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13|回复: 4

【推荐】文风鼎盛:闽西客家籍作家及评论家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0 14: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风鼎盛:闽西客家籍作家及评论家简介



朱大可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现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访问学者。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当时先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著述有《燃烧的迷津》和《聒噪的时代》等。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在中国文化界负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来源: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813/a06.htm


谢有顺  国内最年轻的新锐学者和文学评论家。1972年8月生于福建长汀,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发表有当代文学批评及思想随笔140余万字。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我们并不孤单》、《话语的德性》等专著四种。主编有《文学新人类》、《爱情档案》、《新媒体女性》、《呈现--女性写作书系》等丛书多套。2001年2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个人信箱:xieyoushun@vip.sina.com
来源:http://cul.sina.com.cn/s/2002-07-17/15259.html


王光明  男,1955年生于福建省武平县。198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教授。1996年1-4月、2000年8-12月应邀分别作香港岭南大学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客座研究员。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艺学博士点招收“中国诗歌理论”、“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生。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专家”等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专著《散文诗的世界》、《灵魂的探险》、《艰难的指向一一“新诗潮”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分别获福建省第一、第二、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另有著作《怎样写新诗》、《讲述问题的意义》,编著《六十年散文诗选》、《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大系·90年代卷》等。参编著作《中华文学通史·当代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香港文学史》等。主持过的国家课题有: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中国当代诗歌的艺术问题”(1993-1994)、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1898-1998”(1996-2000)。
近五年来,曾在国际学术会议及《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来源: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27(梧桐根据《文艺评论家--王光明[福建武平人]》、《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王光明》整理编辑)


童庆炳  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兼职研究员,《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编委。先后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教材和文艺作品有:
1.《中西比较诗学》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
2.《中国古代心理学和美学》 中华书局 1992年
3.《中国古代诗学的心理学透视》 合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年
4.《现代心理美学》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5.《文学活动审美阐释》 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6.《艺术与人类心理》 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
7.《文体与文体创作》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8.《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0年
9.《文学概论》 红旗出版社 1984年
10.《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文学理论要略》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12.《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 合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3.《文学概论》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年
14.《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15.《生活之帆》(长篇小说) 合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16.《淡紫色的霞光》(长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

来源:http://www.ouqd.edu.cn/chinese/Htmls/tongqb.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0 14: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默涵  (1913~  )现代文艺理论家。原名林烈。福建武平县人。1928年在福州高中师范科求学期间接受革命思想影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曾到日本学习,次年回国,先后在进步报刊《生活日报》、《读书与出版》、《世界知识》和《国民周刊》任编辑,并开始用“默涵”笔名撰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和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作抗日宣传工作,后到武汉任《全民抗战》编辑。1938年 8月林默涵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编辑《中国文化》。1941年主持华北书店编辑工作。1943年调《解放日报》编副刊,此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不少短论和杂文。1944年冬调到重庆《新华日报》,先负责“通讯课”,后主偏副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在上海,后到香港,参与编辑国统区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群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众文艺丛刊》。这段时间内除了撰写政论、杂文,主要发表一些论争性的文艺论文,分别收入论文集《在激变中》、《浪花》(1949)和杂文集《狮和龙》(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默涵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工作。1952年调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任文艺处长,后任副部长兼任文化部副部长。现任文化部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参与并领导了文艺界的思想理论斗争,发表了一些有较大思想影响的文艺论文和讲话,主要是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论证严密,以1960年所写的《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一文影响最大。他的文艺论文和杂文都具有观点鲜明、风格明快的特色。

来源:http://www.fjgo5.com/wuping/news ... 1745&classID=13


傅翔  青年文艺评论家。1972年生于福建连城,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1992年起,发表文艺评论和思想随笔数十万字,著有《不合时宜的思想》、《我的乡村生活》等。现居福州,供职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350001福州市杨桥东路)。
来源:http://www.fuxiang.org/soonweb/new/read.asp?id=34


李西闽 著名恐怖小说作家,1966年11月生于福建长汀。曾在军旅,中国新概念恐怖小说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曾在《解放军文艺》、《天涯》、《作品》等刊发表小说一百余万字,有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选载。出版有长篇小说《好女》、《蛊之女》、《阳光马驹》、《高傲男生清纯女生》等十几部。三部恐怖小说《血钞票》、《尖叫》、《死鸟》即将拍成电影。最新恐怖小说《拾荒者》即将出版。
来源:http://www.lyxxk.com/ReadNews.as ... 0&BigClassName=闽西著名人物&SmallClassName=现代人物&SpecialID=0


海燕  1963年生,福建人,大专学历,银行职员。12岁开始发表处女作,在校读书期间,曾担任校学生报主编和校际刊物编辑,并在省级媒体发表过散文、诗歌和学术论文,后停笔二十年。2000年2月开始在互联网上自建个人网站,在个人网站“海燕的天空”里发表随感文字,以朴实、清新而富有灵气的文字深得网友喜爱,在不长时间内便拥有众多的网上读者,并有一批交情甚笃的文友,有的还成为合作伙伴。在文友们的鼓励和建议下,于2002年3月开始向传统媒体投稿,现已在全国二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情感故事、社会纪实等一百多篇。2003年2月开始创办大型网站“文友家园”,该网站作为作者与媒体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无偿为作家、记者、编辑们提供稿件交流和沟通服务。2003年8月入选中国建设银行文化名人库。现为闽西作家协会会员、《茶馆》文学月刊编辑部主任、《各界导报·青年周刊》特约记者、《闽西日报》通讯员。

来源:http://www.wyjy.net/ghy/hyda/hyda.htm


郑启五   1952年12月出生于厦门,1965年考入厦门双十中学,1969年上山下乡闽西山区武平县,历经坎坷。1977年高考恢复实现人生转折,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厦门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建作家协会会员、《双十老三届》报主编等。
  长期从事台湾人口社会专题研究,《当代台湾人口研究系列论文》获福建省人口论文评比一等奖(1995年)、《台湾人口信息动态分析》获“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998年);有论文入选《同祖同根源远流长》、《青史流芳话港归》、《台湾研究十年》等论集;1986年7月曾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席国际研讨,并宣读论文。
  另有小说《国际玩笑》等被《小说月报》转载、《保姆颂》获《福建文学》88-89年度佳作奖;散文《我的朱尔菲亚》获《中国教育报》和《教育博览》2000年全国读书征文一等奖;散文《金厦小夜曲》、《邮票濡染地瓜香》、报告文学《背水一战》、《探海女博士》获全国及省级征文奖;散文《帽村客店》等四篇入选《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各卷。
  知青散文多题入选《沧桑人生》、《老知青写真》、《告诉后代》等文集;创作散文百题,形成独特风格,结集出版《爱译随笔》、《喝茶》、翻译出版《香格里拉》等长篇小说三部。长期酷爱集邮,创作集邮散文20年,已形成邮味浓、感情真的个人风格,结集出版《集邮情感》

来源:http://www.lmstamp.com/I/zqw.htm


张永和  于1941年10月15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1945回到广东省大埔。因为家境贫寒,张永和勉强念完小学,便辍学边干农活,边自学。1960年,考上福建永定的林业学校,但林业学校开学仅3个月即解散,他被派到永定金木伐木场当伐木工人。
张永和白天挥斧,晚上啃书;周末则步行50里路,到永定县城图书馆借书,遨游于书海,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对话;随后提笔写文章,1961年5月1日,他在《工人日报》发表处女作,此后每年均在省一级报刊上发表山歌、散文、小说二三十篇,成为别有所长的“工人作家”。1965年11月28日,他以“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的身份赴京开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同时全国侨联召集归侨作家座谈。张永和矢志写出海外赤子的一腔正气,为他们著书立说。
写华侨题材,张永和首先选择胡文虎。张永和有心为胡文虎立传。他搜集、整理大量资料,还委托亲友从国外寄来有关胡文虎的史料剪报。这些材料到了“文化大革命”竟成了张永和“里通外国”的罪证。他被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审查、批斗,身陷囹圄。“红卫兵小将”还把他苦心搜集的材料和创作的初稿付之一炬。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张永和重振精神,再度构思、创作,于1989年出版了37万字的《胡文虎传》,一时引起轰动,海内外100多家报刊或评论或转载。《胡文虎传》被誉为“中国华侨史题材创作的新突破”,新加坡崇文出版社也出版了他的这部著作。自此,他文思泉涌,引发了创作“乡情呼唤乡亲系列长篇传记”的宏大构想,为华裔儿女立功、立德、立言。
1989年,张永和的第二部长篇传记《李登辉传》出版;1991年,他推出第三部长篇传记《科拉松·阿基诺传》。接着,《李光耀传》、《马哈迪传》、《克林顿传》、《金泳三传》、《田家炳传》等16部人物传记陆续问世,累计字数达500多万字。文艺界对此格外关注,惊叹其为“当代文学奇迹”。
出生于印尼的张永和,十分牵挂、关注印尼局势的发展。1999年10月20日,瓦希德当选为印尼第四任总统。他戏剧性地结束了千岛之国的乱局,从容导航,带领印尼人民走上了新兴之道。张永和十分激动,积极搜集有关资料,2000年4月专程往印尼采访,在海内外广大乡亲的支持下,写成了36万字的《瓦希德传》一书。书中以极大的热情记述了这位世界最大的伊斯兰教组织领导人,受任于板荡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一个平民跃上国家元首宝座,创立了传奇的辉煌业绩。2000年5月12日,张永和致信瓦希德总统,由印尼部长级高级官员吴能彬翻译成印尼文转交给总统。据吴能彬介绍,总统阅信后十分高兴,对张永和帮助瓦希德寻访祖根并撰写《瓦希德传》,表示感谢。

来源:梧桐根据〈〈客属闽西恳亲倡议人 ――访龙岩归侨客家作家张永和〉〉(陈添地)摘编(原文网址: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0-10/28/content_54364.htm


谢文钦  1957年生,笔名薛文、郝笑。福建长汀人。1988年秋他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福州工作。20集电视连续剧《名流世家》,获得长篇电视连续剧“金鹰”奖提名奖和最佳电视剧插曲奖。这部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推出的电视剧,使他一举成名。
此后,他疯狂地投入了反映客家文化的30集电视连续剧《家在中国》的创作,反映福州文化的20集电视连续剧《闽都情仇》的创作,反映莆仙文化的20集电视连续剧《湄洲湾神曲》的创作,还有《回家》、《想家的时候》的创作……
  谢文钦正业是福建省电影公司编辑。但作为福建省作协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他的创作早已不再局限于影视界。最近,他正在主编《世界客家杰出人物大辞典》,这部皇皇巨著由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一致通过出版编撰,今年底将出版。辞典将收入国内有教授职衔以上及在社会各领域中有所建树的客家人,海外则着重收录为弘扬客家文化、支持家乡建设、推动中国与所在国(地区)的友好关系作出贡献的客家人及后裔。
谢文钦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电影周报》、《文汇电影时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和《电影艺术》、《大众电影》等海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影视理论、影视剧作几百部(篇),一百多万字。著有影视理论集《影视基础知识》、《世界电影鉴赏辞典》、《银海泛舟》;报告文学集《重塑地球》等。小说《那年我15岁》、散文《最后的苏联客》、报告文学《“镭射”现象忧思录》、影评《导演角色的移位与移情》等频频获奖。

参考资料来源:
http://www.icn.com.cn/Fujian_w/news/mxrb/040224/1_34.html


张佑周  1947年10月生,福建龙岩永定人。1966年高中毕业后务农,1970年至1978年曾任中学民办教师;1980毕业于龙岩师专中文专业留校任教,1983年定为助教,1988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6月起任中文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7年起任中文系主任,2000年起兼任龙岩师专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1985年9月至1987年1月在上海师大“世界文学助教进修班”进修硕士学位课程,获结业证书;1996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客家学研究”专业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长期从事外国文学和客家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全国高师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员、国际客家学研究会会员、闽西客家学研究会副会长。已发表外国文学研究和客家学研究论文数十篇,有专著《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新论》、《奥斯丁研究——英国近代女作家研究之一》和和合著、合译著作《客家文化概论》、《客家服饰文化》、《美育教程》、《诗与艺术中的创造性直觉》等出版。此外,还参编外国文学教材、教参等十多部。1992年10月参加香港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宣读论文《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客家人界定试论》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海外华人研究社结集出版,首次提出广义客家人和狭义客家人的界定概念,被誉为自罗香林先生以来最完美的“客家人定义”,引起较大反响。

来源:http://www.lyun.edu.cn/kejia


陈弦章 1963年3月生,福建龙岩永定人。1981年毕业于龙岩师专中文系,任教永定虎岗中学兼任校团总支书记,1986年至1988年在福建教育学院修完本科学业,获毕业证书;1988年8月调龙岩师专中文系任教,兼任系团总支书记。1992年任系党支部组织委员。1990年9月至1992年7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助教进修班进修硕士学位课程,获结业证书;1996年9月至1998年7月参加华东师大“客家学研究”专业在职人员硕士课程进修班,获结业证书。1996年4月评为讲师,1995年任系党支部副书记,1997年任系党支部书记,2002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担任《影视文化概论》、《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学》、《影视鉴赏》、《美育》等课程。现兼任龙岩师专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闽西作家协会理事,热衷于诗歌、散文创作,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和研究,已公开发表语文教育、客家文化等方面论文数十篇,并有合著《美育教程》、《客家文化概论》等著作出版。

来源:http://www.lyun.edu.cn/kejia


邱仕华 1962年1月生,福建龙岩武平人。龙岩市政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龙岩师专支部主委。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龙岩师专中文系任教,1988年9月至1989年7月参加武汉大学“写作”助教进修班进修硕士学位课程,获结业证书,1992年评为讲师,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长期从事写作、文秘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已公开发表老舍研究系列论文及写作研究论文十多篇。

来源:http://www.lyun.edu.cn/kejia


徐维群 1965年3月生,福建永定人,副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大政教系,分配到龙岩师专任教至今,现任经济法律系主任,长期从事哲学、经济学教学工作。1996.9——1998.8华师大史学所中国古代史专业客家学研究方向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主要致力于伦理学、客家文化研究,正式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在各级获奖,其中客家文化研究的主要文章有:“太平天国妇女政策与客家妇女”、“从客家民谚看客家人的家意识”、“传统客家妇女相对地位的定位与成因”、“论客家民系的群体意识”、“客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等,并有合著《客家文化概论》。

来源:http://www.lyun.edu.cn/kejia


张惟  1932年出生,龙岩人。自幼随父母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回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考入龙岩县初级中学(龙岩一中前年),1947年5月在《闽西日报》发表处女作《童年》、《后盂道上》。建国前夕,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文工团。1956年由华东军区文化部调总参装备计划部任参谋。7 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散文《芦沟桥畔》,开始了系列散文创作。1959年出版处女集《芦沟桥畔》。同年在《北大荒文艺》发表揭示大跃进中浮夸风的中篇小说《第一书记上马记》,作品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大毒草”,老作家聂绀弩题诗《怀张惟》称之“绝世文章惹大波”。1964年回到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翌年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文革”下放闽西劳动,结识了本地和厦门知青文学作者。他毅然主编永定县级文学刊物。邓小平复出后,由老干部主持龙岩地委工作,他调任龙岩地区文化局创作组长并兼地委纪念古田会议50周年创作办公室副主任。粉碎“四人帮”后,很多省下放干部纷纷返回省城,而张惟却坚持留在闽西,在红土地上深情地耕耘,为闽西的文学创作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闽西文学青年。为闽西红土地散文的繁荣,作出了他自己的贡献。他创办了培养大批青年作家的《闽西文丛》(前身为《闽西文艺》);并主持与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散文集《毛主席在闽西》,诗集《古田颂》,被选送西德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届文代会。
    1980年出任龙岩地区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兼地委党史办主任,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他和陈耕合作,创作拍摄了闽西的第一部电影《血与火的洗礼》。1980年第11期《人民文学》发表《梦秋白》,当时,张惟在构思这篇散文的时候,瞿秋白还在受历史误解之中。这篇作品使闽西散文终于走进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它标志闽西历史红土地散文的走向成熟和更高成就。
    1982年9月,第二部散文集《雁行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体现了作者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特色。1985年他创立了闽西电视制作中心,拍摄了《追寻》《陈毅请客》,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继而张惟自己创作了电视剧《大地的儿女》(合作)、《闽西大暴动》《龙川情》;主持改编拍摄台湾小说家琼瑶作品《夜朦胧,鸟朦胧》,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进入九十年代,张惟散文创作硕果累累,《觅踪访史录》和《人间不了情》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家在作品中,常常把闽西作为起点,辐射全国,乃至世界。他时时不忘自己是红土地的儿子,所以在作品中总是流露出对大地的自豪情怀,这就是作家作品中的“故乡情结”。作家还创作出版了闽西第一部的史诗式长篇小说《中央苏区演义》(文化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获福建省第九届优秀文学奖。
    1996年10月“红土地的今天”丛书之一报告文学集《红飘带的今天》由鹭江出版社出版,12月,再次作为红土地作家代表,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作家的笔耕成果和在全国的影响。随之而来的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张惟散文自选集》和他策划的“红土地文学丛书”第一辑五部作品,把闽西后红土地文学创作推向了高潮。是年,福建文学院、厦门文学杂志社和龙岩市文联、闽西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张惟文学创作50周年研讨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林默涵、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老将军王直和黄薇、郭风、何为、孙绍振、舒婷等著名作家、诗人致贺,张胜友、侯秀芬、应锦襄、方彦富、沈世豪、张冬青、陈元麟、谢春池、苏浩峰、陈耕、陈小培等全国作家、教授、名编辑到会发言。这不仅是张惟个人的光荣,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红土地文学在全国的知名度。纵观张惟的散文,它以叙事见长,兼有人物情节。著名评论家苏浩峰在评论张惟的散文时认为“运用不事雕饰的笔触,勾勒简洁而粗犷的线条,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下塑造形象、创设意境。其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意趣特别浓烈并兼得情趣和理趣的壮美。”“通过主观心灵和客观物像的勾连融和,便造成其慷慨豪迈的艺术氛围和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 张惟是当代红土地文学主要的奠基人,是红土地散文代表,也是红土地散文创作成就最高者之一。
    1997年之后和进入21世纪,张惟创作了著名的传记文学《爱国者王源兴》,在海外华侨华人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张惟的散文创作也更见活跃和深刻、凝炼,思想上、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如见诸于《新华文摘》的《从闽西到北京》,《散文天地》的《龙津儿女》,《作家文摘》的《逝水无痕痛依然》等,堪称佳篇力作,正收入作家出版社的《张惟散文》专卷出版。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华东师大兼职研究员、闽西大学客座教授。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离休后继续致力于提携文学新人,推动地方文学事业的发展。他创立闽西文学院,主编《龙》文化丛刊,并在2002年闽西作家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众望所归,继续当选为主席。在他的主持下,新近又有《红土地散文选》和闽西红土地文学丛书出版。

来源:http://lyyz.net/bnxq/disp.asp?vid=259


马卡丹  男,笔名马与,福建连城人。下过乡,当过教师,多年游走于文学与新闻之间,习诗、小说、报告文学,近期致力散文随笔,姓马属马却如牛执拗,耕多获少而痴心不改,作品约百万字散见各地报刊,已出版报告文学集《连城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散文集《回望中原》(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客山客水》(作家出版社2003),现为《闽西日报》副总编辑,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闽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http://www.wyjy.net/gzs/gzs.asp?userid=29


北村  是国内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福建闽西,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长期生活在福州。北村已出版了小说集《聒噪者说》、《玛卓的爱情》、《长征》和长篇小说《老木的琴》、《施洗的河》等数百万字作品。中篇小说《周渔的呐喊》发表在1999年第二期《大家》杂志上。

来源:http://consume.fjii.com/article/2003/02/2416.htm

[ Last edited by 雨后梧桐 on 2005-2-21 at 11:4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0 14: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一起来收集资料。

注意交待来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0 15: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钟兆云,我高中隔壁班的同学,写了好多作品,可惜找不到他的介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0 16: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5-2-20 15:35
有一个钟兆云,我高中隔壁班的同学,写了好多作品,可惜找不到他的介绍。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著名人物传记作家钟兆云

正在继续找相关资料

[ Last edited by 雨后梧桐 on 2005-2-20 at 16:2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5: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