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5-3 1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 不卖祖宗言
三、“田”“言”還是“言”“田”?
“田”不但對農民來說重要,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重要。因為“田”可以生産出無數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來,而且“田”的讀音為“甜”,人類要過上甜蜜幸福的生活,一定要有良田。客家話說:“荒田麼人耕,耕了有人爭。”古往今來,爭地以戰,爭田以戰,戰爭頻盈。客家人所以會離開中原遷移他鄉,一是天災人禍,田地失收;二是外敵入侵,爭田撂地。勝者為王,敗者逃難。君不見“田”字是由四箇“王”字組成的,橫也好,縱也好,顛過來,倒過去,這“田”都是由四箇“王”重叠而成,莫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了絕對真理。
雖說自然之田為王土,然則我之心田,自己應為主王。客家人應作如是觀,中華民族每個人也應這樣想。心田者,思也。如果說“思”字下面的“心”是“思維的工具”,那末“思”字裡上面的“田”字則是“思維的對象”:田裏所生産的利益如何,客家人心田生存的現狀怎樣?而“田”字外邊的“口”又是“思維的範圍”,內中的“十”則是“思維的方法”:上下左右、東西南北都要思攷到,至少要用十箇方法去思攷。把這對“田”的思攷成熟後,說了出來便是“言”。
客家人的“言”,就是客家話,就是中華民族古漢語的正統語言。但我們要像“天狼吼”網友說的那樣:“人生而平等,因此語言也應得到公平的對待;在強勢語言的侵襲下,人們該更努力保存瀕臨滅亡的弱勢語言;教授母語給後代子孫,不至于讓專屬于自己母語祇剰下文獻記録;為後世做好一套母語傳承的整理;不輕視不同于自己母語的語言。”而每個客家人還須明白:一樣田長十樣穀,一樣飯供百樣人,一樣人講千樣話。還必須認識清楚這“言”字:言語由口出。冷茶冷飯食得落,冷言冷語聽唔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上面的“一”橫代表“鼻子”,要嗅聞一下,是香是臭,才可說出口;再上邊的“一”橫代表“眼睛”,要看透一下,是黑是白,才可說出口;而最上面的“亠”則代表頭腦,有“高級”的思維腦袋,有“玄妙”的哲理智慧,說出來的“言語”,記寫下來就是一篇“文章”啊,既要“言”,不可不愼思。
其實,“田”可謂物質,“言”可謂精神;“田”可謂“物”,“言”可謂“人”;“田”可謂“實”,“言”可謂“虛”。客家人:寜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就把客家人重言輕田;重視精神,輕視物質;重人輕物;重視虛無,輕視實有,這些價值取向的表現。又其實,田和言都一樣重要,物質和精神都一樣重要,物和人也一樣重要,實有和虛無也一樣重要。在田地裏用力氣栽種出的果實,與在課堂裏用言語培育出的果實,同樣重要,有時後者比前者還顕得更為重要。况且田和言、物質和精神、物和人、實有和虛無這兩者又相互為一體,有時還不能分割。所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事求是”不易,而“實事求非”更難。如要做到“虛中求是”更就高難,要做到“虛中求非”那就難上加難。因此客家人就要掌握“虛實相權、是非以求”的思維方法,在“田”中求是非,在“言”中求是非。今天中國的“祖宗田”就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田土,今天中國的“祖宗言”就是書面語言的漢字。祖宗田裏有哪些是非,祖宗言裏有哪些是非,不但是客家人必須着力去探求,就是中華民族裡的每個成員也必須去探求。“虛實相權,是非以求”,之後,才能更好地改革,更好地前進,才能把祖宗的事業光大發揚。
四、能賣祖宗田,能買祖宗田
有賣就有買,這是市場經濟活動裡的鐵的規律。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市場經濟大潮洶湧澎湃,也湧進了客家人居住的山村。客家人有似于猶太人,飄洋過海到處遷徙,熟悉各地的經濟信息,瞭解各地的市場行情,這就為客家人正常進行買賣活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前提和條件。
“寧賣祖宗田”,這箇“寧”,並不是“安寧”的“寧”,而是“寧可”的“寧”。寧可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關乎個人生存的命根子的“田”也賣掉,這反映出了客家人的祖先,其時種種的痛苦、辛酸和無奈,逼於生計,賣掉田地,被動遷徙他鄉。今天在和平與發展、改革與競爭成為世界潮流之際,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之時,客家人就要從居住的大山中走出來,把“寧賣祖宗田”的“寧”字,轉換成“能”字,變被動遷徙為主動遷徙,有能力、有把握地賣掉祖宗田,到城裡去置買自己安身立命的“田”,進城裡做“客”,進城裡安“家”,由“村民”的客家人變為“市民”的客家人。這樣子的客家人,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客家人;這樣子的子孫,老祖宗認爲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子孫,這也是祖宗們所夢寐以求的目標呀!
“能買祖宗田”的子孫,是更有本事、更有能力的子孫,那都是客家人的精英。不但老祖宗們應安慰含笑于九泉,甚至還應引以為誇耀,而且“能買祖宗田”的人的子孫,也會引以爲榮,甚至還會作爲榜樣予以效仿。那些“能買祖宗田”的人,我也引之為榮耀,我也沾着他們的榮光。2003年10月在河南鄭州舉行世界客屬第十八屇懇親大會期間,我看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回到中原去投資辦工廠、辦農場、辦企業事業,而中原的鄉親到處張燈結綵,舉行了史無前例的隆重儀式歡迎,忝陪其中,叨光不少!當這些客家精英們把祖輩賣掉的“祖宗田”重新買回來的時候,我看見了他們的熱泪,我體會到了他們的激動,我分享到了他們的榮光。當在新鄭祭拜黃帝故里後大會發給的一袋中原土,我捧着它,就感到交八百元會務費所得到了最有價值的東西,儘管還有其它資料和物品,我對它却是寶之又寶,至今擺放在家中廳堂的正上方,虔誠地供奉着。這一袋土,它的象征意義是無限的,儘管我不能像那些客家精英們在中原大片大片地購買“祖宗田”,然而我這位從中原出來的客家後裔,如今又能回到中原去,而且那裡的親人可謂萬人空巷出來迎接,我極為滿足了,我為自己是客家人而光榮而驕傲!
五、不賣祖宗言,怎寶祖宗言?
祖訓:“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老祖宗苦心孤詣的用意:就是無論在什麼情况下,無論在什麼環境中,子孫們都不能丢掉祖宗留傳的客家話。實際上在老祖宗的時代裡,又有誰人會去賣那“祖宗言”呢?所以,有的地方就改流傳為:“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或“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祖宗言,除了指客家話外,也指客家傳統、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老祖宗更希望子孫們不要忘記,切莫丢掉,並且希冀能將它發揚光大。
有買就有賣,這又是市場經濟活動裡的鐵的規律。如果沒有人來買“祖宗言”,而客家人却在那裡高喊着“不賣祖宗言”,這就顕示出客家人的那種詭譎,也可說是客家人的悲哀。而如果有人來買“祖宗言”,而客家人却在那裡高喊着“不賣祖宗言”,這就顕示出客家人的那種愚蠢和固執。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序》中說:“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商品經濟時代物質産品的市場規律如此,而在今天信息時代,精神産品的市場規律也是如此。
今天信息時代,中國人買“英人言”的款項那是以數億萬計的,這還未計算進所花去的時間與精力。在國際市場上,“英人言”一直處於求大于供的銷售狀態,而“中國言”却一直處于低微的銷售狀態,所幸最近的行情開始看漲。開放改革以來粵語的廣府白話,在經濟市場活動中,其品牌非常吃香,價格一直飇昇,除了到珠三角做生意外,就是留學美國到了舊金山唐人街去打工,不懂英語,能講廣府白話,也就OK了。而“祖宗言”—粵語的客家話,却失去了一次極好的市場機遇,失去了一次極好的發展機會。中國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原本就是客家話的根據地,但很快就給普通話、廣府白話、潮州話、英語“圍勦”得差不多要逃出特區,“祖宗言”就一直在股票市場上處于“熊市”的狀態,怎麼在自己的地盤上都“牛”不起來,除其它原因外,這和客家人“不賣祖宗言”的價值取向肯定有關。
“祖宗言”,客家話,有人買,就趕緊賣,而且要賣箇好價錢。最近在臺灣的市場上,客家話就很有賣點。在臺灣,有客家話的電臺、報刊、學院等組織機構,這不但對團結臺灣的客家族群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對於和大陸血脈相連的客家人的聯絡作用,也不可低估。臺灣地區領導人在選舉活動中,也都刻意去買光碟,請老師,學客家話,雖說是有作“政治秀”之嫌,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客家人在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力量。
“祖宗言”,客家話,應該說還是有世界市場的。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加爾各答的塔壩、毛里求斯等地都有講客家話的村落,前馬來西亞的首相馬哈帝爾也學着講客家話,1998年當世界客屬第十五屇懇親大會在吉隆坡雙威酒店開幕儀式上,就曾聽他用客家話問候大家,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他在接受香港鳳凰電視臺採訪時,也曾說當醫生時學客家話,方便行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無論是在香港、臺灣,還是在外國的日本、美國、泰國、毛里求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召開,會議多用客家話交流進行,即使一些參加者唔識講甚至聽不懂客家話,但都能明白發言者的意思。可見“祖宗言”的作用。
“祖宗言”,客家話,如果不出賣、不交易、不交流的話,仍然藏在山旮旯裏,那就會慢慢的消逝,最後會變成世襲珍藏的文獻記録,那就是客家人的悲哀,也是客家老祖宗的悲哀,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刊《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