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12|回复: 12

客家人的文化用什么来作载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4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都说客家人中文化人多,这是事实,但碰到一件事又让人大大的纳闷.
为写点东西查找资料,晚上刚去了老爸家中.他是广东民俗学会会长耶(从前LONGLONGAGO),各地的专著都有,客家人相关有足足大半一个柜子.

仔细翻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啊,怎样可以代表客家人?
印刷极粗糙,这还罢了,内容简直无一可观者也.唯一一本较好的是程贤章的客家围龙,还有就是广东民俗学等在省城出的书.梅州来的和不少人在香港及深圳出的书都很糟!
无意中还翻出了谭元亨的<客家圣典>.这本书实在太糟了,就凭你也敢叫圣典?果然,老爸掏出了好多1998年广州日报的剪报,读者把这本书损得厉害,讲得也在理,书的封底说"把客家研究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我的天啊.
但这本书却也稍有可留意之处,就是关于孙中山那一段,我看得出来客家人将孙中山捧得很高,但仔细深究,孙中山正如袁伟时所讲是一个误导了好多中国人思想的"先行者",实在的,他的建树与他的"坏影响"孰大?值得研究.此书还有一点第一次获悉的是谭元亨竟然是顺德人.有他的另一本小说体的名著,并不好看,无法卒读,而谭如今声名如日中天!
书是一摞摞的,含金量成问题外观太丑陋,那么文化的载体何在?是不是都得在京城至少是省城在大官的亲切关怀下才能有好一点书出来?
老爸说咱客家人穷啊,我说跟穷字无关联,我在中山图书馆见到大量潮汕文化书好得狠啦!
好狗不上来一上就喷了客家人的不是,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22: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语言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但是现在客家学和社会最不重视的就是客家语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23: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幽壹的"显学"一帖,又有那么多的书出来?
看看哪一本可摆得上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我早已经说过,客家文化的载体就是客家独特的语言,,,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0: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天一啸 at 2006-1-14 22:52
孙中山正如袁伟时所讲是一个误导了好多中国人思想的"先行者",实在的,他的建树与他的"坏影响"孰大?

袁公伟时,不过如此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5: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幽壹 at 2006-1-15 10:46
袁公伟时,不过如此尔,,,

我是袁公伟时的小粉丝呀,你要砸他,要通过我这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5: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天一啸 at 2006-1-14 22:52
都说客家人中文化人多,这是事实,但碰到一件事又让人大大的纳闷.
为写点东西查找资料,晚上刚去了老爸家中.他是广东民俗学会会长耶(从前LONGLONGAGO),各地的专著都有,客家人相关有足足大半一个柜子.

真正的黄金被深埋在神话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17: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anker305 at 2006-1-15 15:07
我是袁公伟时的小粉丝呀,你要砸他,要通过我这关。

照砸不误,,,:coo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21: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学者齐研讨客家文化

金羊网 2006-01-13 14:23:32

本报梅州讯 由嘉应学院主办、客家研究所承办的“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于本月11日至14日在梅州嘉应学院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据悉,自1995年以来,客家研究所每两年举办的一次国际性的客家学专题研讨会。此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近80余篇,从不同角度对客家民俗文化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其中不乏具有新视野、新角度、新领域、新内容的佳作,是一次对近年来客家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检阅。(黄蔚山 陈亮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2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
--------------------------------------------------------------------------------

金羊网 2006-01-14 14:09:00
认识一个地方广东 熟知一种人广东人 品尝一种文化广东文化

编者按

广东人民出版社刚刚上市的由黄树森主编的《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精选名家笔下有关广东、广东人、广东事的散文、图画,分门别类地把它们编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小单元之前缀以“编者题记”,表达编者的理解与看法。《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力图全面地展现广东,包括山川、地理、民族、民系、历史、人物、信仰、方言、风俗、饮食、服饰等。全书分“潜伏的争议结”、“奇崛的生态圈”、“文化的基因谱”、“潮流的风向标”、“耀眼的星光道”、“激荡的正气歌”、“绚丽的风俗图”、“山水的映像志”、“世纪的鲇鱼行”等九章。入选的散文,多数采自公开出版物,也有未被充分关注的资料,以及部分新发现的文字,搜罗之广之富于此可见一斑。并附200多张图片。大16开。近400页,装帧精美大气,将岭南的文化底蕴和时尚元素糅合在一起,该书的文本以前所未有的展现给广东文化以全新的阐释。


本书部分作者对广东的精彩评语

苏东坡:岭南户户皆春色。

梁启超:中国各部之中,其具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

孙中山: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

苏曼殊:广东人有天然媚外的性质。

鲁迅:革命的后方便成为懒人享福的地方。

潘光旦: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奋发有为。

胡适: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尚且守旧如此。

林语堂:复南下而至广东,则人民又别具一种风格。

钟敬文:为什么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缭旧邦的岭南呢?

老舍:广州真是了不起的好地方!

金庸:我也是岭南文化的一分子。




关于广东:来自历史的声音

关于广东,此前已有叶曙明的《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历数风云人物文化脉络与历史功绩,为广东辩护,不乏激情与气势;《广东九章》继之而起,在内容与分量上自有不同。历史的钩沉是必要的,反复言说也是必要的,不仅是为了记忆,也是为了真切的了解。在《广东九章》中,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再度出现:孙中山、鲁迅、梁启超、苏曼殊、张九龄、朱熹、陈献章、李金发、林语堂、关山月……不过在这里不再是间接地模糊地描摹介绍,而是让我们直接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以自己的言辞,表达了他们对广东的看法。

关于广东,这些经典大家都说了什么?

从苏曼殊对广东人“天然媚外”的痛切,到陈寅恪“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的预言,从胡适对广东“守旧”的感慨,到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所指出的:“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地点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形势上比广州更优越。”时间阻隔不住这些声音的传播,即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这些声音依然互相碰撞,发出回响,这使得这部书成为来自历史的声音的汇集,或者说,是关于广东的众声喧哗。而著名学者何博传的《珠三角与长三角优劣论》对于广东的发展前景更有精到的论述,眼光犀利,极具说服力。此外还有张九龄开凿大虞岭造福后世的良苦用心、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陆皓东的被逮供词,孙中山的《留别粤中父老昆弟书》,无不体现出粤人对于国事民生的热情与担当。这些出自不同人物之口的声音穿过时间的屏障来到我们耳畔,于是历史变得鲜活可感,气息生动。(陈淑梅)


岭南:作为一种在场的文化焦虑

现在我们说“北伐”是岭南文化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次示威,但有两点我们需要明确,一是所谓广东的“文化北伐”是而且仅仅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二是这次“文化北伐”的主力一直是大众文化,或者还包括一些思想上的示范作用。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没有任何政治性的力量引导下,粤语成了最时髦的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是最直接的文化,如果这种文化能够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有必要为“文化沙漠说”作更多的反证吗?

不过,理性的梳理不仅必要而且迫切: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政策上的原因,作为改革开放最初和最大的受益者,广东已经开始在一些关注和诟病下不自觉地陷入了一

种在场的文化焦虑,或者说更多的是来自于广东本身自觉的文化焦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文化来提供持续的动力,问题是,我们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挖掘上还是集中在创新和重建上?抑或两者并重?

《广东九章》无疑是这场文化焦虑中的一次真诚的努力,在浩如烟海的古今文章中挑出有代表性的谈论广东的美文,是需要眼光和耐心的。从九个章节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者在挖掘中创新和重建、培养岭南文化自信心的意图不可谓不明确。(肖风华)


广东文化,在“没文化”的语境中崛起


首先,广东人敢于和勇于承认自己文化的相对落后。明代岭南籍著名学者丘?就说,岭南文化是直到唐代张九龄的出现,情形才有所改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其次,广东人对于先进文化的渴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包容、进取的文化心态。要知道,广东人当时是明知朝廷南贬的有学问的士大夫很瞧不起广东,但他们并不因此心有芥蒂,而是抓住哪怕丁点的机会,虚心求教,并将这种名人效应发挥到极致。比如说,韩愈只在阳山呆了八个月,远在南海的区册等人,都跋山涉水前往求学,恭谨备至,阳山本地人更是感戴铭记至于今日———全国尚存的韩愈墨宝碑刻遗迹只有四件,阳山一地就占了三件;阳山县城内贤令山、韩公祠、望韩门、景韩亭、韩愈路等所在多是。韩愈对潮州的影响,是毋须赘言的,潮州之成为一方人文渊薮,自韩愈始;潮州山水皆姓韩,则足为表征。

而广东在文化崛起历史中,最令人感佩的求贤若渴之举,则是宋代的雷州十贤堂的建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雷州十贤堂记》里说,雷州地处僻远,贤儒不至;偶有至者,有的连贬臣都不是,而是远贬海南途经此地而已。而雷州人却将其中十位著名人士立祠供奉,以激励乡民进学向上。文天祥对此感慨不已,认为有这种精神,何患文化不兴;也因此之故,苏东坡赋诗说:“沧海何曾限地脉”。这就是岭南文化“至宋弥文”的重要背景,也是广东文化至明以后,日渐崛起,以至可以抗衡江浙,进而达到陈寅恪所言“江淮已无足言”的境界的历史背景。

今日,黄树森教授主编《广东九章》,首章即为“潜伏的争议结”,不避广东文化之短,也正是本着同样的心态和精神。(陈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2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上两帖,
在梅州的砖家讨论出了什么屁卵出来没有?
下一帖的书印得相当精美,
内容有包括客家.
*
我的书就做得非常靓,
书名是<带一本书去广州>,
已基本售罄目前只得金山的卓越网上还订得到.
21世纪了食野食味道,
连包装都做不好的书我是不相信他的内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天一啸 at 2006-1-18 21:26
看看上两帖,
在梅州的砖家讨论出了什么屁卵出来没有?
下一帖的书印得相当精美,
内容有包括客家.
*
我的书就做得非常靓,
书名是<带一本书去广州>,
已基本售罄目前只得金山的卓越网上还订得到.
21世纪了食野食味道,
连包装都做不好的书我是不相信他的内容!  

后面的内容我基本看懂啦,前面的内容我没看懂。不知我是否有阅读障碍?

我以后也准备出一本书-------------------------------------------------------------------------------------------------------------------------------------------------------------------------




















来唬唬我儿子的儿子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做就做好一点!

要么就不做,
外表寒碜的书籍会给人对客家形象更大的误解;
*
我写了书,
不管内容怎样
但我起码做到了漂漂亮亮,
对得住这个包装时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