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0|回复: 5

【转帖】梅州文化的源头——古岭东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6 00: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探源


梅州文化的源头——古岭东文化


--------------------------------------------------------------------------------

2005-07-15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廖金龙


       近几年来,常与文史工作的同仁探索文化梅州,总谈到梅州文化的历史及源头问题。我们经过一番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后,认为梅州文化的源头,就是古代的岭东文化,即古岭东文化。
       这里讲的古岭东的“古”是指秦汉之前,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岭东”则是有别并相对“岭南”而言的。据清乾隆《潮州府志》有说,“江西有湖西岭北之分,广东则有岭东岭南之别。”又据《水经注》载,“‘岭南’背靠五岭而面大海,‘岭东’则为五岭之东,而穷于海,盖以五岭为始,而讫于揭阳也”。又据明《临汀汇考》载,“五岭之最东为大庾岭,大庾岭之最东为大庾县之秉峤,顺循其岭脊而一下,东至包括揭阳属之海滨,与江西福建分阽(界),至揭阳岭止,为禹贡扬州域内,而揭阳以西今粤省在五岭南者皆九州域外”。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岭东”与“岭南”是不相同的。岭南在五岭之南,大庾岭之西,岭东则在大庾岭之东侧。岭南不在古扬州之域而岭东则属古扬州域内,地处今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汀(汀洲,今龙岩、三明市)虔(虔州,今宁都瑞金石城)梅(今梅州市)循(循州,今惠州)之地”,而梅州则属岭东地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岭东,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据史载,夏商周时期的百越族人,是这里的主要先民。岭东的百越族人和岭南的百越族一样,原都生活在今闽粤交界处至浙江部分地方,以会稽(今绍兴)为都,地处滨海,颇得渔盐之利,逐步发展,至勾践时日趋强盛,春秋后期,与吴国一争高下,图盛霸业。但至战国中期势趋衰微,至公元前306年为楚国兼并,余部散居于今浙江江南部和福建山区,史称“百越”。“百越”的一支于战国后期南徙两广。他们为开发中国东南地区作出了贡献,并与北方长江、黄河流域的巴蜀、荆楚人,秦晋、齐鲁人,一道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据明汀州《临汀汇考》载,地处岭东的汀虔梅循之地,皆“扬州腹内地,据今图在三省交界处”,“皆土田之   ”,边境虽有高山,但数千里“土田辽阔”。我们可以从目前出土发现的古代文物来了解远古时岭东地域梅州先民的情况。
       1983年广东省文物考古队在蕉岭县三圳镇东岭下等处,就发现了石斧、石锛、石刀一大批。1984年,省文物考古队在五华县狮雄山发现了一座古建筑(长乐台)遗址,一时轰动了省内外考古学界。经过四次仔细普查发掘,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除有大批石斧、石锛、石镞等石造生产工具外,还有陶罐、陶盆、陶碗、陶杯、陶盂等生活器具。而在与五华相邻的龙川坪头岭遗址也发现有五六千年前的古稻种,以及其它石制造工具。我们从考古学研究中知道,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这时的历史文化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磨制石器增多,发明了陶器,开始谷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从上述出土的石器和陶器足以研究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即五、六千年前,古岭东梅州地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其原始居民,已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他们不但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而且有了手工业,经过使用犁耕和弓箭,还知道用网捕鱼和纺织缝衣。
       至春秋战国时期,岭东地域的经济已进一步发展,突出特点一是铁器使用和牛耕的普及,这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的主要标志;二是青铜器普遍使用,不但品类日渐繁多,而且制作工艺日趋精巧,这说明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体现这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物考古发现是,1982年、1985年夏,广东省文物考古队两次到大埔县枫朗王兰考察发掘古墓葬群22座,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等141件,其中陶器有砂陶纺轮,说明本地域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纺织业已相当普及,生活水平提高。此外,1984年,省文物考古队对兴宁新圩镇发掘出土的6个编钟进行鉴定,认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高档艺术珍品文物。这不但说明此时期岭东地域与长江流域的荆楚、吴越人已有相当的交往和联系,而且亦可说明这一时期楚国或吴国的统治势力已经深入到岭东这边远山丛地域。
       综上所述,古岭东地域的先民在六七千年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是差不多同时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但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则比较缓慢,不但比中原地区慢,而且比岭南地区也稍慢。因此出土反映这一时期的古文物不多,也不系统。但是,绝不能因此而藐视或否定这一地域悠久的历史。
      

转自梅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6 15: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五六千年前,全国的人类的文明程度都差不了多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6 16: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也有一些冠予“岭东”名字的学校和机构名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6 16: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梅州市也是岭南地区,细较起来,“岭东”这块招牌更贴切,更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6 23: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历史渊源
作者:客家人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
综上所述,客家人的迁徙史,实不足两千年,由此可以推断,五、六千年的“岭东”文化,不是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先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稍为落后的岭东文化融汇贯通,形成了如今的客家文化。
因此不应说——梅州文化的源头——古岭东文化 。起码我们兴宁、五华的客家人不这样认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1 15: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你的信息大家都听的多了,

有没有新的内容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