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0|回复: 0

【转帖】爱国爱乡的杰出儒商 ——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星光集团主席林光如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14: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e:山沟也能飞出金凤凰(中国百富榜上的4位梅州人)[分享]                     
                     
                   
爱国爱乡的杰出儒商 ——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星光集团主席林光如先生                                             
                            2004 0312                                                           
                       本报记者 何新强 罗渊宜        

      春日融融。记者有机会前往深圳宝安,采访34年前凭一部二手印刷机起家、在东南亚地区享有“印刷大王”之誉的林光如先生。      
     眼前的林先生,中等身材、斯文白皙、谈吐文雅;举手投足,与其说是一个享誉中外的大企业家,倒不如说更像一个满腹经纶,具有丰富内涵的专家、学者。   
                            历经磨难 不改赤子情怀      
    林光如先生1946年生于梅县南口镇锦鸡塘尾村,先父林芾棠曾是乐善好施的实业家、慈善家,曾给我地下党组织于极大的物质和经济援助。殊料,世事无常。上世纪50年代初,竟不幸蒙冤猝世。      
                               林光如先生时年仅6岁!      
     如同从巅峰陡然掉进了深谷,自始,林先生一家数口,只有靠倔强的母亲挑担度日。粗菜淡饭,食不果腹倒算不得什么,重要的是遭人歧视、辱骂的时候。他困惑、彷徨、苦恼、无助,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跑到荒郊野外,面对苍茫的大山,面对闪烁的星空、苦苦思索……不得已,只好于1963年年仅16岁时只身投奔香港、独创天下。       之后,即使到了1987年,林先生早已事业有成,并已在深圳投资办厂,与梅州近在咫尺,他也没回过家乡一次。      
     毕竟是血浓于水。1997年,家乡人民和政府以极大的热情邀请林先生回梅省亲,并以最高的礼仪接待了这位离家34年的海外游子。      
     林先生感情的心弦终于被拨动了,此后,每年至少回梅州一至两次,一再捐巨资修建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      
     记者问林先生:“回首往事,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林先生几乎不假思索:“苦难是一笔财富,也是奋斗的动力。”他补充说:“为什么自古以来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后人贪图安逸。”话到这里,林先生沉思了一下:“至于说,我和我的家庭当年蒙受的非难,那毕竟是一场历史的误会。多少仁人志士为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比之下,我那点冤屈算得了什么?”      
      何等睿智的语言,何等豁达的胸襟!       他还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我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颠簸,而在异国他乡,每一次,当听到人家提到‘中国’两字,我都会骤然激动,想哭!”说到这里,记者注意到,林先生喉头哽咽,眼眶红红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记者抵深前一天,针对最近香港一些人故意曲解,乃至打压“一国两制”、“爱国者治港”的不正常现象,林先生还专门在《大公报》上以极大的篇幅旗帜鲜明地指出,“香港回归六年了,中央政府已经用实际行动确保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在香港的贯彻落实……港人不能只享其权,不尽其责!”      林先生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自此可见一斑。      
                                  审时度势 铸就辉煌业绩      
      林光如先生创办的星光集团是一家以包装印刷为核心的跨国公司,迄今已在新加坡、香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韶关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及生产基地,属下有经过严格培训的员工7000多人,印刷设备和产品质量堪称世界一流,连美国两家特大型玩具商也将所有外包装交由星光集团承印。      
                    短短十几年,星光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刚到香港的林先生,起初在一家印刷厂当了7年学徒。1970年,他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000元港币,租了间16平方米的房子,买了部二手印刷机,请了一名员工,办起了最初的星光印刷厂,所印的都是信纸、信封、名片和单据之类的小批量产品,不要说人家瞧不起,就连他雇请的那名员工也跟着皱起眉头。开工第一天,林先生外出联系业务,下午回来时,那位员工竟不辞而别。      
        这能怨谁呢?怨只怨自己本小利微,留不住人。      
        但没关系。君不闻,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几年。此时,林先生的事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香港印刷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愈来愈激烈。林先生深深感到,要想在汹涌而来的时代大潮中,不至成为浪尖上的泡沫,就必须握紧舵柄,逆浪前行。据此,他以过人的胆识,不惜投入巨资,率先从西德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全新胶印机。      
     此举让不少业内人士大为震惊:林光如是不是“疯”了?!       因为,80年代初中英谈判期间,形势还不十分明朗,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疑虑重重,不敢贸然扩大投资。但林先生坚信,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回归后的香港,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加之他一向推崇:“一流设备,不允许二流职工,三流产品”的严格的管理理念,星光很快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一跃而为中型印刷企业。      
      之后,林先生又乘势出击,大力发展跨国、跨地域印刷包装业务,客户随之愈来愈多。1993年3月3日,星光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编号403),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更进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至此,拥有总资产7亿港元的星光跨国集团公司,在林光如先生的率领下,终于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星光之路。      
                                  崇文重教 打造企业文化      
      林光如先生对知识文化的推崇,也许应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      
      远在当学徒时,在英殖民统治下,他便深感要干一番事业,不学好英语,不融入香港社会,断难有所作为。据此,白天尽管再劳累,晚上他都坚持到夜校补习英语,几乎到了“头顶锥、股着刺”的地步。      
      那时,他一有空便往书店跑。一次,在一家书店里,他探身踮起脚尖伸手想抽取顶层一本大部头的书,不意失手,一大堆书顷刻哗哗啦啦全砸在他的头上、身上,当即失去知觉,血流如注。掌柜的赶紧将他背到医院,缝了几针,止住血,一个小时之后他才苏醒过来。说到这里,林先生摸了摸自己右嘴角上一处不甚明显的疤痕,“瞧,这就是当年留下的‘纪念’。”      
———因为深知知识文化的重要,所以,他特别注重不断为自己“充电”。事业有成后,他还先后于1987年半脱产到澳门大学进修工商管理;又于2003年考取新加坡国立大学总裁班硕士学位。他说:“至今,我仍然嗜书如命。抽屉里、皮包里装的全是书。汽车上、飞机上、睡觉前都务必抽空读一读,遇到喜欢的书,还会买回来推荐给员工。对我来说,一天不读书,就像不洗脸一样不舒服。”      
———因为深知知识文化的重要,所以,他特别重视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走进星光集团厂区,你顿时会感到被一股浓浓的文化氛围包裹着:厂容整洁、绿树成荫;正面是修葺一新的、深圳外资企业中独一无二的“星光管理学院”,专门用于培训员工,并经常请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学府的专家教授前往授课;还把一些最优秀的人才选送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学习培训。       记者问:“你花巨资培训他们,不担心他们学成后另攀高枝?”       林先生很坦然:“确实有这种现象。不过没关系,毕竟是极少数。我相信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星光人‘勤、爱、诚、敏’的精神带出去,从这一点说,也是对社会的一份回报与奉献。”      
———因为知书,从而识礼。这一点,在林先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记者注意到,在厂内,上至各部门主管,下至门卫,见了面,林先生都会主动招手致意。他说,员工就像我的兄弟子侄,我没有理由不爱护他们,不尊重他们。     
  ———因为酷爱知识,所以,林先生特别喜欢与知识界人士交朋友。记者抵深当晚,在林先生专门为记者一行在宝安唯一一家五星级宾馆举行的晚宴上,真是高朋满座:有清华大学的4名专家、教授,有在深圳大学任职的著名画家和工艺设计师,还有香港《明报》月刊主笔、总编辑。       令记者尤为感动的是,记者返梅后的当天中午,突然接到林先生从香港拨来的电话,称记者送给他的拙著《从矿工到编辑·记者》一书他已看了,很为记者刻苦求学的精神感动,等等。我愕然,当初,还深感自己送书给他太冒昧、太唐突呢,殊料……当然,我有自知之明,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对后生晚辈的褒奖与勉励。      
                                        殷殷寄语 让世界了解梅州      
      赴深期间,与林先生接触的时间虽然不算太短,但多在应酬与参观厂区中度过。到了林先生的总裁办公室,已是次日10时20几分,期间,林先生还接了不下六七次电话。偏偏,11时以后,林先生又得依时返港与余国春、罗焕昌等乡贤聚会。也就是说,真正留给记者与林先生面对面交谈的时间仅一二十分钟,所以,只能赶紧择其要者,问了几点:      
记者:林先生,你使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林先生:不一定最优秀,但一定得最合适。同时必须正直、诚恳、好学、有爱心。      
记者:现在全国都在招商引资,梅州各级党委政府尤为重视,而且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看,你认为还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林先生:一、应该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样,外商来梅投资,可以降低许多培训方面的成本,另外,还可以解决梅州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二、梅州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侨胞多,所以,侨务工作一定要加强。这一点,对香港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对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则要想办法进一步拓展。据我所知,他们当中,有不少商贾巨富。人心都是肉长的,关键是怎么做好工作;       三、我们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多抽时间走出去,包括到东南亚各国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既是学习,又可沟通感情、多交朋友;       四、想办法聘请一些高层次人才到梅州。比如昨天与我们共进晚宴的清华大学那些文化、科技界精英,我本人就很乐意做“中介”,邀请他们到梅州讲学,想方设法发展我们自己的、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业。      
记者:梅州作为著名的侨乡,老一辈侨胞对家乡普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也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可从长远看,这种感情能一代一代维系下去吗?      
林先生:侨胞中新生的一代许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专家、学者、高层管理人才。素质甚至比我们这一代人强。关于这一点,我们在香港的梅州联会也早有考虑。首先是要求每一位会员务必把自己的后代带回家乡去看一看,让他们逐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另一方面,我们还考虑修改章程,即把所有喜欢和热爱我们梅州的各界人士、亲戚朋友都吸引到联会来。当然,梅州的各级政府、领导,也应该重视经常与他们的联系、沟通,最好有一个定期的经常性的联谊活动。      
记者:由于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加速自己的发展,你认为现在还欠缺点什么,或者说,还需要点什么?      
林先生:梅州的知名度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外边,许多人甚至只知道梅县而不知道梅州。所以,要特别重视采取各种办法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宣传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讲效果,许多后续工作要及时跟进。      
记者:(看看时间已经11时正,林先生马上要动身返港了)不好意思,最后再冒昧问一个问题。现在,梅州已是一方热土,你考虑过回家乡投资吗?      
林先生:梅州这几年发展很快,建设得也很漂亮,我本人就常常在朋友面前推介梅州。应该说,回家乡投资,对我来说是迟早的事。      
记者: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林先生:暂时还不能定,得看梅州的软硬件建设。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技术人才是否充足,政策、人文环境是否适合,等等。       

                                                  不忘自己是客家人
       香港星光集团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林光如先生,操一口地道的客家话:“我为家乡做的事不多,而家乡给了我荣誉市民的殊荣,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前四批荣誉市民都是我所敬佩和值得学习的。”
       林光如先生对记者说,目前,中国的企业十分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希望梅州弘扬文化之乡的传统,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工业梅州”积聚和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他表示,飘洋过海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是梅州的客家人,今后将尽力回报社会,参与和资助家乡建设,共同建设美好的梅州。
                                              让穷孩子都有书读
       被誉为“坚韧、忠厚、善良、好施、聪慧的客家女性代表”的广东叶剑英基金会会长黄桂清大姐,对自己被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十分高兴。她说,作为梅州人,对自己的家乡尽了一点绵薄之力,为梅州的建设发展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是分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大姐复职后出任广州越秀区政协常委时就提出“振兴中华,首先要振兴教育”,且拿出补发的工资5000元资助教育。从1994年以来的10年间,黄大姐共捐资883万元中就有500多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她说,发展经济,需要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近年来,她除了捐资公益和部分高等院校外,先后捐建了两间希望小学。新年伊始,她又在兴宁选址兴建一所学校,力争年底在大埔兴建一所学校,以实现全市都有她捐建项目的心愿,让穷孩子都有书读,多出人才,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回乡感受最大的是变化快
       省政协委员、香港嘉应商会会长温学濂说,被授予荣誉市民,心里感到很高兴,说明梅州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于在家乡建设中作出了一定贡献的人是肯定的,是重视的。
       谈起对家乡梅州的印象,温先生最大的感受是变化很快。他说,作为家乡人,今后将更加关注梅州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将想尽办法,力促香港乃至国外的工商界来梅州投资发展,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温先生对家乡重视人才、任用人才方面印象也颇深,认为重视任用年轻优秀干部,将为梅州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他建议梅州在任用对外联络方面干部时,进一步起用优秀人才,把对外联络这个“门户”搞得更好。
                                           能为家乡做事深感荣幸
       肖法刚先生对记者说,能为家乡做事是自己的荣幸,被授予荣誉市民,非常高兴。
       对于梅州如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肖法刚先生说,投资者的安全保障最重要。即首先要搞好社会治安,使人有安全感,让外来投资者生活上和工作上放心。其次,要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服务团队,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种服务。再次,在外来投资者的接待问题上,要不管投资多与少,一样热情接待、优质服务。同时,他建议家乡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拿出中长期的规划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用类似“立法”的形式保证政策不会随意改变。
                                           弘扬父辈热爱桑梓精神
       “领带大王”曾宪梓博士的公子曾智明先生,给记者以干练、精邃、聪颖、务实的直觉。这位出生在香港的现任金利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金利来(远东)公司董事总经理,是这批荣誉市民中较年轻的。他说,自己被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不只是对他本人的厚爱,也是市委市政府和家乡父老乡亲对自己的鼓励和希冀。他表示要弘扬父辈“精诚为商,忠贞报国,赤子情怀,热爱桑梓”的精神,将“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企业宗旨和“勤、俭、诚、实”的家风发扬光大。他说,金利来集团近日决定捐资100万元为梅州兴建四所“希望小学”,以帮助家乡兴学育人。今后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家乡建设,广交朋友,宣传好梅州,让更多的热心人士前来投资置业。
                                          把钱用在家乡很开心
       新加坡丰顺会馆会长何侨生先生说,参加这次授荣大会,心里很高兴。作为在外出生、在外长大的华人,心里都很向往家乡的。他第一次回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回到家乡,山里人的热情与贫穷,使他感到有很大的反差。看到贫困的家乡人,他想到了多做好事。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陆续捐资家乡修路、建电站、修校舍。他觉得,家乡再穷也是家乡,家乡摆脱贫穷关键在于教育的发展。因此,改善家乡教育状况是他最热心的事。
       何先生对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印象颇深,他说,感受最大的是大家的精神面貌变了许多。何先生说,把钱用在家乡做公益事业,觉得很开心。
                                          建议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五洲电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蔡志浩先生,这位亦工、亦商、亦文,从造纸厂“打工仔”做起,几十年打造出已投资245万美元的跨国电路集团民营企业家道:“荣幸成为梅州市荣誉市民,不仅是市委、市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关怀,也是对民营企业家的爱护、鞭策和鼓励。”
       在谈到如何发展梅州工业时,蔡志浩先生说,二战后日本实施“一村一品”战略,推动了战后经济迅猛发展,他建议梅州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吸纳人才,扩展规模,集约投资,优化服务,多出品牌,加快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4 04: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