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203.71.250.5/teacher/person16/%E8%95%AD%E6%B0%8F%E7%A5%96%E5%A0%82.doc
從美濃蕭氏祖堂看台灣客家的中原意識
蕭盛和
一、 前言
客家人是我國境內特殊的語言族群之一,為台灣地區第二大族群,但僅占全台人口百分之十三(戴國煇 1985:4)。客家人移居台灣雖已十代以上,但其中原意識仍然相當鮮明,甚至於稱之為〝客家精神〞(戴國煇1985:125)。客家人的中原意識具體表現在其祖堂的建築架構(郭壽華 1963:21)及其堂號、門對、棟對上面。
堂號源於五胡亂華之際,當時中原人士南遷避難。為了紀念祖先來源之地,更為了使子孫
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本,便在住宅正廳大門上方寫上祖先居地的地名,如河南、太原等等堂號。也有部分是以祖先訓勉子孫的話語作為堂號,諸如師儉、三省等(劉還月 2000:330)。在大門兩側書有門對,通常將史上最具聲望之祖先成就或事蹟書於其上以光耀門楣。南部六堆地區客家祖堂正廳棟樑之下另書有棟對,以顯示同姓不同支系之淵源(劉還月 2000:331)。
二、美濃吉洋蕭氏祖堂興建沿革
美濃吉洋蕭氏來台祖仕傑公為蕭氏廣東開基祖梅軒公之後第十六世,原居廣東梅縣石扇堡凹下(林添福 1981:39)。乾隆二年(1738)帶著弟弟仕勇隨廣東鎮平縣〈今焦嶺縣〉人涂百清等二十餘人渡海到達美濃龍肚莊墾殖定居(徐正光 1996:3),在龍肚西角建立夥房,為台灣開基祖堂。遷台至今已繁衍超過十個世代了。
仕傑公的第六代孫二十一世富喜受蕭何公嘗之託於1907年前往美濃吉洋莊宗親蕭阿友處收賬(Myron C. 1965),當時已喪妻的他因宗親阿乙等人介紹認識了守寡婦人邱阿冉女士,情投意合終結連理。邱氏原適吳姓,生有二子,再婚後生子阿傳。
早期阿傳在一般節日將祖先依附於吳氏祖堂與吳氏同母異父兄長一起祭拜,大年除夕時則帶同兒子回到十六公里外的龍肚祖堂祭拜祖先。此種祭拜方式自日治時代到光復後都未改變,即使與吳氏兄長分家後仍然維持。
1958年阿傳將殘破的穿鑿屋改建成磚瓦夥房式建築之後從龍肚祖堂請回祖先牌位,舉行新建祖堂升座儀式〈廳下轉火〉之後才結束此種寄人籬下的祭祖方式。新建祖堂完全依照傳統格局,延請傳統建築師傅朱順有、李祥珍先生等精心建造完成。
三、 客家祖堂的特色
客家人號稱中原士族之後,在祖堂建築格局方面完全遵從古制。其主要特色為長幼有序、內外有別。同時隨處可見典雅的對聯,展現世家大族的風範。諸如柱對、門對、窗對、燈對、棟對、祖牌對、龍神對等等,字對之多宛如書法展示場。堂號尤為這些書法體的核心。
在這些林林總總的字對中,最能顯示中原意識及家族發展沿革者莫過於堂號、門對和棟對了。
四、 從堂號看客家的中原意識
所有廣東客家蕭氏之堂號一律為師儉堂(林添福 1981:218)。廣東松源開基祖梅軒公立堂號時鑒於蕭氏歷史上享有赫赫盛名的蕭何公年老病革時,交代子孫:後世賢師吾儉,不賢勿為勢家所奪(司馬遷 史記: 蕭相國世家)。訂師儉為堂號期勉子孫發揚先賢之遺志。因此若在任何地方看到祖堂高書師儉堂者,必定是梅軒公之裔孫,源於廣東之蕭氏客家子弟。
蕭氏堂號除師儉堂外,還有河南堂、蘭陵堂、鳳翼祠、岑海堂、芳遠堂、書山堂、斗山堂等(林添福 1981:218)。
堂號由來如前所述,各支派徙居之後,在新居之地建祠堂祭拜祖先。自訂堂號以紀念肇基之祖。蕭氏子孫如未自訂堂號者通常以河南或蘭陵為堂號。以河南為堂號係因河南為蕭氏始祖食采之地;以蘭陵為堂號則因南北朝時代齊梁兩朝蕭氏均位列九五,族大勢盛,而當時蕭氏族人泰半居於江蘇南蘭陵之故。
蕭氏始祖為微子啟之後叔大心。微子啟原名開,因避漢景帝諱而被改名啟,係商紂王同母庶兄。啟出生時其母為帝乙之妾,立為妃後才生紂,因此紂為嫡子得以繼位。紂既立為政淫亂,微子數諫不聽,啟乃遁居徐州。武王伐紂滅殷建周,封紂子武庚以奉殷祀,立三監以防。成王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不服,勾結武庚叛亂。周公東征三年克之,承成王命誅武庚。令微子啟代殷後奉其先世,封於宋(司馬遷 史記:宋微子世家)。春秋之時宋萬叛國弒君,微子啟之後叔大心出兵平亂,因功受封於蕭邑。從此以蕭為姓,為蕭氏始祖(林添福 1981:71)。蕭邑即今江蘇北部之蕭縣,時位於宋國境內。宋國領域中心位於河南,因此河南堂成為蕭氏最早之堂號(林添福 1981:219)。
叔大心之後第四十六世孫蕭道成受劉宋禪位,建國號為齊(南齊書 本紀一)。道成係南蘭陵〈江蘇武進〉人,族人主要分佈蘭陵地區。因而蘭陵也就成為蕭氏的另一個主要堂號(林添福 1981:219)。
台灣早期蕭氏族人主要來自於福建和廣東。不論福建的閩南蕭氏還是廣東的客家蕭氏,其實脈同一源,均歸源於五代十國時楚國兵部尚書、叔大心五十七世孫蕭覺。覺徙居江西泰和。覺之後叔大心六十四世孫梅軒於宋末元初天下大亂之際自泰和經閩西石壁徙廣東梅縣松源,為蕭氏入粵始祖,訂堂號為師儉堂。六十六世蕭時中為明永樂九年狀元,奉旨任福建漳州主考,定居漳州為入漳始祖。其子積玉開基鄭店,立芳遠堂。六十八世崇星另立書山堂。六十九世滿泰徙南靖書洋內坑另立斗山堂。七十世孟蓉徙南靖上下湧另立湧山堂。另一支五十六世蕭曦於唐末中和元年入閩居長樂縣大鰲坑為入閩始祖,立鳳翼祠。曦之後叔大心七十八世孫徙晉江縣岑兜,立岑海堂(林添福 1981:218)。這些蕭氏脈系均有裔孫移居台灣,閩系大半分布嘉義彰化,粵系主要分布六堆及桃竹苗。
五、 從門對觀察客家的中原意識
客家人每一姓氏均將其祖先之中最具輝煌成就之事蹟標示於門對之中,蕭氏家族自不例外。蕭氏先祖之豐功偉業,在漢唐盛世均有突出表現。
門對之左聯為〝漢京丞相府〞,稍具歷史常識者必能聯想到其主人翁蕭何。漢京是指西漢都城長安,丞相府自然就是蕭何的府第了。蕭何在秦末擔任沛縣的主吏掾,當劉邦還是一個素行不怎麼端正的小角頭時,蕭何常以其職位護著他。當劉邦聚眾起事時,蕭何即棄職追隨劉邦為其主要幕僚。劉邦兵入關中時,屬下忙著分財寶、奪婦女,只見蕭何收藏秦朝丞相御史留下的律令圖籍,大夥都笑他傻。項羽焚咸陽城後,只有蕭何保有明確的天下戶口資料。楚漢相爭時,蕭何依據這些資料為劉邦徵兵徵糧,使劉邦無後顧之憂。他又向劉邦進言,推薦韓信為大將軍,建立莫大功勳。蕭何又將家族子弟勝兵者數十人交給劉邦運用,劉邦大為高興。天下大定後論功行賞,蕭何以功勞第一受封酇侯,受命丞相。賜與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之尊榮,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陳豨及淮陰侯先後造反時,均用蕭何之計定之,晉封蕭何為相國。惠帝時蕭何年老病革,惠帝御駕親臨府中探視,並請推薦繼任人選。蕭何舉曹參代之(司馬遷 史記:蕭相國世家)。參繼任後一切法令規章均依蕭何所訂,無所更改。史稱〝蕭規曹隨〞。
門對右聯為〝唐殿祕書家〞,此中典故源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文名滿天下的蕭穎士。穎士字茂挺,四歲就會寫文章,十歲已成為太學生。他看書一遍之後就可把書中內容熟記而背誦出來。十九歲考上進士,當時對策列名第一。被授予秘書正字。日本使臣來華時特別向皇帝請求希望能以蕭夫子為師,其文采連海外都相當出名。穎士死後諡文元先生(林添福 1981:177)。
六、 從棟對看客家的中原意識
棟對是六堆地區客家祖堂中較為獨特的資料,其字數甚多,甚至有長達六十個字以上的(劉還月 2000:331)。從棟對的內容可看出此家族的發展沿革及遷移的時空背景,大體上與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息息相關,是客家人中原意識最具體的表現。
師儉堂仕傑公脈下棟對左對為〝石扇繼松源輝燕翼振鴻圖五十郎開基俊傑英才榮八葉〞。其中表述了此一支系在五十郎梅軒公開基松源之後,從松源遷居石扇〈今廣東梅縣石扇鎮〉。分支遷移之後兄弟合作大展鴻圖,期望能夠再創蕭氏祖先八葉宰相般俊傑儘出的輝煌成就。八葉宰相是指唐朝時蕭瑀之下子孫相承先後八人擔任宰相的事蹟。蕭瑀為南朝後梁明帝之子,隋亡後梁之後,專心於經術之研究。唐高祖建國後,受封為宋國公。高祖甚為器重,呼之為蕭郎公。他對公事孜孜盡力,不敢鬆懈。有一回高祖下敕令,瑀未隨即頒布。皇帝詰問為何如此?瑀說隋大業年間曾發生敕令前後矛盾的事故,因而我必須將敕令確實勘審無誤後才敢發布。高祖大為稱讚說:有這麼認真的大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唐太宗時因蕭瑀傑出的表現,任命他擔任參知政事,成為宰相。後世子孫分別有蕭嵩相元宗、蕭華相肅宗、蕭復相德宗、蕭俛相穆宗、蕭寊相宣宗、蕭仿相懿宗、蕭遘相僖宗(林添福 1981:176)。子孫相承八人拜相,世間罕見,因而列入棟對以勉子孫。
棟對右對為〝元明推唐宋啟人文昌大族十六世渡台綿延瓜瓞著三方〞。首先將中國中世以來朝代世系作個交代,敘述歷來文明昌盛的概況。然後點明來台祖是五十郎廣東開基祖之後第十六世,定居台灣後子孫繁衍,枝葉茂盛遍及各處了。吉洋師儉堂來台祖仕傑公於乾隆二年開基龍肚二百多年以來,子孫繁衍超過十個世代。除龍肚開基夥房外,在十坑、吉洋、橫山尾、竹頭角、佳冬等地有分支夥房。子孫更是遍佈全台甚至海外。士農工商軍警公教均有裔孫任職,其中任職教育界者甚多,大中小各級學校,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各個級職,都有仕傑公的裔孫。真是綿延瓜瓞著三方。
七、結語
客家族群移居台灣之後,大半分佈在窮鄉僻壤之境從事農墾工作,看天吃飯。早期忙於生活糊口,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日治時期設立的公學校,以同化教育為目標,絕不可能提倡中原意識。家父蕭阿傳公終其一生從未接受正規教育,其餘鄉鄰背景也泰半如此。基本上他們對中國的史地常識不可能有深刻的了解,也不可能知道章太炎是何許人物。但建造祖堂時卻不約而同的造出章太炎形容的中原士族房屋的式樣(郭壽華 1963:21)。在美濃不管那個姓氏所建造的祖堂架構都是如此。每一家的堂號、門對、棟對無一不充滿了中國傳統意識,緬懷先賢策勵子孫的內容。反映出客家族群的傳統觀念,完全不受異族統治的影響。在這種充滿中原背景的時空資料之環境薰陶之下,客家族群擁有如此濃厚的中原意識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載2001年11月香港中國評論四十七期)
http://203.71.250.5/teacher/person16/%E8%95%AD%E6%B0%8F%E7%A5%96%E5%A0%82.do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