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七十多年前的《寻乌调查》,是客家方言的精彩文献。读了以后,彷佛毛主席在我们旁边亲自用客家话给我们解释,许多地方的描写及其生动。从该文可以了解七十年前赣、闽、粤三声交界处客家的完全社会情况,包括方言词汇、语音、语法、民俗、经济、政治、文化等等。
我来自安远县孔田镇下魏村,客家人。
我摘录了毛泽东《寻乌调查》的一部分,放在下面与各位共享。括号内有“按”字是我的注释。
因急于发处女贴,所以很粗糙。请原谅
××××××××××××××××××××××××××××××××××××××
(二)陆 路
以石排下为中心,分为四条大路:一条经过吉潭(三十里)、澄江(六十里)、盘古隘,通筠门岭(一百一十里),为兴国、于都、会昌通广东的大路。一条经过县城(三十里)、三标(六十里)、太阳关,通安远城(一百四十里),为信丰、安远通梅县的大路。 (按,今为寻乌—信丰坪石一级油路) 一条经过珠村、牛斗光(二十里)到平远之八尺(四十五里),为会昌、安远两方通梅县的大路,即会昌、安远两条路均到石排下集中,共同通梅县的大路。一条经过车头(二十里)、留车(三十五里)、荒塘肚(六十里)到兴宁之罗浮(九十五里)、罗冈(一百二十五里),往兴宁、五华,为寻乌下惠州的大路。
另有几条小些的路:一条从澄江通安远挖补界之罗塘(三十里),再由罗塘南往下坝,北往门岭。一条从吉潭经小田、船肚、书园往平远(六十里)。一条从县城经大炉下、滋溪、剑溪、礼□、赖地往武平(一百八十里)。一条从县城经上坪通安远南乡之胡山(六十里)(按,胡山即安远之三百山,此路经已改造为柏油路), 再由胡山北往安远城(六十里),西往太平(三十六里)(按,太平即笔者家乡,今为安远县孔田镇太平村)、鹅公圩(六十里)。一条由县城到新圩(六十里),再由新圩经公平圩(三里)、两广亭(四十五里),往定南之鹅公圩(八十里),再南经鹅公圩,西往定南城,西经鹤子圩往信丰。由新圩经菖蒲(二十里)、隘排口往龙川城(二百四十里)。由菖蒲、隘排口通兴宁城(一百八十里)。以上各路比较小一点。
牛
每月逢一是“牛岗”。(按,牛岗一词特别奇怪,笔者先祖父在民国就是牛贩子,土话叫“做牛岗”,不知“岗”的意思所从何来?) 十一月最旺,每岗七八百头牛。正、二月次之,每岗一二百头。三、四、五、六、七月最淡,每岗少的三五头,多的也不过十余头。八月初一这天为牛市“开岗”的日子,从这日起生意逐渐旺盛,每岗从四五十头到六七十头。九、十两月每岗就有百把头了。
大宗是洋货(牙粉、牙刷、电筒、胶底鞋、肥皂、洋伞、马灯、洋铁均大宗。其中如牙粉、牙刷等,本属中国制的多,但普通也叫洋货),海味(海带、海参、鱼肚、鱿鱼、淡菜、咸鱼等为大宗),盐(十年前惠盐多,三四年前潮盐多,这是因为商人包办路线不同的缘故。现在又是惠盐多,则因八尺、中坑等处反动派对红色区域封锁,阻塞了潮盐的路的缘故。盐到门岭后,一直通往兴国),洋油(亚细亚牌的多)(按,笔者老家还有许多这样的亚细亚牌方形铁皮桶,过去是装煤油的,我们那里叫“洋油瓶”), 布匹(梅县去的少,兴宁去的多,均买了洋纱自己造的。兴宁织造很发达。兴宁一般生意也比梅县大)洋纱(外国货)这五类。糖与面粉亦有好些。
木头出口是龙川客子出本钱,本地木商作辅助。都上山去看完了,把山价(那山里许多木头中,讲定可以“倒”的那些木头的价钱)(按,砍木头曰“倒”,所从何来?)
交与山主,由客子自己雇工倒下来,本地商人则为之照顾,使木头不被别人偷去。
儿童玩具(小洋枪、火车、不倒翁、人公子、小皮球、哨子,此外还有很多)(按,安远方言人像叫“人公”,怪)
南门外还有两家棺材店,每家都只有四十元本,造的都是贫民用的“火料子”(又叫“火板子”)(按,安远县城骂人叫“火板鬼”,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地主、资本家乃至稍微有几个钱的佃农和工人,普通都是自己请木匠做棺材。只有极穷人家,或是“抖紧”时候(急用时候),才会买这种火料子。失了东西或被人损坏了东西的人,常常是这样破口大骂:“爱割爱绝的!爱绝人毛的!火板子夹的!火料子装的!” (按,很生动,我们那里现在还如此) (“爱割”的“割”,消灭的意思。)这就是形容火料子这种棺材是不名誉的人才用它的。
汇通店主钟周瑞是个地主(开盐行的只有他是地主)。店子开在东门城内,家住在南门城外。有二百二十石谷田,每年收获两季,每季出谷二百二十担,一季完全交租,一季农民得着。他家里有个老婆,三个奶子(儿子),三个新妇(媳妇),一个等郎嫂(买来的,五岁了,因为她现在并没有郎,还要等着她老板娘把郎生下来,故叫等郎嫂,别处叫做童养媳),连他自己,共九个人吃饭。没有雇店员。他自己指挥他的奶子、新妇做事。这是城里第一个“资本家”。(第三章《寻乌的商业》)
(按,新妇指媳妇,安远孔田方音读xin1 bu3,前一个字可能是阴阳对转,后一字保留古无轻唇音特点)
第四家,罗义成,一人开,千多元本,每年能赚四五百元。很节俭,吃饭就是点子青菜,穿的是土布衣。带两个徒弟,家眷在兴宁没有来。他是兴宁人,早年来寻乌挑糖箩子,在县城及四厢敲糖子卖,一个明钱[11]敲一块小糖(现在敲一块糖子起码要一块铜片[12]了),或者拿糖子换各种荒货(头发、烂铜、烂铁、猪牛骨头、烂棉被)。他就是这样子起家的。他到寻乌有了三十多年,发了财,开杂货店也有十大几年了(十五年以上叫十大几年)。(第三章《寻乌的商业》)
按,敲糖敲的是米糖,一般在门板上盘成,所以呈圆形。为什么叫敲呢?因为米糖又硬又粘,需要用小锤子敲一块铁板,才能斩下一小块来。同时,货郎串街的时候也用锤子敲铁板,发出悦耳的声音,成为这一行当的独特招牌。过去兴宁人从事此业较多,笔者小时候,家乡有个叫阿丽古的兴宁人,经常挑着糖担子在我们四乡转悠,小孩子经常用牙膏皮,旧凉鞋等废品跟他换糖吃。可惜九十年代以来,交通发达以后,这种民间行业利润微薄,就消失了。
还有很多,等我整理后发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