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6|回复: 3

烽火长烟铸就血浓于水---读谢重光《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9 12: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书评】烽火长烟铸就血浓于水
——读谢重光《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宋客


整整花了3天时间,一口气总算读完了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谢重光博导的新著《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一书。“总算读完”,是因为平时的阅读速度根本派不上用场,面对闽台客家这样一个庞大芜杂的课题本身就是对客家学者学术水平的挑战,更是对学人的巨大诱惑。作者紧紧扭住“闽台”这条主线,向人们展示了“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刚性的学术支撑,论述了汉民族这一优秀民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壮大的烽火长烟,阐发了许多关于客家学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科学的观点,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且无比鲜活的史料,为客家文化事象的生成做出了完满的解释;在考据方法和叙事方式上不囿于学界普遍存在的就事论事,拘泥于前人研究成果而无法跳开这样一个怪圈的思想行为模式,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着力创新,善于从历史断层的真空中挖掘出正史、口碑、实录、谱牒、文学、艺术等成果,注入新的学术理念并对业已存在的资料进行正反对比,从而得出可信可感可摸可触的理义,不仅让人感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闽台客家之间永不断裂的血脉亲缘。

从“文化”入手,论证客家文化在闽粤赣边的生成历史及其在台湾的播衍,让人看到了以厚博的客家文化为特征的中华文化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维系两岸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纵观多年来的客家学学术活动,许多学者都从血缘的角度强调客家移民乃正宗中原汉人的后裔,他们都是从西晋的时候起历5次大的迁移终于在闽粤赣边站稳脚跟,有了固定的居住地域、有了共同的经济活动、有了独特的客家方言以致于有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包括客家学的拓荒者罗香林先生在内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观点。谢重光博士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海内外学界首先提出了“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的论断,从而厘清了许多用血缘或谱牒资料无法解释的“迁移”问题,让人豁然开朗。对于客家先民的迁移路线,许多学者都认为经过了宁化石壁,特别是民间普遍认为只有经过了石壁才是正宗的客家,不然,客家的正统性就要受到怀疑。对此,学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强调了迁移路线的多选择性,强调了闽西的汀州对于客家民系形成的特出地位和作用,而对于宁化石壁村的历史地位,学者仍从文化视角观照认为它是“客家族群自我认同的符号”,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化认同,达到了增强民系凝聚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的作用。对于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这一近年来学界久争不决的问题,学者对闽西“风声气习、别是一方”的方言和风俗进行了考证,认为客家民系“在宋代、最迟在南宋已经形成”。由于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明清之际使得闽粤赣边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有限的土地无以养活一波接一波的外来移民和客家人自身的繁衍发展,这样,客家人不得不再次选择外迁的出路。学者通过对客家人迁台过程的分析,得出了“客家人到台湾的时间并不比漳、泉福佬人迟”的史影;通过对几个重要时期,如荷据时代、明郑时代、清施琅主政福建时代、康熙中晚期至乾嘉年间、道光以后客家人迁台概况的分析,通过对客家人渡台的方式和路线的廓清,进而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台湾客家人的分布状况,论述了台湾客家人垦荒拓业、煞忙打拚、与当地土著和先期到达的福佬人不断斗争又不断融合的心路历程,从更高的层面凸显了台湾客家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客家精神,成为客家民系生生不息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融合”入手,论证台湾客家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并具备的顽强的文化特质,让人看到了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正是支撑客家民系发展繁衍的精神之柱。客家文化的载体是移民,正是千百年来的移民造就了客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的学者认为,客家文化是没有受到其他文化影响的一次性从中原迁移过来的正统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客家文化压根儿就没有中原文化的基因,是南方土著民族文化的翻版,谢重光先生从辩证的角度,对客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事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客家文化是以江淮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原文化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畲族文化成果的结晶。先生花了好大的篇幅论述江南畲族在唐宋时期的居住地域及其文化事象,论述了客家人的几次大的迁移正是经过了畲族聚居地,两种文化的斗争表现为强势文化最终战胜了弱势文化的融合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为反对封建剥削,南宋以降,蛮汉人民的武装反抗斗争,规模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英勇壮烈,领导人的素质越来越成熟;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谢重光先生对有元一代这个平素被许多学者“疏忽”的时空里蛮汉交融的过程进行了足够的分析,得出了客家文化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之长摒弃汉文化之短进而形成了具有明显标识的客家文化特征,最主要的就是表现在蛮汉两族都有的“心气劲毅、质直果敢、团结奋励、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等族群性格”。这种善于兼收并蓄、敢于人先的族群性格,成为支撑客家民系奋发有为、心地崇正的品格,不论是他们落籍闽粤赣边,还是外拓渡台,都能把这些品格发挥到极致,成为反客为主、“客而家焉”的最好注释。渡台的客家人,面对陌生的居住环境,不但要承受更大的生存压力,还要强顶当地土著和先到的福佬人“因争地盘可能引发纷争”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是客家人都在风雨如磐的漫长岁月中挺过来了,斗争的过程也就成为融合的过程,正如先生所列举的那样,由闽客械斗到六堆义民自保再到抗击外侮,由与当地土著或福佬通婚,热心当地公益事业到“平埔客”、“客平埔”再到“闽南客家话”,俨然是一副活脱脱的闽台文化交融图景,令人心生快慰。

从“个案”入手,论证闽台客家之间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事象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淀、弘扬、变异,让人体味着闽台客家一脉宗亲、血浓于水的海峡情愫,成为两岸剪不断的绵绵乡愁。客家民系的生成有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不论是在闽粤赣边还是在台湾,“融合”是始终贯穿民系发展壮大的主旋律,不论是与南方人的融合还是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概莫能外。谢先生正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活生生的文化“个案”中发掘出极具鲜明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衣食住行乃至深层次的神明信仰,均表现出客家文化绵长的传承性广阔的包容性。定光古佛似佛似道似巫而又非佛非道非巫,在客家地区竟演变成为能求财、能祈福、能消灾、能避难、能镇邪、能助人间一切的活佛;妈祖原来是沿海地区的守护神,但在客家地区妈祖庙不仅建在河边而且还搬到了山上;甚至对于土地伯公、对于一块怪石、一棵树木,客家人只要认为它能给人间带来好处把它作为天地神明,顶礼膜拜,充分展现了客家人实用第一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台湾的客家人中也没有丝毫的改变。正如书中所说,这些理念集中表现为强烈的门第观念、中原正统观念、封建礼教观念,在凝聚人心、加强族人团结、一致对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思想守旧的劣根性。这些“个案”的类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客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另外,该书还从“艺文”入手,反证客家文化的精神光芒在闽台客家交流过程中的发扬光大并给人带来审美的阅读快感。唐诗宋词、客畲情歌、台湾民谣、楹联题匾、风水俗语……且不说这些诗词歌赋穿插在深奥的理义考据辞章中,恰到好处,光彩夺目,给人亲切的美感,更多的是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驾驭史料的稔熟体现,这些被赋予文学质感的语言,或排比或咏叹或娓娓道来或直抒胸臆,字字玑珠,叮当入耳,读来无不激起对客家文化的向往。试看几段:
说到赣南的U型地势,对南来的中原文化取到“保鲜”作用时,先生这样描述的:这样的地形,使赣南成为“江右遐陬”,且有“南抚百越、北望中州”之势,起着“江湖枢键”、“岭峤咽喉”的作用,古代各王朝都把它看着中原的边缘。
说到武夷山脉对南迁的客家先民所起到的稳定心理的作用,先生是这样描述的:武夷山这道屏障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无形的屏障竖在每位逃难者的心中,当他们还在赣南时,会感到生命仍在中原、江淮一路过来的兵燹中,惶惶不可终日。但一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就会有一种终于脱离危险从此可以安居乐业的安全感,高度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了下来。
说到台湾的客家人的祖籍地问题时,先生用肯定而赞赏的语气说道:福建客家主要分布在闽西,这是客家的基本住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客家是明清时期由祖国大陆迁至台湾的,有部分是直接从闽西迁去的,更多的是由粤东潮、惠二府特别是嘉应州迁过去的,但粤东的客家人多数也是早先由福建迁去的,所以台湾客家的根在福建和广东,而归根到底是在福建!
……
像这些如同诗一般的语言,既表明了学者的观点,又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不给人予“老学究”的刻板,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美的过程和对学术精神景仰的旅程。 这就是我读书后的心得体会。
全文3561字
写于2005年3月24日寻兰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0 19: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重光《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这本书,厦门有卖,厦门市闽台图书城(SM商业广场四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20: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对武平钟氏论述有重大偏差,应该向钟尉伦先生讨教

谢是武平人,按理说应该通晓武平情况,但对钟氏论述有重大偏差,钟姓在武平是大姓,有钟半县之说,估计有8万武平人姓钟。但其著作对钟氏乱弹一通,胡说闽西钟姓绝大部份是钟全慕的子孙,实际大部分为钟贤后裔。钟氏有烈系、接系之分,谢根本,乱弹历史。对钟全慕的评论十分不恭敬,把钟姓全部列为畲族,根据不足。
另全书有蔑视畲族的意味。
如此著作,十分可笑!!!枉为武平人,枉为历史学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21: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钟姓恰恰是有较大可能来源于北方、融进畲族、然后又与畲族一起融进汉化的越人--客家之中的。客家钟姓,多身材高大者(在客家人中相对而言),而且畲族传说的钟姓是女婿的后代,并非畲族嫡亲子孙。
畲族是以苗蛮血缘为主的,而客家从外貌特征、海峡两岸科学研究的很多成果来看,主体血缘是百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4: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