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客家语的观念与应有的做法
屏东师院锺吉雄
今年四月十三,四两日,笔者参加屏东县政府委托中正国小举办的乡土语文竞赛,并担任客家语组的朗读,诗词吟唱及口说艺术等三项的评审.
县政府能重视乡土语言,并举办竞赛,以唤醒大家重视乡土语言,值得肯定,赞扬.屏东县的乡土语言,有闽南语,客家语,排弯语及鲁凯语等四种,但这次只办闽南语及客家语两组.
笔者原籍是内埔客家,目前在屏东师范学院担任语文课程教师,有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政府最近几年在强势推动国语并获得相当绩效之後,能回头重视乡土语言,并在学校里积极推动,自有无限的感触,想当年就读师范学校的时候,不小心方言说溜了嘴,不幸又被老师逮个正著,不是罚劳动服务,便罚书写「我要随时随地说国语」二百遍.其实严厉彻底推行国语并没有错,效果也有目共睹,否则在台湾刚光复的时候,大家说日语之外就各说各的方言,那还像一个国家吗 当然完全禁绝方言,那也不无可议之处,因为语言究竟也是文化,而且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今天乐见政府能政策急转弯,回头重视乡土语言,使我们那优美的土语方言,得以保存流传,这是从善如流,功德无量.
其实重视方言,推动母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实际上已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效果有限,而且有许多语言上奇特的现象,值得提出来就教於读者乡亲.
语音的问题
这次乡土语文竞赛,於评审诗词吟唱的时候,感到极困扰的是,根据竞赛规则规定,除了大会提供诗词资料一篇之外,另外须自行准备一至二篇诗词参赛.并於比赛的时候缴交,供评审参考,但事实是,无人缴交,因此参赛者上台後便朗朗吟诵起来了,然而我们三位评审虽竭心尽力,用心倾听,没想到,竟然「听毋识」,只见小朋友们摆首幌脑,不停吟诵,但不知所云,问问邻座,两位评审是否听懂 结果跟我一样,只见他们摇摇头,苦笑一翻.
这问题可大了,怎麼会这样呢 用客家语吟唱诗词,竟然听不懂,这又怎麼评审呢 客家语推动成这副德性怎麼回事呢?据我了解,可能的原因是:
古典诗词是用古时北方官话撰写的,适合用北方官话语系来吟唱,并不适合用客家语或闽南语来吟唱.好比客家语「寻头路」(找工作),「暗晡头」(晚上),试用国语念看看,像话吗 或用闽南语念看看,谁听的懂呢 又如闽南人的歌仔戏里的唱词,因为是用闽南语撰写的,用闽南语吟唱,当然像行云流水一般,晓畅自然,易听易懂,如改用国语来吟唱,一样显得聱牙不顺,譬如闽南语的「知」和「来」是押韵的,旦如果用国语来念,就不押韵了,发音差别也大.
因此举办客家语诗词吟唱,所选的题材就应该配合乡土性,也就是应该采客家人所撰的诗词,这样才能唱的亲切,吟的自然.也唯有如此评审才能胜任愉快.至於朗读部份也一样,所采题材必须考虑乡土性,问题是目前有用客家语创作的古典诗词吗?.
题材的问题
谁都知道在台湾的客家语有两种腔调,一是四县,一是海陆.这两种客家语腔调语音,差异甚大,有时甚至无法沟通,这次朗读题材,国小组有九篇,国中,高中,教师组各有八篇,多数是歌(童)谣,一部份是散文,虽然多数是客家语音,但很明显的多数是海陆语音,譬如:「恁细腻」,「细哥转来」,就是海陆腔,却要发四县腔的小朋友或国中生来念,表面看来这也是用客家语念客家教材,但事实一如前述,就如同用客家语念国语教材一样,读来怎会自然,亲切呢?这对推动客家语没有正面作用,甚至可能是一种伤害.因此笔者建议:在四县地区举行乡土语文竞赛,就采四县腔教材,在海陆地区就采海陆腔教材,这点务必请主办单位要特别注意.
同样的,以後举办台湾地区乡土语文竞赛时,应注意(最少要考虑)腔调差异的乡土语言,不但要注意题材与参赛者的配合问题,而且评审者的母语专长也应一并考虑.一位专发海陆腔客家语的评审者,如评审发海陆腔或发四县腔的参赛者,他会认同哪位参赛者呢?这显然是一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这里不赘言,请主办单位於比赛之前及应拟妥公平,合理的可行办法.这些题材与次方言配合的问题不加以解决,有可能变成推动母语的障碍.
闽南语在台湾,基本上没有腔调的问题,但客家语却有两大类,而且差异甚大,应该区分为两大类才合理,公平.
力求语调通俗,不强求语音标准
语言的功用在沟通;推动客家语的目的,在保存客家语,就像保护即将灭绝的野生动物一样,野生动物一旦灭绝,从此便在地球上消失,永不复生;语言也一样,今天我们努力推动保存客家语,也仅仅希望保存流传长久的语言而已!保存的最佳办法便是让他实用化,普遍化,简单说便是要让客家人就用客家语沟通.因为过去国语的强势,所以部份方言,尤其是弱势族群的方言像原住民,客家人的母语几乎要灭绝了,现在主政者能觉醒,回头注意方言的保存,用心推动母语,基本做法是从学校做起,而最常见的方法是,举办语文竞赛,项目如前述,像朗读,演说,诗词吟唱,讲故事比赛等,或是列入正课予以施教.在学校推动母语教学,指导教师或评审者,多数会要求语音的标准.笔者认为,应要求语音标准的是共同语言_国语,因为这是各族群共同使用的语言,当然应该要求标准.由於各族群的语音千差万别,发音方式更是南辕北辙,歧异甚大,作为各族群沟通用的共同语言,当然应该力求标准,而且共同语言多数从头从小学起,要求语音标准乃是极自然极必然之事,但客家语,闽南语或原住民语,只是从小牙牙学语由父母长辈亲自教导,或与同族群亲友交谈所发的乡音,教者的语音则是因人而异,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所以讲方言我们只要求,能说听懂即可,不必斤斤计较语音的标准与否?何况同样是客家语的四县腔,在内埔的腔调与新埤就不一样,譬如:「纸」,内埔人说:「tz」(类似ㄗ),新埤人却说:「ji」(类似ㄐ),用词也不同,譬如北部客家人说「落水」,南部客家人则说:「落雨」;又「真漂亮」,有人说:「盖婧」,也有人说:「盖闹」.哪一个语词才标准呢?笔者认为除了不能说:「真漂亮」(因为这是国语)之外,说「盖婧」,说「盖闹」都算是正确的客家话.
所以今後不管举办乡土语文竞赛,或正式上客家语课,仅须要求参赛者,学生,能说通俗的客家话便可以了,不宜要求,强调「标准」,以免节外生枝,治丝益棼,增加无谓的困扰.
以口语为主,不因文害语
此次乡土语文竞赛,有朗读,演说,口说艺术,诗词吟唱等四项,其中朗读及诗词吟唱都备有「文题」,朗读有朗读的范文,诗词吟唱有诗词吟唱的「题材」,笔者发现这两项竞赛所使用的题材或范文,感受颇深.
先说朗读题材,有文有谣;所谓文,是用客家语撰写的文,而谣则是童谣歌谣,是用客家话翻译而成的谣.令人感到难为参赛者,因为不管是文或谣,为了迁就客家语而将国字生吞活剥,硬塞猛套,不但产生许多涩字怪词,而且读起来古怪彆扭,我真怀疑这些参赛的小朋友,没有老师从旁指导是否看得懂,是否会念?譬如:
水(抬水),兜凳(提凳子),麼人(什麼人),拈到(捡到),犀猪(杀猪),堵堵播出(刚好播出),忒久(太久),恁近(这麼近),毋壁(不行),头摆人(古人),寻头路(找工作),样般(如何),不系(不是),头那(头颅),分人介印象(给人的印象)等等.
再说诗词吟唱比赛所采用的诗词,一律是古典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者们,请你用客家语朗诵看看,或吟唱一下,这千古名诗能吟出什麼客家韵味来呢?拙见是,客家语的保存与推广,最好考虑语文分开,而且从语著手,以语为重点,如果办理乡土语文竞赛,可以只办演说,讲故事,数来宝甚至辩论,至於必须靠文字为媒介的竞赛如:作文,朗读,诗词吟唱等最好暂停举办.等到推动客家语有了相当的成果之後,或客家文学作品有可观的成绩之後,回头再推行客家文.这好比一个小孩离开母体之後,牙牙学语,是先学「语」,至於[文」则要等到语有了相当的基础之後再学习.
关於客家文学创作,推动与发展,是属於另一范围,本文暂不赘叙.
由学校推动,从家庭著手
一个人的语言学习,首先从家庭开始,尤其是母亲,所以我们称孩子首先学习的语言叫做母语,(当然母语可以是北京语,客家语,闽南语,甚至是排湾语,鲁凯语)到了适当的年龄,再学习共同语言_国语.
目前在学校使用国语教学,这是因为台湾地区母语种类甚多,自有推动共同语言的必要,这好像度量衡制度一样,重量单位有市斤,台斤;长度有英尺,台尺,显然有必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於是有公斤,公尺的产生.语言方面也一样,在五花八门的方言中,国语必须被各族群尊重和共同使用.
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最重要的两个场所便是家庭和学校 ,前者是母语开始学习的场所,後者则是国语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乡土语言的推广与学习,也离不开这两种场所.
具体做法是,就像当年推动国语一样,国语教学当年在学校是怎麼进行的,母语教学便怎麼进行,诸如定期举办各项语文竞赛,此外最好另外再安排一节或两节母语课.
另外教师务必鼓励小朋友在家里和父母兄弟交谈时,必须使用母语.也要家长密切配合,要求小朋友在家里必须说母语,因此教师除了指导小朋友说母语之外,还必须随时与家长配合,同为母语的推动而努力.
由老人示范,从小孩教起
目前母语教学重心全在学校,而方式多固定在举办朗读,演说,说故事等「制式」项目,因为指导教师几乎全是国语老师,说国语当然没有问题,但改口说客家语时就不免会说成国语式的客家语,或混杂客家语与国语了,甚至不能说出通俗,纯正的客家语了.譬如「盖累」硬说成「疲倦」,「时常」又说成「时候」,「毋辜」说成「可是」,根本就是将国语的语词用客家语翻译而成,将客家语推动成这副德性,实在是愧对列祖列宗啊!
以笔者拙见,应该将推行的重点移向社区中的中,老年人,而且是不会说国语的中,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客家语不曾受国语的干扰,能说纯正通俗的客家语.由他们示范说纯正的客家语,甚至可以请他们到学校进行「讲古」,「对话」教学,这是完全用直接教学法,不必经过翻译过程的直接学习.就像平地教师到山地学校,担任一年级的教学一样,所使用的便是直接教学法,原住民小朋友不是一样可以学好国语吗?而客家小朋友本来就有客家语的根底,要透过直接教学法学好客家语,应是类似顺水推舟,轻而易举的事,也唯有这样的学习才能说得一口流畅自然,通俗纯粹的客家语.
结语
乡土语言之推动,最重重要的目的,是为保存先民代代相传的语音,各种乡土语言,均有其特性与特色,其可贵处可视为国家文化,民族遗产,好比濒临绝种的稀有生物,一旦灭绝,从此消失於地球中,永难复生,多麼可惜啊!所以乡土语文,事实就是复兴固有文化,保存先民遗产,自是任重道远,不可等闲视之.
推动乡土语文,不是搞族群运动,分化族群;相反的是为了尊重族群,融合族群,因为培养珍惜乡音,认同母语,进而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学习他种乡土语言,甚至鼓励彼此学习,各种乡土语言是可相容甚至相融的,一如男性与女性,性别上是相对的,而实质上彼此是相融相洽,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当然这种观念的建立,必须从学校教育著手.
总之,乡土语言之推动是为保存文化,丰富语言内涵,蓬勃语言生态,进而亲和乡亲族人,并凝聚族群,亲和族群,极神圣而重要.
全文完
来源:http://www.tmtc.edu.tw/~ci/center/cgref/text/h/h4/03.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