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4|回复: 3

了解.思考.吸收.创新.跨越式发展——浙江台州经济发展模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1 10: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提示:请注意黑体字部分

                  台州商人高调开唱 “青藤经济”蔓延成长
                       首届“台州商人大会”做足乡情文章
           www.qnsb.com 2005-11-25 11:1:38 青年时报网
   
     时报讯   温州商人、宁波商人叱咤风云之际,台州商人一直在低调高效的耕耘着。昨天,首届“台州商人大会”在台州椒江区举行,台州商人终于开始抱团高调开唱属于他们的曲调。   
     正如台州市委蔡奇所说,台州商人犹如藤叶一般伸展在天南海北各个角落,但无论青藤的藤叶伸展到什么地方,它的根须始终深植在台州这块土地。家乡政府应该积极吸引一大批成就在外的台州人“反哺”台州,进一步把“台州人经济”转化为“台州经济”。  
                               乡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上海台州商会会长、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裁梁信军告诉记者,虽然不少台州商人是行业内的领军任务,但比较低调。台州商人的团体意识不强,温州人出去都是抱团的,而台州人总是自己单干。 “台州商人外出创业相对温州商人要晚一些,而且温州政府一直把温州作为一个品牌来抓,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温州商人的知名度和凝聚力。”广东省浙江商会副会长杨亦福说。   
     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最近在广东的台州商人联系加强了,乡情也浓了。”据杨亦福介绍,目前广东省椒江商会已经成立,广东省台州商会也正在筹备中。 而在全国各地,已建有县、市两级商会40多个。其中上海共有1万多家台州企业,加入上海市台州商会的有1400多家。          乡情是他们团结在一起的原因,而台州商人大会的举行,则是这种乡情的延续。   
                                          发展“青藤经济”   
      “草根经济”的集聚优势,使得台州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也面临着不小的发展危机。   
       梁信军忧虑地说,台州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一系列问题。原料涨价、土地供应紧张、人才短缺、金融规模与产业规模不匹配等都制约了台州的发展。台州人必须走出去。   
       在外创业的台州商人是台州对外开放的纽带。台州市政府显然意识到了“反哺”的重要性,把吸引台州商人回乡投资、创业当作招商引资的重点。“对于在外创业的台州人,政府将协助办好异地商会,团结台州商人,维护台州商人的权益,‘为台州商人撑腰’”。   
       据了解,上海台州商会对台州累计投资已有近25亿。而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投资洽谈会上,就签定了总投资额达到105.44亿元的132个项目,并落实了总投资额为39.14亿元的10个奠基项目。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 甘凌峰 台州报道 

[ Last edited by 天地人999 on 2006-2-14 at 10:5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思考.吸收.创新.跨越式发展——浙江台州经济发展模式

转帖1、          台州商人是浙商的优秀代表——访台州市委书记蔡奇
                  http://www.zjsr.com  2006年01月10日  浙商网 
  虽然在外经商多年,返乡也是家常便饭。衣锦荣归是人们许久以来所盼望的,但是这次受欢迎的盛况,还是让上海华辰集团的朱永兴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你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台州人民因为你们而骄傲!”蔡奇书记语气铿锵有力。坐在人群中的杨亦福不禁眼眶泛红:过往的“付出”都值得了,因为我们是“英雄”!
  曾经因为家乡穷,纷纷投奔外乡、寻求出路的台州商人,现在却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国第一家股份公司诞生于台州,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创办于台州,全国第一家获批准的民营轿车制造公司也在台州……这是不是一个巧合,还是一次次偶然中的必然?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台州商人的发展状况,台州区域经济的特质,以及政府今后发展经济的举措,《浙商》杂志(以下简称“浙商”)专访了台州市委书记蔡奇(以下简称“蔡”)。
  浙商:此次“台州商人大会”提出了一个“青藤经济”的概念,这和温州提出的“地瓜经济”,以及之前浙江提出的“草根经济”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蔡:我们希望借助“青藤”这个概念赋予台州商人群体一个更为形象的概念。我们的台州商人很像青藤,虽然根在台州,但是他们的枝叶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大放异彩。而且,青藤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它都能生存,这正是台州商人顽强生命力的绝妙体现。青藤来于自然,它与大地互相衬托,我们台州商人和中国整体的经济环境存在着商业文化的和谐性。
  浙商:此次还提出了一个“新台商”的概念,请问“新台商”和“老台商”有什么不同?
  蔡:我们现在提出“新台商”的概念,含义有两个:一,新台商在原有台州商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他们具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二,“新”是对“旧”的扬弃,我们的新台商是一群从创业走向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新时代商人,致力于“自主品牌”、“技术研发”等领域竞争力的提升。
  浙商:近年来谈得很多的“台州现象”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台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蔡:台州现象其实是“民营经济+政府推动”。台州民营经济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这个不需要我解释了。
  政府推动基本是两方面:服务加引导。服务就是为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而由于民营经济在市场中带有比较浓重的盲目性,政府在引导方面必不可少:我们要引导企业从家族制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实施“128工程”,帮助企业上市,走资本扩张道路。引导企业进一步融入新的开放大潮,把企业窗口设到上海,集聚人才、信息和技术,和台州制造实现联动。同时引导企业到海外打包并购企业,吸纳先进的技术、设备、品牌,打造“新台州制造”。针对个别企业放弃原来的制造业,跑去搞房地产,我们会及时提出增强“产业忠诚度”的忠告,从而降低民营经济盲目发展的风险。作为政府,我们希望把台州人经济转变为台州经济,台商大会也是一种引导,我们将尽量为企业回乡投资创造更优惠的政策条件:比如说土地优先政策,资源要素的倾向性分配等等。
  (蔡奇每天都有1-2个小时上网时间,在论坛上解答民众、企业家提出的关于政策、政府行为方面的问题。据同事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他往往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这种方式也调动了所有政府人员积极上网和群众沟通。)
  浙商:此次台州商人大会的主题是“回归与反哺”,能否从客观角度分析台州商人外迁的原因,以及台州政府将采用一些什么样的举措,吸引台州商人的回归和反哺?
  蔡:台州商人外迁,表面看,环保、土地、经济结构、产业配套、投融资环境等等都是他们外迁的因素。企业总在发展中生存,外迁无非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从政府角度而言,我们会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我们急需人才!一个玉环县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和供给之间的差距就是2000-3000人,我们就以政府的名义出面为企业招人。前不久我们政府组团到西安、武汉、北京的一些大专院校去招收应届毕业生。第二,我们都奉行一句话:杰出的企业家是第一人才。为此我们实行了一个培训机制,即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到目前为止,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博士后流动站、省级的研发中心,以增加台州的科研氛围。产业竞争力、民营经济的活力,未来都得靠科技创新力。台州现有13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台州政府要出面进一步扩大组建国家级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促进企业向高新技术型发展。第三,台州现在拥有四所大学,但是整体来说台州的教育力量还很弱,所以我们除了加强高中、职业学校、社区大学和台州学院等教育设施建设外,还注重引进名牌大学的师资力量,提升台州本地的教育水平。第四,政府还注意培养企业的“战略思维”,现在每年我们都要求企业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这个战略规划来解决企业的要素配置;而且,政府会出面探索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和技巧,比如说反倾销的技巧、国际谈判的技巧、和外国人讨价还价的技巧,并把这些东西传递给企业。当然,我们要让企业意识到,任何交易最终都是“妥协”的产物,以此来培养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能力。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市委书记,蔡奇是很有魅力的。作为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他深谙人类心理学。当他面对着众多台州商人推销台州这座城市的时候,能让在场众多人士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过,对于所有的商人而言,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必须要铭记在心:经济依然是这里面的决定因素。当一个城市的生存基本依靠财政拨款的时候,政府想对你笑,基本很难;而当一个城市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能顺利发展,对着你,政府不想笑也难。所以,“企业的本分是经营”,应该被奉为至理名言。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

转帖2、                       台州商人凭什么?
             http://www.zjsr.com  2006年01月10日  浙商网 
  人,是台州崛起的唯一资本
  千名台州商人聚集家乡,脸上洋溢着自豪。他们完全有理由自豪!因为,他们所代表的100多万台州商人,以英雄般的气概,创造了一个个传奇,被经济学界称之为“台州现象”。
  但对台州现象有较深观察的一位学者这样说过,在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中,相比较而言,台州的生产要素条件最为薄弱,或者说最不应该成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了。反过来可以这样说,从客观条件上看,连台州都能实现经济飞跃式增长,那么其他地方的经济就没有理由不快速发展的理由了。
  “八五”期间,台州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8%,高出全国12.8个百分点,高出浙江省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这一骄人的业绩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令国人一夜之间知道了漫长的东海边有一个叫台州的地方。
  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杭嘉湖地区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到台州去参观、学习、取经。在经历了天台山崎岖山路的惊吓后,杭嘉湖人认识到,他们与台州的直线距离不到500公里,但创业的精神相差5000公里以上!
  外界惊讶的是:台州这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极为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土地资源奇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矿产资源几乎为零,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那么,台州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显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台州发展经济的唯一优势,就是人,台州人!”
  台州“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不足4.5分,有的地方甚至人均不到半分田。田地里收的粮食喂不饱肚子,台州人只有另谋他途以求生存。洪显周说:“台州商人是被逼出来的。”据不完全统计,早在1983年,台州外出劳动力(以离开户口所在地3个月以上为标准)22.61万人,出省1.22万人;1990年,外出劳动力31.96万人,出省16.22万人,以温岭县为最多,外出9.22万人,占全地区外出人口的28.85%;至今台州外出经商办企业的达到150万人。
  正是因为太穷,所以台州作家郑九蝉抒情地写道:“渴望生存,渴望做人,渴望成功,渴望荣华富贵,渴望富可敌国,早已从他们来到台州这块土地起,就与人的本能一起融入血液。”
  但台州人由农民被“逼”成为游走四方的小商小贩,再由小商小贩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企业家,有他们文化性格上的成功因子。
  台州人的性格创造了台州奇迹
  台州籍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任何人都是打上地域文化特性的,台州的山川地理特点,决定了台州人的性格特征。一句话,台州人具有山的刚性和水的灵性。”而洪显周在分析台州人性格特征时补充道:“天台宗在台州创立,对台州人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台州人具有了极强的包容性,并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诚信。”
  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在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后宣称:“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台州人能够成为天然的“生意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台州人身上的“硬气”、“灵性”、“包容”和“诚信”。
  台州人的硬气是台州人的标牌,鲁迅就因怀念柔石赞扬过台州人的这种气度(柔石是宁海人,过去宁海属于台州)。历史上,台州人因硬气而出名的人物,不在少数。硬气的背后,是坚韧的血性。目前台州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几乎都继承了这种十分独特的硬气和血性的。有一次,有人在李书福背后说冷话:李书福,小农民,搞搞摩托车,能搞出汽车那才真是黄角变麒麟,冷饭抽芽三四寸。李书福听进去了,便狠下心来要搞汽车。他土法上马,车是造出来了,但质量不过关,有人又编了一首歌,嘲笑吉利车。当时省里有位高官,以朋友的身份劝告李书福:你别再添乱好不好!农民出身,只有高中毕业,连车的概念也没有弄懂,造什么车!你有资金,搞点别的产业好不好?李书福一不做声,二不争辩。他那台州人的硬气和血性又涌上来:你们不就认为我李书福不行吗?我一定要做出来给你们看看!3年后,他一口气推出豪情、美日、美人豹等五种车型,吉利那个太阳型的标志满地闪亮。
  从台州几个以“硬气”出名的历史人物看,台州的硬气不外有些“迂”。但是,这种“迂”与当时所谓的“气节”文化有关。今天的台州商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变性和竞争性,更是有了一份灵气。有人说,这份灵气是大海给予的。台州经济“无中生有”的奇迹,与他们的这份灵气大有关系。海正集团的“鱼论”是这种灵气的充分表现。首先是“花钱买鱼”,1988年海正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买断了阿霉素实验室成果,到1990年成功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从此使一家小企业在中国医药行业“站起来”。第二是“借池养鱼”,对科研单位有发展前景的初级产品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帮助科研机构进行深入开发,阿佛菌素就是海正集团与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合作的成果;1994年实现产业化,在国际兽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0%以上,单一品种利润就超亿元,这使海正“富起来”。第三是“放水养鱼”,根据市场需求和战略发展需要,与科研单位联合出课题,联合攻关,快速实现产业化。海正的心血管药物产品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使海正“强起来”。最后是“筑池养鱼”,依靠自身科研力量选题研发,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解决了人才问题。这使海正能够站在行业的制高点,获得很强的竞争能力。
  赵晓博士曾多次撰文,解析宗教意识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文化的宗教意识历来淡薄。台州是天台宗的发源地,这给台州文化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宗教影响。天台宗与宗教一样,强调为人的诚信意识,但它的最大特点是包容性,包容了儒教和道教的精华。有人说,台州的地形构造,就像一个开放的容器,在这里承接得最多的是台风,因此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诚信,才可能抗击台风的危害。台州百姓历来就有“打硬股”的传统,大家合作造船下海,生死与共,责任清晰,利益共享。改革开放后,台州人第一个实现股份制,并成为台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优势。台州民间金融发达,并有序运作,这就需要极强的诚信意识作为保证;台州2家民营商业银行运作得如此完美,靠的就是这种诚信。
  硬气、灵气、包容和诚信,成就了实力雄厚的台州商人群体,创造了台州经济奇迹。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

转帖3、                         台州商人的“软肋”
                 http://www.zjsr.com  2006年01月10日  浙商网 
  文化之根不深
  在整个浙商群体里,台州商人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强健,但相比紧邻的温州商人和宁波商人,给人的印象却是模糊的,不清晰的。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是台州的文化之根比较浅。
  当我们说温州商人时,有瓯越文化和永嘉学派为其底蕴;当我们说宁波商人时,自然想到浙东学派和宁波帮;当我们说金华商人时,联想到永康学派和龙游帮的历史渊源;当我们谈到绍兴商人时,便有勾践的古越国和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来丰富他们的形象;当我们说到杭嘉湖地区的商人时,也会想到湖州的丝商和以胡庆余堂为代表的在浙发展的徽商群体。
  尽管台州历史上有方孝儒这样的硬气人物,但数量很少,级别也差强人意;尽管出了数个状元和上千个进士,但他们的历史影响都不大;尽管有影响深远的天台宗,但在中国历史上很难说是主流文化;尽管也出过一些大商巨贾,但不甚出名;尽管有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辉煌战绩,但难以积淀在精英文化的传统里。
  高山相环,大海阻隔,空间区位相对独立的台州,尽管自身的文化历史极为久远,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耕海牧渔,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对台州的“教化”比较晚。在唐朝,这里还是荒蛮之地,属于中原罪囚的贬谪之所。南宋迁都杭州,从距离上台州也算在京畿之边了,但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很少有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在此产生。朱熹在台州讲学多年,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可能更多的是他的“桃色新闻”。
  当然,厚重的历史遗产,对创造一个新时代来说,更多的是包袱。台州在近20多年里能够异军突起,与它的历史负担较轻很有关系。但是,当台州商人群体力量突现,当台州人相当富裕,当台州的经济实力已经足够强时,他们就要在文化上寻找一种足以支撑自己灵魂的力量,而历史文化之根的浅显,使他们感到有些迷茫和困惑。
  经济力的背后是文化力,经济要持续发展,更需要文化力的支撑。台州商人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很希望找到自己的文化支点,但回头望望,却看不到这个有力的基石。因此,有位观察家感叹:“台州人有种百年孤独的心态。”
  台州人的这根“软肋”在现实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往往是这个区域的文化之根,但台州中心城市从临海迁到椒江仅仅10年;台州当地的大学很少,连电大算进去也只有四所;文化古迹除了天台山,大都不很有名;存世的台州籍文化名人也不是很多。
  一位台州本土的文化人士对笔者说:“现在的台州,有点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深圳——经济绿洲,文化沙漠。”这句话说得有点过,但道理是很明白的。
  这种需求文化力的急迫心态,也许在李书福这样的台州商人身上表现得最充分,他的心中隐藏着一个“哈佛梦”,于是在北京办吉利大学,在海南等地投资大学,这除了作为商人的利润追求外,很可能是文化情结在推动。
  “望洋兴叹”之憾
  “上三高速”和“甬台温高速”建成后,台州一改陆上交通闭塞的局面。几年后,一旦缙云到临海的高速公里和浙江沿海铁路建成后,台州的陆上交通将是四通八达。但是,台州拥有630多公里海岸线和8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大陆架,海洋经济应该是台州另一个丰收的狩猎场,可惜至今还没有大的收获。
  当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里,曾规划了浙江沿海的三大港口,其中一处就在台州。现在,宁波北仑港和嘉兴乍浦港已经建成并发挥巨大的效益,但台州的大麦屿湾还停留在渔港状态。这不能不说,台州人有“望洋兴叹”之憾。
  台州居山面海,广阔的海洋给予台州人广阔的胸怀,但现实中,蕴涵着巨大财富的海洋除了给台州源源不断的海产以外,却是每年数次的台风,有时还造成巨大灾难。海洋经济的滞后,从战略角度看,是台州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又一“软肋”。
  台州制造业发达,但原材料极度匮乏。这一对矛盾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展海港,以海港的低廉运输成本来整合全球范围内原材料和产品的外销。日本、韩国的成功就在这里。目前,台州有中国最大的废旧设备拆解业,有中国最大的模具产业,有庞大的塑料制品业,还有汽车制造业、缝制设备产业、医药业等等——这些产业都要以大量的运输为依托。当年吉利集团选择北仑港作为它的一大生产基地,看中的也是北仑的港口优势。设想一下,如果台州有大海港,吉利可能就不在北仑投资了。
  台州有九大制造业,其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正逐步上升,在浙江各个区域中,台州重化工业的发展态势很是明显。可以预见,在今后发展中,重化工业必将是台州经济的自然趋势。但是,与同样以重化工业见长的宁波相比,台州的差距就是因为没有港口。
  随着陆上交通的发达,台州制造业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但台州要真正做到辐射和带动,就必须有一个直接的通道,与国际衔接,这也需要一个规模巨大的港口。
  如果从更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台州8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大陆架,是台州真正的财富之源。那里隐藏的资源、能源,一旦开发出来,将能确保台州跃上新的财富高地。
  现在,台州市政府希望并大力倡导在外发展的台州商人回乡投资,但怀着浓厚乡情的台州商人不免要问:回台州投资,台州能给我什么优势资源?
  乡情、政策、原有产业基础固然重要,但对台州而言,更大的优势是在海洋经济里。一旦台州的海洋经济开发出来了,宏大的港口建立了,不要说在外的台州商人,就是世界500强企业,也会纷至沓来。
  在台州商人大会期间,一位在美国发展的台州人问道:“为什么在美国的留学生,回国时可能会选择宁波而不会选择台州?”答案可能就是:台州没有国际级的港口。
  当然,说到台州发展的“软肋”,还不得不提一下台州的环保压力。台州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废旧机电拆解业、医药产业集群和庞大的塑料制品业等高污染产业,这就需要台州商人以巨大的道德勇气,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十分关注对环境的保护。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台州商人在这方面的社会责任还比较欠缺。如果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利润,其后果必然是得不偿失。台州商人应该有这份道德责任。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

[ Last edited by 天地人999 on 2006-2-14 at 10:5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2: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4、               台州商人:继续奔跑的动力在哪里
                  http://www.zjsr.com  2006年01月10日  浙商网 
  草原上每天都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羚羊在前面拼命地奔跑,狮子在后面奋起直追。
  有人问狮子,为什么每次都跑不过羚羊?
  狮子说,因为我的奔跑是为了一顿饭,而羚羊的奔跑是为了一条命!你说谁会更努力?
  台州人没有把自己比作是草原上奔跑的羚羊,但是面对贫穷、饥饿这头“狮子”,他们奔跑的速度并不比羚羊逊色。他们打破常规地走了一条曾经不被允许走的路:他们造车,他们合股,他们自办银行,他们自创品牌……20多年之后,饥饿、贫穷的狮子已经被台州商人永远地摆脱在历史中,羚羊还能跑得一样快吗?
  台州有位企业家赶到北京去听一位教授的文学课,当晚又乘机匆匆赶回。这位企业家叫林华友,台州维娜斯洁具的老板。2005年5月份,他刚刚给争取到维娜斯瑞典经销权的经销商颁发了一份“产品专营证书”。由中国企业向外国经销商颁发产品专营证书,这在中国洁具企业还是第一家。林华友14岁丧父,15岁打工,然后自己摸索着做了一个洁具小作坊,10年下来,维娜斯已经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第一大洁具生产厂家。
  如果说,台州商人早期的雄心壮志来源于“无知”,那么走过了20多年创业历程的台州商人现在的雄才大略,则更多地来源于“知识”,是各种不拘形式的学习赋予他们继续壮志的信心,从而把他们引领到经营的更高境界。
  从路桥机场起飞的飞机,每个周五晚上都把台州的企业家们送往上海、北京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周日的晚上再把他们送回台州。他们去听课的可能是MBA、可能是EMBA,也可能是某些专业课程,而像林华友这样乘机去听一场文学演讲的也不在少数。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学校里面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诗歌帮助管理者用感性、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别人;而短篇小说写作则培养管理者对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林华友们可能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句话,但是他们凭借企业家天生的敏锐直觉,每天都在实践着德鲁克曾经的判断。吉利集团的老总李书福,本来就是一个诗人。
  吉奥老总缪雪中一直称李书福为“李老师”,因为他造车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来自李书福。而现在虽然不是同事关系,但每次见面,李书福总是鼓励他好好干。在缪雪中看来,台州的企业家当中,多半都是向李书福学习的。冰箱零部件是吉利第一个开始干的,星星和双鹿现在很出色;装潢材料全国干得最早的也是吉利,现在缪雪中还有很多家企业也靠这个赚钱;摩托车、踏板车也是吉利第一家生产;轿车就更不用说了。模仿虽然有导致恶性竞争的结果,但是企业家之间的相互学习,无疑有助于初创企业迅速赢得市场机会,其效果最为显著,成本又最低。值得赞许的是,企业家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台州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为了交流经营经验,老板们经常一起聚会。市政府牵头组织了一个“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大家只要有时间都会参加。而且,即便在某些产业已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今天,台州企业家也会自发组团到苏州、广东学习、取经。台州籍著名文学家叶文玲女士曾经这样描述台州人对于文化的感情:那是一种极度渴望,极度敬畏的心理。因为渴望,所以欲望强烈;因为敬畏,所以永远都觉得还不够接近,渴望和敬畏反而激发了贫瘠土地上的台州商人持续不断地学习下去。
  但是台州的发展碰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企业家的学习并不代表企业的学习。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必须要有学习型人才。经过几年实践之后,台州企业甚至台州市政府都不得不承认一个客观的现实:专家到台州落地服务,坚持几年,不可能;人才要真正引进到台州来,难!如果无法解决这个瓶颈,台州马上就要面对可怕的人才危机。这样的话,再多的雄心壮志,也会有呼吸不畅的无奈。台州商人比较卓越的一点是他们拥有的开放心态。有些城市的企业家可能会想尽方法动员各种人才来“空降”,但是“穆罕默德唤山”的做法在台州企业运用非常得当:山不过来,我过去。人才不来,我过去。所以台州企业纷纷把研发中心甚至总部迁移到上海或杭州等容易吸引人才的城市,从而降低了人才引进的难度。
  不过,与此同时,问题几乎立马显现,台州区域经济的软肋暴露无遗:如果企业日益外迁,台州会不会“空心化”?
  梁信军的表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台州商人面对现实困难的思考。在此次“台州商人大会”上,梁信军给台州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台州的区域经济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台州最大的特色就是目前存在的完整的产业链。来台州学习的可以模仿某一个局部,却无法带走台州的整个产业链;不过产业链一定要升级!而要消除城乡差异,需要考虑推广适龄农业青年的职业教育,让农民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并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创建合适的就业机会;台州金融方面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升台州境内的信用体系等级。上海浦东和重庆对于在自己区域内建立的金融中心都分别给与500万到800万的补贴,台州虽然不能把浙江省的金融中心建在台州,但是可以争取成为浙南分部的金融中心……
  饥饿的“狮子”虽然已被永远抛入历史,但是勤奋的台州商人并没有忘记奔跑,梁信军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台州商人对于台州尴尬现状的清晰认识。而且现在的他们已经结束了孤军作战的状态,20多个遍布全球各地的商会组织的建立,让他们有了更强的集团作战能力,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同提升,也让他们对家乡的回馈投资有了更长远的前瞻性眼光。台州商人在不断的奔跑中源源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能力,而此时激励他们的已经不再是原先的那头“狮子”,持续的动力也许恰恰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

转帖5、              台州VS温州:一个有趣的比较
            http://www.zjsr.com  2006年01月10日  浙商网 
  大树VS影子
  中国版图上,有一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县级市,名字叫温岭。由于字面上有一个“温”字,所以外界许多人,甚至浙江省内的有些人,都以为温岭属于温州市。其实温岭是属于台州的。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误解。
  在这个误解的背后,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温州与台州,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没有多大区别。在许多关于中国经济报告和一些专家文章里,都采用温台经济、温台现象、温台模式等概念。
  在外人看来,台州方言与温州方言,都是他们听不懂的;台州和温州的历史,都起源于瓯越国;从文化上追溯,出生于温州的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台州讲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台州人特别是温岭人到外面做小生意,更愿意说自己是温州人;而当温州经济饱受外界争议时,台州则静悄悄躲在一边,没有被人注意。当台州经济突然发力,并为外界关注后,发现其经济形态又与温州经济极为相似……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当国家权威机构宣布,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将在台州市石塘镇降临时,北京人就问:台州石塘在哪里?别人就告诉他:在温州边上。
  就地理位置而言,台州确实在温州边上,但问题是在人们的认知里,甚至在一些台州人的自我认知里,也总感到“台州在温州的边上”。尽管甬台温高速公路建成后,许多领导、学者更愿意按先宁波,再台州,后温州的路线进行考察调研,但在他们所发表的演讲和写成文章里,总是把温州放在台州之前。
  所有的事实几乎都表明,温州是台州面前的一棵树,它的荫影实在太大、太茂盛,台州似乎很难走出温州的影子。
  今年夏天,我在安徽采访,碰到一名浙商,他起初自我介绍是温州人,我问他温州哪里,他说温岭,然后不好意思地补充了一句:现在温岭是台州了。
  一个温州籍浙商在外面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温州的!”而一个台州籍浙商为什么没有了对自己籍贯的那份自信呢?
  在外界对温州、台州的有趣误解里,是否也包含着台州人在温州荫影里的一份自卑?
  低调VS高调
  几乎所有台州商人的观察者,都提到一个现象:台州商人比较低调。显然,他们比较的对象是近邻的温州商人。确实,相比温州商人在各大媒体的频繁露脸,台州商人行事要低调许多;相比于温州经济20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不断冲击,台州经济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相比于温州商人不断涌现出来的经济“事端”,台州商人就显得平和许多。
  台州从来没有像温州一样,或者是人们学习仿效的榜样,或者是人们排斥攻击的对象。温州商人是在饱受争议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高调;但台州商人则一直“闷声发大财”,他们低调,但他们的财富不见得比温州人少。台州的人均收入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位居第一,台州城镇居民轿车拥有量全国第一。
  在台州,人们对“大隐隐于市”式的当地富翁津津乐道。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王小丫到台州,一个当地老板提供了一辆加长林肯车,价值上千万元,但“这位老板是谁”却很少有人知道。临海市国贸大酒店的总统套房,一晚上需10800元,有个当地老板包住了10天,外人却不知道这个老板姓甚名谁。
  温州的老板更愿意在媒体面前侃侃而谈,而台州老板则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是,这不能说台州老板就是低调。买了加长林肯车的老板和包住总统套房的富翁,尽管都不愿意透露姓名,但其行为难道不是一种高调张扬?只不过他们的高调,局限在个人小圈子,不愿被外人知道而已。
  因此,我们感觉台州商人的低调,不是他们本性如此,而是因为一直被温州商人盖过风头,真正属于自己的时机没有到来,如果机缘一到,台州商人或许也会高调起来。
  在台州商人整体低调的氛围里,我们看到,有邱继宝式的“国际化宣言”,更有李书福这样的“汽车狂人”。台州人说,邱和李是台州商人的“另类”,但他们的声音,却正好说明了台州商人不愿意再“低调”,想唱响真正属于台州人自己的“高腔高调”。从文化性格上说,邱和李的声音,才更符合台州人的“硬气”性格。
  做事VS做秀
  有人这样评介台州商人和温州商人:“台州人会做事,温州人会做秀。”我拿这个评价问一位台州商人,他回答说:“我们台州人确实比较务实,很会干实业,办实事,但我们也想做秀,有实干的基础,做些秀,不是更好吗?可惜我们好像缺少这个天分。”而一位温州商人对我的问题,则回答得干脆利落:“我们温州人既会干事,也会做秀!豆子要不断翻炒才能熟,经商办企业就应该炒炒才能成就大业。”
  温州商人承包了飞机,闹得沸沸扬扬,举国皆知,于是温州人“胆大包天”的形象就塑造出来了;但温州政府牵头造飞机场则一直静悄悄地进行着,直到机场造好,航线开通才对外宣布。温州的服装、皮鞋企业,一再请港台明星做形象代言人,满大街都是明星照片,明星秀一场接着一场;但同时,温州的服装和皮鞋的质量档次不断提升,一下子揽进了多个国家名牌,并在国际市场上大举进军,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惊恐。温州商人组建一个财团,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就吸引了国内所有财经媒体,以致引起国家银监局的关注;但温州的民间金融一直十分发达而活跃,成为温州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可它从来不浮出水面。——这就是温州人的既会做事,又会做秀。
  相比较而言,台州商人尽管在做事方面不低于温州人,但在做秀上则远远不及温州人了。1982年,全国第一家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在台州诞生,1986年全国第一个支持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政府文件在台州出台。这个给中国经济产生革命性意义的大事件,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反响。台州的制药业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还不及新昌的制药产业;台州的工业缝纫机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但人们除了邱继宝便不大清楚其他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了;台州汽车业确实很有名,但实际上金华尼奥普兰的老总庞青年,也是台州商人。在台州北边的宁波早就提出了“宁波创造”的概念,但在制造业上很有创造性的台州人,则从来没有理念上的炒作。
  与台州市有关领导谈论这个话题时,他们自我检讨是“宣传不够”。但这句话的背后,是他们已经对所谓的“做秀”开始关注。这次台州人大会,在某种程度上看,正是一场台州商人的集体“做秀”,说明台州商人开始注重自身形象。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2: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了解.思考.吸收.创新.跨越式发展——浙江台州经济发展模式

转帖6、                           谁可以走得更远?
                http://www.zjsr.com  2006年01月10日  浙商网 
  浙商的社会性焦虑
  近年来,浙商迅速崛起,并确立了其在国内第一商帮的形象和地位。与此同时,在“浙商”这个大概念下的区域性商人群体,也在不断涌现和强化。
  2003年,温州召开世界温州人大会,树立了温州商人群体的形象;2004年,宁波召开全球宁波人大会,展示了新时期“宁波帮”的力量;2005年,台州召开台州商人大会,确立了“新台商”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内,湖州提出重振“湖商”的口号;义乌提出了“义商”的理念;衢州在打出“南孔”牌的同时,也把复兴“龙游商帮”作为一种口号;即使是丽水,也召开了丽水籍华侨大会,意图把丽水商人的形象确立起来。
  而在外省创业的浙商,纷纷成立以县或市为称号的商人团体,温州商会、义乌商会等等不断涌现。
  有人对此现象提出过批评,认为浙江省的实业家们都应该集聚在“浙商”这个名号下,不应该打各自商帮的名称。此批评不无道理,但是浙江省各地的文化、习惯、语言、性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省内各区域强化自己的商帮意识,是现实的需要,没有必要强求划一。更何况区域性商帮都承认自己是浙商的一部分,都拥戴“浙商”这面大旗,并没有“另立山头”,应该允许其“多元发展”。“浙商”大旗不倒,各区域“彩旗飘飘”,浙商的群体力量就越加显得灿烂多姿。
  不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商已经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阶层,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的人数是如此之多:在浙江省内,二、三产业法人单位40.38万个,个体企业达276.26万户,加上在全国、全世界创业的约500万人,这是一支多么强大的队伍!他们的财富力量是如此之巨:浙江企业总数里95%是私营企业,胡润榜中国富豪400强中,浙江有80多人!他们的社会影响面是如此之广:浙江的社会就业绝大多数依赖私营企业,在台州平均每6人就有一个企业主,在诸暨大唐平均每2人就有一个企业。这样的一个新阶层,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这个时代的“创富英雄”。
  但是,当这些从田埂上走来的财富英雄,突然看到自己强大的力量时,一个困惑也随之产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
  这是浙商目前具有的群体性困惑和焦虑。因此,他们急于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急于在这种自我认同里确认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方向。这样的社会心理与政府层面的区域竞争相结合后,浙江省内各区域性商人群体便纷纷出现。有了以自己熟知的出生地为标签的群体归属后,他们可以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性格特点,更明白自己有着怎样的未来。
  各区域浙商性格素描
  宁波商人的“大气”:今天的宁波商人与历史上的宁波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开始经商办企业,就面向国际化。相比浙江其他区域的商人,宁波商人总能以国际视野来定位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宁波的外贸在浙江发展得最早也做得最大;最早把公司总部搬到上海的是宁波商人;最早请国外设计师来规划城市建设的是宁波。看看宁波的企业,他们总有一些气吞山河的举措:服装是他们的传统产业,要做就做到全国顶尖品牌;奥克斯进军空调,一举名列全国前三甲;就连贝发签约超级女声,也一口气签下前十名。往制高点冲,是宁波商人的集体意识。这样的大气,确实令人敬佩,但也潜伏着战略上的巨大风险,奥克斯在汽车上的惨败,UT斯达康目前的惨象,是不是也受累于这种“大气”呢?
  温州商人的“精气”:我们往往用“温州人的头发芯是空的”来形容温州商人的精明。他们的目光扫描到哪里,哪里就能产生商机和财富。他们看到出租车,就炒出租车车牌;他们看到房地产利润空间大,就炒房;他们看到能源紧缺,就炒煤炒油。他们拥有大量的民间资金,总是要把死钱变活钱,要使钱生钱。他们追求利润至上,信奉个人自主、契约共赢的经营理念,把市场经济的技巧用至娴熟。温州商人总是“精气”十足,追求利润大于追求事业,所以温州的产业升级显得缓慢,至今还是以日用轻工业为主。看看温州民营经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金乡,至今只有一家上亿元企业,不得不怀疑是他们的“精气”过头所致。
  台州商人的“硬气”:这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描述过,在此不再赘述。鲁迅先生在赞赏台州人的硬气时,也批评了他们的“迂”,而这一点,当代的台州商人身上也时有表现。比如买了辆林肯加长车,却因为停车困难而只能放在四星级以上的宾馆里,尽管车主隐姓埋名,但其不实用的作为,是否有点“迂”?
  绍兴商人的“韧性”:绍兴人的方言很硬,但绍兴商人给人的感觉很“儒”,有点“绍兴师爷”的风骨。接触多了,我们就能感受到绍兴商人身上有一种“韧性”。勾践卧薪尝胆的人格力量在今天的绍兴商人身上还能体会到。他们总是很低调,不愿意抛头露脸,不管遇到什么事,不喜欢张扬。他们总是身体力行,喜欢什么事都亲身参与,亲自操作。他们给人的感觉是默默地干事,很务实,但内心却有着远大的目标。为了这样的目标,他们总是懂得舍弃眼前的利益。杨汛桥的企业为了上市,放弃了许多眼前的小利。他们还很谨慎,每走一步,深思熟虑。但是,也许正是这样的“韧性”,使绍兴商人在本地很难成为顶尖级的商界人物,而陈天桥因为不在绍兴本地发展,就能成为领袖式的人物。
  金、衢、丽商人的“小气”:这个“小气”,不是贬义词。这首先是因为他们选择的产业、产品给人的印象。义乌是小商品,永康是小五金;丽水有小水电,纳爱斯是个大企业,但它的洗衣粉、肥皂则是日用化工里的小项;遂昌有一个炼钢厂,但其主要产品却是小小的铁钉;衢州有一个很大的化工企业,但是国有的,那里的民营企业主要还是小产品;金华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客车厂,但创业者却是台州人。这个区域里的商人,总是从蝇头小利里寻求发展,以区域产能规模来取胜。这可能是这个区域内难以产生真正商界巨子的一大原因。义乌小商品城的整体品牌非常了得,但义乌商人中出名的商人却很少。当然,东阳出生的郭广昌应该说是一个商界巨子,但他的事业不在东阳。
  杭、嘉、湖商人的“灵气”:同属于浙江“上三府”,这个区域的商人在文化性格上比较接近,他们身上充满的灵气,更是一种智慧的魅力。他们往往能从宏观层面上来判断企业的发展和定位,当宏观层面不利于自己时,能很好地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有了这样的敏感性,所以这个区域特别是杭州,总是充满创业的激情。他们搞房地产,搞到全国有名;他们搞高科技,也能弄出名堂;他们发展IT产业,可以与北京媲美;他们搞创意产业,搞动漫等等,都能领全省甚至全国风气之先。当然,这个区域内,杭州与嘉兴和湖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后两个地方,耍小聪明的比较多,借助自身灵气成就大业的还比较少。
  谁能跑得更远?
  浙江各地的商人性格如此不同,那么他们谁能跑得更远?
  杭州商人能用智慧来指导自己创业,千年西湖又在他们身上养育了充裕的灵气,这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商场上,善于应变,善于适时调整自己。由于杭州是浙江省会城市,大学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杭州的信息、政策和智力优势,是别的地方难以企及的。杭州商人会一直处在新经济浪潮的前端,他们的智慧和灵气足以让他们在这方面能够把握先机。但问题是,聪明的杭州商人应该学学宁波人的大气和台州人的硬气,这样的话,每一个新经济浪潮退去后,能够留下一些根基扎实的大企业。宁波与舟山的港口一体化建设已经开始实施,宁波跨海大桥的建成已经指日可待。这样一来,宁波商人施展拳脚的空间将进一步放大,他们将与上海几乎在相同的平台上展开经济竞争。20世纪前期,宁波帮以上海为基地演绎了中国经济的大戏;那么21世纪前期,宁波商人能否以上海为追赶对象,演绎一出新的经济话剧。当然,要演好这出戏,宁波商人必须进一步打破宁波地域范围的圈子,以更广的气度和胆识,以自身独有的国际港口的优势,在浙江全省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发挥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
  所以,杭州和宁波,将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处于第一方阵。
  温州的地理位置如此偏远,原先的基础条件是如此之差,但在过去的25年里竟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这是不合常理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温州经济的分量相对变轻,是符合情理的,也是必然如此的。但经过25年的市场经济磨练,温州商人对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娴熟把握,还是能让他们一直处在中国创富的领先群体里。但就温州经济本身看,它的产业升级能力的薄弱,必将使它与杭州和宁波拉开距离,而台州和绍兴很有可能赶超过它。因此,对温州来说,必然的选择可能还是“温州人经济”胜于“温州经济”。
  如果要找一个“经济后发优势”的标本,那肯定是台州;如果要找一个“无中生有”的经济范例,那还是台州。台州商人以历史继承下来的“硬气”遗产,在市场经济中敢于碰硬。没有资源,就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废旧设备;没有金融支撑,就自己成立银行;没有畅达的交通,就挖山打洞。这样的硬气,使他们闯出了一条特有的发展之路。更值得嘉许的是,台州商人从磨豆腐、修鞋子、卖烧饼等最低端的生意切入,但能很快地按照经济的发展而实现产业升级。磨豆腐的现在造高楼,修鞋子的现在生产缝纫机,用自行车带客赚钱的现在造汽车,卖烧饼的可能现在做时尚的餐具,捕鱼的很可能正在造远洋海轮。台州商人第一次爆发力已经让人见识了他们的强大力量,如果他们积淀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力,台州商人必将还有第二次爆发力。
  古代,会稽山下无弱兵;今天,绍兴各地无经济弱县。这个产生中国商人鼻祖——范蠡的地方,现在更是商贾遍地。在这个盛产文化名人的地方,绍兴商人有很好的文化心态,在他们看来,经商办企业似乎与养牧农耕没有太大的分别,都是一种谋求生存之道,都能获得心灵的安宁。他们总是以群体的力量,精耕细作着所选择的产业。绍兴县以纺织为主,上虞市以建筑为主,新昌县以制药为主,嵊州市以领带为主,诸暨市产业类型较多,像大唐镇便以织袜为主。但是,市场经济毕竟与养牧农耕不同,众多企业在同一个领域里同质竞争,必然要产生恶性竞争,产业集群过度发展很可能在整体上会弱化区域的竞争优势。因此,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绍兴商人面前的大课题。
  温州、台州和绍兴,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第二方阵。
  金华市有义乌、永康、东阳和武义“四小虎”,但就整个区域来看,发展很不平衡,整体实力还差强人意。嘉兴下面的五县(市)都是中国百强县,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也较均衡,但缺乏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湖州与嘉兴的情况差不多,但相比较更显弱一些。金华商人有一股很强的闯劲,但嘉兴和湖州商人冒险精神显得不足。
  值得期待的是义乌,这个行政级别上的县级市,却具有许多地级市也难以企及的优势。义乌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已经成为浙江省内日用轻工产品最大的销售窗口,对浙江以及周边省份都有极强的集聚和拉动效应。目前,这个城市内,每天有数千名国外客商直接在市场内购物,批发到世界各地,使义乌与世界市场全面接轨。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过几轮的升级,现在已经借助互联网,使约一半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交易。义乌人很好学,为了真正打造世界性的小商品市场,出现了全民学英语的局面。过去,义乌局限于“买全国、卖全国”,自身的制造业比较薄弱,但近年来,义乌的制造业发展极为迅猛,在市场的背后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因此,义乌市很有可能在这个方阵中抢先出位,跃居到第二方阵中去。
  但是,尽管有义乌这样的城市,金华、嘉兴和湖州,在浙江经济整体格局里只能排第三方阵。
  舟山、丽水和衢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实力相对要弱得多。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失去了许多机会,尽管在当地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企业,但总体上让人感觉是种“企业孤岛”现象。因此,这三地,只能是浙江经济的第四方阵,他们较之前几个地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

转帖7、                              “台州商人”浮出水面
                   http://www.zjsr.com  2006年01月10日  浙商网 
  “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在台州地界云游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1200多年之后,这片濒海临山的土地上会孕育出这样一个神奇的部落:台州商人。他们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个“无中生有”的神话。虽然长相各异,个性丰富,但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格:他们面对大海,不断从大海赐予的幸福和风险中获得超人的勇气和心胸;他们背倚大山,铸炼了一身悍然硬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钻进火车硬座底下,随着长途奔腾的列车奔向全国各地。如今,距离他们背货郎担、当补鞋匠的岁月已经过去20多个年头,在收获的季节,他们迎来了“台州商人”的美誉。据说,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某些酒店入住时,只要出示的是台州身份证,酒店就自动打5折。而这些美誉背后,是非常强硬的经济实力。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高出6.5个百分点,比浙江省也高出2.7个百分点。如果以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后的1980年为基数,按照翻两番的要求,台州的国内生产总值1992年就比1980年翻了两番,比全国提前5年,比全省提前1年。到2001年,台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1980年翻了四番,其中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就比1980年翻了四番。
  近年来,整个台州地区的生产总值每年都在以13%的速度持续发展。2004年,台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财政收入99.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08元;在近年的浙江省纳税大户前50强中,台州企业就有10家;全国2005年百强县评比,台州的9个县,只有仙居没有入选;台州有48个工业制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有13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本年度公布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商业城市排行榜,台州跃居第19位;2004年台州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7.9平方米,居浙江省第一。截至2005年5月底,台州市区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14.7辆,居全省第一。难怪有人慨叹:台州遍地都是车!据说仅宝马车就有5000辆。
  继浙江大名鼎鼎的“宁波帮”、“温州军团”之后,一贯看上去比较低调的台州商帮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浙商”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台州人在外150多万人,其中120多万人在国内外经商办企业,遍及全球5大洲,每年台州商人在外创造的生产总值相当于重建一个台州。
  2005年11月24日由台州市委主办的“台州商人大会”,迎来了全球近1000名台州商人返乡。没有召开“台州商人大会”之前,“台州现象”已经被很多人研究过,总结过,传播过;不过,此次“台州商人大会”才算是第一次把“台州商人”作为一个群体品牌推向社会。
  可以看出,台州市政府花了很多精力筹备此次“台州商人大会”,会议期间穿插了很多台州当地的歌舞表演,展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美好景象,这应该是对过去20多年付出的回馈。会议期间,台州商人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台州市四套班子人员,在会议入场口列队迎接,这在台州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会上,台州市委书记蔡奇在演讲中大声称赞台州商人:“你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台州人民因为你们而骄傲!”
  但是,对于台州经济而言,瓶颈的问题依然存在。诚如复星集团副总裁梁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台州制造业成本增加;国际反倾销给以制造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台州制造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台州并非浙江的金融中心或副中心,融资没有大城市方便;台州土地供应日趋紧张,成为企业发展一大制约;台州同时也缺少吸引高端人才的优势,人居环境并不最优,配套服务与上海、杭州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近年来,台州企业“外迁”的潮流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客观来讲,企业外迁必然在近期内影响台州区域经济的繁荣,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当然是台州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此时此刻“台州商人大会”的召开和“台州商人”概念的提出,就不仅仅具有总结的意味,还同时担纲着“感情纽带”的作用。“希望借用乡情力量,强化台州商人的乡土意识,吸引乡贤的回归与投资”,无疑成为此次大会的核心要义。
  不过,根据我们采访的结果反馈,企业家的反应普遍比较现实:我们不会因为一次“台州商人大会”就把企业回迁。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哪里成本低,哪里环境好,当然去哪里。有位台州商人直白地说,花20万,我可以在上海找到非常好用的人,可是在台州我再加20万,人家也未必来;同样的道理,上海的房价和台州相差不远,有些甚至比台州还要便宜,而且人家的工业园区搬进去,所有设施配套已经非常齐全;而在台州安装电话线、网络线全部都得自己上。几个客观的现象一摆,明眼人对于台州的竞争劣势一目了然。
  所以对台州市政府而言,更艰巨的任务赫然摆在眼前:作为一个城市,台州的各种公共设施能否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意识能否迅速提升、本土人员素质如何提高、政府职能完善的速度能否赶得上台州人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说“台州商人”概念的推广顺应的是历史潮流,那么要真正赢得“台州商人”的心,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环境时,必须具备超前的服务意识。
  从这个角度而言,“台州商人”这个概念浮出水面的同时,也就给这个概念本身赋予了更为严峻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发表评论]

[ Last edited by 天地人999 on 2006-2-14 at 10:4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1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