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6|回复: 0

【讨论】 做好海外华侨工作引侨资建设家乡——广东梅州华侨事务工作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1 16: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好海外华侨工作引侨资建设家乡
                  ——广东梅州华侨事务工作调查
                            梁德新    张沛和

    我国华侨历史悠久,海外华侨情系桑梓热爱家乡,有捐资家乡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华侨事务工作,在此介绍著名华侨之家乡梅州市的华侨事务工作情况。
                                   
                                    华侨历史简述
    我国华侨历史悠久,根历史资料中国人出国谋生始于唐朝。据《华侨华侨志》记载:客家人第一个出国的人是梅县松口镇人卓谋,宋末年间宋兵兵败之后他召集幸存者驾舟到达婆罗州(现印尼加里曼岛)定居,距今700多年。明清以后,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大量远涉重洋到异地它乡谋生。华侨出国有如下因素:政治迫害,生活贫困,受封建迫害,抓壮丁,婚姻关系,继存遗产,留学定居等。华侨出国的渠道是:驾舟漂泊,“契约华工”,亲友带出,“水客”引路。
    梅州客家人出国早期的方式主要是“卖猪仔”。清朝末年,西方殖民者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了“猪仔馆”,他们拐骗运送中国的青壮年到国外充当劳工,称为“卖猪仔”。“卖猪仔”,是近代殖民主义者掠夺华工去南洋和世界各地做苦力的一种手段。当南洋传来招募华工的消息后,设在广州、澳门、香港、汕头、等地的“猪仔馆”,便派人去内地“招募”,他们用诱骗拐卖,或武力掳掠。而且还要逼迫被“招募”者自愿卖身,签订卖身偿债契约。然后,便把这些劳工当作“猪仔”一样,用“猪仔船”运往南洋各埠贩卖,因而称“卖猪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抗日战争前,国家政治腐败,受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大批农民出洋谋生。从而使国外华侨日增多。如梅州市的华侨分布在世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南风窗”,户户皆连海外亲。客家重点侨乡之一的梅县有58万人口,而旅居海外的侨胞就有80多万人。正如梅县客家俗语所言:华侨“断家不断屋”。  
                        
                            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水客”  
   华侨后期出国的方式是经由亲戚、宗族、乡梓相携的。有的华侨都是由“水客”带出国。水客业也成为一门从业人数众多的行业,有专门的水客组织,兴盛一时,在潮梅地区最为活跃,作用也最为显著,直到20世纪的50、60年代仍活跃在我国东南沿海省市的广大侨乡,至70年代才消失。水客(又叫侨批员)一般为终身职业,定期来往于国内侨乡和海外侨居地之间,为海外侨胞及其家属办理信件往来和汇兑等。 “水客”是专门去海外采办货物及为华侨传书带款物搭桥引路的人。水客所带出洋者,少则二、三人,多则二三十人,费用先由华侨来支付,日后做工有钱时再还给水客。水客遍布于广大侨乡的乡村城镇,但不同的侨区,水客的作用与地位也各不相同。水客的活动,俗称走水。从时间上说,一般一年走二趟或三趟南洋,因为深受侨胞欢迎和信任。侨批员无论对于国内侨乡还是对于海外侨居地,都十分熟悉。谁家有亲友在海外,华侨的亲人住在国内何地,都了如指掌。即使地址不详或不会写信,侨批员也有办法将信件送到收件人手里。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十分周到,守信誉,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华侨情系故土热心捐资家乡建设
     梅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素有“华侨之乡”的美誉,旅居港澳台同胞及省外侨胞(简称“三胞”)遍布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300万左右,全市归侨、侨眷众多,其中梅县、大埔、丰顺、蕉岭不少家庭有侨胞亲属。如梅州的海外华侨在当地都有各县各乡镇的同乡会、宗亲会,这些社团组织都有定期聚会活动。有时组团回大陆观光旅游、探亲、祭祖等活动。
海外“三胞”在居住地艰苦奋斗、事业有成,涌现出一大批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  
南洋未通以前,著名侨乡梅县松口人衣粗食粝,且常有不得食者,生活十分艰难。海禁大开后,人们相率以趋南洋,每年由水客带回巨额侨汇。松口之民遂皆熙熙攘攘,生活富足,地方殷富闻名于岭东。松口的侨眷好大部分家户都是以侨汇为生,富者建居室,辟园圃,动以十万八万,修房屋,营祖墓,亦动三千五千计;捐资建学校,修桥筑路的华侨也不少。其它如做生日、捐功名、娶媳妇、做福首等而恣情挥霍的华侨也很多。建国前松口的各村寨建了很多规模宏大的房屋有小部分是洋楼。
正如乡贤梁伯聪先生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写道:一年大小两三帮,水客往返走海忙;利便侨民兼益自己运输财币返家乡。这说明了侨汇对客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客家地区能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是与客家华侨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   
在梅州客家地区,海外华侨对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月是故乡明,情系赤子深”。 海外侨胞对家乡最关心、最乐意捐资的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社会公益事业。 20世纪20——30年代,梅县“小学如纱,中学如林”,连大学生也是“星罗其布”,游(留)学国外成为“时尚”。当地发达的教育事业归功于华侨,华侨爱国爱家,他们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城乡各处的公益事业设施大都是华捐资建造的,大约90%的学校是华侨出资建造的。

                              
                           建国初期政府的侨务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实行土地改革。在土改运动中,有些华侨家属被划为“华侨地主”,房屋财产被没收,华侨在城镇办的企业、商店实行公私合营归属国家。
    在解放初期的17年间,虽然大陆政治运动频繁,除了台湾同胞不能回大陆探亲外,海外华侨经过申请可以回祖国观光探亲,但是华侨回祖国观光探亲规模不大,且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陆的侨眷要出国探亲办手续很困难。这个时期有只有少量华侨回家乡探亲,这些人中有些是“水客”。上世纪50年代,梅县由华侨出资建了梅县华侨中学、松口华侨水电站、松口华侨戏院、松口华侨医院等公益事业。政府也对华侨家属给以照顾,为他们在国内的家属分配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几次排华运动。有部分华侨回到中国大陆得到政府的安置,如蕉岭县的华侨农场是那时创办的安置了一部分“难侨”。有些回到祖居地居住,政府解决了他们的就业生活。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因为华侨家属海有海外有关系,他们的子弟在升学、提干、参军受阻。
   华侨虽然常怀报效故土的情怀,但是在“左”的政策的冲击下因为回乡困难,思乡梦断了。
                      改革开放后政府落实了华侨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从大政方针上给所谓的“华侨地主”及所有蒙上关系“莫须有”罪名的问题给予全面平反,梅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侨务政策,旗帜鲜明地为华侨、归侨、侨眷平反“冤、假、错”案680多宗,改变侨属家庭成份13000多户,收回六十年代被精简的华侨、归侨直系亲属职工1400多人,并全部重新安排工作。
    华侨政策的全面落实,顺应了侨心民意,有效 地消除了“三胞”对党和政府的前嫌和积怨,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其中,侨房政策的落实,更是维护了广大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沧桑消逝,祖业依旧,亲情殷殷,重新唤起了“三胞”们潜在的爱国爱乡热情,省外侨胞纷纷携亲偕侣,远涉重洋,重新回到故土家园。
    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注视统战工作。为提高了民主党派和华侨的政治地位,县、市一级的基层政府的政协、人大都有一部分成员是民主党派成员和华侨代表。各级政府培训了一部分懂得华侨历史,了解华侨,争取侨心的侨务工作人员。政府统战部门里有些干部是民主党派成员和华侨家属,这些人在新时期统战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原因是大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和华侨家属的上辈和旧政府及海外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证明,这些人出来做统战工作,容易沟通人心,工作成绩突出。
    根据侨乡特点,拓展侨务对外宣传工作。侨刊乡讯是增强海外侨胞加深对祖(籍)国的了解和增进感情的渠道,梅州目前发行的侨刊、乡讯有《梅州侨乡日报》、《侨声》、《大埔乡讯》、《客家人》、《蕉岭乡音》、《五华侨刊》、和〈东中校刊〉等,这些专辑,都是从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角度去报导,注重宣传他们爱国爱乡的传统,热爱桑梓的事迹。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努力办好侨刊、乡讯,发挥“传递乡音,服务桑梓,宣传政策,增进友谊”的作用,已成为海外侨胞认识家乡的窗口,联络侨胞的集体家书。刊物不大,作用不小,在沟通海内外亲友的感情,传播家乡信息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深受侨胞们的欢迎。积极做好新移民的工作,努力拓展新移民工作的渠道。
                           
                            新时期梅州的侨务工作成绩显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希望在外,打好侨牌”的发展战略,大力争取侨心,激发广大侨胞热爱家乡、建设桑梓的热情,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重视侨务,共办侨务的喜人局面。
    据梅州侨务部门的有关资料统计。1980年以来,梅州每年回乡的“三胞”达8万人次,侨务部门在接待回乡“三胞”的工作中,坚持“三不”、“五心”原则。 不管有钱没钱,不管有无贡献,不管贡献大小,在接待中做到“热心、诚心、公心、恒心、细心”,为“三胞”们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在实施“侨牌”战略过程中,梅州各级党委、政府及侨务等有关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拓宽海外侨务工作。侨务部门每年均通过探亲的侨眷给海外侨胞带去亲人的温暖,架起连心的桥梁;各级政府经常通过在海外举办招商会、经贸洽谈会、参加海外华侨社团的重大庆典活动等机会,走出去,广泛接触海外侨胞;对于有影响的海外华侨社团、著名侨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出面,登门拜访,加深了解,密切联系;各地还经常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到海外为侨胞演出,沟通乡情,广结侨谊。
    梅州市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把海外侨胞请进来。家乡每逢举办大型活动,都邀请海外侨胞回乡参加,如近年来的世界客属第12次恳亲大会、世界客属联谊秘书处成立预备会、客家渊源客家界定学术研讨会、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大型会议,都邀集来自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来梅参加,从而加快了“让世界了解梅州,让梅州走向世界”的步伐。此外各地每年还举办具有家乡特色的元宵节、山歌节、金柚节、荔枝节等活动,每年中秋前后邀请海外侨胞品尝佳果、乡曲笙歌、良宵月圆,共话乡情。
    梅州“侨牌”战略的实施,海外侨胞热心桑梓,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为表彰他们的业绩,市里先后于1992年、1994年和1997年对支持家乡建设有突出贡献的116位海外“三胞”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这些荣誉市民大力支持家乡建设的功绩和高尚精神,在家乡广为传颂,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海外“三胞”积极投身于支持家乡建设的行列中,五湖四海的赤字情怀汇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帮助家乡亲人托起了梅州侨乡的新希望。
    而今侨资、外资已成为梅州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一支强有力的杠杆。梅州市政府通过艰苦、扎实、细致的侨务工作, 得了广大侨胞的信任,激发了他们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近年来,回乡捐资办益事业,投资办实业的“三胞”日益增多。据近时梅州侨务部门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在全市捐资各项公益事业共18亿元,投资梅州经济发展7亿多美元。
                                 
                                      结实语
    海外统战工作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外统战工作,乃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如何做好海外华侨的工作成为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希望有华侨的地方政府侨务工作人员要做到懂得华侨历史,了解华侨,争取侨心,激发了广大海外侨胞关心桑梓、报效乡邦的赤子之情,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为家乡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梅州华侨志》2003年出版
2、《梅县华侨志》
3、梁德新 李炽欣 钟健平《华侨之乡松口》摘自《侨声》2002年第1期
4 、丘菊贤、梁德新《旧时中外交通的使者——水客》发表于 2002年9月22日《梅州日报》
5、李小燕 梁德新《漫谈旧时的水客与侨批业》发表于《客家风情》2003年第6期
8、“客家田野调查”,调查曾经做过水客的归国华侨  调查人:梁德新
9、查阅近几年《梅州侨乡月报》有关资料 查阅人: 张沛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3: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