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83|回复: 11

浅谈铜鼓的客家人和“本地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9 1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铜鼓的客家人和“本地人”
   
   
    彭蜀松
   
    今日的铜鼓县在宋代属分宁县管辖,明代隶属宁州府。清朝嘉庆六年将宁州改为义宁州(今修水县)。民国二年正式设铜鼓县。
   
    铜鼓的汉族村民自古就有“本地人”和客家人之分。时至今日,仍然存此称渭。他们各自历史地形成了一些特点,有过隔阂,但又早已志同道合,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了。
   
     乡关何处是
   
    秦汉时期,由于北边匈奴和东胡游牧民族的侵入,加上严重的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在黄河流域中部和洛水一带这个被称之为“中原”地带的汉族,开始了南迁。先行的中原灾民定居在华南称为“本地人”。
   
    铜鼓的“本地人”是在何时从何地迁移定居的呢?铜鼓县文物办公室征集的文物资料提供了佐证:唐、宋时期“本地人”来铜鼓定居了。宋神宗时,苏东坡的好友胡安鼎辗转迁入今铜鼓带溪乡大群村港下里。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端阳节前苏东坡从黄州(今安徽)到筠州(今高安)来看望他的弟弟子由,路过带溪,就住宿胡家。临别赠诗曰:“我闻此间胡居士,陆浑家风今再觏……。”陆浑在何处?它位于今河南嵩县东北的中原区域。胡安鼎迁自陆浑,是不言而谕的了。他的后世孙清乾隆举人胡乙灯还是有名的文学家,他著述的《楚辞新注求确》十二卷,《雾海随笔》今收藏在北京图书馆。此外,西向乡也发掘了北宋进士罗公墓。他们的“本地人”族系后代遍居这些地方。
   
   中原的汉族从东晋所谓“五胡之乱”时起,又开始了大的南迁,在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南迁历史中历经了五个时期。由于其南迁比“本地人”迟了一个时期,故称为客家人。其实,“本地人”和客家人都同属中原汉族,只是在迁移的时间有先有后罢了。向江西迁移的客家人从东晋开始到北宋末年基本结束。向华南迁移的客家人历经的时间更久,直到清朝同治六年始告结束。
   
   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还出现了多层次的迁徒。他们在迁居华南后,又由华南不断迁往他地。一部分从广东省南路经海南岛,向东南亚各地移动。一部分又由南面北向长江中下游各省移动。据史记载,明代嘉靖年间“一批福建人因避倭寇之乱,逃至江西,在宜春北部,‘三关九图’,之地,开山种地,起初人数不多,而且都是春至冬归。后来广东人也纷纷迁来,增至数十万人。在宜春、万载等地搭起亭棚,长期定居。”于是,客家人又称为“棚民”或“山地人”.康熙十年(1673年),吴三桂,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尚可喜之于尚之信发动“三藩叛乱”,福建,广东又有一批客家人因避战乱迁入萍乡、宜春、万载等县。此时,来自福建、广东、赣南的客家人也纷纷迁入铜鼓,他们在深山密林的山地“茹苦含辛茹苦致力耕作。“躬耕自给”。
   
   以后,聚居铜鼓的客家人越来越多.清代乾隆时义宁州除西乡,泰乡外,其余的高、祟、奉、武、仁、安六个乡的所有客家人获准设怀远都。怀远都既是客家人松散的行政建制,又是客家人的经济组织。可见,铜鼓也是中原汉族的第三故乡,杂居着“本地人’和客家人.
   

    胞族共休戚
   
   铜鼓的“本地人”和客家人都是在不同时期先后迁入的中原灾民,然而,他们在最初的相处中却有隔阂,还一度反目为仇。究其原因在何处呢?
   
   (一)“本地人”对客家人的排挤。“本地人”先行到达后,“以插草为标,一切荒地概属所有”,封建地主又不断兼并土地。以后迁入的客家人为“未开化之民”,不准与之通婚,不共书院读书。客家人只得在山多田少的贫瘠山区开荒种地.
   
   (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的族权主义的束缚,“本地人”和客家人的封建地主从中挑唆,制造事端。
   
   (三)封建统治者对客家棚民存有戒心,在一段较长时期任用“本地人”中的封建地主制约客家人,不准客家人入户籍。
   
   然而,客家人为了建立户籍,争得生存,他们辛勤耕作,“开山垦田”,“赁山种麻”,促进了贫瘠山地的经济发展,一度出现了”家给入足”,人丁增长,“歌适乐郊”的局面。经济的发展,客家人和“本地人”商品贸易增多了。于是,他们相互学习,交流生产技术,逐渐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清代,封建统治者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贪污成风,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就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谓“康熙盛业”之时,腐朽衰败现象也也相当严重。
   
   在江西等地,统治者“勒令客家人回原籍。严行保甲之法,逐户逐营查驱棚民”。客家人破产流离,无法生存,顺治五年(1648年)朱益吾揭竿起义,率领棚民几万人攻城占地,连克萍乡、袁州。次年又克万载。康熙十三年(1674年)再度攻克万载。雍正元年(1723年)又爆发了温上贵起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声势浩大的棚民起义中,铜鼓穷苦的“本地人”响应和参加了客家人的起义队伍,有力配合了客家人的斗争,壮大了江西棚民起义的声势,“本地人”和客家人这一对胞族在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加深了战斗情谊,加强了融洽,患难与共了。
   

   遗存辨特点
   
   “本地人”和客家人在铜鼓繁衍生息,历经了若干世代,他们历史地形成的各自特点至今依然可辨。
   
    客家人因久居深山老林,山多田少,男子多出外谋生。妇女除操持家务,还要开山种地,以勤劳著称,也由于从事生产劳动的缘故,妇女一向没有缠足的习惯,俗有“大脚女客”之称。客家人还生性好动,性直、勇于进取.初迁之时,他们还常常遣派子弟回福律,广东学习拳击棒术,“练武防身”。客家人还爱清洁,有每天入浴的习惯。
   
   “本地人”耿直厚道,注重礼仪,勤劳节俭。因住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及传统的习惯,妇女在古时多缠足,温良恭顺,操持家务,男耕女织。
   
   时至今日,铜鼓仍然保留着两大方言,“本地人”讲本地话,客家人讲客家活(又称“怀远声”)。
   
   长期以来,“本地人”和客家人取长补短,又各自发扬了本身的优点。他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前仆后继。在铜鼓,“本地人”和客家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共同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地人”和客家人又沐风栉雨,和衷共济,为铜鼓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奋斗。
   

   注;据在铜鼓境内所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来看,铜鼓在秦汉以前已有居民,故在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也不是真正的本地人,因此文中对“本地人”三字打了引号。(铜鼓文史资料 江西客家网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 22: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哈哈,唉就嘿铜鼓赖姓客家人呀。唉今不第一次到以子来,好高兴,想恩到以子有改多个客家人在以子哦。。老斑你真历害,晓得赶多铜鼓人个资料。以后唉经常到以子来廖,哈哈。。不好意思,说了几句铜鼓的客家话,不知看的懂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 23: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泥就嘿擦菜!

泥就嘿一扎擦菜!
              唉以后看到擦菜旧呢顺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6 02: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希望大把这里发展起来;赣西北

这里怎么人气不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9 01: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我说的好,值得鼓励。

值得鼓励。希望多多用,本斑竹鼓励你,希望多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也希望多多去把赣西北人都发动去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0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笔】

版主:
     你在铜鼓还是在修水出生,有义宁王姓的资料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0 19: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抱歉,我都不是。不过我还是会极力去帮助你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7 16: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宁是哪啊,我都不知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7 16: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版,怎么我回的贴都看不着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6 13: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修水客家的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5 20: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哪里的

铜鼓客家王姓主要是均德公支下的,主要来源于闽上杭等县及赣州各县,你要具体的我略知一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2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捱84-89在铜鼓。也系客家人,以前在电子仪器厂做事,斑竹可以帮捱联系一下以前的同事吗?
有只叫钟云彩,男咯哦,以前做过副厂长
有只叫刘亚端,蓝兴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1: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