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京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最明显地表现为城乡差距,而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于近期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是我国最重要、最显著的教育差距: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
以上情况真切地反映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它们又将使这种差距和不平等保持下去,是我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当成一项头等大事来抓,当成缩小城乡差距的首要任务。不能设想,在保持极其庞大的农村低学历人口的同时,可以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文明的强大国家。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农民自己,特别是那些不满现状、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村青年。显而易见,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毕业后多数人都宁愿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事实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奋斗的可能性,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要大得多。因此,与现在的做法相反,在坚持大学入学的基本、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来自农村的考生应该得到适当优惠,而不是面临更高的门槛。
我国大学招生一直有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城市考生尤其是大城市的录取分数低于农村。从北京某高校2003级不同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可以看出,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的平均分最低,比农民阶层子女的平均分低38.8分。对某电力学院2000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父亲的职业不同,其录取分数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民子女的平均分数要高出干部子女22分,高出工人子女18分。
其中工科类高出干部子女26分,财经类高出30分。
这种做法使人费解,按道理,农村教育条件和水平比城市低,农村学生本来已经处于起点不平等的境地,如果说要有一定的区别对待,那么录取的优惠应该向他们倾斜才是,为什么还要反其道而行之?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有加剧的苗头。比如,北京市最近制定政策,允许金融机构高级管理者子女在京高考,享受较低分入学的待遇。又如,有些地方准备在考试中加进外语听力测试内容,这对条件已经落后的农村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不用说,大学逐年上涨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也是一道高门槛。
如果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条件、教育条件,需要作出长期努力,那么,改变对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高门槛政策,却是可以立即、不费力就办得到的。惟一需要的,是改变原有的观念和做法,把平等和公正真正落实到农村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