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靈恩神學的觀點思考客家宣教策略
http://www.kingdomrevival.com.tw/krthome/index.php?id=3101
◎鍾妃美(客家宣教神學院,目前於台北靈糧堂實習)
廿世紀初,五旬節/靈恩運動教派教會大幅度增長,其情況與傳統教派的衰退成對比,引起教會界對五旬節/靈恩運動教派的神學思想作一番研究。因此帶動整個教會界靈恩運動的風潮,五旬節更新運動就如野火般四處蔓延,遍及全球五大洲各大宗派間,甚至包括天主教在內。
台灣也有些教會模仿或學習五旬節/靈恩運動教派的神學思想或經驗,試圖將教會轉型。 有的轉型成功,為教會帶來復興和生氣,使教會成倍數增長;但也有的非但未轉型成功,反而造成分裂,使弟兄姊妹聞「靈恩」色變。
到底一個教會在追求增長時,是否必須與「靈恩」沾上邊,還是應遠遠避開呢?本文就從「靈恩神學」的角度來探討,並為著2005年開始起跑的客家10年倍加運動,思考何種宣教策略最適合客家族群,使主全備的福音能被述說得清楚,將一個人完全帶領至主面前成為主的門徒,共同為普世宣教大使命努力,更能帶領教會在質與量上都得著增長,使主名得榮耀。
客家宣教策略之思考
在台灣宣教史中,客家宣教一直是長久以來被忽略的一環,以致客家人信主的比率極低。 但感謝主的是,這幾年來,主興起不少愛主且愛客家的客家或非客家牧者、傳道人和弟兄姊妹,投入這艱辛又深具挑戰的工場。二○○五年起跑的客家10年倍加運動,就是起源於客家宣教神學院溫院長所領受的異象,結合各宗派的力量,為得著客家這未得之地而做的努力。
我們常聽說「客庄是塊福音的硬土」,一般人常不加思索就全盤接受這個觀念,但根據教會界夏忠堅牧師1983年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意「基督教是外國人的宗教,不適合中國人」的有65.7%;同意「基督教是相當文雅高尚的宗教」的有60.2%;更有16.7% 的人明白表示如果有選擇的機會將考慮要信基督教。這些統計資料顯示:客家人雖然倫理觀念、社會觀念上傾向保守,但在宗教信仰上,卻有更開明的傾向。雖然是20年前做的調查,由於客家族群生性保守,在許多事上通常不易呈現大幅度的變化,夏牧師的問卷調查仍有參考價值。
從「靈洗」的角度來思考
客家人有相當強烈的權威性性格,根據夏忠堅牧師的問卷調查,對「父親是一家之主家裏的事應由他來決定」有72.0%的人同意;對「丈夫應該勸太太聽從婆婆」有77.1%的人同意;對「和年長的人討論事情應該多聽少說」有84.7%的人同意。這可看出,客家人較易向長輩、父母、族長折服。客家人的這種性格,使客家人對在上掌權者和各項要求規定,通常會遵守順服,所以不論是二次恩典論或重生與靈洗同時論,對客家人來說,較不會造成衝擊。反而是客家人的這種性格,在客家宣教上是一大利器,假若能先得著族長、家長,就有可能在群體歸主的原則下,得著全家全族歸主,也就可以期盼教會得著快速增長。
從「方言」的角度來思考
第一波認為「說方言」是靈洗的證明,此點過份高抬靈洗經驗,貶低了重生的角色,並且縮小聖靈恩賜的範圍,以致引起許多爭議。 至第二波、第三波時就不再刻意強調方言,而將方言視為諸多恩賜中之一種,認為方言是敬拜讚美及禱告的語言,並且鼓勵信徒追求擁有這種恩賜。
若將這種理念應用至客家宣教,我們是否可將客家話視為一種「方言」,也就是一種恩賜,並鼓勵信徒追求呢?這在無形中提升母語客家話的地位,但勢必引起神學上諸多討論,尤其是那些認為「方言」僅只於使徒時代的學者們。但若宣教的目的是「將福音傳到地極」,就該用諸般的智慧來傳揚﹙西一28﹚。假若一個人的母語能幫助他更容易明白真理,更能得到他對教會的認同和歸屬感,不論「方言」的定義為何,使用宣教對象或宣教地區的語言來傳福音,是宣教士刻不容緩該努力的目標,更何況我們所討論的是屬於自己族群的母語。傳承客語的責任不首先落在投身客家宣教事工的牧者傳道人身上,應該落在誰身上?
從「神蹟奇事」的角度來思考
從對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可了解客家人對宗教神明的敬奉相當複雜,既崇拜祖先也敬拜鬼神,其他族群供奉的神明凡被認為好的可拜的也被列在其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客家人是「敬天」的民族,他們的觀念是天地中必有神明存在,只是他們拜錯了神。
因著客家人敬天的態度,要從「神蹟奇事」的角度來向客家人傳福音,其實是很好的切入點;但也正因如此,向客家人傳福音所必須面對的異端和屬靈爭戰的挑戰遠超過預期,大多數投入客家宣教事工者都深有同感。客家宣教士對全備真理的教導就更顯得重要,必須帶領信徒在至聖真道上得造就,更應教導他們如何倚靠聖靈過聖潔得勝的生活,隨時穿上屬靈軍裝準備好抵擋那惡者。
因為台灣客家宣教遠遠落後其他族群,在思考宣教策略時必須具有全面性和國度性的觀念,都市和鄉村客家宣教都同等重要,客家老中青三代,甚至包括兒童都是急需福音的宣教對象,我們只有加緊腳步努力,才能將福音廣傳,遍及每個有客家人居住的角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在台灣眾教會中,這幾年來,增長最快者要算是台北靈糧堂。探其原因,這一切都是神的作為,因在祂沒有難成的事。我們若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探討,縱觀過去二千年教會歷史中,舉凡教會大幅度增長幾乎都與「靈恩」有關,台北靈糧堂也是當今在台灣教會界被視為走「靈恩派」路線或近似「靈恩派」的教會。 靈糧堂在敬拜讚美上強調有活力的敬拜,與「靈恩派」模式十分接近;在禱告上鼓勵信徒以方言禱告,甚至教導信徒如何用方言禱告,但並未主張方言是靈洗的證明;在神蹟奇事上十分重視權能事奉,常舉辦權能佈道與權能醫治,因此,信徒經歷神蹟奇事是常有的事。
客家宣教是否要因台北靈糧堂迅速而又可觀的成長,就採取「靈恩」的模式呢?假若要在此深入探討「靈恩」之正負面影響,這問題又回到三波靈恩運動中,諸子百家眾說紛紜的局面。
從台北靈糧堂的海內外植堂原則和植堂步驟,我們可以了解靈糧堂在植堂前必定先確定異象並追求聖靈的帶領,實際開拓時亦十分注重團隊事奉,後援力量十分雄厚。 植堂的模式是由以都市為中央再拓展至地方,由國內先發展再至國外,由同文化開始再漸次至近文化與跨文化事工,對當地資源也充分運用。
我們可以說靈糧堂的植堂是有計畫、有條理地進行,非只一味強調聖靈感動或聖靈帶領毫無頭緒進展。
依我個人目前在台北靈糧堂實習觀察所得,靈糧堂對個人內在靈命的成長十分重視,常針對信徒各種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造就課程。 如果「靈恩」沒有正確的真理知識作基礎,會使「靈恩」只不過流於表面的火熱,信徒若不追求個人靈命的成長,沒有分辨諸靈的智慧,反而會給魔鬼留地步,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教會分裂。 靈糧堂在禱告上也常帶領信徒做各種禱告操練,使人人深知禱告的重要性,更在背後的代禱上付上極大的代價,全教會就設有廿四小時禱告中心,禱告祭壇的火一直持續在燃燒。
華神周學信牧師在《靈恩神學與歷史探討》一書中所說:「從別人的成功中學習絕對不是錯事,危險乃在於僅僅學習成功亮麗的外表,卻沒有學到真正的實質,而這實質本來就是在成功之前的。」
結 語
「靈恩」至今仍是備受爭議的話題,靈恩運動所強調的「靈恩現象」好壞仍然見仁見智,在客家宣教策略的擬定上也只是個參考,「謹慎行之」纔是必須有的態度。 宣教仍應以聖經為依歸,以教導「全備的真理」為目的,追求「靈恩」應以基督的愛為出發點,反對者不應一味排斥,贊成者也不應照單全收,若行得對討主喜悅,必定得著聖靈的啟示和帶領,教會自然增長。
願主帶領所有客家宣教同工在這「客家10年倍加運動」起跑之際,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更以謙卑的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盼「第四波」靈恩的浪潮來臨時,「客家」不再被忽略,「客家復興」也必在其中。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4-5 at 18: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