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55|回复: 4

【随笔】写作与过夫妻生活——兼读王小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3 10: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作与过夫妻生活
——兼读王小波
傅 翔

王小波在《白银时代》里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撇开写得好坏不论,小说无所谓真伪。如你所知,小说里准许虚构,所以没有什么真正的小说。但它可以分成你真正要写的小说和你不想写的小说。还有另外一种区分更有意义:有时候你真正在写小说,但更多的时候你是在过着某种生活。这也和做爱相仿:假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双方都想做,那他们就是真正在做爱。假如他们都不想,别人却要求他们做,那就不是做爱,而是在过夫妻生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过写作生活。”
这句话真是说得惊世骇俗,说得露骨而刻薄,本来意思许多人都懂,可一旦用了这么个比喻,一切就变得入木三分,让人无处遁形。《白银时代》实际上就是关于写作的小说,王小波想要表达的也正是关于写作的理念,小说中不乏对写作的真知灼见,如关于生活的理解,如真实与虚构的理解,如什么是真正的小说等。小说写得极有现代感,也很有些黑色幽默与反讽的意味。可我认为最吸引我的东西就是上面这句话与类似于这样的话,除此以外,小说的意义极为模糊,也谈不上有多出色。王小波是有智慧的,但这种智慧却散落在字句里面,整体上显现不出来。我想,这就是一种“歪才”。
王小波是“歪才”,他说:“我喜欢奥威尔和卡尔维诺,这可能因为,我在写作时,也讨厌受真实逻辑的控制,更讨厌现实生活中索然无味的一面。”还说:“我写这些无非是要说明,我写的是小说,我是知识分子。我的用意就是如此。”在王小波看来,“有时想象比摹写生活更可取”。而对知识分子,他则认为他们应该有些智慧,至少在某些方面见解与常人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小说自然也就要表达出这一点。正是因为王小波如此计较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他的小说也就更多带上一种梦呓与象征的色彩。可他毕竟不是卡夫卡与博尔赫斯,卡夫卡是思想家,博尔赫斯是哲学家,而他则仅仅是个知识分子而已。
王小波的小说是能够罩住人的,因为不同与怪异的思考。他有一种强烈的叛逆性,可与王朔又不同,王朔有痞子气,王小波则像知识分子一样文雅地思考,虽然也有不少阴暗与龌龊的想象,但知识分子的身份限制了他的肆无忌惮,他总是点到为止,由此反而显得极为荒诞与幽默。王小波在《白银时代》写了露阴癖,写了失眠,写了癔症,写了轮奸,写了性幻想与意淫……这些非常规的带着神经质的思维错落其间,给人一种极为玄幻与神秘的感受。与其说王小波想要表达什么深刻的思想,不如说他本身无法控制其思维。这些天花乱坠的思绪给小说一种新与异,但也让小说不知所言。
王小波一直在梦游,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王小波。他没什么了不起的,他只是在模仿卡夫卡、奥威尔和卡尔维诺,他告诉我们什么了吗?没有,真的没有,只是有些智慧与好玩。他甚至是个病人,如此而已,但他对写作的领悟确实比许多作家都深,他甚至是个真正的作家。王小波说:“自己在家里闷头就写,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样就是真正在写小说。”他也似乎做到了,就这一点,他又高过了许多作家。
我不是王小波的崇拜者,但我对他所说的一些话感兴趣。我想王小波是能够真正感受到写作快乐的一个人,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在写作。可他接受了这种煎熬了吗?好像也没有,因为这种寂寞太大了,他甚至免不了抑郁症的威胁。从他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一种精神的闭抑与折磨,就像卡夫卡一样,难道天才都如此痛苦与孤寂吗?
我总在想,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是为了发表,如果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承认,那它又为了什么呢?我是个没什么写作激情与动力的人,很多人都说我过于懒散与淡泊,写作没有动力,我也一直以为自己写得不够,太过于慵懒。可我有时也在想,这种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归根结底不就是名利与欲望的诱惑吗?有人渴望成为学界泰斗,有人渴望站在神圣的诺贝尔奖坛,还有人则只是想要被别人不断提起,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我想,这应该就是动力。可我实在是缺乏这样的动力,我总觉得这动力是害人的,是不纯的,我就不信这种人会成为我们精神的导师、文学的大家。
写作如果是靠勤奋完成的,那这种作家也真是可怕。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谁写得多,谁还在坚持写东西,也习惯于问你最近又在写什么,今年有没有出新书?好像不写了就江郎才尽了,总是为自己没出新作而恐慌,怕被新人的出现所淹没。这又是另一种写作的危机,我称之为最没有自信的写作,也就是王小波说的“过写作生活”,是一种靠惯性与勤奋维持的可怕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是用数量说话的,当这种写作不是出于心灵与精神的需要时,我更愿意把它称为制造文字的机械运动。这样的时刻,我总会想起塞万提斯、司汤达、小仲马、曹雪芹、鲁迅、沈从文、卡夫卡、川端康成等一大批这样只写过非常有限的小说的大家。我甚至在想,大多数的名著往往都是大师一生的心血铸就的,它们几乎毫不例外地写自己,而大多数的大师也只是留下了那么一两部传世之作。
有多少人不是被逼着写作的呢?又有多少作品真是作家自己非写不可的呢?好像还真是不多。要么为名,要么为利,要么为了一种职业的安慰,总要找一点东西来写,聊以自慰,塞人视听。值得安慰的是,我更多地看到了那些从没把名利放在眼里的人写出了真正的作品,而且总是幸运地获得了他们没有想到的巨大的荣誉。我因此在想,上帝是公平的,他并不偏袒谁,也不陷害谁。如果我是那个监察人心肺腑的上帝,我也不会把最为重要的荣誉授给那些被名利污浊了心灵的家伙。那些没把名利放在眼中的人才是我的首选,因为他们不为名利所役,不为欲望而写,他们一心只为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只为表达出世间所缺的真、善、美。这样的写作才是自己乐意的写作,而那些被名利所驱赶的写作最多只能叫做 “过写作生活”。仔细想一想,天哪,中国作家不几乎都在过写作生活吗?
                                                        2005、12、23 福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2: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总在想,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是为了发表,如果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承认,那它又为了什么呢?我是个没什么写作激情与动力的人,很多人都说我过于懒散与淡泊,写作没有动力,我也一直以为自己写得不够,太过于慵懒。可我有时也在想,这种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归根结底不就是名利与欲望的诱惑吗?

也不尽然,可能有的人天生有写作的爱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2: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见解很独特,说出了一些关于写作的真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6 1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是不宜跟傅先生的帖子的,因为我不具备他的学识基础与洞察人生的能力。但看了傅先生的这篇评论,我还是忍不住要顺着文章的思绪说一些话。
存在着排列文字的这么一个群体,虽然同样用文字反映思想,但是从形式与内容上却又有区别的。按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就是写家和作家的不同,作家是名词,实现一种功能;写家是及物动词的名词化形式,实现一种活动。作家通过加工语言为自己的写作辩护,写家则通过写下他所想之物为自己辩护。
写家和作家为什么要辩护?在我看来,一是表达情感的需要;二是洗涤个人与社会的阴暗面、净化心灵。这是偶然产物。三是追求现实的功利。前面两项是根本,后一项是末。但也很重要,若无现实的物质支撑,前两项将无法实现。但是,人不能为了枝末而放弃根本。那些为了无休止的欲望而无限制地追求功利导致情感苍白、无病呻吟的人是可恶的,其哲学是扭曲的,是污染社会而非是洁净心灵的。那些“过写作生活”的人,应该受到鄙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5 10: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先生的文章极是精致,非常值得细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1 22: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