振邦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站长,目前家乡的党政领导也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打算在本市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您在这方面有经验,能否提供一些宝贵意见?
王:博士后工作站主要是为有条件的企业的产品开发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这事要经过国家审批,我认为只要有条件是可以搞的,只是不知现在梅州的企业情况如何,这个我不太清楚。
记:您曾经培养过许多有成就的博士、硕士,请问您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和“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看法如何?
王:梅州是个崇文重教的地方,文化积淀深厚,建设“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是切合实际的。在教育和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方面,我认为也应该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思路,不但要培养和输送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重视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培养大批适合本地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中职人才,服务本地经济建设。
[ Last edited by 天地人999 on 2006-2-13 at 13:4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