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18 18: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蕭山河 at 2006-1-18 16:57
三元里事件是客家人搞出來的?我以前倒沒有注意到,還一直以為是老廣的傑作呢!這可是中國史上了不得的大事。三元里現在屬於哪個行政區?還有這個地名嗎?是否還是客家區?
“三元里事件是客家人搞出來的”?NO
三元里,历史上叫南海县三元里乡,今属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办事处。为传统粤语区。此地原为广州北城门外的郊野。领头的韦绍光,是外来户,与族人一起从香山县(中山)迁入,形成韦姓村庄。我认识其中的韦姓族人,讲地道粤语。棠下、东圃一直到增城新塘一带,都是传统粤语区。
从广州城的解放北路一直向北走,经桂花岗到达广州中医药大学附近,即为三元里地域,一马平川。
三元里抗英,在奋起打死侵扰的英军士兵后,考虑到英军必定报复,于是组织起来,八方响应,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在战斗中,不同于愚昧的义和团神棍,而是使用了现代化的火枪,而且联合了产业工人(包括大批的客家籍打石工人),还有客家籍的士绅出头参与。
http://www.cnonglm.com/user1/491/archives/2006/2121.html中华民族英雄谱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韦绍光
韦绍光(?-约190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菜农出身。喜习武术。1841年5月29 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淫掠,调戏其妻,即与乡民奋起反击,怒杀敌兵十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30日诱敌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二百余人,生俘二十余名。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乡众,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事後仍以种菜为生。享年八十余岁。
英雄 发表于 2006-1-12 20:23:55
http://www.gzhero.org/herosshow.asp?id=117广州英烈网
参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广府人--颜浩长
颜浩长,又名永祥,村里人都叫他“阿长”,广东番禺县唐夏(今棠下)乡人[注:今属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道办事处,当年是全国农业生产标兵、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家贫,以种田为业,身高力大,双目炯炯有神,平日沉默寡言,娴武艺,绰号“定拳长”。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广州北郊三元里等一百零三乡人民在牛栏冈围攻英国侵略军时,他奋勇战斗,在牛栏冈附近杂葬岭杀死英少校军需毕霞。时正暴雨,英兵道路不熟,行走不便,颜浩长与村民冒雨追击,伺机搏杀,沉着而勇猛。事后,乡里人交口赞誉,有“定拳长杀番鬼,食完一口烟都唔(不)迟”的话在民间流传。
颜浩长生性耿直,不愿与官府交往。三元里抗英斗争取得辉煌胜利,颜浩长不肯去报功领赏,他说“生不到衙门,死不到地狱”,仍在村里种庄稼度日。而手持毕霞的首级去报官的人因此受赏戴兰翎,被授予“千总”的官衔。
咸丰四年(1854年)李文茂、甘先、周春等领导三元里一带人民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与陈开在佛山领导的天地会红兵起义队伍联合抗清。颜浩长也参加了起义斗争,因此被称为“红头军”或“红家货”,清朝官吏得知后污辱他是“红头贼”,派兵去抓他。清兵已包围了前门,他推倒后窗走脱。过了三年多才再回村,死时年八十余。
何玉成,名琳,号琢石。番禺慕德里司萧岗乡(今广州市白云区)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早年家贫,以教书为生,并在乡组织怀清社,维护地方治安,经年不懈,卓有成效。鸦片事起写有《辛丑首夏书事》等诗,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鸦片输入对中国人民的危害。
道光二十一年,英军犯广州,占四方炮台,家居离此不远的何玉成曾谋求“联合本司各社学,保守乡间”。但此时各乡士绅还多存“自保”思想,“未敢擅行”。是年五月,广州北郊三元里农民首举义旗抗英,何玉成积极响应,在乡组织义勇队伍,鼓励乡民勇杀英兵。柬传番禺、南海、增城诸村,派出丁壮联合抗英,并大败英国侵略军于牛栏岗。事后,清官方授予何玉成“六品军功”。粤督祁埙称“玉成督率乡民,奋不顾身”,给予奖匾。而他未忘各乡伤亡之士,联络众乡绅向粤督祁埙呈递条陈,建议筹设“驱夷忠勇祠”(即义勇祠)“以慰忠魂”。经批准设在民众效死之地牛栏岗,后迁至石井。
英军被三元里等乡民众击退后,何玉成建议官方“增强设备”,自海珠至石门,如仁威、沙南、荔园、泮塘、穗口及对岸之白沙、增 7,各处水陆要隘,设防置炮。同时,协助民间扩大社学组织。李芳、何有书等发起建立升平社学及升平公所时,何玉成给予大力支持,使社学组织成为一支“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的民间抗英队伍。西湖社学重修,何玉成为其撰写碑文,指出:“逆夷之所惧者,民心固也,民所以固者,赖社学以维之也。”之后,他还奉命派怀清社义兵千人,驻扎在城外各炮台,防止英兵再犯。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广州人民因英兵开枪打死我群众三人而怒烧英商馆,祁埙等“恐夷人藉口生事”,急请他商议,何玉成即派社学团练千人来省,驻扎在小北较场,使英人知道“众怒难犯”,不敢报复。粤督祁埙等广东地方大吏曾几次保奏何玉成“打仗出力,而且办团辛勤。察其才具,堪膺民社之任。”但清政府始终谕令,将何玉成交“将军伊里布妥为管束,如始终如一,再会同督抚保奏”,表现为朝廷对他的不信任。道光二十四年代督程矞采再摺奏保时,何玉成已参加会试,大挑一等,任四川射洪县知县,历十载。中川《射洪县志》、《潼州府志》政绩篇均有传,诗文见“艺文类”。咸丰末年休官回乡,为乡人推举主持保良局,曾力保被朝廷追杀的红巾军多人。同治二年(1863)建议重修怀清社学,并易其名为“佛岭社学”。
何玉成故居揽翠山房至今犹存。他曾以所居之名自刻诗稿,久佚。建国后广东省文史馆收集得数十首,辑成《揽翠山房诗辑》,其中不少是抗英斗争的重要史料。
陈棠,里籍与生卒年月均不详。广州西关丝织业机行工人(当时称机房仔)。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英军在缯步登陆,占据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并进而侵入丝织工人居住区附近的西村一带进行骚扰抢劫。陈棠等丝织工人即在这里阻击英军,将侵略者赶走。三元里等村农民在抗英斗争爆发后,曾特地用红帖柬请丝业机行工人支援,号召大家团结一道共同抗击侵略军。当时丝织工人出动了一千多人,他们手持先师庙的七星旗勇往直前,“舞起刀枪棍棒,又冲又杀,杀死了很多红毛鬼,杀到(得)红毛鬼叩头求饶。”陈棠参加了这些战斗。他很能干,作战很勇敢,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打“番鬼”后,到咸丰四年红巾军(或称红兵)起义后又参加了反清起义,当了“红头军”。
打石工人不仅在本村打击进犯和骚扰的英国侵略军,而且热烈支援三元里农民,直接参加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战斗,他们表现得最为英勇,“对于鬼枪、鬼炮,毫不畏惧”,“直向老番(指英军)硬冲,打得很出色很有名。”但清政府根本不提打石工人的这些战绩,地方官吏只将在石行会馆当书房的王韶光(客家人)以“团练壮勇”和捐银等事迹进行褒奖,广大打石工人的英勇抗英功勋长期湮没不彰。
三元里抗英的客家籍士绅王韶光
王韶光,又名天富,字春梦,生卒年月不详。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少时家境贫寒,随族人到汕头作佣工,习理发,又学诉讼。回乡后,捐监生。其后到广州经商,并受石行会馆聘充书房,业讼师,上升为士绅。自此,遂定居广州城北园下田,落籍番禺。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爆发时,广州城东北路六社的客家人和石行的打石工人(大多数也都是客家人)都踊跃地参加了战斗。王韶光作为当地的士绅,又是客家人,在卫国保家乡的热情激励下,也积极地投入了斗争,他与一些士绅督率东北六路客民,“歼毙夷匪多名,获有夷人军械”,事后得到祁贡等“奖赐羊酒匾额”,四月十九日(6月8日)晚上大佛寺的宴会,他也是被邀请者之一,并由清政府赏给六品军功顶戴。以后他又出资制造军械,请教习、邀生员充当六社团练头目,附属于升平社学与公所,并捐银八千两,被奕山奏请以“府经历县丞,遇缺即选”的奖赏。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1842年12月)广州人民烧毁英人商馆后,王韶光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将东北六路义勇扩充到一万余人,挑选其中“经历习练娴熟堪以调用者”五千五百名,与高梁材等地方士绅创建东平公社、社学,与已建立的升平社学、公所“彼此联络”,互为犄角,东连鹿步、东圃各乡,北连从化、增城、花县,“合为一体”,共同拱卫省城。在以后的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以后王韶光历任山西凤台、荣河、汾阳等县知县,永宁州知府,汾阳府通判,并以镇压捻军获升潞安府同知,晚年告老回乡,终年七十余。
参与三元里抗英的客家人之一--邓潜(可能是五华人)
邓潜,生卒年月不详。广州城北三家店打石行业工人,绰号“打石邓”,客家人。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当英国侵略军进犯到三家店时,邓潜带领附近的打石工人以石锤、铁棍为武器,截击窜入三家店的英军,与三元里的农民并肩作战。“他们地形熟,又勇敢,又灵敏,神出鬼没地给了英军很大的打击。”
打石工人不仅在本村打击进犯和骚扰的英国侵略军,而且热烈支援三元里农民,直接参加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战斗,他们表现得最为英勇,“对于鬼枪、鬼炮,毫不畏惧”,“直向老番(指英军)硬冲,打得很出色很有名。”但清政府根本不提打石工人的这些战绩,地方官吏只将在石行会馆当书房的王韶光(客家人)以“团练壮勇”和捐银等事迹进行褒奖,邓潜等广大打石工人的英勇抗英功勋长期湮没不彰。
主办单位:广州市民政局 承办单位: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邮编:510075
地址:广州市水荫路113号 联系电话:020-87047408 E-mail:ly@gz19.net
技术支持:广东省文化艺术信息中心(广东文化网) 粤ICP备05127774号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6-1-18 at 18:4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