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68|回复: 0

上杭县志-人物传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9 21: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杭县人物传
  

郑稷 陈朝章
  
  转贴来源: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59&index=1303&

  郑稷,籍贯,生卒年元考。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任上杭知县后,以县署驻地经三次迁徙,每次蒙受损失、灾难,皆因“治非其所”,于是遍寻署址,并于三年上奏朝廷,要求迁县署于郭坊村。四年,县署从钟寮场迁郭坊村。六年,郑稷奔父丧离任。
  乾道七年(1171年),陈朝章继任上杭知县后,即把郑稷未完成的县署驻地建设作为任内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作好郭坊的民房、水井、排水沟、街巷及道路的全盘建设规划,并根据郭坊的地形特点,留三墩,开七井;从东到西辟大街(今解放路)、中街(今杭中路)和小街(今杭小路)三条;以大街为主线,往南开十四巷通向南门城墙,往北开十七巷直通中街。前后两年时间,使县署驻地的建设初具轮廓。迄今900多年间,上杭县治因当年选址得当,建设有方,迄未再变迁。
   刘秀实
  
  
  刘秀实,字乘时,号文敬,胜运里干田村(今稔田乡官田村)人。生卒年不详。明洪武年间中举。初任四川顺庆知府,后任江西饶州知府。永乐年间,从饶州返乡,见家乡土地平衍,人居稠密,田多水缺,一遇天旱常减产乃至失收,心里焦急。他沿溪察看时,发现距村上游数里处可引水,便倡议在此筑一大陂。陂成后又组织村民从右岸开一条长700多米、底宽1米、圳塍0.7米的渠道;把水引到村里,灌溉旱田500多亩。还在陂的两旁山上种植树木,既可护陂,又能就近取木修复。他推举一名诚实可靠的农民专管,另推一名协助做好堤坊疏浚工作。从此,500多亩旱田当年秋季就有了好收成。人们把“旱田”改为“官田”,以为纪念。
   李宗政
  
  
  李宗政,明上杭太拔乡寨背山人。生年不详,是上杭历史上第一个称得上“以一平民而敢与势豪恶吏相抗”的农民英雄。
  明景泰元年(1450年),县境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岁不熟,民相聚将为乱”。天顺四年(1460年),又遭大饥荒,米价飞涨,而官府照样逼收赋税,地方豪富照样逼交租债,豪强更加残暴掠夺,侵占田产。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六年,李宗政聚集因受灾流亡到上杭的永定山背人阙永华等一起商议起义。由于参加起义的都是白民(平民),即议定仿西汉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的做法,号称“白眉军”。他们以反对豪富掠夺为宗旨,严惩贪赃枉法、罪恶盈贯的官吏,深得农民拥护,队伍迅速壮大,遂从寨背山向县城进发,沿途农民欢欣鼓舞。官府闻讯惊慌失措。白眉军旗开得胜,一举攻下县城,随即严惩恶吏,声威日震。汀州卫闻报惶恐不安,不敢轻举妄动。此事震动省垣,便派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丁泉赶来上杭。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退出县城,撤回根据地张芬□、寨背山一带,进行固守。起义军攻打之处,官兵皆无法抵御。
  白眉军的声势日大,根据地日益巩固,使封建统治者更加坐立不安。次年(1463年),巡按御史伍骥奉命亲往“督剿”,采取软硬兼施的伎俩,先“谕以祸福”,力劝就抚、投降。白眉军识破其阴谋,仍固守山寨坚持斗争;伍即派都司丁泉率部绕道进攻,烧掉山寨,造成甚大伤亡,张芬□、石马崎等山寨均先后被占,丁泉自以为得计,忘乎所以,孤军深入,当进入丁字寨伏击圈时,白眉军全军出击,官兵措手不及,死伤无数,丁泉也在此丧命。伍气急败坏,亲自督战。白眉军英勇奋战,打退官兵一次次疯狂进攻,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白眉军仍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李宗政被俘后,坚贞不屈,于同年在县城英勇就义。
   丘 弘
  
  
  丘弘,字宽叔,号兰斋,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生年不详。
  明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以易经第二名中举。八年廷试中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成化二年(1466年)淮阳大饥,奏请拨库金赈济饥民。洪武、永乐年间,因京畿、山东一带土旷人稀,故听任平民开垦,永不纳税。而公主、番僧依仗权势,硬说这些新垦田地为闲田,嘉善长公主要求宪宗划给文安诸县土地;番僧札实巴要求皇帝划给静海县数百顷土地。四年春,丘弘与同职官员上疏进言:所划土地超过百顷,而土地属于百家之产。哪能徇一人之私情而夺百家之恒产?宪宗采纳其意见,下令自此以后不准再请求划给土地,并令札实巴将所占土地还之于民。顺天府尹阎铎对受灾挨饿的百姓,不加赈济,被其弹劾去官,同时还上疏请拨款救灾。在偕同新宁伯奉钦命册封山西代府事时,不私受馈赠,还责令下属将千金赠款买布制成冬衣分发京师七十八卫所士兵。在奉命检查整顿养牧马匹时,又选良马送给京师驻兵,使之得以补足所缺马匹。
  后来,丘弘升为都给事中。成化六年(1470年)夏,山东、河南大旱,丘又上疏请拨款救灾,说:“四方告灾,部臣拘成例必复实始免。上虽蠲租,下鲜实惠。请自今遇灾,抚按勘实即蠲除。”所请被采纳。当时万贵妃很得宪宗宠爱,太监梁芳、陈喜争着进献。奸人屠宗顺等,每日献上奇异宝石。宪宗每次均给厚酬,消耗国库藏金以百万计。有的人还因此升官,人们多加仿效,互相攀比,愈演愈烈,甚至以朝廷名义乱肆挥霍,奢侈无度。对此,丘弘又与同职官员上疏控告宗顺等人,建议追还库金,严禁侈俗。宪宗把此案批给刑部尚书陆瑜办理。丘等再上疏请求将宗顺等人绳之以法,没收其财产。宪宗未批准这一请求,但下令不得赦免超越职权假借上级名义之挥霍者。
  成化七年,丘弘奉命出使琉球,至德州因病逝世。所作七律《杭川十景》10首,被收入《杭川风雅集》。
   郭 资
  
  
  郭资,字逢源,号莲斋,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生卒年不详。少年时以才智过人闻名乡里。明成化七年(1471年),因诗经成绩优异而中举。十一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派往山东、湖广任职。在职期间,廉洁奉公,赢得当地百姓的赞誉,并得到上级嘉许。后回京,授浙江嘉兴知县,廉介有为,声震两京,任期长达10年之久。后升云南道御史。不久,奉命清理江西军政,简汰虚冒。他秉公行事,使长期留下的弊病得以革除。在出差途中,因过度疲劳,旧病复发,病逝于武林驿舍,终年51岁,归葬于县城西郊。
   梁 乔
  
  
  梁乔,字迁之,号静轩,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生卒年不详。
  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十五年中进士。正德初,授刑部主事,曾与同职官员共同上疏弹劾太监刘瑾。但几次上奏均无着落,梁便单独面奏,因而触怒武宗,武宗下令将其投入锦衣卫监狱。梁高声大喊:如能阻止阉官不法行为,就是死也没什么可惜的,哪里还怕入监禁坐牢?武宗便下令将其枷锁在朝外示众,许多官员十分同情他。经保释后,调为兵部郎中,后任绍兴府知府。任职期间,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戴。任职六年后,因母年高体弱辞职归里,细心侍奉老母,事事得其欢心。母死,哀毁成疾,因筑小楼,闭门谢客苦读20余年,从不干谒公门,淡泊不求名利,深得人们称誉。60岁病逝于家中。
   李 源
  
  
  李源,字松山,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正德年间名画家,生卒年无考。李从小习画,刻苦自励,尤擅长山水、人物画。翎毛画极佳,随手点染便有飞舞之势,人物画造诣亦深。其作画讲究技巧,决不粗制滥造,也从不轻易送人,作品留存不多。县博物馆藏有他一幅《铁拐搔庠图》,笔力严谨,浓淡相宜,铁拐形象活灵活现,为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之一。
   侯庭训
  
  
  侯庭训,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县)人,进士。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升为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漳南道。当时漳南道辖汀州和漳州两郡。从漳州到汀州只有东路从龙岩经过,路程较远,且路途峻险,往返耗费大。侯到任之前,曾有人议论改辟西路,但并未实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分巡道驻上杭时,驿传铺舍均设在东路。侯到任后,人们又议改辟西路。为处理此事,他实地巡察,广求意见,经多方证实:改西路从永定经过,路程比东路缩短三分之一,沿途也较为平坦。于是果断决定,将平西驿移至永定城,迁铺舍于抚溪(抚市)、太平、白砂等处,增设便民、庐丰、鹅岭等铺,并从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连城募足乡兵400名供给各地使用,还增设彩眉、扁寮等十九隘。
  上杭城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通要冲,东南临汀江,由漳州到道署,非摆渡过汀江不可。一遇大水,则无法摆渡,两岸交通遂中断。于是侯决心建一座横跨汀江的大桥,并上报福建布政使司,言利弊,提出建议:用河税节余请工人炸石运料,发动百姓献工、献料以解决建桥所需人力、财力等问题。核准动工兴建后,历时不到一年,于嘉靖十九年在县城东门潭头渡口建成有19个石桥墩、36间复道式亭屋的青龙桥。此为有史以来汀江上第一座大桥。青龙桥的建成不仅便于汀江两岸人们来往,而且沟通上杭与漳州的联系。人们把此桥与蔡襄筑洛阳桥相比。此桥建成后仅18年,被洪水冲毁,但其“利济之心”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
  次年,他又倡议在阳明门复修以45条船、2条铁索(共重2250公斤)联起来的浮桥,方便两岸行人。此桥后亦被洪水冲毁。此后,万历、康熙、咸丰和民国间,乃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均曾采用建筑浮桥的办法,连接汀江两岸,方便行人往来。
   李 鲁
  
  
  李鲁,字得之,号弘庵,胜运里(今稔田乡官田村)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生。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但不愿出外为官。
  明隆武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占。唐王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李鲁便聚集有志兴明人士,在福员山结“贞社”,规划勤王复国之事。阁部曾樱在杭城任漳南道职,深知其才干,便写信相邀。李即往福州,上书献六策。隆武帝大为欣喜,召其面谈,授予工部主事职务。是年十二月,隆武帝驻跸建水,三关危急,禁旅稀少。李鲁又急切上奏,建议确定兵营编制,整顿军纪,加强警卫。隆武帝以为讲得有理,但终不能实行。
  隆武二年六月,鲁王弃浙江,从海上逃走。李鲁又上奏说:如今温州、邵武、建阳等处均有空隙,即使重兵扼守,也无济于事,况且驻兵撤回,安海四境已没有关隘要地,人心涣散,忠义之士灰心,离闽当如避焚穿网,请另选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来共济大事。刚巧汀州府报告农民起义军张恩选围攻杭、永,鲁又建议说:“急守莫如汀城,急练莫如汀兵。此地为五岭咽喉,务必使之呼吸相应。陛下果真前往,我当执戈前驱,愿捐躯为卫。”隆武帝大加赞许:“你慎重思谋,必能担负大任。”即改授李鲁为兵部主事。鲁即日夜兼程,向汀州进发,至八月初二日方赶到汀州。
  一到汀州,汀州府就接到“张恩选围杭城甚急”的报告。李鲁密对汀帅周之蕃说:大驾早晚即到汀城,公当整顿军旅护送皇上过岭。如杭城不守,风声传来,人心浮动。皇上又将到此,必须切实考虑发生意外的事变。我当亲往上杭先解杭城之围,然后护驾往杭城。鲁随即返杭,单骑亲至农民起义军营地,劝起义军反清复明,护驾立功。打通这一关节后,鲁即入城议事,宣布屯练项目,编伍就绪,星夜赴汀。隆武帝于八月二十七日抵达汀城。只两日,清兵接踵而来。八月二十九日,隆武帝为清兵所俘。
  李鲁在赴汀途中闻变,痛哭回杭。九月四日,清军贝勒遣吏入城,先诱以高官,后用利害恐吓,李鲁大义凛然道:我生平学经书,只知不惜生命来实现自己的志愿,不必用其他言语来玷污我的耳朵!立即奔赴道署,此时巡道傅天佑还在睡大觉,他大声斥责说:“今日是主辱臣死之日,哪里是臣子睡大觉的时节!”便生气地离去。鲁原与上杭知县杨惟中约定当晚一同逃到福员山。待其至县署,杨已归顺于清,便长叹说:我最初认为大明历代皇帝恩育二百年,犬马尚且识主,何况是人呢!我决不可在城里死去或投降。于是携带诏书、印信返回福员山,途中气绝而死,时为隆武二年九月五日,终年56岁。清康熙中,诸子搜集其所著《烬余集》刊行于世。
   九一僧
  
  
  九一是临济宗僧,清江南人(顺治二年[1645年]置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两省)。俗名及生卒年不详。曾习儒业,顺治九年到上杭县太平里(今珊瑚乡)圆通山。此山跨越杭、武两县界,山顶宽阔平坦。九一僧来此,创建宝殿、层楼,辟有四洲亭、洗月池、犁云亭、佛子水、冷石泉等名胜,还在山上垦田百余亩。经其苦心经营,所建圆通寺成为县内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遗著有《圆通山各咏》七律36首,尚存。
   莫之伟
  
  
  莫之伟,字伟人,一字颖修,明末清初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生卒年不详。少年时习武,后弃武学文。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书经乡试中举,十八年登进士。
  从京回杭,莫见总督李率泰招降台湾郑氏,铜山提督率领3000余士兵驻县城,军民杂居,百姓惊恐不安。即联络士绅倡议发动商、民捐资修千户所,在城东、北两郊旷地筑营房千余间给士兵居住。此后军民分居,互不干扰,始得相安无事。
  后莫被任命为陕西咸宁知县。八府不决的案件,大吏常批给他审讯,全都合情合法,不稍偏阿,秉公判案。有因一句话而救活数十人的,有因脱难被释即奋起从戎、最后成为封疆大使而殉节的。不到两年,因微小过失而罢职归里。其后,长汀人黎士弘任陕西省参政,到任后会见陕西父老,谈及莫在陕时轶事,都赞颂不已。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上杭知县蒋廷铨主纂修《上杭县志》。莫与丘嘉穗、蓝学鉴、周文在、曹馨等人参与修志,莫还为县志作序。
   丘嘉穗
  
  
  丘嘉穗,字秀瑞,清上杭来苏里(今中都乡)人。生年无考。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选为汀州府学拔贡。二十六年参与《上杭县志》编纂工作,志稿多经其裁定。二十九年乡试中举。适逢年荒饥馑,邻县禁粮外运,以致地方骚动,抢掠事件屡有发生。丘即写信给知县翁大中、游击蒋大成,对饥民深表同情,希望地方官府体恤民艰,发仓赈济。四十五年出任广东归善县令,到任之日便立誓:必定廉洁奉公,秉公办理一切,决不妄取一文。归善系广东巨富多的县份,若贪财物,易如反掌,而其却分文未取。在任六年,公务处理得干净利落,无一悬而未决的案件。在任期间,曾两次担任乡试同考官,经其录取的举子后来不少成了知名人士。其识才能力,很得上司器重。空馀时间坚持攻读诗书,题咏诗文。所作诗文甚丰,有《东山草堂诗文集》等刊行于世,《四库全书》集存目录。五十一年考绩期近,吏部开缺亦不钻营其事。不久,病逝于归善任所。
   刘 坊
  
  
  刘坊,原名琅,字季英,别号鳌石,在城里(今临江镇)人。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七月七日生于云南永昌县。祖父廷标,明末任云南永昌代理知府,以不降张献忠部将孙可望,于永历元年自尽。父之谦,官至户部主事,十三年,清兵攻下云南,因不愿薙发被炮烙死,其家80余人殉明,当时刘坊随母外出幸存。此后,母子相依为命,在永昌和腾阳之间辗转度日。不久母亲病逝。由于身世悲凉,幽愤郁结,于是发愤读书,曾作《老女歌》、《哀云南曲》、《续采薇歌》和《李勇士歌》等诗。19岁时,他慨然立下遨游四方的宏愿,想借此机会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无限风光,同时也联络各地反清志士。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从永昌出发,由弱水下嘉陵,登峨嵋,又下三峡,上衡山,然后入粤,原想假道归上杭故里,到韶关时,因交通阻隔,未能实现。次年,复上衡岳,住上峰寺。22岁时,在老仆王升的护送下,经湖南、广东终于徒步回到了上杭,借住在伯父家里。屋旁有棵百年古榕,因思念大明,故名其住地为“天潮阁”。常以自己系两世忠贞之后自励,誓不仕清,终身不娶,谓“不留孽种在人间”,以表示对明朝的忠贞。
  在故乡上杭,除和吴元双、周维庆等较为融洽外,很少和别人来往。23岁时,他辞别杭城,再度出游,遍历名山大川,写下了不少诗文。半生浪游,已把他先祖遗下的一点积蓄消耗殆尽,晚年过着极其悲惨凄凉的生活,50岁以后完全依靠朋友的资助,维持粗衣淡饭的生活。虽孑然一身,亲操井臼、洗衣做饭,终日操劳,仍孜孜不倦于著述。有《三才指掌》24卷、《八家翼》4卷、《前八家》12卷、《古诗盼》18卷等,均已失传,仅存《天潮阁集》7卷,有康熙年间周维庆的刊本;道光年间经县进士莫树椿重刊本;民国5年(1916年)经县举人丘复校核再刊本,卷首有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序。
  康熙五十二年,他客死于宁化泉上李世熊家,终年56岁。世熊次子向旻以自备的衣衾棺椁,将其殓葬在茶果山李世熊墓侧,墓碑题“上杭诗人刘鳌石之墓”。民国9年(1920年),邑人张我武捐资立墓碑,题“明遗民刘鳌石先生之墓”。
   史 圜
  
  
  史圜,字象文,清浙江归安县(今浙江吴兴县)人。生年不详。乾隆四年(1739年),由翰林院庶吉士改任上杭知县,勤于政务,为政清廉。任职5年,县内凶顽绝迹,盗贼远逃。对恃强凌弱、以众欺寡之人,依法予以惩治。凡有益于百姓之事均不遗余力,如尽力设法赈济饥民。还特别注意培植人才。曾将20余名好学的家贫学子姓名书写下来,贴在墙壁上,每逢年节、荒歉、寒暑、省、府试,均以金钱相赠,五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对成绩优秀的生员,每逢季考,纵使政务再繁忙,也亲自手批口授,与学生推心置腹,亲如父子、兄弟,谆谆训诲,生员所写文章凡被他评为甲、乙等的均分别给予奖赏。在任期间,他捐赠米谷赈济民饥,修城垛,体恤平民百姓。乾隆九年,因积劳成疾卒于官署。
   华 岩
  
  
  华岩,原字德嵩,后改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白砂道人、离垢居士,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七日(1682年11月21日)生于上杭白砂里华家亭(今属蛟洋乡华家村)一农民家中。幼年曾上过蒙馆,不久因父逝辍学,乃往寓浙东族人开办的造纸作坊当学徒,常利用纸坊废纸自习绘画,渐谙画技。一天,在门外墙上画了只牛,适逢某画师过此,说:牛虽神似,惜肚子画得太大了。华听后便在牛旁添画上一棵树,作擦庠状。次日,画师过此,见墙画十分赞誉,感到昨天嫌其肚大,乃因未画完的缘故,便问:“此画系何人所作?”迨知系一少年所作时,更加称异,认为此人大有培养前途。在征得主人与华岩同意后,收其为徒。数年,画艺大进。
  康熙四十二年,华岩由浙返里住其叔祖家。适值村中重修华氏宗祠,欲绘壁画,叔祖命其试绘,因未经族长认可,其叔祖依族规受罚,重新将墙壁涂刷,准备请画师绘制。华岩十分恼怒,遂连夜越墙爬进祠堂,左手举着火把,右手奋笔挥毫,重新绘好《高山云鹤》、《青松悬崖》、《水国浮牛》、《倚马题诗》四幅壁画,不待天亮就背起行囊远离故乡,往杭州而去。
  华岩在杭州结识了徐逢吉等文人学士、画朋书友,得以观赏到一些古今名画,大开眼界,深感自己读书少、学识浅、画艺粗,乃发愤精进,远师南宋画家马和之,近学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恽寿平、石涛诸家,认真研习宋、元、明各大家的绘画技法,学诗学字也下了很大苦功。对古人的诗学而不倦,尤以六朝近体诗为最,且酷爱三国钟繇由隶入真的楷书和唐初虞世南的草书。通过勤学苦练,终于得其精髓,为其后成为诗、书、画三绝的伟大艺术家铺平了道路。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摹古仿古的宫廷艺术,鼓励画师们一味临摹宋元名迹,在食古不化时癖盛行之际,他别树一帜,一画吸引前代各派画家之长,以为己用;一面注重写生,独辟蹊径,超脱前人。如画翎毛,前人都用细笔湿墨一笔一笔去描绘,而华岩却大胆改用秃笔干墨去擦,一笔下去就皱出数十条蓬松的羽毛,然后傅以淡彩,使之栩栩如生。他独特的画法,使花鸟画面目一新,渐渐名声远扬,求画者络绎于馆。成名之后,常以“新罗山人”的笔名在画上落款,还用东园生、布衣生等笔名作画,以表明自己的出身。
  康熙五十六年华岩36岁时,带着作品,北游幽燕,进入帝都北京,原认为自己充满清新气息的画作,会引起京华画坛的重视。然事与愿违,那些称霸画坛的宫廷画师们,把华岩的作品视为左道旁门,百般挑剔,因而王公显宦、富户豪门对其十分冷落,但他并不因此心灰意冷,反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极大的毅力忍着饥寒,跋涉到长城以北的热河(今属内蒙东南部、河北东北部),为其后来扩大创作题材,提高绘画意境创造了条件。
  雍正元年(1723年)42岁时,华岩从杭州转到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扬州,住在好友员果堂家中,与“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汪士慎等人切磋画艺。此后画艺突进,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等等,无一不精,在意境、构图、技法各方面都更臻完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代表作《天山积雪图》中,他没有着意渲染层峦迭嶂上的皑皑积雪,而是精心描绘画面中身穿红袍、手牵骆驼的旅人,画中人物仰着脖子凝神看那掠空而过的孤雁,四周不见草木,没有人烟,只有背景上水墨勾成的两座冰峰。细品此画,可以使人想到一个任重道远者,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辛,凭着一峰骆驼作伴,就能踏平一路坎坷,穿过千里戈壁,来到天山之麓的琼玉世界。其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其花鸟画,构图简练,枝叶不多,突出鸣禽和鲜花,收到删繁就简、立异标新的效果。到扬州后的第三年,华岩发现陈洪绶未完成的《西雅图集》遗稿流落于市肆,曾细心地为之补全,并作了题记,时人传为佳话。
  华岩晚年定居杭州,仍以绘画为生,画艺虽高,但聚财无术,贫病常伴其度过艰难岁月。66岁时,老妻蒋妍病故,他身心深受打击,病魔缠身,每况愈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病逝于杭州,享年75岁。
  近300年来,华岩的画风一直对中国画坛起着积极的影响,不少后世画家喜欢在自己的画幅上写明“效新罗山人笔意”,表示对这位画家的师承和尊敬。华岩的名字还激励了像齐白石等出身于工匠的人努力奋进。华岩遗作,现被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院和日、美、法等外国美术馆中,成为世界艺术珍宝。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出版了《华岩花鸟册》8幅、《华岩画册》12幅。日本出版的《支那南画大成》收录有华岩的画作10幅。华岩的遗诗600余首已收入《离垢集》和《解弢馆诗集》。
   李梦登
  
  
  李梦登,字鼎先,一字涧木,清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安乡村)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乡试中第三名举人。他天资迟钝,记性差,诗文没读上百遍背诵不出,但他刻苦自励,常说:“义理归于融。众数(指事物的象和数量)精于辨。”由于能融汇贯通,弄清诗文实质,成绩大有长进。二十二年中进士。平素还精研《大清律例》的分类,并把分部和总类合为一书,以分部为序,总类所分的全部归分部,这样检索就方便得多了。
  乾隆三十五年,任浙江孝丰知县,他不携眷属,只随行数人,自带絮袍、布衣前往就职。到任后,发现饮水困难,即在院右侧挖一水井,解决衙内和周围百姓的饮水问题,人们把此井称为“李公井”。在任期间,县衙不设门吏,出门不带仪仗卫队,衙门里不设一个闲官、听差。他说:“知县是民之父母,子弟前来陈述事由,哪还需由第三者传达的道理?”百姓入衙门告状,可直达办事厅。办案中,他认真听取双方陈述,细心剖析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政事空余,还独自深入农舍、田间,询问老农有关农桑及乡里情况,与百姓一起商谈兴利除弊的事。遇到青年学子,即同其谈论文章,坐谈终日无倦色。
  一次,外出走访途中,他遇见一个妇女在路旁哭得异常悲伤,便亲自前去问清缘故,知其丈夫死后子小家贫,日子过不下去,即送她二千文,助其度日。
  任职三个月后,巡抚以所谓公文不合款式为借口将其罢职。按规定新旧移接期限为两个月,但新任知县一到他即办理移交手续。
  卸任后,他穷得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借住县城一民宅。百姓对其异常同情,清晨人们争着把蔬菜、粮食送至门口,从各方面给予支持。新知县前来造访他也从不回访。一年后,百姓凑集资金送他回乡,并制作有万人签名的一把青布雨伞为其送行,曾受其接济的妇女,曾让孩子徒步挑担送其返回故里。
  回乡后,他在家乡执教,举人包有芑、江乾达、李并楷,副贡蓝文润、张仲华,岁贡杨登治、杨登豪、罗印峰,都是在他教育下成才的。著有《井观集》,惜已失传。70余岁病逝于家。
   钟大受
  
  
  钟大受,字达观,又字健庵,清上杭平安里(今官庄畲族乡)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乡试中第一名举人,被派任山东德平县知事。一上任,他就自作箴言:“以恭敬奉我上宪,以勤慎供我官职,以羡余补我亏空,以清白对我百姓,以本色质我同僚,以家教束我子弟,以寡欲葆我元神。”在任8年无一悬案,四境百姓安居乐业。每逢饥荒赈济,必亲自督理,以防赈救款落不到灾民手中。他还修建书院,聘名师讲授,又刊行《吕子节录》供诸生研习。自此,德平县的学风日盛。当发现县志久未修订、史料多有遗漏时,他又创修新县志,订正谬误,补上遗漏,刊刻成书。后,升任济南府同知。
   张治安
  
  
  张治安,字麟坡,晚号医楼,清上杭古田里(今古田镇小吴地村)人。生卒年不详。少年时,学儒业,沉迷于吟咏诗词。乾隆十二年(1747年),文、武通考,中武举,授杭州千总,不久升玉环守备,后升台州都司。任满考核,军、政两方面都名列第一,送兵部引见,授龙泉游击。龙泉无城郭,盗窃案经常发生,便亲自带队擒拿窃贼并给予惩治,维护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后升为宁海参将。四十九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时担任保卫,在西湖行宫受召见,赏赐貂缎、佩包等物。十月,升任绍兴副将。次年正月,补缺,派往湖州,任处州总兵,负责筹建乍浦炮台。适逢湖州饥民暴动,巡抚力主用武力进剿。他获悉此情,即赴省城,谒见巡抚福崧力陈:饥民暴动是为了活命,如派一得力干员前往开导,问题即可解决。如大兵突然集结进剿,百姓怎么有活路?况且此地连接太湖,饥民万一铤而走险,后果不堪设想。巡抚便委其安抚、赈济饥民。回湖州后,他见饿莩载道,即发库银赈济,并派员前往抚署,请巡抚命嘉属各县施粥,以减轻湖州的压力。又动员富户捐资,自己也捐俸银于四大城门施粥,还广招米商往湖州运米。旬日之间,米船云集,米价顿落。一场行将发生的饥民暴乱很快就平息了。
  由于母亲年老体弱,他曾多次要求辞职归养老母,均未获准。母去世后,始获准奔丧。居家六年,从未进过县城,日以吟咏自娱。著有《医楼诗稿》一书刊行于世。
   华时中
  
  
  华时中,字榕轩,清上杭白砂里(今蛟洋乡华家村)人。生卒年月不详。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道光三年(1823年)登进士,任安徽太平知县,后任直隶晋州知州,以息民讼称著。太平县有一房产积案,历百余年未决。他在查清争议双方症结后,开庭判决:以房价银给原业主,双方心服口服。消息传开,前来请清积案的络绎不绝,他随到随审,不到百日,判决积案百余件。在办理公事之余,常与县学诸生共同校勘古书文籍,还多次捐资供给贫苦生员,奖励后学,使之专心向学。由于精心培育,道光四年,全县登甲榜的有3名,一改70多年无人中进士的落后状况,如会元焦春宇,主政孙瑞麟,举人项樊昭、崔文泰、李馥等均是他平日所器重的生员。
  道光十四年任乡试同考官,所荐中举都属知名人士,深得士子称誉。不久,辞官返回故里,在家闲居10年,悠然自得。同乡举人袁礼修、邹志中入京应试,客死京都旅舍,身无余物,时中为此募款将灵枢运回故里,余款全给其家人。他乐于助人的美德备受人们称赞。
  为发展家乡教育,他倡议族人捐资兴建书院,购置儒资田,积极办学。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县学宫被洪水冲毁,他又倡议修复。他平素好义从公,至老不倦。晚年还努力写作著书,著有《典制粹精史论》、《摭余慎余堂文集》。67岁病逝于家。
   饶梦禧
  
  
  饶梦禧,清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道光年间名医,生卒年不详。曾受业于名医叶天士。因其体弱,天士就专以麻痘专科医术相教。经数年刻苦研习,饶对麻痘科医术已有很高造诣,医效显著,远近求医者不可胜数。他医德高尚,即使素有积怨者前来延请,也从不拒绝。与邻居某氏打官司未结,适某氏幼儿患痘症严重,奄奄一息,却不敢往饶家延请。他获悉后,欣然前往诊治,幼儿服药二剂即痊愈。某氏即往酬谢,官司认输。从此两家和睦相处,结为挚友。事后,有人问饶:“你为何肯为某氏之子治病,你们两家不是在打官司吗?”他回答说:“怨归怨,医归医,决不能混为一谈。这是起码的医德问题。”
   薛孙仁
  
  
  薛孙仁,清上杭来苏里(今下都乡豪康村)人,名医。生卒年不详。自小从师学医,医术精湛。
  邻村有一妇女,丈夫长期远出经商,她在家耕田,而肚子逐渐大得象谷箕一样。丈夫回家见状,她说是闭经,丈夫疑其有外遇,准备与之离婚。后听说薛孙仁医术高明,决定先请其试诊再说。经其诊断,为淤血停积腹中作祟,以“温经汤”三剂服用,服后腹胀症状很快消失。
  有一乡民患四肢冷症,胸腹胀闷,极为难受。曾延医诊治服消导药无效,改服“理中汤”,胀痛得更厉害,请薛诊治,诊断系热邪停留胸腹所致,服用大剂量的“大陷胸汤”,泻水数次,竟霍然而愈。
  又有一人泻痢便血5年,浑身疲软无力,到处延医不见效,最后请其医治,经诊断系脾阳不振,久病伤及脾阴所致。服用“理中合黄土汤”,除赤石脂、干姜外,重用伏龙肝,只服二剂,病即痊愈。
  薛治病从不计较诊金厚薄,遇上贫苦病人,还免费送药。外出诊病,不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从不推辞。
   包育华
  
  
  包育华,字桃初,清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包屋村)人,生卒年不详。“性嗜学,精医理”,能文,工算,然无意仕途,不为名利所困。“能文不赴试,能算不经商,能医不标名”,惟存济世活人之心,究心医学,于“诊暇即阅医经,得要处辄自批解而长歌”,尝谓“医必宗《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仲景全书》,乃能见病知源,更宜参阅历代名医学说,以扩其识”,他既重视学习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又重视学习历代名家学说,贯通古今,博采众家。
  包一生拯救危难病人甚多。邻乡有一病人患癃闭症,大小便不通,经其施治,投药1剂而大便通,癃闭渐愈。后经辩证施治,用“保元汤”加减,连服二剂,次日肿处破裂,取出淋石一枚,大如枣核。包尝游楚、赣、闽、粤,久客潮州,以善治奇难杂症而远近知名。厦门同知张赓飏、顺昌知县徐洪业,皆请其治重病,称其为“神医”。
  包在医学上很有造诣,深得岐黄之秘,其术虽本于《内》、《难》,用则智圆法活,时出新意,巧发奇中。平生立方神奇,以活法见长。族嫂某,患疟三载,用过无数药石,均不见效,请其诊治,竟重用茯苓,大家都很怀疑,他却说:“此水肿病也,水一破则百病除。”服后果然见效。他著有《医机辩论经方借用法略》,书中记载他借用妇人阴吹方治邻乡某男癃症一例。他说;“凡事以理言,何泥书为?妇人胃气下泄得泄,故成阴吹;男子胃气欲泄不泄,故成癃闭。形虽异,源则同也。”其辨析精当,异病同治,决非食古不化、拘泥成法。他对后汉张仲景《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无妄集活法医书》,专为阐扬《仲景全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刊于潮州,共5卷。此外尚有《问切从原》、《宋本集注》等未付印。
   陈桂明
  
  
  陈桂明,字金镛,清上杭太平里(今旧县乡)人。光绪年间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任北洋海军管带,后擢升游击。陈治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能体恤士卒,深得士兵拥戴,所领导的舰队作战勇猛,成为海军中的一支劲旅。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之战中,他率舰在鸭绿江与日舰作战,身先士卒,竭力督战。初曾打败日舰,上报告捷。因后援不继,军舰被日舰击中下沉,以身殉国。后追封云骑尉,世袭其职。
   丁锦堂
  
  
  丁锦堂,字笏初,号福三,清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生。他长得膀宽腰粗,肌骨健壮,喜欢舞力弄棍。其父店内货物进出的重活全由他承担,还在南门汀江码头兼做搬运苦力,艰苦劳动磨练就过人膂力。20岁时,在码头能一次肩挑12个大盐包,重达200多公斤,一口气登完42级石阶,不用换肩歇脚。
  在幼年,他即立志攀登武科功名。家住城隍庙隔壁,庙里宽敞的大厅,是他习武的主要场地,通常鸡鸣即起,在城隍庙里舞刀、开弓、掇石,十年苦练,坚持不断。其练武使用的大刀,长130厘米、重41.5公斤,现存县博物馆内。
  同治九年(1870年),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中举。同科考上武举的上杭人,还有廖贞华等5人。当时武举定额为63名,上杭一县竟考上6名,曾震惊全省。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命其在宫廷值班办事,担任侍卫职务,是年他才26岁。
  钦点状元后,朝廷按例给假让其荣归省亲。途经官庄乡回龙村,适逢该村兴建石拱桥,欣然应请挥毫写下桥名,并捐助边银50元。至今拱桥石刻“回龙桥”犹在。桥头亭内,立有捐款碑刻,“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银五十元正”刻列碑首。随后又建造“状元府”拱门,门屏正中上方横挂鎏金“武魁”大匾。另在西门大街北侧,典入房产一大境,辟为别墅。民国12年(1923年)由县立中学购赎为校舍(今为上杭一中校址)。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大婚,特请他参加迎亲仪仗队,赏赐黄马褂在御前骑马护卫。光绪元年(1875年),授他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他出任南澳时,汕头已增辟为通商口岸。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十七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次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二十六年,县内饥荒严重,抱病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二十七年,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终年56岁。
   钟宝三
  
  
  钟宝三,字泮宗,号鉴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生于上杭在城里(今临城乡石砌村)的武将门第。祖父虎翀曾任玉泉营游击,父炳斋袭父职官至总兵。宝三幼年喜欢练武,12岁就读于旧县河西福仙庵私塾。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人称“将门虎子”。
  咸丰元年(1851年),其父在镇南关(今友谊关)殉职的噩耗传来,年仅18岁的宝三即赴军营袭职,任金门镇右营守备。在任期间,以清剿“海盗”有功,升任海坛总兵。先后镇压永春林俊农民起义军和兴泉乌白旗农民起义军,以功擢升厦门水师提督。尔后调任浙江宁波水师提督,平定倭乱,使海疆得以安宁。七年,任福建水师提督,接连攻下被太平军占领的泰宁、建宁、邵武等县城。随后,又往“剿”宁化的太平军和攻打驻龙岩的太平军。后与总督王懿德不和,解甲归田。光绪九年(1883年),徐宗干继任巡抚,认为宝三是个将才,闲置可惜,乃修本上奏朝廷,让其担任汀漳道总兵。同年,宝三辞职返乡,隐居圆通山带发修行,成为虔诚的佛门居士。三十年,卒于圆通山,享年71岁。
   贺 沅
  
  
  贺沅,字芷村,清直隶(今河北省)武强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即受到家庭的熏陶,聪明好学,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同治九年(1870年)与兄同时中举,任咸安官学校教习。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十五年任上杭知县,次年正月莅任。在杭任职11年中,专以“化民善俗休养生息为务”,尊老敬贤,细察民情。胜运里新官山人赖为先寿111岁,每逢其进城,必亲往拜见,询以乡情。回龙人林远升100岁,五代同堂,在乡建牌坊“升平人瑞”,贺沅亲笔题联祝贺:“五代衍箕裘,祖还有祖;百龄绵寿算,孙复生孙”。
  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三日,白砂发生“五尸六命案”,乡民袁叙卿家在大白天被凶杀5人(内一孕妇)。报案后,贺即亲往调查,剖析案情,捕获凶犯袁林宗等5人,4犯判死刑,1犯判流放。被告不服上告,经省重审无误,维持原判。人们都称赞贺知县办案果断、准确。
  贺素恨赌博,认为赌博不仅腐蚀社会、涣散人心,同时还会引发偷盗、凶杀,酿成无数悲剧。在杭任职期间,严禁赌博,无人敢设赌场。已往城内每隔10年迎城隍出巡,按例均设赌、演戏,称为“大当年”。光绪二十五年又是迎神“大当年”,赌徒托城中巨绅说情,要求开禁设赌,遭坚决反对。后又借口城内义仓无备,开赌若干日可抽费充实义仓,等等。不管谁往说情,也不管怎么说,贺始终坚持不让开赌。其任期内,赌博禁绝。
  县自光绪十一年童其浚中举后,历经3科无人中举。为改变这一状况,贺亲自筹办“萃英书院”,亲题石匾,常亲临书院主讲,还聘请知识渊博的学者到书院讲授。于是,学风大振,培育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二十一年陈奎(紫垣)以优异的成绩中举,二十三年丘复又中举。人们在萃英书院设有“贺公讲堂”,并在城内建“贺公祠”,以纪念其在杭政绩。
  光绪二十六年贺以亲老兄病告养返里后,不再出仕。三十三年以徽疾逝于家,终年58岁。
   周继英
  
  
  周继英,原名桂香,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15岁因家境贫困辍学,回家跟其父学裁缝。学成后,只身到龙岩郭耀成缝衣店做工。
  民国14年(1925年)夏,结识了龙岩有觉悟的革命知识分子郭滴人,在其帮助、启发下,逐步萌发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民国15年下半年,闽西工农革命运动逐步进入高潮,上杭的共产党人已深入工农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当周获悉这一消息时,便立即返杭,以缝衣职业作掩护,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白天替“文明戏”剧团制戏衣做道具,晚上发动工人组织工会。由于思想觉悟高,各项任务都能出色完成。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工作更加积极,经常出入于各行业的工人之中,为组织工会作准备工作。经一段深入细致的工作后,首先建起缝衣工会,继而建立雨伞、码头、篷船、店员、小贩等十余个行业工会。在筹建县总工会时,被选为县总工会筹备处主任。
  民国16年春,驻上杭县城军阀曹万顺部卢明凤、田德胜两营长勾结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大肆搜刮工农大众,田赋从16年预征到22年,搞得“民穷已甚”。为反对横征暴敛,他亲自主持发动工人,联合四乡农民协会,商定采取联合行动驱赶卢、田驻军。3月上旬的一天,当战斗一打响,他便率领工人纠察队出城与农民并肩战斗。队伍由开始时的千余人,发展到数千人,在武平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把县城团团围住,用鸟铳、土炮与驻军展开激战。工人们机智地在洋铁桶里放鞭炮,模拟机枪声,助威助战,一直坚持3昼夜,第4天清晨,卢、田从西门逃窜,工农群众乘胜进城。进城后,经周密谋划,工人纠察队立即把丘信孚、郑辅仁等十余个土豪劣绅押上街头游街示众,以激励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正当全县的革命斗争进入高潮,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杭的国民党右派步其后尘,密谋对工农下毒手,一举扑灭正在燃烧的革命烈火。在此紧急关头,周继英坚决执行党支部的指示,决定以召开工人大会为名,夺取杭丰公安局的40多支枪武装工人纠察队。不料消息泄漏,地方武装蓝玉田部参谋长刘秉坤,与5月7日晚派出大批军警包围正要召开工人大会的总工会所在地“育婴堂”,大肆搜捕,周不幸被捕。周在严刑拷打面前,义正词严地斥责刘背叛孙中山、违背“三大政策”、屠杀革命群众的罪行,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质。次日清晨,在南门码头被杀害,时年仅33岁。1954年1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包究生
  
  
  包究生,字一光,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七日生于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包屋村)。父育华、母黄招娣均以行医为业。从小受父母影响,养成坚毅的性格。辛亥革命失败后,便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毅然离家前往汕头,边学医边寻求革命真理,积极参与红十字会活动。
  民国2年(1913年),由汕头回县城行医,同年加入国民党(左派)组织,以医生身份从事革命活动。平时为贫苦群众看病,从不计较诊费厚薄。当了解到当地妇女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有病不敢找青年医生看病的情况后,年仅三十挂零的他就蓄起胡子,以消除妇女的顾虑。
  民国15年下半年,在成立县临时农民运动协会时,深入农友,宣传革命道理,工作认真细致,深受农友爱戴,当选为县临时农民协会常委,此后更全心全意投入农会工作,与温家福等一道深入区、乡,动员组织农友参加临时农民协会。经不断努力,全县各区乡成立区临时农协会。次年春,又常与傅柏翠、周继英等人在柏荣药房碰头,交换意见,并分别到农村发动群众闹革命,还与学运领导人张楷到才溪开展工作,并以医生身份深入群众,宣传农民是工人阶级同盟军的道理,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很快和群众打成一片,动员和组织了大批农民群众,参加临时农民协会,投入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民工16年2月,以县临时农协会名义组织各乡农民开展反对乱抓夫、滥派饷的斗争,后被驻军曹万顺部绑架。国民党县党部(当时左派掌权)闻讯后立即发动罢市、罢课,终于使其获释。3月上旬,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和国民党县党部共同领导,组织各乡农民武装数千人,并得到武平地方武装的配合,围城3昼夜,迫使曹万顺旅的两个营不得不逃往广东。4月间,又与张楷等人根据国民党省党部指示,改组上杭县党部,清除执委中的右派,推动工农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民国16年5月7日,上杭的国民党右派勾结地方武装伙同杭丰公安局长葛新铭宣布从当天起禁止任何团体集会、游行。当晚10时,驻军蓝玉田部分别包围汀属政治监察署、国民党上杭县党部、县总工会、县临时农民协会、汀属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等机关和革命团体。事前,有人劝包究生离城,他说:“怕死,就不革命。”坚持同大伙战斗在一起,当天晚上军队包围了他的住宅,借口司令部有病人,请他出诊。他来到蓝玉田司令部,大义凛然地痛斥右派背叛革命、屠杀革命群众的罪行,同右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无可奈何,竟于8日清晨,将其押往南门码头枪毙。路上,他慷慨激昂地向群众宣传:“革命者是杀不绝的!死了一个包究生,还会有千万个民众投入革命行列,革命终究会成功的!”敌人吓坏了,赶紧下毒手。他惨遭杀害时年仅40岁。1954年1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丘伯琴
  
  
  丘伯琴,原名先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二日生于上杭胜运里(今稔田乡楼冈村)。早年丧父,靠母种田所得微薄收入念完中学。
  民国14年(1925年),在厦门中山中学毕业后,回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楼冈小学一面教书,一面办平民夜校,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还秘密组织农会。
  民国17年,丘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19日,与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书记李立民一道领导稔田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并在楼冈、官田、石牌等地发动农民参加烧田契、焚借约、杀土豪、分谷子等斗争,为上杭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做出了榜样。8月22日,地方军阀郭凤鸣部伙同地方民团扑向稔田。他当机立断,和李立民一起,带领部分暴动人员,迅速转移到杭永边山区,继续开展秘密活动。随后,又领导连四、大坑头、看牛坪、洪山、横山等地农民开展斗争,并积极从事建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成立农民协会等工作。同年下半年,任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委员。
  民国18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再度入闽。6月7日,攻下上杭白砂。7月9日,为配合上杭全面暴动,他再次领导稔田农民举行第二次武装暴动。暴动胜利后成立了区、乡红色政权,丘被任命为东五区苏维埃政府主席。8月改任中国共产党东五区区委书记,领导稔田人民深入开展分田地、建政权、建设人民武装的斗争。次年秋,任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尔后,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又带头参加工农红军,任红十二军一Ο五团政治委员。
  民国20年4月,服从党组织安排,离开部队回到上杭加强地方工作,任杭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时正值闽西开展“肃社党”运动,于同月被误杀于白砂,时年仅24岁。1955年7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蓝维仁
  
  
  蓝维仁,化名张敏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七日生于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水尾村)。父早逝,由祖父和母亲抚养成人。
  青年时期,在庐丰文馆和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除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是一个思想活跃的进步青年学生。民国14年(1925年)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左派组织。同年7月,在集美学校师范部毕业后,与同期毕业的张楷、蓝为龙等一起回杭参加革命活动。尔后,到海陆丰农民讲习所学习。1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与上杭县临时农协会组建工作。其时驻杭军阀曹万顺部卢明凤、田德胜两营为非作歹,勾结土豪劣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引起极大民愤,蓝便受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派遣,于次年3月亲自到武平做通武平地方武装首领蓝玉田的工作,并组织群众与蓝部一起驱逐了卢、田两营。同年3月下旬,积极协助筹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并兼任教员。5月7日,上杭的国民党右派勾结地方势力,发动“清党”事变,养成所和其他革命团体遭封闭,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分子遭到残酷镇压。事变发生后,蓝受组织安排,转到庐丰与蓝为龙、蓝树荣等一起创办平民学校,并任校长。学校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子女100多人入学,在学科学、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组织师生搞社会宣传活动,先后演出《赌钱嫁妻》、《鸦片之害》等歌剧、话剧,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并以学校为掩护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他迅速恢复和整顿了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任书记,在其领导下农会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国16年9月12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等率领南昌起义军来到杭城时,他与中国共产党福建临时省委代表罗明一起到琴冈书院晋见前委书记周恩来,接受了周对地方党组织提出的四项任务:一筹粮筹款;二护理伤病员;三侦察敌情;四协助搞好运输等,有效地支持南昌起义部队南进。次年冬,赴才溪、长汀一带工作。18年,任长汀县苏维埃政府秘书。同年8月,任闽西特委二特区副书记。19年3月18日,在闽西苏维埃政府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闽西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6月25日,以执委的身份参加闽西工农民主政府文化委员会第五次常会,决定派员到各县巡视,以解决闽西苏维埃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7月15日,闽西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蓝当选为闽西工农民主政府的常委兼财政部长。8月,受闽西特委派遗前往广东,与东江地区党、政、军和广大群众一道参加斗争,并参与工作布置,对当地的政治环境以及交通路线、通讯处、接头处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为红二十一军攻打东江提供可靠情报。9月25日,蓝主持召开闽西苏维埃政府经济、财政、土地委员会联席会议。会上讨论成立闽西工农银行,蓝当选为闽西工农银行执行委员。12月14日,在龙岩列宁公园召开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被任命为常委。20年初,分管闽西工农银行坑口兑换处工作,对兑换来的金银首饰丝毫不沾。
  民国21年,闽西苏维埃政府迁至永定虎冈。在国民党张贞部进攻闽西苏维埃政府时,蓝带病坚持与敌作战不幸牺牲,终年34岁。1954年1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立民
  
  
  李立民,又名福清,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六日(1907年9月1日)生于上杭胜运里(今稔田乡官田村)。父亲是个穷秀才,母亲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弟禄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于民国17年(1928年)官田农民暴动失利时,被捕牺牲。
  民国11年秋,李就读于龙田公学。三年后,因丧父辍学,在家随母以耕田挑担为生,但未影响其求学的心愿,他想方设法邀集本村青年,凑钱订购上海出版的《申报》和《农民周报》等报刊,经常组织读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还常把报刊内容向周围青年宣传,传播革命思想。15年冬,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领导农民群众,建立上杭县临时农民协会,李闻讯后便亲赴县城联系。同年12月初,组织官田乡农民协会,并积极工作。次年初,经稔田中学教员吴仰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在杭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期间,奋发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学员。同年5月7日,驻上杭的蓝玉田部参谋长刘秉坤发动反革命“清党”事变,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书记林心尧等人惨遭杀害,养成所被迫解散。李根据上级批示回到家乡,秘密联系群众恢复农会组织,奔走于永定金沙、上杭庐丰、茶地、白砂等地,帮助建立和恢复秘密农会和共产党组织。17年,在石牌前、楼冈、连四、调吴等地组织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斗争,为发动农民暴动作准备。同年8月,李接任上杭县委书记。8月19日,他和丘伯琴配合张鼎丞等率领的金沙和蛟洋暴动队攻打稔田,领导官田、楼冈等村农民四五百人在官田举行武装暴动,缴获民团的一批枪支弹药,并发动群众烧田契、焚借约,处决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这一行动震惊了盘踞在县城里的驻军。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八日)上午,郭凤鸣部的一个连纠集了大批民团扑向稔田。由于寡不敌众,他和丘伯琴主动率领部分暴动人员转移到杭永边,继而在连四、大坑头、看牛坪、洪山寺、横山等地开展农运工作。
  民国18年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6月7日胜利攻克白砂。7月下旬,他率领数百农民手持长矛、耙头、柴刀、鸟枪、单响步枪等武器,向庐丰进攻,发动庐丰农民武装暴动,收缴团防局枪支20多枝。庐丰农会也由300余人发展到500多人;党团员由30多人发展到50多人。8月,上杭县革命委员会在庐丰横冈成立时,李任主任。此后,仍继续在稔田、庐丰一带组织赤卫队,扩大农会组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政权的斗争,随后全县区、乡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在此期间,李曾两次带领上杭东路和北路赤卫队1000多人围攻杭城。9月,又带领农民武装配合红四军攻城。9月20日胜利攻下“铁上杭”,消灭卢新铭部2000余人。10月2日,上杭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城关(今临江镇)天主堂召开,正式成立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他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冬,调中国工农红军中工作,任红十二军第三纵队政委,曾亲率红军部队参加广东大埔的高陂战斗和攻打江西南昌、吉安、湖南长沙等地战役。尔后,受组织派遣率领特务连,担负组建地方武装的光荣使命。不久成立拥有七八百人的南(丰)广(昌)建(宁)独立团,任政委。随后便率领这支武装在南、广、建一带开辟新区,牵制打击国民党军队,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革命根据地。嗣后,奉命率领一部分武装,到闽赣边开辟新苏维埃地区,进行新的战斗。由于战争环境艰苦,以致积劳成疾,经医治无效,于民国21年下半年病故,时年24岁。1953年2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包识生
  
  
  包识生,字德逮,名一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包屋村)名医世家。其父包育华为本县名医、兄弟究生、仰山、德崇均为行医为业。识生幼承家学,潜心钻研医学,尤其对张仲景所创六经辩证论治的理论研究较深。经过10年临床实践,深得医治伤寒等症的精髓,写成《伤寒论章节》一书问世,纠正了以前一些医家的谬误,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后到潮州、汕头行医,名声渐著。
  民国元年(1912年),识生赴上海,目睹西方帝国主义借传教、行医,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以及北洋政府极力催残祖国医学的事实,立志振兴祖国的医学。3年,北洋政府提出废止中医中药,不准成立中医、中药学校之议案,引起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识生与神州医学会会长余伯陶等联络全国各省中医团体,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赴京递交呈文,坚决反对歧视中医中药政策,迫使北洋政府撤销该案。4年,与中医界同行在沪成立神州医学总会,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自任教务长,主讲《伤寒论》等课程,还创办神州医院,作为学生实习场所。12年,又主编《神州医药学报》,大力弘扬祖国医学。
  识生在沪20余年,一面行医济世,一面培养造就中医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一批人后来成了著名医家,如上海浦东人秦伯未,解放后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江苏镇江人章次公,解放后曾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西婺源人程门雪,解放后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等,都为发展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识生一生,勤于学术研究,著述不辍,有《包氏医宗》4集传世,得到中医界好评和重视。民国22年,病逝于上海,享年60岁。
   丘树南
  
  
  丘树南,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十三日生于上杭太平里(今才溪乡上才村)。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为了养活年迈的母亲,曾学泥水匠,做小学炊事员。
  民国18年(192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五日),才溪人民举行武装暴动,他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带头冲进土豪家和农友一道烧田契、废债券、破谷仓、分浮财。同年8月,加入少年先锋队并任中队长。22年,当选才溪乡、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任职期间,每周都带头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经常自带饭包帮助红军家属干活,还善于团结同志,与区委书记密切配合,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扩大红军运动中,工作深入细致,拥军优属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因此全区参加红军的人数最多,名列全县前茅;生产支前成绩也非常显著,被省苏维埃评为模范区、乡。同年8月,调任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长后,又把全部精力投入此项工作,亲自过问每一案件,调查核实,秉公断案,铁面无私,受到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好评。
  民国23年1月,代表县苏维埃政府出席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同年秋调省苏维埃政府任裁判部长。在职期间,还经常配合地方武装协助消费合作社工作人员,冲破经济封锁,巧运食盐、布匹、药品,以解决军需、民用物资困难,常说:“我们这个机关不简单,掌管着人命关天的大事,大家既要大胆又要心细,对革命负责,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放过一个坏人。虽然工作条件较差,但革命胜利后一切都会好的。人人都要树立为革命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就是死也是光荣的!”同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形势骤变,他便随省委机关一起离开汀州,转入长汀四都山区,继续从事艰苦的游击战争。
  民国24年春,蒋介石调集8个师兵力扑向闽西,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移民并村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妄图割断人民群众对红军游击队的支持和联系。在艰难岁月里,他经常带领游击队攀崖越涧,餐风宿露,饿了就以野菜、树皮、草根充饥,以顽强的革命意志与困难作斗争。3月间,游击队被包围在长汀四都的一个山头上,他果断决定自己留下阻击敌人,掩护同志们安全转移,后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在狱中,仍坚持斗争,在升官晋级、金钱美女引诱面前毫不动摇,敌人的酷刑几度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始终未泄露张鼎丞、邓子恢等游击活动情况,后在井店子惨遭杀害,时年26年。1954年4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丘织云
  
  
  丘织云,原名天锦,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生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上中街)书香门第。父嘉谟曾任上杭县知事、上杭县立中学校长,母江茂兴是勤俭的家庭妇女。
  丘7岁进崇正小学,14岁进上杭县立中学。民国8年(1919年),在北京“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鼓舞下,与全校师生一道参加罢课、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斗争。此后,常从进步教师罗大准处借阅《新青年》、《创造月刊》、《汀雷》等进步书刊,受革命思想熏陶,思想日益进步。
  民国15年冬,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县学联筹备工作,在师生中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16年5月7日,上杭驻军蓝玉田部参谋长刘秉坤发动“清党”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积极分子。事变后,丘织云随共产党员转移到大乾头进行秘密革命活动。9月,应聘在树人小学任教,利用学校作掩护,通过党的外围组织“文艺研究社”出版《红痕》,宣传革命真理。暑假,离家到上海、苏州随其兄天锡在任教地学习。
  民国18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再度入闽,攻占龙岩、永定、上杭白砂等地。广大农民纷纷起来举行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听到这一喜讯,他即辞兄回杭,与罗大准等人一起参加红四军,任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随军转战闽西、赣南。19年6月,红四军在汀州与红三军、红十二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参加闽、粤、赣、湘等地的战斗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丘作战勇敢,政治宣传工作出色,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升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
  民国23年4月中旬,中央军委在瑞金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他与伍洪祥、丘金声等参加会议。会后,被任命为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主席。4月16日,与丘金声、伍洪祥等人经汀州来到太拔,向杭永岩军分区(亦称太拔军分区)司令员郭清义、政治部主任魏金水传达中央军委会议精神和命令。4月下旬,由太拔独立营扩编的红八团在他和丘金声率领下,从太拔出发,到达永定古木督。5月3日,从古木督出发,到达金丰大山后,即与永定县委马发贤、王国权取得联系。红八团一面在金丰大山附近做群众工作,打土豪、筹军款;一面派出先遣队到龙岩侦察敌情。6月初,红八团主力从金丰大山开往白土,与先遣队汇合。
  到白土后,从龙岩县委、东肖区委了解到白土、南洋坝、石粉岭及漳平永福的民团到处欺压百姓(被称为“四霸”)的情况后,便召开团党委会议,研究作战方案。会后,首先用诱敌伏击的战术,袭击白土民团,击毙团丁30余人,击毙民团头子,炸毁敌碉堡。随后,红八团化装成国民革命军八十师卫队,一举收缴石粉岭民团60多支枪,当场击毙团总和团附。不久,又消灭了南洋坝民团。这一系列行动,震惊了国民党龙岩地方当局,便立即调兵遣将“围剿”红八团。获此情况后,他即指挥部队转移到漳平,化装成八十三师巡逻队,一举消灭永福民团。当国民党军队赶来时,他又率领红八团秘密转移至永定,在运动中消灭苦竹民团。红八团采用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处处主动,不断壮大。
  红军主力长征后,蒋介石的中央军、地方民团疯狂进攻闽西游击队。八团干部战士中,思想比较混乱。他建议团党委于民国24年元旦后,把全团集中在漳平革命基点村——龙车进行整训,着重讨论“革命会不会胜利,红军会不会被消灭”的问题。通过整训,全团干部战士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方向,增强了斗志,决心以最大的毅力迎接更严峻的斗争。同年4月,陈潭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在永定西溪赤寨召开闽西党政军代表会议,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他当选为委员。此时,正值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在龙岩成立第二“清剿”区,调集8个师的兵力,与民团相配合,向红军游击队发起猖狂进攻。剿共总指挥李默庵扬言:“三个月要消灭闽西残余‘共匪’。”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他又指挥红八团采取“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的对策,组织小分队,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并提出“变白色碉堡为红色碉堡”的口号,经常通过喊话和送一些物资到敌碉堡里,争取白军士兵起义。驻龙岩新祠和蓝田的白军两个排,在红军政策的感召下,杀死排长,烧毁碉堡,全部起义,投奔红军游击队。
  第一期“清剿”失败后,在第二期“清剿”期间,敌人采取所谓“驻剿”、“堵剿”、“追剿”兼用战术,并推行保甲制、连坐法。民国24年9月,红八团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指示,配合红九团行动,向华安新区出击。在漳平与华安交界的梅营同华安民团遭遇,一接火,民团立即溃逃。丘金声带一连人追击,国民党第十师五十六团赶至,丘在望远镜中看到,敌人距我部队只有三四百米远。这时,敌军重机枪对我进行密集扫射,丘不幸胸腹中弹,身负重伤。在此生命垂危之际,即命令副团长兼参谋长王胜指挥两个连迅速撤离,命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伍洪祥带一个连顶住,掩护主力撤离。下完命令,便停止了呼吸,时年仅27岁。
  1954年1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上杭县人民政府派专人把他的遗骨从牺牲地点漳平梅营迁至上杭北门革命烈士陵园,建墓立碑。
   郭义为
  
  
  郭义为,原名肇忠,字信昌,又名周全,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生于上杭在城里(今湖洋乡古楼村)。父崇山,母李氏,有3兄1姐,全家7口,全靠父母种地及替别人帮短工度日。
  民国11年(1922年),在濑溪新民小学读书,14年毕业。同年秋,考进上杭县立中学。由于家境贫寒,靠宗族捐赠始能上学。在校期间,常读进步刊物,接受新文化、新思想。17年初,加入“文艺研究社”,不久由郭百筹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毕业,赴潮梅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6个月,即被党组织派回家乡从事秘密工作。
  民国18年春,亲自筹款创办古楼村罗田小学,白天授课,晚上对农民进行阶级启蒙教育。随后,到官庄一带发动和组织农民暴动,不久又转到旧县、梅溪等地指导革命斗争。21年3月回乡,在濑溪领导农民暴动,创建区苏维埃政府,任秘书。22年3月,任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宣传部长。他常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河西一带白区开展工作。23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调任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书记。后任福建第二军分区政委,领导永定游击大队,在永定金丰、下洋等地打击国民党军及地方民团,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同年4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时,任党务部长,一直在永定东部地区工作。12月初,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军包围了溪南古木乡游击队驻地。当时张鼎丞等均在此,一批重要文件来不及转移。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首先考虑的是党组织、领导和同志们的安全,毅然提出,由他率领警卫班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领导和文件安全转移。在战斗中,不少战士壮烈牺牲,他因弹尽被俘,解往龙岩。龙岩督察专员公署专员软硬兼施,妄图使其“改邪归正”,他斩钉截铁地说:“我郭义为是堂堂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走的是正道,死就死得,无邪可改!”他对前来看望的兄弟说:“我一生为革命,虽死犹生,要坚信革命终有成功日!”敌人看到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一再严刑拷打,而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恼羞成怒,对其下毒手。民国25年1月23日(正值过春节),隆冬严寒,天下着鹅毛大雪,他身穿短裤,带着手镣脚铐,昂首走上刑场,愤怒高呼:“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共产党是杀不绝的,死了郭义为,自有后来人!”“中国共产党万岁!”义为壮烈就义于龙岩北山,年仅27岁。1954年4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必亨
  
  
  陈必亨,乳名佛养子,民国3年(1914年)生于上杭太拔乡彩霞村。父亲腾伟是私塾教员。全家4口,除靠其父低微收入外,主要靠耕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由于家境贫寒,只念两年私塾便辍学。
  13岁时,被送到蓝溪圩上加工烟丝的“进利烟店”当学徒。民国19年春,报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蓝溪乡工会。在工会干部教育下,逐步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积极参加工会活动。同年夏,红军来到蓝溪时,回村与全村农友一道参加革命斗争。
  民国20年,参加彩霞乡少年先锋队,被选为乡苏维埃少年先锋队大队长。尔后,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任团支书。21年初,调往东三区苏维埃团委工作,5月任区苏维埃团委书记。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团、队任职期间,组织少先队员、团员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阶级觉悟。平时,组织队员站岗放哨,维持治安。打仗时组织队员、团员送粮食、抬伤兵,配合红军作战;并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民国24年5月,任杭代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身患疥疮、步履艰难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工作,率领游击队员不断打击来犯的保安团。同年秋,当他获悉父亲和三户红军家属被捕,父亲又被杀害在彩霞桥河畔的不幸消息时,即回家安慰母亲和弟弟,要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决地支持游击队的革命斗争。
  民国25年,省保安团采取“步步为营、村村筑垒、移民并村”等手段,对游击队进行“清剿”,妄图消灭游击队,在杭代县军政委员会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陈与游击队员们一起在杭、永、岩边境,多次打败保安团的猖狂进攻。为了与白区的革命群众取得联系,亲自派部属刘瑞涛潜回家乡白石凹工作,刘回家乡后叛变。3月5日晚刘约陈在刘家联系,陈被出卖。陈立即带领丘相田、范瑞章等人离开白石凹,途中又遭民团伏击中弹负伤。由于出血过多,只好躲进路旁的厕所,不幸被搜捕杀害,时年仅23岁。1955年4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钟辉元
  
  
  钟辉元,原名维善,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生于上杭太平里(今才溪乡贵竹村)。
  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7月,他积极投入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次年6月,获悉乡苏维埃政府号召扩大红军的消息,耐心说服父母,第一个报名参加红军,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进步很快。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送到福建军区在南阳举办的短训班学习。结业后,任杭北游击队政治委员,带领6名学员奉命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杭北游击队,深入发动群众参加红军,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发展到有3个排、八九十人。活动于上杭的张芬、大地、武平的大禾、孔下、帽村、中堡一带,还协助武平中堡等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同时在捉土豪筹款,给主力红军运粮,阻击民团进犯,保护杭、永、代交通线等方面成绩显著,多次受到表扬,游击队伍也不断扩大。21年,杭北游击队改编为杭中游击队和杭北挺进队,他被调到杭代县委工作。
  民国24年11~12月,他带领武装人员20多名,冲破民团的层层封锁,安全护送张鼎丞和他率领的10余人小分队从岩下山经白砂、双髻山,前往永定金砂。尔后,便受命驻杭东一带,担任通讯侦察任务。在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里,先后担任新汀杭游击大队长、新汀杭县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任职期间,常过家门而不入。民团头子钟绍奎为扑灭红军游击队而修筑杭岩、杭新、杭峰公路时,他积极组织群众予以抵制。还经常揭露国民政府摊派苛捐杂税、抓丁、残害人民的罪行,始终与群众保持着血肉关系,在各种困难情况下,得到群众的有力支持。
  民国25年春,亲自指导在才溪建立的以共产党员王权、丘启化等为首的秘密组织,攻打乡公所,取得胜利。随后又常带领人员在岩下山、才溪一带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上杭县政府当局曾以300元光洋悬赏通缉他。同年冬,新汀杭县军政委员会驻地岩下山常受省保安团及民团武装的进犯。为解决驻地粮食困难,他派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胡辉昌带领人员下山筹粮。胡到白叶段时,遭叛徒出卖遇害。接着,地方民团大队人马扑向岩下山。当哨兵发现时,只离驻地几十米远。在此危急关头,他沉着果断地命令人员突围,自己率领3名战士,利用茂密的森林为掩护击退民团一次次进攻。由于寡不敌众,与3名战士同时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1953年12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富莲
  
  
  吴富莲,女,民国元年(1912年)生于上杭官庄乡吴屋村一个贫农家庭。周岁丧父,母亲忍痛将她送人做童养媳。
  民国18年5月,红四军二度入闽,土地革命在闽西各地掀起。7月,官庄工农在红四军策动支持下举行武装暴动,富莲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少年先锋队,不久任少先队队长。她经常带领队员为红军家属砍柴、耕田,为红军战士洗衣、编草鞋。9月,红四军攻打上杭城时,她参加担架队,爬山越岭走50多公里路,将红军伤员从城郊水西渡抬回官庄白石角村治疗。
  民国19年,富莲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中国共产党官庄区委工作。次年,任区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当时,武平县的反动头子钟绍葵组织地主武装“汀属救乡团”,经常到官庄骚扰,她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各乡村发动妇女搞好生产,支援前线。下半年,调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工作,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委员。为适应工作需要,她刻苦学政治、学文化,连吃饭时也用筷子蘸水在饭桌上写字。21年4月,调到中国共产党闽粤赣省委(后改为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工作。到职后,她以省委妇女部巡视员的身份去宁化县视察指导,因工作出色,受到省委通报表扬。22年4月,被选送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妇女部长。此时,她的政治文化水平已有很大提高,除会阅读报刊、文件外,还能起草简单的报告和指示,工作成绩更加显著。23年夏,第二次进中央党校学习,因形势紧迫提前结业,被派到新成立的闽粤赣省委做扩大红军的工作。10月,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她和邓六金、危秀英等随第一方面军长征,分配在卫生部野战医院干部连担架排任政治战士,负责护送年老体弱、负伤患病的中央领导同志。长征途中,她搀扶伤病员,帮助抬担架,表现坚强。24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她被调到四方面军工作。25年7月,红军第二、六军团在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师,她被任命为妇女先锋团政治委员。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组织西路军西渡黄河,以便打通国际路线,争取苏联的援助。但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后,陷入国民党地方军阀马步青、马步芳、马鸿逵部的包围圈。12月,妇女先锋团在甘肃张掖县倪家营子遭马部骑兵、步兵四面包围,她指挥全团英勇作战,突出重围。26年3月,妇女先锋团转到祁连山犁园堡一带,被敌军追上,孤军奋战3天3夜,终于弹尽粮绝,她负伤被俘。敌人对其威胁利诱,她丝毫不为所动,最后吞针而死,时年26岁。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温含珍
  
  
  温含珍,原名正祥,清宣统二年(1910年)一月十五日生于上杭胜运里(今茶地乡茶地村)。靠父亲连州当店员收入,维持全家生活和供给他入学费用。父死后由母赖德金操持一家生活。
  民国13年(1924年),温在丰稔作新小学毕业,同年考入上杭县立中学。在校期间,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刊物,思想活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6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即任教于作新小学,公开讲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讲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并多方设法筹款创办平民学校,帮助贫苦农民子弟上学,利用讲课机会向工农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秘密农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8年6月,参加茶地农民武装暴动,茶地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乡苏维埃政府工作。8月,调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任秘书。次年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十二军三纵队政治部工作。5月中旬,随部队从上杭出发,辗转杭、永、汀一带活动。7月,随部队离开汀州经兴国向南昌逼进。8月1日,在南昌附近的万寿宫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大会。8月中旬,调红十二军政治委员办公厅任秘书。8月底,调红十二军特务连任政委,先后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后随军在赣西南、湘东担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款、扩大红军等工作,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赖荣传合作撰写了《老红十二军出发的经过》,记述红十二军的艰苦战斗历程,以教育干部、战士。闽粤赣军区成立后,调任该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并兼任军区所属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为红军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不久,又转战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等地,参加开辟新区,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的斗争。
  民国22年春,调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宁清归分区)任政委。次年5月,三分区改为闽赣省军区第一分区(宁化分区),仍任政委。不久,龙云腾司令员带领独立七团随红军正规部队外出作战,温主持分区工作,出色完成组建部队的任务。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率分区机关和部队突围到龙岩,转入游击战争。24年5月,分区改属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编为第一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后任副政委。
  民国25年春,率领部队和部分干部组成2个武装班,在上杭、龙岩、连城边境的岩下山、梅花十八洞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开辟新区。夏,调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10月,闽西南红军部队改编为抗日讨蒋军,罗忠毅为一纵队司令,温任政委并兼任龙岩中心县委书记,随邓子恢在龙岩一带坚持游击斗争。他曾总结该纵队三支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撰写了《红三支队的政治工作》(刊登在1936年11月7日第8期《红旗》上)。
  民国26年5月,温患肺病并严重恶化,病逝于龙岩铜钵后山,时年仅28岁。1955年2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 珍
  
  
  王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生于上杭太平里(今才溪乡溪南村)。9岁念私塾,14岁高小毕业,后因家贫辍学。民国16年(1927年)冬,在亲友帮助下,筹集一笔资金,在城关大街租一间小店做杂货买卖。
  民国18年6月15日,获悉才溪人民暴动成功的消息后,他连夜赶回家乡了解情况。回城后,上杭县政府当局以私通共产党的罪名洗劫其商店财物,并将其逮捕入狱,一关就是18天。后乘看守人员不备逃回才溪,报名参加赤卫队,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分浮财、开仓济贫和扩大红军等工作。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政府干部。
  民国19年5月,调上杭县苏维埃政府组织部工作。20年冬,代理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书记。在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任职期间,常工作到深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得同志们的好评。21年,调任中国共产党宁化县委书记。任职期间,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随时倾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在开辟宁化新区斗争中作出显著成绩。
  民国22年夏,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被调任中国共产党彭湃县委书记,在极度困难条件下顽强开展游击斗争,为开辟彭湃苏维埃地区作出了贡献。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地方工作。民国26年,调任永定县委书记。10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亲自与国民党政府当地驻军谈判,协商和平合作抗日问题。接着深入基层,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动员青壮年上前线抗日,宣传“二五”减租政策,以及募集抗日经费、慰劳抗日战士等方面工作均非常出色。正当他为抗日合作出力的时候,被叛徒出卖,遭当地驻军逮捕,在永定遇害,终年38岁。1953年12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薛先维
  
  
  薛先维,字永宁,上杭下都乡豪康村人,生年无考。在上杭县立中学毕业后,考入福建干部学校(后并入中央军政学校步科)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某部连长,随军参加北伐。民国24年(1935年),调国民党军十一师三十一旅六十二团第一营任少校营长。25年,毕业于中央军官高等教育步炮科。不久,由河南调庐山军委会任职,后在国民党北路剿中国人民解放军官训练团毕业,任十八军特务团第一营少校营长。26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爆发,随军至沪,先后参加吴淞、罗店、东林诸战役,指挥作战,奋勇杀敌,晋升中校团附。东林之役,与日本侵略军血战5日,曾撰写《东林寺杀敌记》,生动地记述当时官兵浴血抗战的经过。同年11月,在无锡查家桥力战阵亡。后国民党政府追封他为上校,并追认为烈士。
   罗化成
  
  
  罗化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十五日生于上杭南阳乡(1958年前属长汀县辖)罗屋村。父亲是中医师,精通医术。童年念完私塾,随父学医。18岁考入福州蚕业学校。民国4年(1915年)夏毕业,回长汀,执教于汀州蚕业专科学校。
  “五四”运动后,他常与十几位进步青年阅读《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逐步接受革命思想。不久,便于张赤男、杨成武等在省立第七中学(今长汀一中)教师黄亚光的支持下,共同发起成立长汀县学生联合会,创办《长汀日刊》,宣传革命道理。民国14年夏,在汀州蚕业专科学校任蚕业研究小组组长时,以研究蚕业为名,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观察社会,抨击反动统治阶级,寻找救国救民道路。
  民国15年12月上旬,在长汀成立国民党县党部时,他参加县党部工作。次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长汀国民党右派强行解散县工会、农会、学生联合会。罗化成、段奋夫、黄亚光等立即组织进步分子向农村转移,从事地下活动。9月9日,周恩来、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军抵达长汀城。起义军派共产党员周肃清帮助建立党组织,召集段奋夫、吴炳若、王仰颜等共产党员,成立中国共产党长汀县特别支部时,罗由李立三、周肃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同张赤男到南阳、宣城一带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先后在南阳赖茜坑和罗坊成立中国共产党支部,他兼任党支部书记。
  民国17年3月,党组织安排他任汀州公路局工程师,以合法身份进行秘密革命活动。4月间,以中医身份到上杭县才溪与中国共产党上杭党组织领导人蓝鸿翔取得联系,蓝以算命为掩护,一起深入才溪贫苦农民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引导农民组织秘密农会,同地主豪绅展开斗争,并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才溪支部。7月初,介绍刘忠、王奇才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才溪武装暴动,建立工农政权打下了思想、组织基础。
  民国18年2月,中国共产党长汀特别支部改为临时县委,他任县委委员。3月,红四军攻占长汀城,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长汀县委,仍任县委委员。根据县委指示,与张赤男到汀南的涂坊、宣城、南阳等地指导革命工作。不久成立中国共产党汀南区特委,他任特委书记。7月中旬,红四军一纵队到达南阳,他领导当地共产党组织在康屋背头大草坪召开群众大会,欢迎红四军,接着在南坑鞍山岗召开全区党员大会,部署武装暴动,收缴各乡村民团枪支,击毙反动民团头目黄霞余,击伤其弟黄志煌。次日,他指挥暴动队押着10多个土豪劣绅游街示众,并在圩头演讲,号召工农劳苦群众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各乡村农民纷纷起来举行武装暴动时,他又指导他们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在土匪头子曹发良乘机打家劫舍、扰乱民心时,他便主动派人与张赤男联系,张随即率领宣城区暴动武装队伍赶到南阳,配合当地赤卫队一举扑灭曹匪,收缴长枪20多支、短枪4支。尔后,又调集南阳、才溪、宣城赤卫队1000余人,在张屋埔歼灭民团黄月波部200多人,使汀南的南阳、宣城、涂坊与上杭的才溪等地赤色区域连成一片。7月下旬,出席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他在汀南地区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工农政权,扩大赤卫队武装,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开创汀、杭、连、武四县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后,闽西工农赤卫队改编为四纵队特务大队,化成任大队长。12月底,特务大队奉命改编为三十三大队,他任政委。
  民国19年8月,在与民团黄月波部作战中,化成腮部受伤,住院治疗,伤愈后,任红军后方医院(设在大洋坝)院长。21年秋,调汀州“福音医院”当医师。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此养病,得悉其妻被豪绅强迫改嫁、儿女被卖时,十分同情和关怀,便介绍身边的特别护理曾史英与其相识,不久结为夫妇。
  民国23年3月,调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兼武装动员部部长。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服从组织安排留在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省苏维埃机关和所属部队迁四都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攻击,部队被冲散,化成被捕,关押在瑞金监狱,幸未暴露身份。瑞金地方当局决定将罗化成、梁国斌等一批不明身份的人解回原籍。在押解途中,他们机智逃脱,经一番周折与汀州城区地下党区委书记毛钟鸣取得联系,党组织决定让他们经南昌、上海赴香港,通过邓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24年11月,他们到达香港找到邓芳,接上关系。26年8月,罗、梁被派回闽西南与张鼎丞、邓子恢一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0月间,回长汀、连城领导秘密武装组织。12月,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他任二支队军医处长。27年3月,二支队开赴苏南抗日前线,同年秋,在张鼎丞率领下,二支队进入苏南敌后。随后,第一、二支队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他任二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与战斗中,始终保持警惕。太平县山口镇新四军医院出现半年治死伤员50多名的医疗事故,化成深入调查,顺藤摸瓜,终于破获这起隐藏在军医处的国民党特务“蓝罗王”用日本毒针杀害伤员的案件,消除了隐患。
  民国28年秋,化成任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常亲临战场指挥战斗。一次在安徽省位圩一带宣传、动员群众抗日时,发现国民党军队退缩在黄土镇一带修碉筑堡、大肆烧杀掳枪,便亲自带兵侦察,指挥部队炸毁3个哨堡。同年11月中旬,他亲自带领部队扫除平湖边日军小队,推动了当涂、芜湖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由于长期处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化成积劳成疾,心脏病不时复发,民国29年2月27日,大雪纷飞,气候十分恶劣,在他带病与日、伪军作战时,心脏病突然发作,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6岁。1955年2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62年秋,上杭县人民委员会派其女儿罗阳志前往江苏溧阳县竹箦桥收殓烈士遗骨,迁葬于县北门革命烈士陵园。
   廖海涛
  
  
  廖海涛,清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生于上杭胜运里(今溪口乡大岭下村)。童年在邻乡白砂上学,早出晚归,从不间断。11岁时,父亲病故,家庭经济日见困难,母亲见其求知若渴,含辛茹苦供他读完小学。上中学时,因生活困难而辍学。除耕田外,还在纸寮当学徒,由于虚心肯学,不久便掌握了制作土纸的全部技术。
  民国18年(1929年)9月20日,红四军攻克上杭城。29日,在红军帮助下,他领导大岭下农民举行暴动,建立乡苏维埃政府,当选为乡苏维埃主席。不久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区、县党政领导职务。
  民国23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海涛任杭(上杭)、代(代英)县委书记及县军政委员领导职务,面对严峻形势,把被国民党军队打散的赤卫团和县、区、乡人员集拢起来以双髻山为根据地,同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民团展开殊死斗争。24年4月10日,在永定西溪赤寨召开的闽西南地区党、政、军领导人会议上,当选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随后返回双髻山继续坚持游击斗争。同年的一天深夜,他率领杭代县游击队奇袭大洋坝民团炮楼,缴获几十支枪、几担子弹,处决了反共民团头目。此事震惊了省垣,国民党便派省保安团长李佩琼抓海涛之母、妻和幼子作人质,借此逼他投降,当接到“劝降”书时,他当即挥笔写下:“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作为答复。李佩琼接信后恼羞成怒,竟丧心病狂地杀害其母,焚毁其住房,妻子惨死他乡,刚满周岁的幼子被抛入黄潭河活活淹死。在家毁人亡的痛苦面前,他毫不动摇,以更加坚强的意志坚持双髻山游击斗争。
  民国26年2月12日,国民党粤军一五七师在师长黄涛指挥下向双髻山进犯时,他与黄火星一起沉着领导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第七支队和四、五支队的200多人,与数倍于己的黄涛部激战。战斗打响之后,粤军遭到惨败,急速用卡车从龙岩派部增援,围攻双髻山,接连10余次向山头冲锋,山头驻地仍岿然不动,一直坚持到傍晚,而进犯粤军仍向山顶围拢。他见此情势,便亲自扛起1挺轻机枪,带着2名战士,绕到粤军侧背,以树木、山石作掩蔽,不断转移位置向进犯粤军猛烈扫射。在此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粤军不得不丢下100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仓皇撤退。不久,粤军被迫同意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民国27年1月,在闽西南红军游击队集中到龙岩白土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时,海涛被任命为二支队四团政治部主任,于3月间随部队开赴皖南。入夏,升任四团政委。7月,二支队挺进到日军占领的苏南敌后与陈毅率领的一支队汇合,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一年以后,海涛升任二支队副司令员。
  民国29年5月间,日军南甫旅团冈本联队从南京开到常熟镇驻扎,企图建立据点。为粉碎日军阴谋,他率领二支队司令部和特务连进驻与日军相距不远的戴家边。一天清晨,一队日军从常熟镇出来,向赤山顶一座破庙开炮,以试探新四军虚实。听到炮声,他立即带领参谋登上赤山西北的山坡观察,发现100多名日军正沿赤山方向移动,即下令阻击,以强大的火力压住日军。日军见赤山新四军有准备,便溜到窦家边拱桥底下,企图负隅顽抗,又遭到新四军的追击。这次战斗,击伤并俘获2名桥下日军,其余日军全部被歼灭,缴获炮1门和枪数十支。一天下午,他率领部队在溧水附近的周家棚子活动时,被一路日军跟踪,发现此情况,即命令部队转入茂密森林与之周旋激战,消灭日军骑兵40多人,余下的不得不退出森林。天黑,日军又发起总攻,海涛率部以夜幕为掩护,从其火力薄弱的空隙,带领部队分两路冲出重围,胜利地与兄弟部队在郑村汇合。战斗结束后,二支队受到陈毅、粟裕电令嘉奖。7月,在陈毅、粟裕率领主力部队挺进苏中、苏北建立苏北指挥部后,他任江南指挥部政委,与指挥罗忠毅共同挑起坚持茅山地区抗日斗争的重任。30年1月下旬到2月底,在日伪军出动1万多人进犯茅山根据地时,奉命撤离茅山,转到太(湖)、滆(湖)地区活动。3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和江南人民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海涛任六师十六旅政委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席,罗忠毅任旅长。5月间,与罗忠毅奉命恢复茅山根据地,率领四十六团、四十七团与日伪顽强血战数十次,终于恢复和巩固了茅山根据地。同年11月28日,在溧阳县塘马村召集苏南根据地各县党政负责干部会议,日伪军3000多人马突然袭击塘马村。时值寒冬,浓雾笼罩,尽管能见度极低,海涛在查哨时,仍从望远镜里发现日军骑兵这一动向。不巧,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均在别处执行任务,只剩下直属连队,加上地方武装仅1000人枪,不及日伪兵力的三分之一。在处境险恶的情况下,他当机立断,沉着指挥,命令旅侦察连等直属部队,抢占村前、村侧有利地形,进行阻击;命令参谋长兼四十八团团长王胜带领四十八团为撤退人员开路;命令旅组织科长王直率领地方干部迅速转移。他与罗忠毅一起指挥旅直属部队阻击进犯的日伪军,掩护地方干部和机关人员撤退,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下午,重机枪手中弹阵亡,海涛立即接过烈士的机枪,对准日伪军猛烈扫射。日伪军遭到阻击,便集中所有火力,向重机枪阵地轰击,廖海涛与罗忠毅相继中弹,英勇牺牲,海涛时年31岁。1954年10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全福
  
  
  张全福,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于上杭胜运里(今溪口乡双华村)。
  民国18年(1929年)5月,参加村农民暴动。同月29日,东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在此期间,因工作出色,斗争性强,被选为第十一乡代表。次年春夏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乡团支部书记,参加乡苏维埃政府工作。20年4月初,上杭、武平合并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任县苏维埃政府交通员,不久任县团委书记。次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半年被选送到瑞金列宁学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红军某部九团任连长。在历次战斗中,作战机智勇敢,曾两次腹部受伤,坚持不下火线。
  民国23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组织上决定让他留下从事地下斗争。27年1月,在闽西南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时,他仍留地方任韩江纵队第九支队政治委员,坚持游击战争。在闽粤边的平和县长乐村宣传、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还率领群众营救出关在平和县监狱的100多名革命群众。他经常深入群众,甚至做当地保长、乡长的思想工作,使之倾向革命。此举使国民党地方当局大为震惊,先是用高官厚禄诱捕,接着又以1000元光洋悬赏通缉。由于群众的保护,当局阴谋均未能得逞。后来,上杭民团头子将其妻及幼子逮捕,押送到漳平监狱施行种种折磨,幼子不幸死于狱中。经此打击,张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投入革命斗争。
  民国29年,经与闽南特委取得联系,平和共产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成立中国共产党长乐区委员会,张任区委书记。次年夏,中国共产党华南局决定选择长乐村建立电台,接受任务后,他迅速投入电台组建工作,并全力确保电台正常运转和机关的安全。因叛徒告密,遭国民党军队袭击,他沉着指挥,组织游击队加强警戒,并亲自率领游击队掩护电台撤出,保证电台安全转移。
  民国32年,根据上级党委指示,他把一部分游击队分成若干生产单位,到深山老林垦荒种地,饲养猪、牛;把另一部分组成武装宣传队,秘密深入白区领导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还在乐北结科楼创办兵工厂,以解决弹药奇缺的困难。次年5月,先后率领游击队围攻维新乡公所,夜袭驻平和县长乐乡保安团,缴获一批枪支弹药,以充实部队装备,增强部队战斗力。34年4月,任闽粤赣中心县委委员。次年农历正月,配合王涛支队攻克大埔高陂银行。同年,赴香港进入共产党创办的学校学习,回来后,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饶(平)、(平)和、(大)埔、丰(顺)中心县委书记。
  民国36年12月,任中国共产党梅埔地委书记。37年6月,调任中国共产党粤东地委书记,领导粤东人民坚持游击战争。10月,在广东大埔县岩上乡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牺牲,终年40岁。1954年10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丘 复
  
  
  丘复,字果园,号荷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廿四日生于上杭胜运里(今蓝溪镇曹田村)。6岁启蒙,19岁列郡庠,24岁赴省乡试,中第六十三名举人。25岁、31岁先后赴京、豫参加会试,均未中选,前游大邑名川,博览名胜,结交名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后获识丘逢甲(沧海),言谈契,常以诗唱和,交谊特深。废科举后,与逢甲竭力创办新学,以提倡新文化教育为己任,欲以补救清末政治之弊端。三十二年元月,在逢甲倡导下,于杭城丘氏总祠创办县第一所传习所(民立师范),自任监督。同年秋,在曹田东溪别业创办立本学堂,任堂长。辛亥革命前夕,加入由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旭)等创办的南社,借吟诗唱酬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他在民国元年(1912年)所作《哭宗纯初》诗中云:“誓将政党造共和”。同年,福建省临时议会成立,被选为临时议员,竭力主张将琴冈小学升格为县立中学,还提议裁省城冗校,将款拨给县立中学,并派人回县筹办。上杭县立中学建立后,因经费支绌,丘复亲临潮州募捐,建议将纸捐余款购店产,将岁租拨充学校经费。次年,省议会正式成立,被选为正式议员。5年,被省议会选为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13年,补为参议院正式议员,后因军阀内讧未往赴任。14年,受聘为广东省嘉应(今梅州地区)大学教授,编有《中华文学史——文学源流初步》一册。20年在汕头任聿怀中学教职半年。是年曾作《闻友人谈县中琐事七迭韵戏成两律》。24年,旅潮州商人耽心汀龙旅馆被军队占用,与之商议在汀龙旅馆创办汀龙小学。30年,联合蓝溪、丰稔、太拔、大地4乡,在蓝溪安仁寺故址创办私立明强中学,被推选为校董会董事长兼校长。逾年,以事繁辞校长职。32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其七十诞辰,明强中学师生建“荷寿亭”以资纪念,他将亲朋祝寿赠金概作“明强中学奖金”。36年,因水灾,校舍被冲毁,又函、电旅外殷商、海外侨胞捐资修建校舍。37年,以年老体弱,力辞董事长职,但仍被推为名誉董事长。
  丘复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念庐诗稿》7册、《念庐联话》1卷、《念庐诗话》5卷、《念庐文存》5册。整理的古籍有《后汉书注校补》6册、32卷,还有《愿丰楼杂记》5册、10卷。辑有《杭川新风雅集》8册、30卷及《古蛟诗选》。另校刊刘坊《天潮阁集》、李鲁《烬余集》、宁化李世熊《史感》、《物感》、永定熊素园《熊素园文钞》、陈白香《莲山堂集》、刘幼苏《砥斋文存》、赖仙竹《庸瘦日记精华》5卷和李和甫《丹崖集》等,编有《南明史料》1卷、《长汀县志》35卷、《上杭县志》36卷、《武平县志》31卷、《杭川别乘》上、下卷和《南武赘谭》、《蓝溪故实》等志乘,为整理和保存地方文史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9月28日,病逝于曹田故居,享年77岁。
   林汉强
  
  
  林汉强,又名罗星,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上杭湖洋乡太平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民国13年(1924年)夏,毕业于私立新民学校(今为濑溪小学)。16年县立初中毕业后,在漳州就读高中。18年入省行政人员甲种养成所学习。
  民国20年,参加国民党军,在张贞四十九师任排长。继而,在县监狱所任管理员、省保安团独立营任连指导员。24~38年,先后任官庄区公所代理区长,武平、上杭县督练员兼国民兵团后备中队长,龙文、官庄、信和及武平县象洞等乡乡长。期间,抓丁勒索,抓到有“嫌疑”的人,即先施酷刑,不招便枪决处死,人们暗中称他“老虎”。但在信和任乡长期间,敢于惩治拦路抢劫或打家劫舍的土匪,人们亦有好评。
  民国38年5月,林参加傅柏翠领导的闽西起义,担任行动委员会信和乡支委会主任。解放后任信和区副区长。1950年1月,因违抗命令被免职。旋即叛变投敌,受武平县匪首钟勇策动和支持,潜回信和等地网罗土匪、特务和流氓,组成一支盘踞上杭西路的武装土匪队伍。为颠覆人民政权,多处散发反动传单,杀害上登、水埔等村的村长、民兵队长,抢夺民兵枪枝弹药,匪首钟勇即任命他为“上杭县长”。同年8月22日晚,他率领100多名武装匪徒攻打信和区政府,遭区中队战士英勇反击,久攻不下,气急败坏地指使匪徒烧毁学校、抢劫粮库后败逃。因林汉强积极反共反人民,得到“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边区总司令”唐宗的赏识,同年9月7日,被“委任”为“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边区第十三纵队第一支队附”,林受命后,用“密令”形式,向工商界及农村富裕户大肆派款。还派专人传令“中国人民反共救国军庐丰支队”、“中国人民反共救国军政治部”、“中国人民自由军上杭别动队”等匪首,于同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率部攻打县城,并扬言“回城过中秋佳节”,“庆贺县政府恢复”。
  正当林汉强自以为得计之时,隐藏城内的武装特务被公安机关侦破,林收买的“内线”人物黄某某等又被公安机关逮捕归案,使攻城计划彻底破灭。县人民政府集中县大队、公安队和民兵1000余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五九团配合下,向林汉强一伙盘踞之巢穴——北山□发起全面围剿,经过几次攻击,大部分土匪被歼,林汉强化装潜逃,行至上登时,被民兵生擒。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有关规定,经司法机关审理,并报省核准判处林汉强死刑,于1951年1月1日执行枪决。
   雷述三
  
  
  雷述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上杭太拔乡崇厦村人。私立稔田中学毕业。民国期间,先后任保队副、民团队长、县田粮处稽征员、区仓管员。
  民国21~36年(1932~1947年),雷先后抓杀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及工农通讯社干部雷集善、傅吉仪等5人。烈属陈妹子被抓后,被他用残酷手段折磨致死,60多岁的丘某被抓去活埋。同时大肆迫害红军、地方干部、革命烈士家属,凡受其迫害的每户都被他勒索去百元以上银洋。
  雷还肆意敲诈勒索普通群众,他以“通匪”、“济匪”的罪名,或以抓丁手段,勒索12户农民的银洋418元、耕牛4头、稻谷200斗,以及生猪、家具等财物。民国28年,雷路过下都南蛇渡,因勒索玉成商店老板银洋100元未成,竟将老板勒死于沙滩上。雷成赞只一个独子,雷述三硬要抓其去当兵,成赞只好以每斗八升的利息向他借谷60斗请人代替。成赞为还这笔债,不得已变卖田地。寡妇龚带连因无法交缴雷的勒索款,不但独子被强夺去卖掉,连家里的一头猪也被抢去抵额。29年,雷任民团队长时,将枪枝弹药借给雷某某等人进行拦路抢劫,他则坐地分赃。雷不但强娶他人之妻,还先后奸淫妇女25名,群众称他是“杀人魔王”、“吸血鬼”和禽兽不如的“色狼”。
  解放初,雷假装积极,混入民兵组织,并窃据队长职务。1951年土改时广大群众向人民政府检举他的罪行,公安机关查证核实后,以恶霸罪将雷述三逮捕。1951年3月,经上杭人民法庭第五分庭审理,依法判处雷述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执行枪决。
   黄定基
  
  
  黄定基,又名定成,曾用化名贾定基,民国2年(1913年)4月15日生于上杭南阳乡(1958年前属长汀县辖)南阳村。10岁时其父病逝,他靠做篾工维持生活。
  民国18年7月,红四军一纵队到达南阳,发动农民暴动,建立乡苏维埃政权,他即参加赤卫队和共青团,25日报名参加红军。
  民国19年10月第一次反“围剿”时,调红十二军三十六师当战士。接着,参加赣南龙岗战役,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班长、排长。次年2月,调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一期)学习。一年后,以全优成绩结业。21年2月,调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一团任连长。次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5月,奉命调少共国际师任连长,后曾参加黎川团村战斗、石城大脑寨战斗和石城保卫战,每次战斗,均能带领全连以极小的代价杀伤大量敌军,荣获红军“特级杀敌英雄”称号,并获作战奖章一枚。23年10月,随少共国际师参加长征。次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师三团连长。3月,奉命任三团某营营长(代理),随军到达陕北。
  民国25年2月,随红一师参加渡河东征战役。5月下旬返回陕北后,调保安县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二连学习。次年1月,“红大”三科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从延安迁甘肃庆阳县。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留校工作,调教导二团五连任学员排长。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教导师学员于8月初提前结业,排以上干部组成干部队,归红军总部直接领导,待命随总部开赴前线。9月,黄定基奉命化名为“贾定基”,由八路军总部秘密派到当时由共产党领导,但属阎锡山军队编制的山西抗日决死三总队工作。11月中旬,被派到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随营军政干部学校第三分校三中队,任中队长兼军事教官。在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山西青年决死三纵游击十团二营五连连长、二营营长、新编二团一营营长、决死三纵九团团长等职,参加过袭击日伪占领区的游击战、“百团大战”、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战斗、反日伪军的“扫荡”战,以及武乡蟠龙战役和青浮战役。
  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八纵二十三旅旅长、太岳军区八纵二十三旅旅长、四纵十二旅旅长、太行军区独立旅旅长。36年8月,转任太岳军区八纵二十三旅旅长。在此期间,曾率部参加上党战役、平汉线战股、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特别是临汾战役中,二十三旅获得“光荣的临汾旅”的称号。37年1月31日,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组成临汾前线指挥所。临汾地势险要,形如卧牛,易守难攻,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阎锡山死守该城,构筑明堡暗碉,层层设防,并派梁培璜总指挥率精锐部队2.5万余人固守。2月22日,定基奉命率二十三旅开赴冀城,参加临汾战役。3月31日,徐向前在临汾战役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会上部署作战计划时,把主攻临汾的任务交给二十三旅,他接受任务后即回驻地,与政委萧新春等研究,决定“用挖坑道,装炸药爆破,然后发起总攻”的战术,4月上旬,亲自率部先将临汾外围阵地扫清,接着又奋战23天,至5月15日,把一、二号两条主坑道挖至临汾城下,并安装足够炸药。5月17日晚7时,徐向前下令:“起爆!”在一声巨响后,一、二号坑道各炸开30多米宽的大缺口,三颗红色信号弹升空后,黄即指挥两个主力团的突击营立即从缺口冲入城内,后续部队随即冲进,与阎军展开激战,18日凌晨2时,攻下临汾“镇守使衙门”——阎军梁培璜指挥部,临汾战役取得全胜,共歼阎军2.5万余人。其中二十三旅歼阎军5700余人,缴获各种大炮205门,各种机枪338挺,长、短枪3034支,汽车21辆,骡马542匹,弹药10.9万余发。在6月4日的庆功大会上,新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徐向前代表第一兵团,宣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批准授予黄定基指挥的二十三旅的“临汾旅”的决定,并授予旅长黄定基和政委萧新春“光荣的临汾旅”的横幅锦旗。
  民国38年2月部队整编时,定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军一七九师师长。4月攻克太原后,正当奉命率部进军大西北时,因积劳成疾,肝病复发,被护送至北平治疗。10月1日,以全军战斗英雄和“光荣的临汾旅”指战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同月中旬,病末痊愈即向中央军委请求回部队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战役,经批准离京赴西安。12月20日,定基率一七九师进军川西北地区。30日,十八兵团在成都举行入城仪式。次日,奉兵团命令任川北军区南充军分区司令员、党委书记,后任川北军区副司令员。任职期间,积极领导剿匪工作。1951年夏,旧病复发,住院治疗。7月,病情恶化,转到重庆西南军区总医院抢救无效,于9月21日病逝,终年39岁。1980年9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谢美炉
  
  
  谢美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上杭庐丰乡黄坊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县城读书,不久便加入一贯道,随父以传道为业。父死后,继任大乘教坛主。当时境内各种会道门相继成立,谢为发展个人势力,经与同善社善长何登高勾通,将一贯道与同善社合并,谢任副善长。
  谢因热心传道,且善于拉拢势力,同善社很快就被他所控制。至民国31年(1942年),道徒发展近千人,在城关设有总坛,临城、庐丰、湖洋、中都等乡镇设有19处分坛、5个事务所,同善社成为县境道徒最多、分布面最广的一种会道门。36年被提为善长。翌年,又升为“四层恩职”。在前往福州于山“领恩”和参加“秋报”会议期间,接受国民党特务“应变”使命。回上杭后,先后在庐丰、中都以及连台山等地策动群众迎神建醮,从中召开道徒会议,大造反革命舆论。在他煽动下,一些道徒对共产党产生了害怕心理。
  1950年4月,谢前往福州参加“收园”会议,被授予“六层引恩”。特务机关委任他为“神州保民救国军福建军区闽西总管处长”,接受组织道徒进行反革命暴动、颠覆县人民政权的任务。同年6月,返回龙岩,即与特务倪某某两人前往曹溪事务所,召开“三层”以上骨干分子秘密会议,策划“暴动”。会后又绕道永定坎市,指令道首卢某等人加紧准备“暴动”工作,要道徒廖某等人定制大刀、长矛凶器。回上杭后,一方面暗中勾结“中国人民反共救国军闽粤赣边区纵队处长”蓝某,扩大反革命武装力量;一方面指使会道门上层骨干分子赖某监制符衣、符帽和法旗。接着,在庐丰召开骨干分子会议,成立“神州保民救国军上杭县大队”,并主持制订了以反对共产党、颠覆人民政权为宗旨的“八大纲领、六项纪律”,把分布各乡镇的道徒,分别编入东西南北中五路纵队,统称“神州保民军闽西义勇军”,各纵队都任命有负责人,组织道徒分别赶制干粮袋、草鞋、旗号和斗笠等军用品。同年8月,又在城南长坝村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五路军集结地点和攻破县城后如何抢夺枪枝弹药、洗劫百货公司及杀害干部等一系列反革命计划。
  正当谢美炉紧锣密鼓准备反革命暴动时,县人民政府已开展全面剿匪镇反工作,公安机关亦加紧对匪特和反动会道门进行侦查。他慑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威力,转入暗中活动。1953年,被公安机关捕获归案。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八条规定,判处谢美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呈省核准,于1953年4月5日执行枪决。
   雷 瀚
  
  
  雷瀚,字升浩,上杭太平里(今才溪乡雷屋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幼年随父在杭城美华中学就读。民国8年(1919年),考取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在法国里昂读两年中学后即考入里尔大学工科。14年被授予土木工程师后,又被保送到巴黎大学学习高等电学。一年后,回到里尔大学专门从事赫芝波研究。16年冬,回国未被录用,便搁下专长到大学去教数学和物理。17年夏,曾一度被任命为南京工务局工程师,曾设计南京市无轨电车及其实施方案上报,很久得不到批复,即到中国公学任教授,终生从事物理学、数学的教授和研究工作。20~38年先后在武汉大学、光华大学、广西大学、安徽大学讲授高等数理课程,担任过系主任及安徽大学理学院院长等职务。38年夏,在上海治疗肠胃养病期间,愉快地接受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聘),于10月带病前往北师大任教授。
  在北京工作期间,每年“五一”节和国庆节,虽身体瘦弱,但还坚持参加庆祝游行。1951年国庆节,曾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表达对毛泽东主席、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热爱心情,表示其为人民的科学教育事业竭尽忠忱的决心,很快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复信。1952年夏,在北师大受《光明日报》记者丘琳采访,丘曾发表题为《访荣获毛主席亲笔复信的雷瀚教授——毛主席对雷瀚教授的关怀,就是对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怀》的文章,详尽地介绍雷瀚教授在旧社会的遭遇和建国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学识和才能得到重用和发挥的事实。
  在北师大执教期间,每学年安排课程时,丘总是尊重系主任的分配,毫不推辞,讲授的课程每年都可能有变动,每周常授课12节,还得编写三门讲义,从未叫苦叫累。1953年,指导学生在附中实习时,从备课、预讲以至听课、评议,每一环节都予以热情指导,尽管疾病缠身,但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指导实习结束后,还向校方提出很有见解的《师大应如何面向中学》的建议,对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起了推动作用。同年暑期,还编写物理系的理论电学和数学系的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的新教材,虽肠胃旧疾突然复发,却不肯住院,坚持门诊,边治病边编写,后实在坚持不下,才于10月初住进医院。因患恶性肠癌经抢救无效,于12月逝世,终年51岁。
   丘 沺
  
  
  丘沺,号百穷,艺名花草主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因双亲早逝,家境清贫,无力购买画笔,常以青麻当笔,方桌当纸,清水作墨,习而不辍。闲暇常细心观察深邃莫测的天际和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禽兽,对景写生,务求神似,终于悟得绘画法度。十三四岁在上杭城内就小有名气。18岁县立中学毕业后,曾在上杭、梅县、汕头、五华等地中学任美术教员,一边任教,一边悉心探索国画理论,为闽粤两地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工作者。
  民国26年(1937年),经徐悲鸿赞助在杭州举办个人画展,徐十分推崇其画,曾亲为其画展题词“笔精墨妙,技法超群”。丘沺长期致力于新罗山人画派的研究,擅长花鸟、山水画,尤以彩墨山水见长。作品构图新巧,富于变化,自辟蹊径,独具工力。同时,还认真钻研西洋画的艺术特点,使之有机融合于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中西合璧的风格,深受海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其作品在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国珍藏不少。
  在从事国画艺术创作的30多年中,丘沺曾先后遍游闽、浙、粤及港、澳、东南亚等地,结交徐悲鸿、高剑父、高振之、孙裴谷及罗丹、虞愚、卢湘帆等书画名家。其作品属沪派和岭南派,其绘画作品,不管是工细严整、微如毫发的工笔画,还是超脱酣放的写意画,均深受人们的赞赏。40年代,画艺已臻娴熟,花鸟画别具特色,画意挥洒,不拘成法,往往寥寥几笔就能把花鸟、虫鱼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其作品在闽粤和东南亚华侨中享有颇高声誉。
  解放后,由于疾病缠身,很少作画。于1954年病逝于家中,终年55岁。
   钟妹子
  
  
  钟妹子,女,原名熙懿,艺名钟妹子,清光绪三年(1877年)生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新生巷)。从小随父以做豆腐为生。13岁被卖给永定县汉剧班主为养女,从此开始其艺术生涯,专门学演汉剧。由于学习专一,天资聪慧,刻苦练艺,又能虚心求教,练下扎实的基本功,尤以噪音清亮、圆润、柔软、优美动听,而蜚声闽粤汉剧艺术界,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擅演旦角,扮演悲剧角色,其表演技巧颇有独到之处,是闽西汉剧界出名的女演员。经常于广东的潮州、汕头、梅县、蕉岭和闽西的龙岩、上杭、武平、永定等县市巡回演出,还出国到新加坡等地献演,深受观众欢迎。
  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搭班于曾丙连的“龙汀汉剧社”,随剧社回杭演出17天。先后演有传统剧目《百里奚认妻》、《铁弓缘》等,博得好评。36年,她邀集汉剧演员玉兰妹、丘赛花、雪梅、黄仪等人搭班,参加上杭的“青年剧社”演出《揭阳案》、《孟丽君》等剧目,场场爆满。此后,一直在粤东一带演出。在汉剧传统剧目《百里奚认妻》中扮演杜氏,演得活灵活现,曾录音灌成唱片,传遍闽西、粤东客家地区及东南亚各地。
  解放后,参加梅县文光汉剧团,后受聘担任广东省汉剧院教师,给艺徒传授技艺,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广东汉剧院副院长梁素珍曾跟其学艺,梅县有名汉剧演员张丽平、龚秀珍等,均系其得意门徒。
  1956年,因患病久治无效,于梅县逝世,享年80岁。
   袁国钦
  
  
  袁国钦,又名葛君,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于上杭白砂里(今白砂乡)。家贫,靠父母及叔父佃耕为生。6岁入小学,13岁毕业,考入上杭县立中学。民国14年(1925年),以优等成绩毕业,即在白砂小学任教。后因反对当地豪绅地主压迫贫苦农民,遭到攻击,愤然出走,时年仅19岁。在闽南结识秦望山,由其介绍到国民党晋江宣传养成所工作。16年由秦望山、黄哲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又在泉(州)、永(春)民团编练处及国民党厦门市总工会工作。
  民国17年11月,被派至国民党上杭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任委员。次年5月红军攻克上杭后,又被派往晋江,至22年秋,先后任国民党晋江、金门县党部干事、委员。同年冬,靠朋友资助,东渡日本,在东京学习农村经济。由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曾写了几篇揭露日本农村经济贫困的通讯,引起日本当局的注意。24年被日本政府拘禁一个月,出狱后毅然回国到北平。同年8月,得到同学刘达人推荐,在东北大学《外交大辞典》编辑部任编辑。次年12月书成,便南下返闽,由作家巴金向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顾问沈仲九推荐而出任省县政人员训练所、农民教育师资训练所教员、教导主任等职。27年夏,出任在南平的战时民众教育训练所教导主任。8月,调往三元(今三明市)任县政人员训练所合作系主任,讲授《农村社会学》、《合作社会事业》、《经济地理》等课。28年,日军南侵,福州告急,福建省政府迁永安。同年8月,由三元往永安,任省民政厅科长职,掌管乡镇保甲事务。次年12月,出任长乐县长,因与国民党闽浙监察使兼国民党福建省执行委员会主委陈肇英意见相左遭免职。30年4月,至永安被调任省教育厅科长,负责师范教育与小学教育。不久刘建绪接任省政府主席,袁得刘的顾问程星龄的赏识,出任邵武县长。主政三年后,辞职获准改任省府参议。34年11月,出任国民政府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科长。次年1月,出任台南县长兼嘉南大圳水利委员会主委。37年秋,经陈仪引荐给福建省政府主席李良荣,出任省民政厅长。任职期间,袁对龙岩专员李汉冲策划闽西武装起义曾有过密契,所以在后任省主席朱绍良发现李汉冲“反叛”迹象时,敢于从中斡旋,使闽西武装起义得以顺利进行。次年8月,人民解放军进迫福州时,他不愿再追随国民党而留榕未走,并通过民革刘侠任介绍,与民盟地下工作者刘通、民革地下工作者丁超五等联络,并通过闽中游击支队与福州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接洽,表示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为人民做一番事业。同月17日,福州解放,便主动召集属员将省府民政厅财产、档案造册移交人民政府接管。1949年10月,被任命为福建省台湾工作委员会组长、科长职。1952年6月,还被邀出席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年,参加农工民主党,任省宣传处长。1955年参加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被选为副秘书长。任职期间,一直忘我工作,直至1957年发现患鼻咽癌,医生劝其往沪就医时,他仍坚持工作不愿前往,中国共产党省委统战部不得不下令送他到上海就医,经动手术病稍愈即回榕,又投入紧张工作。是年国庆节后,旧病复发,经住院治疗无效,于1958年1月19日逝于福州医院,终年51岁。其骨灰安放于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
   温梓祥
  
  
  温梓祥,民国元年(1912年)生,上杭茶地乡沂溪村人。早年毕业于漳州省立第八中学师范科,在乡内先后任小学教员、校长和乡长。
  民国27年5月,日寇攻占厦门,漳泉沿海地区局势动荡,他以私人交情,促成晋江私立民生农校于次年春迁至茶地。29年秋,民生农校在茶境乡(当时茶地、泮境合并为一个行政乡)和近邻各乡招收高小毕业生50名入学。30年夏,晋江来杭学生都已毕业离校,为使本县招收的学生继续学习,温倡议接续下去,创办自己的学校,成立董事会,自任董事长,邀请县内知名人士为董事,定校名为“私立力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发动乡民将公尝会季的田业捐献为校产,报准立案,成为当时县内第二所中等学校。
  温在茶境乡长任内,以农校教师为智囊,成立乡建设委员会,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兴革事项有:减轻佃农的地租负担,实行三、五七减租;开发泮境的优质瓷土,创办瓷厂,生产多种品种、规格的瓷产品;利用山区的毛竹资源,在白石笏设立造纸厂,生产毛边纸和玉扣纸;引进早熟高产的水稻,在农校实习农场试种,为良种推广做出示范;安排农校学生并发动乡民垦山,大面积种植油茶;设立乡卫生所,便利乡民就医;在县城投资买下私人开设的“复兴书店”,经营印刷业务,增进乡财收入。尔后,主持制订《三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推行建设事业,预期从34年起的三年内,完成19项工作目标。主要项目有:实行耕者有其田;推行各种合作事业的新经济组织;宽筹教育基金,村村有学校,人人受教育;举办工作竞赛,提高行政效率,改善生活条件,倡建新式住宅,讲卫生、讲科学等等。
  为了鼓动人心,形成浓厚的建设气氛,他亲自拟定不少寓意深刻的标语,用特大字型写在乡内各处的显眼墙壁上。农校的墙上写有“生活一天,力行一天。”“力向农村去,行从大道来。”乡内公众场所写得最多的墙标是:“建设农村,造福民众!”他写的诗《伟大的手》,经谱曲为力行校歌,其中“它有力量,它要奋斗,要把世界一切强暴铲除,要把世界一切弱小者扶救”几句,反映了他的追求和抱负。
  温在茶境乡兴起的建设新农村热潮,引起当时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极大关注。民国34年夏,研究所派出由章振乾教授率领的“农村经济调查团”,前来茶地进行考察,并在当年的《社会科学》(季刊)和研究所的《研究汇报》上发表了调查报告。
  温以其机智果敢见称于人。该乡翁家陂人李瑶,曾任地方武装钟绍葵部的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钟部奉命改编,开赴抗日前线,李瑶脱离军伍,遁隐乡里,聚赌吸毒,勾引流氓兵痞,抢劫分赃。民国31年春,温奉命缉拿李瑶。他亲临李家,佯为拜访,备受酒肉款待,道谢告辞时,主人还送行一程,这时他出示“手令”,李在惊慌中企图逃跑,他即拔枪将李击毙。由茶地到县城有30公里,途中要翻山越谷,几处路段常有强盗出没。一次他由县城回乡,途经泮境适安亭,遇上土匪将他和其他过往行人堵截亭内。他手拿雨伞,在伞内紧握手枪,不露异样神色,趁匪徒忙于搜枪财物,募然扬起伞把,从伞筒里射出子弹,将一持枪匪徒击毙,其余两名匪徒死命逃跑,他的机智、沉勇,一时传为奇谈。
  民国35年,温当选省参议员,扩大了活动天地。后因全国形势发生变化,人民解放军由局部反攻转为战略进攻,温的乡长之职被撤,从而使他认识到必须弃暗投明,才是唯一出路,于是在38年5月与闽西地区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一起发动武装起义,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起义后任闽西义勇军行动委员会上杭县分会主任,行使县长职权。秋后奉命去省,旋往广州,参加南方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及土改、“五反”工作。1953年4月调汉口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研究室任职。1955年3月因追究历史问题,受到逮捕关押。1961年1月在龙岩监狱病故,卒年50岁。1980年9月中国共产党龙岩地委落实党对起义人员的政策,下文指出:“1955年3月追究其历史问题,将其拘捕、关押是错误的,应予纠正,恢复其政治名誉。”
   丘洪辉
  
  
  丘洪辉,又名怀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上杭太平里(今旧县乡尧埔村)。幼年因家贫未能上学,刚满7岁便帮人牧牛、砍柴,15岁在纸寮当学徒,一年出师后,以造纸为业。
  民国17年(1928年)秋,参加革命活动。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旧县农民武装暴动时,在铁场领导农民打土豪、分谷子。铁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时,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19年5月,参加红军,任赤卫团排长。次年调红军某警卫营任副排长。23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因患病留在铁场隐蔽,任中国共产党秘密党支部书记,进行地下活动。次年一二月间,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辉元率游击队到达岩下山,组成新汀杭游击队(即第七支队),他获悉此消息后,即与之联系,经常亲自化装入城采购物资,想方设法完成游击队交给的供应粮食、药品和日常用品的任务。
  民国25年4月,铁场乡的江秉清向联保主任告密。他获悉这一情报后即带领江书良、江良远等人到岩下山参加第七支队。8月,叛徒林春生带领民团包围铁场,抓走党员干部江德新、阙金凤,并抓去洪辉母、妻和儿子,作为人质诱降,遭坚决拒绝。民团头子杀害其母并以强迫其妻改嫁相胁迫,他毫不动摇地表示:“血债要用血来还,决心革命到底!”8月的一天晚上,他带领1个排星夜奇袭草鞋岭粤军黄涛部队哨所,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4枝,拔除了粤军排哨。不久,黄部把魔爪伸进岩下山的几个基点村,并在白玉塅驻兵包围,封锁游击队,还利用叛徒作向导,带领民团窜入岩下山包围七支队驻地。县苏维埃主席钟辉元、副主席涂光雄在战斗中牺牲。七支队迅速转移到双髻山与廖海涛部汇合,洪辉被任命为县苏维埃政府看守所所长。任职期间,常随部队出发,参加过多次战斗。
  民国26年9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派出代表与国民党政府龙岩督察专员公署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停战协定。在七支队奉命到大禾坑集中成立抗日义勇军时,洪辉被任命为第三团三连三班班长,开往龙岩白砂,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次年3月,二支队在龙岩东肖誓师出发,同年冬,到达江苏小登场村。此后,他历任排长、侦察连副指导员、管理排排长等职。30年1月5日,新四军遭国民党军袭击,在反击中被冲散,经辗转流徙,最后到达无为县汤家口高沟村找到部队,洪仍任管理排排长,后任团部军需、含和支队卫生所一分所军需副官、二师二十一旅兵工厂军械股股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洪辉仍任军械股股长。民国37年,随军到达山东,调任东海荣军大队附兼一排指导员。在“三查三整”学习后,参加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战役结束,他把荣军带回华中江苏大丹军区,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民国38年9月,组织批准他回福建龙岩地区安排工作。1950年2月,任中国共产党旧县区委书记。在开展剿匪反霸斗争中,不顾年老多病,亲自率领武装追捕匪特。12月26日晚,洪率队趁着寒冷天黑,爬山越岭,直扑新坊,胜利完成围捕李汉光等13名匪特、恶霸的任务。1953年5月,旧县区遭洪水灾害,8月又遇旱灾。他认真贯彻上级指示,深入灾区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并亲临旱情严重的玉女乡察看灾情,寻找水源,带领群众挖水塘5口、戽水抗旱,取得抗旱救灾的胜利。11月,任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委员兼旧县区委书记。次年8月,被选为上杭县人民法院院长。1955年,任上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9年“反右倾”中,遭受错误的审查批判。1962年7月经甄别,恢复名誉。1965年12月,因病逝世,享年69岁,遗体安葬县烈士陵园。1981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林志光
  
  
  林志光,字荣祺,早年用名林超,上杭湖洋乡太平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青少年时先后在村内、县城读私塾。民国15年(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胜利进军的鼓舞下,投笔从戎。后受推荐,去粤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学习。毕业后,分派在国民革命军张贞师所部任职,屡受提升。25年调军委会执法总队,在庐山、武汉等地执勤。抗日战争初,调回福建,任德化县长、省保安处直属梅列训导营营长、保安处特别党部书记长,领少将军衔。
  民国31年,奉命回县筹建三民主义青年团(下称“三青团”)上杭县分团,成为县内煊赫一时的风云人物。还创办《精诚报》,自任发行人,该报为民国期间县内先后刊行的几种小报中,存在时间较长、发行量较多、社会影响较大的四开小报。
  民国34年春,调任古田县长。一年后又调省筹建三青团福州区团,兼任省支团机关报《南方日报》社长。36年秋后,参与县内竞选“国民代表大会”代表活动,经国民党中央圈定为候选人。在竞选中曾印发《告全县父老兄弟姐妹书》,提出要忠实反映民意,促进地方建设,实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主张,要求选民投他一票。在五个竞选人中,以得票最多当选。其时县长齐登莱因集团贪污,受到县参议会的猛烈抨击,县政工作陷于瘫痪。次年春初,奉命回县主政,以期协调矛盾。期间,还担任“CC组织”(即中统)负责人。在就职仪式上,发表施政演说,重申在竞选“国大”时的心愿,要竭尽其力,为桑梓兴利除弊,推行新政,是年夏初,出席国民政府的行“宪”“国大”,曾联名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以解决土地问题的提案。他平素为人正直,待人和气,不徇私情,属员、亲信在背后称之为“铁面”。胞姐之子谢某,在湖洋水口拦路抢劫,他不顾舅甥私情,捉拿归案予以处决。秋后调任南平县长。
  民国38年5月21日回县,巧遇老朋友傅伯翠、练惕生,毅然参加闽西起义,任闽西义勇军副司令员。6月上旬,奉命率部解放长汀,堵击国民党军胡琏部溃军由赣入闽,命其姑表弟梁昭的连队担任前锋,突入汀城,在争夺北山□制高点的恶战中,梁昭牺牲,他立即命副连长、亲外甥谢松寿接替,毫无偏护私心,得到所属指战员的敬佩。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司令部对其亲自率部指挥战斗,曾予记功嘉奖,同年七八月间,胡琏部属下王靖之部盘踞上杭县城,起义领导人转入农村,继续组织力量,阻击胡琏部下乡骚扰。当时王靖之悬赏重金,并多次“围剿”其家乡,在紧紧追捕未达到目的后,又玩弄诱降花招,他一本起义初衷,坚贞不渝,顶住压力,经受了严峻考验,直至胡部逃离上杭。
  1950年,他随李汉冲前往广东,经组织调送参加武汉中原革命大学政治研究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回广东参加土改、清匪、反霸工作。随后,在广东省政协及省政府参事室任职。1966年6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含冤在梅县弃世,终年65岁。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为其平反昭雪。
   宋省予
  
  
  宋省予,原名连庆,字廉卿,号红杏主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生于上杭城关豆腐作坊雇工家庭。父赉臣,为闽西著名画家之一。
  省予7岁随父习画,11岁入县立中学读书。民国13年(1924年)毕业后,在县城树人小学任教。14~26年,先后在广东梅县美专、蕉岭创兆、潮安镇海等6所学校任美术教员,并自创“省予画社”、“美术人才养成所”,为粤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26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携眷返杭,每年春夏潜心作画,秋季则负笈外出,或举办个人画展和“抗日劳军书画义展”,捐资救亡。
  1957年,赴梅县创办美术学习班。1958年与县名画家罗晓帆共创上杭专科艺术专科学校,并亲自在该校任教。1959年,福建师范学院聘其为图画教师。在执教之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省政协委员,曾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热心从事发展群众性美术事业,悉心探索绘画理论,举办“宋省予花鸟技法讲座”,后编印成书。
  省予早年专攻任派(任伯年)写意花鸟,后在广东结识张大千、高剑父、关山月等著名画家,从中吸取岭南派之精华。他不存门户之见,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在深入继承民族绘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学古而不拘泥于古,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以及诗文、书法、金石等诸方面的素养,形成劲健、潇洒的画风。除精于花鸟外,在山水、人物、走兽等画作上成就亦高,草书、篆刻更有独到的功夫。作品思想深刻,饱寓诗情,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色墨瑰丽。在其笔下,花鸟、走兽均栩栩如生,风骨遒劲,诗意盎然,特别是花鸟画用笔更是灵便。代表作有《百寿图》、《岩谷春光》、《四季花鸟》、《水仙花》和《百花齐放》等,均先后参加全国、华东、省、地美术展览。在全国报刊、杂志上,以及在出版社发表、出版的作品不下百幅,同时还多次参加日本和香港等地的画展,在东南亚一带享有很高声誉。196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征画50幅,拟出版《宋省予画集》。正当其满怀信心为社会主义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之时,遇上“文化大革命”,受冲击,1966年7月20日弃世,终年57岁。
  1978年10月9日,省文化局、省文联、省美术家协会和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举行“宋省予同志追悼会”,并举办“宋省予遗作展览”。
   袁子钦
  
  
  袁子钦,学名从行,号致卿,抗战时改名子钦,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1909年1月1日)生于上杭白砂里(今白砂乡下洋村)。幼年丧父,靠母亲养育成长。自少年起即勤奋好学,立志上进。
  民国18年(1929年)9月,县立中学毕业后,即投笔从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民国1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秘书、连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长。24年5月,红五军团按上级命令,掩护红军大部队从绞车巧渡金沙江。子钦同军团首长深入部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在阵地上坚守了九天九夜,保证了全军顺利渡过金沙江。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反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裹胁一方面军的五军团、九军团南下川康。袁在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随后袁随部队到达陕北。
  民国26年1月,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抗日军政大学工作,曾任政治部组织科长、五大队政治处主任。他对每期学员,都认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章程,吸收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32年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政委,大力培养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同年5月5日,分校开学。不久,日本侵略军出动3万兵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子钦率分校学员转移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26日,在六分区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克安阳以西日军据点,俘敌200余人。8月18日,袁又率分校学员配合太行军区部队进行“林南战役”,歼敌8000余人,开辟了太行山南部抗日根据地。10月,分校学员分配到太行军区各部队工作。分校结束后,调太行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34年8月日本投降后,任政治部主任。
  民国37年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队副政委,率部队参加了临汾和晋中战役,经常深入连队做政治工作,提高战士觉悟,使部队战斗力不断增强。8月,调到华北野战军第十五纵队任政委,率部参加历时半年的太原战役,因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细致,部队中涌现大批英雄模范。太原解放后,被任命为六十军政委。
  解放后,任川西军区政委。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所在的部队,在抗美援朝中立下了不少战功。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干部部部长、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工作中,办事公道,任人唯贤,使用干部注重德才兼备,并经常挑选优秀干部到各类军事、政治院校培养深造,还从全国各大专院校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解放军中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袁子钦,大义凛然,坚持原则,带病主持总政治部工作。次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吴法宪迫其“揭发”军委和总政治部领导人的“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可揭发的。”不久,便遭“审查”和批斗,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2月23日,在北京含冤去世,终年60岁。197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为袁子钦同志平反昭雪,并举行追悼会和安放骨灰隆重仪式。
   李汉冲
  
  
  李汉冲,字鹏,谱名祥应,后改魁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上杭稔田乡官田村。童年在官田小学就读,后在县立中学毕业。
  民国19年(1930年)考入上海私立持志学院攻读法律,中途因故休学返闽。21年7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入闽。此时,李经赖作梁介绍投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区寿年部任上尉书记,次年5月被选送十九路军军官补习团学习。22年11月,蒋光鼐等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反对蒋介石,要求抗日。次年1月,“闽变”失败后,李被南京政府通缉,潜返上杭。后出任国民党省保安第六团上尉副官。陈仪主闽后命令保六团赴福州整训。25年12月,李抵榕后便转道赴湖南投靠国民党军九十五师参谋长萧文,任上尉作战参谋,旋升少校参谋。29年春,该师罗卓英师长将其提为中校,选送重庆陆军大学特五期深造,在两年学习期间系统学习一整套军事理论,成为优秀的军事学员。
  在陆大毕业后,李被派赴驻印度远征军罗卓英部任上校作战参谋。罗调回国任职,李亦随之回国。民国33年,由萧文介绍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的随从高级参谋。在随军作战中,李参与策划,深谋善断,甚得信任,每有疑难,多言听计从,因而提升为参谋处少将处长。同年春,南京政府将原第四战区司令部改为第二方面军司令部,李任参谋处长。35年4月,第二方面军司令部改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李被任命为行营参谋处少将处长兼情报队队长。同年夏,李多次以国民党代表身份参加为解决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北撤问题的和平谈判,从而结识中国共产党代表方方,受其影响较深,思想开始转变。36年后,以高级参谋的闲职随张发奎往上海编写《抗日作战录》。
  民国37年6月,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辞职,国民政府派李良荣接任。汉冲即抓住机遇,通过老友张友民荐其与良荣的教师秦望山认识。后由秦推荐给李良荣。7月,汉中遂被任命为福建省第七区(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第三清剿指挥部指挥。接任命书时,汉冲提出:一、要求给一个保安团番号建制;二、闽西各县县长由其提名,均得应允。李随即赶赴广州与萧文、陈郁萍等秘密商议闽西起义事宜,并全权委托萧文通过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萧隽英与中国共产党华南局接洽。9月,赴龙岩上任后,特邀傅柏翠到龙岩专署密商武装起义事宜。傅极力赞成,并商定各县县长及保安团长人选。上任伊始,李便通过新闻媒介发表治理闽西十大施政方案。立即调整闽西各县县长,制订《闽西土地改革计划》,实行减租减息,释放在押政治犯,积极作武装起义的准备。12月下旬,接萧文拍来至香港会晤的电报。次年1月,李以妻子患病为借口前往香港,由萧文、饶彰凤引见方方。当他向方表示愿在闽西率部起义时,备受方的欢迎和赞赏,并嘱其要作好准备,缜密行事,还应直接与闽西地委联系,方表示将电闽西地委密切配合。返龙岩后,李即与傅通报在港联系情况,商定派吴德贤与闽西地委联系,还借巡视各县之机,在连城处决了当地恶霸、省参议员罗信和。
  民国38年4月,国民党情报部门察觉其有“不轨”,福建省政府主席朱绍良(此时李良荣已卸职)即电令其赴榕述职。李接电,意识到形势十分严峻,即与傅商议对策,决定采取拖延办法,便装病向省请长假,一面借巡视各县政务为名,联络各界人士;一面密托袁国钦(省民政厅长,上杭县人)协助,推荐练惕生(武平县人)代理专员职务。30日,李乘练从武平前往龙岩接任之机,特往郭车迎接。5月1日晚,借傅柏翠寓所“市稳楼”为其洗尘,召开秘密会议(即“郭车会议”),决定组织“闽西新民主建设社”,作为起义的领导机构,推傅为主委,李、练为副主委。上杭县长丘师彦拟誓言,并签名盟誓。
  民国38年5月5日,龙岩专署举行新旧专员交接典礼。翌日,李与练联袂赴厦门,一往香港、一往福州。7日,李在香港会见饶彰凤。饶嘱其立即返闽西配合粤东李洁之起义。14日,粤东宣布起义。17日,汉冲在香港以商业明码电报“货即出售”为暗号发回龙岩,传达华南局指示。23日,以傅、李、练为首的20多名闽西国民党、政、军领导和地方名士签署《我们的宣言》,在上杭城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闽西武装起义,并以原保安第四团为基干组成“闽西义勇军”。5月底,李从香港秘密乘小机帆船抵惠来县的甲子上岸,转揭阳县灰寨会见方。李面受方方指示后,于6月6日,在梅县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政委魏金水。是月中旬,回到上杭,在杭城召开军事会议,执行中国共产党华南局和边纵指示,命令起义军向长汀推进。
  民国38年8月,李接方方电赴翁源,参与解放广州的准备工作。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李在广州等待安排工作。1950年11月,李被选送武昌中原大学政治班学习。结业后,回广东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5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林业厅副厅长兼森工局局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7月摘掉右派帽子后,到广东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罹难成疾。1972年3月22日,病逝于广州,终年65岁。1979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给予平反昭雪。
   王奇才
  
  
  王奇才,又名笃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生于上杭太平里(今才溪乡下才溪村)。父文瑞、母黄兰妹以耕田为生,家境极为穷困。16岁便拜师学泥水手艺,并以此维持家庭生计。
  民国18年(1929年)夏,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的消息传到龙岩工地,他便赶回家乡。在接受林鹤、林忠等革命教育后,秘密筹建革命组织。同年4月,与24位青年在才溪庄背庙立誓革命,并提出减租减息等口号。6月15日,才溪人民暴动取得成功,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他积极发动青少年参军、参战、生产支前,深得群众拥护和组织信任。9月经罗化成、蓝洪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任红十二军第二支队副官。在其带动和影响下,三个弟弟均参加红军,二弟、三弟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大弟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被冲散,未跟上队伍,后在家务农。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赤卫队军需、红四军第十二师军医处长、政委、师卫生部部长、一军团卫生部政委等职。当蒋介石纠集部队向苏维埃地区疯狂“围剿”时,奇才直接参加过一、二、五次反“围剿”战斗。在每次激战中,均身先士卒,勇敢顽强,随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委总卫生部政治处主任,经常深入抗日前线慰问将士,深入做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民国29年,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五·一八”反“扫荡”战斗。32年,任九分区副政委兼代理中国共产党第九区地委书记。次年,恢复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后,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副主任、主任等职,以政治思想工作出色称著。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大兵团作战,在冀中军区组成后勤司令部时任后勤司令部司令员,保障了解放战争的物资供给。34年河北省军区成立后,任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津等重大战役。
  解放后,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职。在政治思想工作上总结一整套适合部队特点、行之有效的经验,为部队革命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因积劳而患肝病,1976年住院治疗,经多方医治无效,于同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游杏南
  
  
  游杏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上杭胜运里(今稔田乡化厚村)。父国烯研究易卜和中医学。幼年随父习中医,掌握一定临床经验后,随兄前往漳州、厦门一带行医,诊治急、慢性肝炎,疗效显著,并在厦门市开设一间医务所。
  民国25年(1936年),随兄去新加坡,先开设新洋服店,兼为侨胞治病。30年,积极参与筹组新加坡南洋上杭同乡会,当选第一届会长,此后历届均当选为会长,直至1962年因年迈辞退。
  民国35年,游考取当地同济医院医师职称后,召集有志于医务工作的人,组织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并当选为会长,团结侨居海外的中医师,为弘扬祖国中医药优良传统,发展会员300余人。
  1952年3月17日,由中医师公会创办一所中华医院于新加坡直落亚逸,以“义疗病黎,不分种族,一视同仁”为己任,开办20多年后,施诊竟达353万多人次。1961年,又开办第一分院于新加坡实笼岗。1967年,再办第二分院于新加坡芽笼律。创办以来,赠医施药为贫病者服务,深受各界赞誉、支持。1976年,还筹建新址于新加坡大芭窑,在举行新址奠基仪式时,游还邀请新加坡政府卫生部长杜进才博士主持。
  中医师公会成立不久,为培养年轻一代中医药人才,又倡办一所中医专门学校,后改名中医学院,游被选为第一任校长(院长)。历年培养大批毕业生,分配到中医师公会所属医院工作。中医师公会及医院经费,均来源于当地中外侨民和热心慈善事业人士的赞助。1982年,为纪念公会成立36周年暨医院成立30周年,获得各界馈赠贺款1000余万新加坡元。同年还募得医药基金4000余万新加坡元,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1970年3月,新加坡政府总理李光耀和内政部长王邦文,在总统府召见并设宴招待公会、医院、医学院部分组织者,对其创组医疗卫生事业,作了高度评价。
  游平素还对家乡兴办教育以及赈灾、救济等公益事业十分热心,慷慨解囊,在旅外侨胞中受人崇敬。1977年,病逝于新加坡,享年75岁。
   蓝启盛
  
  
  蓝启盛,又名醒魂,清光绪34年(1908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上杭庐丰乡丰康村人。县立中学(旧制)毕业后,就读于广州国民大学,后在潮州□海小学、金山中学任教。
  民国23年(1934年),江史豪县长去信请启盛回县从政。同年6月底,蓝返杭,被委任第二区公所区长。25年5月,调峰市特区(后归永定管辖)任警察所长。11月,调第一区公所任区长,12月兼任县政府一科科长。次年12月,辞职赴潮州经商。27年8月返杭,被选为县临时参议员。
  民国29年农历四月初一,庐丰乡公所队兵趁群众迎神之机哗变。县长派兵镇压后,启盛被委任为联保办事处主任。31年10月,当选为乡民代表大会主席及县临时参议员。33年,安乡、庐丰、横岗合并建“中山示范乡”,蓝任乡长兼庐丰中心小学校长。35年8月,当选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加入“中统”特务组织。翌年,参加竞选“国大”代表。37年6月,兼任“戡乱委员会”副主任及省保安第四团政工室少校主任。
  蓝自从政之日起,就在“收复区”和“示范乡”任职,受县政府和当地国民党驻军双重领导。因此,他一上任就从事推行“自新登记”和“五家联保联坐联结”等反共反人民工作。同时还多次派出自卫队配合驻军前往安乡、湖洋、横岗、樟坑等地进行“清剿”,有时还亲自上阵,抓捕地下共产党员,使黄河林等及一些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此外,亦经常抓丁勒索,用田赋谷放高利贷,从中剥削人民。民国23年10月的一天,驻庐丰国民党粤军营长谢御群率军前往横岗、樟坑等地“清剿”,当晚将抓来的37人交区公所关押,并命令蓝启盛将抓来的人“统统枪决,以敬效尤”。蓝考虑自己是本地人,做事不能太绝。因此一面借口先行预审,一面通过上峰疏通关系,最后除乡苏维埃主席蓝鹿子被抢杀外,其余30多人幸免于难。
  民国30年上杭新任县长陈石,强行征收房铺宅地税,扩征兵员数,县政府兵役科李致平等人策动各乡镇长群起反对,启盛因参与此事,被撤职查办。他潜逃广东后,在县城开设的三美庄商店被查封。事息,上杭县长由练平接充。蓝与练是同窗好友,为此蓝又回县继任原职。
  民国37年,蓝看到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转入全面大反攻,于是在省保安第四团积极贯彻李汉冲(国民党龙岩专署督察专员)提出的“看时局,抓实力,以先变应万变”的策略,使该团后来在武装起义中成了骨干队伍。38年5月,他与李汉冲、傅柏翠、练平等人一起,率领国民党军政人员进行武装起义,公开通电脱离国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接着,被委任闽西临时行动委员会秘书长、《闽西人民报》社长等职。
  民国38年7月,国民党军胡琏兵团王靖之部窜扰上杭时,启盛带领部分起义人员转入东一区农村隐蔽。王托人转告,要他下山“自新”,并以委任上杭县副县长相许,蓝未动摇,继续坚持地下斗争,直至胜利。
  解放后,蓝奉调省公安厅警务干部培训班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学习。1952年2月,由省教育厅安排在龙溪中学(今为一中)任文史教员。1956年11月,加入民革,后调民革漳州市委任专职干部。1958年8月,因追究其历史问题,被逮捕判刑。1971年7月18日,蓝病死于江西珠湖劳改农场,终年63岁。1979年6月,落实党对起义人员不究既往政策,撤销原判,宣告无罪,恢复蓝的起义人员名誉。
   刘录长
  
  
  刘录长,民国3年(1914年)1月18日生于上杭稔田乡歧坑村。7岁入私塾,10岁辍学在家放牛。
  民国18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2月,参加赤卫队;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福建省军区警卫营三连任班长。20年夏,在省军区司令部警卫班当警卫员。尔后,被调闽粤赣省委警卫班当警卫员。同年冬,被调闽西工农通讯社当秘密武装交通员,担负护送上海来的干部穿越国民党军封锁线到苏维埃地区的艰巨任务。
  民国21年春,被调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团团部任通讯员。同年7月,随军攻打雁石,在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把负伤的师长救出险区,立功受奖。8月,在连城县平坑,由共青团组织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后任一○○团二连党支部书记和列宁室主任。次年春,中央苏维埃地区进入第四次反“围剿”的第二阶段,他在东陂战斗中身负重伤,在治疗过程中,紧密配合医务人员与伤病作顽强斗争,至10月伤愈,即到红军学校学习。结业后留校任二营六连指导员。23年七八月间,红军学校进行整编,调中央教导师二营六连任指导员兼二营中心指导员。
  民国23年10月,随中央教导师参加长征。至宜章整编后,任十五师四十四团九连指导员。尔后,历任一军团警卫连指导员、一军团二师五连、特务连和二师一团四连指导员。次年,红军到达陕北,调任陕甘宁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后历任陕甘宁省军区独立团政治委员、延安后方政治部巡视员、留守兵团警卫二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留守兵团直属政治处主任、留守兵团部队政治艺术学校政治委员等职。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民国34年8月,被调任东北热河纵队三旅政治部主任,后历任热河军区十三旅参谋长、冀热察军区独立五旅副政委、四野四十八军一四三师政委,直接参加了热河战役和冀热察的宁城、建昌、崇礼、独石口、旧屯、隆化等歼灭战或保卫战,还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参加了平津战役和解放大江南北、大西北战役,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历任炮兵二十一师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炮兵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部部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调送解放军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同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
  1957年,任沈阳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次年7月,调任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8月23日,奉命炮击金门,给盘踞金门骚扰沿海、抢劫渔船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万炮震金门”,威慑了台湾当局,保卫了海疆安宁。炮击开始后,便认真做好炮兵连队迫切要求渡海解放金门的思想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军委“打而不登”的决策。金门全面被封锁时,美国军舰保护台湾当局向金门运送物资。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对此,又深入做好指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反复讲清这次炮击的目的意义,严格执行上级“痛击蒋舰,警告美舰”的指示,从而出色地执行了中央军委的命令。
  1970年12月,“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即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抓好部队训练,抓好典型推广,以点带面做好工作,为提高部队素质作出贡献。“文化大革命”后期,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虽受冲击,但始终立场坚定,坚持原则,与之作了不懈的斗争。1980年初,因患胆管癌住院治疗,至2月27日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67岁。
   蓝荣玉
  
  
  蓝荣玉,民国3年(1914年)生于上杭庐丰畲族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时,15岁的荣玉即参加革命,任乡少年先锋队副队长。2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参加工农红军,担任福建军区独立二团政治处特派员。其时闽西苏维埃地区在王明“左”倾路线领导下,发生了“肃清社会民主党”错案。三连二排排长郑大根被诬告为“社党”,并以“企图逃跑”的罪名被关押起来。荣玉知道后亲自深入连队调查,取得确凿证据,否定了原来的材料和口供,使郑的错案得以纠正。
  民国23年冬,红军主力长征后,荣玉留在岩下山、双髻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次年夏,任杭代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当时国民党调集8个正规师,纠集地主武装——民团、铲共团、壮丁队等在闽西疯狂“围剿”红军游击队,在处境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提出采取革命的两手策略:用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的办法对付敌人。这一正确主张,不料却被当成“右倾表现”,蓝被撤职。25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双髻山召开,张鼎丞主席认为蓝荣玉的意见是可取的,会后便将荣玉留在谭震林副主席领导的双髻山游击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谭为了摆脱双髻山腹背受敌的困境,决定利用昔年曾在红四队四纵队与傅柏翠同事的情谊,争取傅部中立。便派蓝荣玉与陈茂辉一起换上便装,带着谭的亲笔信,深入蛟洋,历尽艰险,把信送到傅柏翠手中。此后,傅柏翠逐渐转变态度。当国民党军队进攻双髻山红军游击队根据地时,傅还给红军游击队让开退路。杭代县游击区从此不断巩固和发展。
  民国27年3月,荣玉随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到达苏皖前线,先后担任二支队政治部锄奸科科长、江南指挥部军法处副处长、一师政治部锄保部副部长、部长、十六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为发展抗日力量、纯洁革命队伍,呕心沥血、努力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长,为选拔培养军队干部作了大量工作。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政治部主任,随军南下,解放福建。不久,转到地方工作。历任福建省民政厅长、省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常委、省高级法院院长、副省长、省监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为省历届人大代表。
  福建解放后,蓝荣玉为建立人民政权,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做了许多工作。在负责福建省党的监察工作期间,为维护党纪、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端正党的作风、纯洁党的队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58年春夏,担任副省长、省委常委的蓝荣玉到长汀蹲点,半年后到龙岩专区兼任专员公署专员。时正搞“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到处忙于“大炼钢铁”,田里成熟的稻子无人收割,粮食大减产,农村缺粮,蓝荣玉与地委书记李敏唐发现此问题后立即研究,并向省里经管钢铁生产及财粮贸的领导反映,请示省委加以解决。后因病离职,1960年春到杭州疗养兼治慢性青光眼,至1962年春才回福州。当听说龙岩地区因农业减产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时,深感内疚。
  1969年4月,赴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80年8月7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福州,享年67岁。
   罗舜初
  
  
  罗舜初,民国3年(1914年)12月11日生于上杭溪口乡太洋坝村贫苦农民家庭。
  民国18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23日攻克龙岩城,威震闽西,闽西各地工农闻风而动,纷纷起义。此时,舜初在中国共产党党员罗寿春的带领下参加大洋坝农民武装暴动,并加入少年先锋队,不久参加红军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被选为团支委。21年7月,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次年夏,与孔石泉、黄鹄显等调到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一局任作战参谋,从此,经常聆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领导同志的教导,进步很快。
  民国23年10月,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9月,随朱德到四方面军工作,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25年1月,任红军总司令部二局三科科长,9月提升为二局副局长。
  民国28年5月,随徐向前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任参谋处长。32年冬,任鲁中军区政委,与司令员王建安一道率鲁中军区部队向伪军吴化文部发起连续进攻,攻克据点40处、村镇1000余个,使鲁中抗日根据地得到扩大。33年8月,亲自指挥鲁中军区部队攻克沂水城,首次取得对日、伪军守备的城市攻坚战的胜利。不久,便领导鲁中军民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战略反攻,收复鲁中大片国土。
  民国34年11月,奉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命令,率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和一批地方干部渡过渤海,挺进东北。不久,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三纵队政委。35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派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东北解放区,南满大部城镇被占。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由陈云担任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治委员,萧劲光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罗调任辽东军区参谋长,协助陈云、萧劲光指挥南满军民,经过艰苦奋战,取得“四保临江”的胜利。陈云夸赞“罗舜初是个好参谋长”。36年8月,调回三纵队任政委。不久,便率领三纵队同兄弟部队一起收复四平街,为东北野战军顺利反攻南下打开了通道。37年秋冬,又率三纵同兄弟部队一起攻占义县、锦州,切断国民党军自东北撤退入关的退路,为辽沈战役取得全胜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组建,萧劲光任司令员,罗舜初任参谋长;1952年3月升任第二副司令员,为人民海军的建设殚精竭虑,工作卓有成绩,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59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庐山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彭德怀等人进行错误批判后,11月间罗受海军党委错误批判,翌年被免去海军第二副司令员职务。后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结业后,周恩来总理于1962年6月10日任命他为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1965年4月,调任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副主任。1967~1969年,坚决执行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副总理的指示,圆满完成了人造地球卫星试验场和观察站的建设任务。1970年4月24日,参与组织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工作。
  1975年4月,被调沈阳军区任副司令员;8月,改任顾问组组长。1978年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24日,因心肌衰竭病逝于沈阳部队总医院,享年68岁。
   丘必书
  
  
  丘必书,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上杭茶地乡樟树村一个贫农家庭。7岁丧父,靠姑父母养育。10岁起,跟随姑丈、木偶艺人李桂森学艺。经过几年艰辛学习,对后台的提、拉、弹、唱、打各项技艺,对前台的生、旦、丑、净、末各种角色,均掌握娴熟。22岁时姑丈病故,他便将姑丈的“福胜堂”提线木偶戏班继承下来,领班演出,并承担起姑母一家的生活费用。在闽西、粤东一带献艺谋生,住庵庙、喝粥汤,形同乞丐,但对木偶艺术却不断进取,精益求精,不过几年时间,“福胜堂”戏班便驰誉于闽粤边区。
  民国18年(1929年)夏,红四军入闽,闽西各地普遍举行暴动,打土豪、分田地形成高潮。必书参加了农民协会,先后担任村分田委员、乡苏维埃政府财粮委员、东一区新剧团和县新剧团主任。为了保卫工农革命成果,领导木偶新剧团编排了《打花鼓》、《扩大红军》、《打土豪》、《团结一致》等时装现代新剧目,为工农大众和红军战士演出,还到福建省军区医院慰问伤病员。经他改革创新的新剧目,令观众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多次受到县、区苏维埃政府的表扬奖励。23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转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他利用走南串北演戏的机会,为红军游击队送粮送盐,递传文件传单。
  解放初期,为配合当时开展的“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各项政治运动,必书把现代戏《九件衣》、《血泪仇》、《刘胡兰》等歌剧移植到木偶戏中,深入农村演出。1953年9月,县木偶剧团成立,被推选为团长。次年6月,与连城县木偶艺人徐传华等人合作,联合排演《大名府》、《对玉环》等传统剧目,组成龙岩专区代表队参加福建省戏曲会演大会,荣获表演一等奖。9月赴华东区会演,《大名府》一剧因成功地塑了《水浒传》中梁山伯好汉的英雄形象,剧中耍狮、弄蛇、飞叉、射箭等各种高难度动作,木偶均表演得灵活准确,栩栩如生,且能表演吸烟、喷火等特技,获华东区“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3月,代表队赴北京参加全国12省(市)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被安排首场向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再获一等金质奖章。中国木偶剧团还聘其去授艺。不久,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理事。还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杭县委员会委员、常委、福建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委员。1959年,年老退休。为使木偶戏艺术传于后世,经常关心年轻演员,热情培养他们,还口授传统剧目1092本,供后人保存整理。1964年,上杭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丘必书舞台生活60周年,召开盛大的纪念会。1981年4月,因年老病逝于家,享年90岁。
   包树棠
  
  
  包树棠,字伯芾,号笠山,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1900年11月25日)生于上杭庐丰畲族乡丰济村。
  幼年在村私塾启蒙,民国6年(1917年)8月考进县旧制中学,10年7月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曾执教于丘辉养正小学、庐丰联珠高等小学,15年2月考进广东省梅县嘉应大学就读半年,8月转入厦门大学国学系代办的集美国学专门学校就读。在校三年,学习刻苦、认真,课余则热心于地方史志研究,曾被推任《集美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发表过包氏族谱“序”和“跋”等一些研究文章,并着重从事汀州艺文志方面的研讨,经五年编辑成《汀州艺文志》20卷,20余万字。19年毕业后,在集美高等水产航海学校任国文教员,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仍精心钻研古籍,在《青报》发表《读老子“天下篇”》,写诗歌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功绩,讥讽南京政府与日签约停战无能,有“杀敌封疆思故国,和戎极户误亲邻”之句。24年7月被解聘。随后赴南京求职,经杭州遇著名学者章太炎,遂以所著《汀州艺文志》、《笠山诗抄》和《四家诗传授表证》求救,得“伯芾年少,其进固未有已也”的好评。
  民国25年2月至31年1月,曾先在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任教务主任、国文教员,后在集美联合中学任国文教员兼校董室秘书,随校至大田、安溪。在此期间,参与编辑《集美周刊》,常与友人应酬唱和,发表大量五、七言旧体诗。除继续修改完善《汀州艺文志》外,还从事考古和中国文学史研究,编撰了《安溪唐墓报告》、《唐上柱国刺武吕墓考》、《雷翠年谱》和《两汉文学总论》等著述。
  民国31年2月,在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任国文教员;7月,任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讲师;34年7月,升为副教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自编《文字学形篇》、《训诂学》、《两汉三国两晋文学史》、《文学史》、《诗选注》和《文选注》等教材。同年,被国立海疆专科学校聘为教授,担任师范科的国文选、诗词选、文字学教学,课余假日常与泉州“弥社”同仁游览名胜,命题吟咏,创作了不少风物纪胜诗,在《海疆学报》发表了《笠山诗话》和《杉与稷读书记》(读毛诗杂记)等著作。1949年7月,校长卷款潜逃后,积极参与护校。当时时局动荡,曾作感事诗,诗中有“最是英雄迟暮感,美人黄绿两蹉跎”之句,流露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后被推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力保护校产,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10月与全校教职员一起转入福建革命大学政治研究班第三部学习。
  1950年全国大专学校调整后,10月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52~1964年11月先后任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任教期间,除给中文系学生讲授古典文学外,还担负着培养助教的任务,给系文艺理论组讲授《文心雕龙》,给古典文学组讲解《春秋左氏传》、《孟子》和《史记》等专著。有时也作诗词讴歌共产党和新社会,曾作《竹枝词》15首,诗中有“八一艰难始建军,南昌故郡起风云,井冈磅礡雄师会,兴国忧劳自风闻”,颂扬八一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每周两个晚上在院部给省委宣传部和院领导讲授《尚书学概要》、《尧典》、《舜典》、《洪范》等专著,在讲授中,先说伪孔传,然后讲明今古文的不同,尊重古注驳正左注,或今古兼采,尽力说明书中大义,颇得好评。在此期间,与黄寿祺、吴茀之时有诗作唱和,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之称,有时也为宋省予的画配诗。其所作诗词多收入《笠山诗抄》(手抄本),诗风深奥古朴,感情直挚,格律工整,所作论文在院学报发表的有《司马迁及事伏生学古文尚书辩》、《春秋城榖考》、《十薮九薮八薮考》、《五言诗之产生》、《谢翱西台恸哭记补记》等,并把在国内报刊发表论文都收入《笠山文钞》(手抄本,8册),文风质朴精新,笔调清隽。
  1964年11月,以年老体弱退休,寓居福州长安山华香园,平素为人诚廉,不善词令,终日仍不倦整理研究古籍,著有《史记会注考证校读》、《史记引论》、《随无涯斋读书记》和《笠山丛挈凡》等,其考证功力闻名于闽台文史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不应有折磨。1981年5月11日中国共产党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决定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同年12月在福州逝世,享年82岁。
   蓝庭辉
  
  
  蓝庭辉,民国2年(1913年)生于上杭庐丰畲族乡。1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补充大队副大队长、红十二军一○五团特务连连长、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营部文书、团部文书、团部书记、团部技术书记。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遵义和强渡乌江等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苏鲁豫支队第三大队第三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政治部组织科长、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3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学习,参加过平型关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嫩江军区参谋长、齐齐哈尔城防司令员、辽东军区第三纵队第九师副师长、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三师代理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总务部政治委员。在此期间,参加过临江、辽沈、广西等战役。
  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二军第二一四师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师长、第一军副军长、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因病逝世,享年71岁。
   王集成
  
  
  王集成,原名富堂,清光绪三十三年元月初六日(1907年2月19日)生于上杭太平里(今才溪乡乌箕背村)。7岁进私塾,后因生活困难辍学。12岁到纸槽(厂)当学徒。
  民国18年(1929年)7月,获悉才溪人民武装暴动成功、建立苏维埃政权消息后,即从长汀古城回乡参加乡苏维埃政府工作,任山林调查委员。同年冬,参加上杭赤卫军第十三大队当运输员,后任宣传员。19年2月,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二纵队五支队任宣传员。6月间,改任三纵队支队部宣传分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宣传中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0月间,在攻打湖南浏阳县文家市的战斗中,勇敢救护伤员,受到上级表扬。三纵队攻下吉安后,改任三十五团四连政委。
  民国19年11月,参加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后调红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连任政治委员兼组织委员和肃反委员会主任。次年5月,参加第二次反“围剿”的富田、黄陂、小陂三次战斗以及建宁、广昌战斗,均取得胜利。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奉命率部直插高兴圩与国民党军遭遇,沉着指挥部队安全脱险。同年冬,红十二师三十五团改编为红十一师三十一团,仍任一连政治委员。同年11月,在攻打石寨战斗中,腿部受伤,稍愈即返部队参加战斗。21年1月,进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团政治训练班学习三个月后,调红一军团无线电中队任政委兼直属队党总支书记。9月,调红十一师政治部任党总支书记。同年冬,在第四次反“围剿”时,参加大龙坪、蛟湖等战斗。长征开始,任前锋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六团政委,率部智取遵义城,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创造了条件。24年在党中央巴西会议后,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与四、五团合并,任红一军团政治处巡视主任,后任十五军团二二四团政委;5月间,调七十五师任政治部主任,直至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民国26年1月,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学习。8月初,南方革命根据地负责人方方到延安向中国共产党中央请示汇报,请求派干部到闽西南工作时,被派回闽西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张鼎丞把闽西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并任政治部主任。27年3月1日,二支队从龙岩出发,经江西、浙江、安徽,于4月初到达军部指定地点潜口。不久,又到皖南歙县岩寺地区集中,继而向敌后进军。在江苏卫冈首战日军,歼灭日军一个联队之大半,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支队的装备得到改善。接着,率部向安徽三胡宫陡门进军,全歼驻陡门伪军。6月中旬,由皖南进入茅山地区,活动于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国道以西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7月,先后进到南京附近的小丹阳、大官圩一带展开抗日游击斗争。
  民国28年9月,二支队进大官圩和横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开展抗日统一战线组建抗日武装和建党中,亲自组织了大官圩100多人的武装力量——二支队特务大队。29年1月,调任中国共产党江北工委书记。仅3个月时间,完成扩军三千、筹款十万、整顿游击队等任务。在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到江北的扩军人员奉命重返江南时,仍留江北游击队任政治部主任。4月,国民党军以3个团的兵力进攻照明山(牌楼)。在纵队参谋长桂蓬州牺牲后,奉纵队政委命负责指挥这一战斗,经两天激战,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使局势转危为安,受到毛泽东的电令嘉奖。此次战斗结束后,部队转移到含和地区,组成新四军二师六旅。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接着,在华中、华东的新四军和南下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3月,调二师四旅任政委,先后参加津浦路东反“扫荡”以及淮西地区和路西反磨擦战斗。同年6月,调七师政治部任代主任兼组织部长。7月,任七师政治部主任兼沿江支队政委,曾参加周家大山、牌楼等地反“扫荡”、反磨擦多次战斗和部队训练工作。次年,进华中党校学习。
  民国34年10月,新四军整编华中野战军,任野战纵队七师十九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北上山东参加界河等战役。次年5月,调华中军区新一师任副政委,参加苏中“七战七捷”的重大战役。36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任第四纵队政委。尔后,率部参加鲁南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38年3月,调山东军区任政治部主任。
  1950年1月,调华东航空处任政委兼党委书记。2月,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狂轰滥炸上海市后,由华东航空处和上海防空部队联合组成上海防空军,任政治部主任。4月,华东空军成立,任华东空军政委兼党委书记,负责抓空军基地建设。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建成6个空军团、2个窥瞄雷达的高炮师、2个探照灯团、2个雷达团、6个警卫团、4个运输团、2个观察哨营的航空部队和防空部队。同时,修建10多个空军机场。在上海防空作战中,共击落蒋机16架,取得了上海的制空权。在此期间,还创造性地建立一个以部队为整体的自负盈亏、承包工程的“大建公司”。公司在基地建设中,加快速度,节省经费,培养和训练了一支基建技术力量。同年8月1日,华东空军正式成立,任政委兼党委书记。1952年初,华东空军已发展到9万余人,有6个歼击师、2个强击师、1个轰炸师、1个独立混成旅以及济南、南京、上海、福州等10余个空军基地。华东空军的组建任务已基本完成。但是在“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王集成却被诬陷为“大老虎”,受到“停职审查”、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1955年授军衔时也受此影响,只授少将军衔。1957年,调任铁道兵副政委。尔后,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在艰难困苦中,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虽重病在身,仍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关于撤销1952年“三反”中对其处分的错误决定,给予彻底平反,改为行政6级,大军区正职。1983年5月11日,因病经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罗晓帆
  
  
  罗晓帆,名炅,字旭英,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上杭临江镇上中街。10岁肄业于崇正小学,课余潜心观察禽兽形态,日夜揣摩,直至画出其逼真神态为止。画师宋赞周设画馆于所前街(今五星巷)。他上学来回常到画馆见宋作画,悉心观看,默记要领。后来,购得《芥子园画谱》,数年临摹,画艺渐进。他在高小二年级读书时,校长以其绘画成绩优异命其兼教中、低年级的图画课后,不得不且教且学,常为一节课教学而备课至深夜不息,画艺益进,名声鹊起。
  民国10年(1921年),得亲友资助,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选习西画和音乐。学习勤奋认真,深受校长刘海粟、教师丰子恺的赏识,在刘、丰两大师的栽培指导下,他的素描、炭画、水彩、油画、国画成绩都颇为优秀,并逐渐形成熔西洋画、中国画于一炉,独具一格的画风。12年上海美专毕业返杭,受聘于上杭县立中学,任图画、劳作、音乐教师达7年。后到汕头设画馆,靠卖画谋生,曾与同乡画家丘沺联合举办画展,受到岭南画坛重视。后汕头私立聿怀中学特聘他兼任图画教师。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南侵,他只好由汕头返回家乡上杭,任省立上杭中学(今上杭一中)教师达13年之久。在教余,作画不辍,曾创作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草虫画无数,特别擅长花鸟画创作,所绘之画形神俱佳。毕生倾心收藏名家画作,曾辟“读画轩”一室,工余细心琢磨,从中汲取各派长处,融汇贯通,形成独特风格。由于工资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常用大量时间替人绘像,以所得弥补生计,彻夜不眠,艺术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
  1954年,福建省举办第一次美术展览,县文化部门征集晓帆和宋省予的作品数十件送省参展,轰动八闽画坛。此后,所画《天竺》、《百花齐放》、《西风瘦马》等作品,还被选送参加在泰国曼谷举办的京华银行第六次中华古今书画展。其画作《红梅八哥》、《群芳争妍》、《飞雁图》等数十幅,除在省内展出外,还多次被选至香港、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参展,并分别收入画册、画报、挂历、画屏,广为发行,其中多幅上乘作品为国家收藏。196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为他和宋省予、顾一尘举办作品联展。《福建画报》、《福建日报》、《福建论坛》、《闽西文丛》等报刊,在发表其作品的同时,高度评价其艺术成就。其画以花鸟、走兽为专长,兼及山水、人物,作品题材丰富,造型生动优美,构图稳重别致,用笔苍劲浑然,敷色清丽秀润,融中西画为一体,形成清丽洒脱、明朗动人的独特画风,深受人们喜爱,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晓帆平素治学严谨,从事美术教学重视言传身教。1958年,与县名画家宋省予共创上杭艺术专科学校一所,学生来自闽西粤东各县市,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后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会员,当选为县文联副主席、县政协常委,被选为中国美协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龙岩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问,为发展和繁荣祖国国画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1983年10月2日,病逝于家,享年90岁。
   刘永生
  
  
  刘永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生于上杭稔田乡严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丧父,7岁行乞,10岁到富农家中当小长工,15岁当挑夫,从小尝尽人间苦楚。
  民国16年(1927年)秋,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张鼎丞到严坑开展革命活动,见其出身贫苦,便向其宣传革命道理,启发阶段觉悟,不久吸收他参加农会和“铁血团”。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底,张鼎丞领导永定农民暴动,7月1日,几千农民武装攻打永定县城。永生参加攻城先锋队,肩背鸟铳,腰插柴刀,扛起云梯,冒着弹雨,迅速冲到西门城墙根,架起云梯爬进城,将农民武装队伍迎进城里,砸开监狱,救出被捕的同志。当月4日,由暴动农民武装组建的闽西第一个工农红军营在金砂金谷寺成立,永生被营长张鼎丞选为军事交通员。18年5月25日,张鼎丞带领地方红军配合红四军解放永定县城,成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永生被任命为县赤卫大队长。
  民国21年3月,在汀州召开的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4月,带领永定县赤卫团两个连和上千名支前运输队,支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占领漳州后,奉命将大批战利品挑运回中央苏区。10月,与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女干部黄月英结婚。11月,永定县赤卫团升编为永定独立团,任团长。不久,与红十二军第一○○团配合,在上杭城东水西渡打垮国民党粤军1个营,缴获不少枪枝弹药。22年4月,任福建省军区独立第八师第八团团长,奉命率领全团500多人,攻打驻白砂圩的国民党陆军第三军独立第一旅的1个营。战前亲自带领干部化装成樵夫到前沿摸清敌情,半夜率部队砍开敌军阵地上的铁丝网和鹿寨,越过堑壕,冲到该营驻地炮楼下,将一颗颗手榴弹扔进炮楼,一举攻克此据点。
  民国23年春,调任福建省军区警卫营营长。8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中南线最激烈的连城温坊(今名文坊)保卫战,战斗中大腿中弹受重伤,被送到长汀四都红军医院治疗。10月,主力红军被迫离开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刘伤愈后便参加张鼎丞率领的仅10多人的小分队回到杭永边开展游击战争,担任永东游击队司令员兼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书记。24年3月中旬,邓子恢、谭震林率红军二十四师1个营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堵,从赣南来到永定大阜村与张鼎丞会合,召集闽西南党政军领导人联席会议,永生应召赴会,入村片刻,突然发现国民党粤军1个营在陈荣光民团带领下,向村子包围过来。在此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率领指战员出击,粉碎了敌军这一阴谋,使局势转危为安。战斗结束后,张鼎丞号召红军指战员向刘永生学习。4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张鼎丞任主席,永生与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等为委员。面对国民党驻扎在闽西的8个正规师、10多万兵力,他时而将部队分散成小组,深入山村宣传组织群众,时而将部队集中起来,抓住战机,打击敌人,还经常帮助群众搞生产,把从敌军手中夺来的粮食分给群众,密切游击队同群众的联系。坚持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直至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
  民国27年5月,刘永生率领由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成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最后一支队伍——第六连开赴皖南军部集中。到达浙江江山后,军部通知他单独到南昌办事处报到,将连队嘱托熊兆仁、陈茂辉带去皖南,自己立即前往南昌。中国共产党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在办事处告诉他,考虑到闽西是革命老根据地,日后还会有长期复杂的斗争,组织上决定派其秘密返回闽西。29年5月,中国共产党闽西南特委在永定芹菜洋办党校,派永生负责保卫工作。次年,特委派永生到广东大埔县大埔角,保卫中国共产党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安全,他便与黄月英装扮成民工,在当地种稻、喂猪,暗中保护“南委”书记方方等人。31年,由于叛徒出卖,“南委”机关遭到破坏,他便在掩护方方等安全转移后,返回永定开荒种地,等待时机。
  民国33年秋,中国共产党闽粤边委决定成立自卫的人民武装,为了纪念被国民党保安团杀害的特委书记王涛,部队命名为“王涛支队”,任命永生为支队长。34年春,国民党闽粤赣边联防指挥部派福建省保三团重机枪连追踪王涛支队到上杭丰稔市,驻扎在天后宫。永生亲自带领支队突击队化装到天后宫侦察,选定4月13日丰稔市圩期,布置22名突击队员化装成柴夫、香客突袭机枪连,仅用5分钟即将保三团机枪连全部歼灭,缴获重机枪和其他枪枝弹药,充实了支队的武器装备。不久,支队改为闽南人民抗日挺进队,永生率领部队向沿海的诏安、饶平进军,准备在那里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中途遭福建省保安二、三团重兵包围袭击,永生在战斗中负伤,只好离队治疗。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发动了内战。民国35年6月,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边工委组建边区人民解放军总队,永生被任命为总队长。10月21日,率领总队出击广东大埔县大麻镇,摧毁国民党大麻区署、自卫中队、警察分局,并歼灭跟踪追击的梅县保警大队第一中队。不久,将总队兵力分成三格,在粤东梅县、大埔、丰顺、五华、蕉岭、兴宁、饶平等县的边远地区,摧毁国民党区、乡、镇政权30多处,开辟了3个边境地区的游击根据地。37年3月2日,率领总队经过半日激战,攻占了闽粤边境上的蕉岭县城,缴获长短枪300多支、子弹2万余发,摧毁军械仓库1座。8月,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永生当选为区党委常委、边区人民解放军总队司令员,总队下辖5个支队近万兵力。粤东地区除县城和少数大镇外,广大乡村均为边区人民解放军解放。1949年元旦,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永生为司令员,与政委魏金水、副政委朱曼平、副司令员铁坚一起,指挥边纵部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清剿”,促使兴梅、龙岩两专区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实现和平解放。到10月末,在解放大军胜利南下形势下,边纵部队解放了闽粤赣边区30余县、市,缴获轻重机枪300多挺、火炮30多门、步枪3万多支、手枪2000多支。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1959年转业地方,历任福建省副省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修补委员等职务,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在军队任职期间,经常深入海岛营房、高山哨所检查战备;遇上部队训练,还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成为战士们的“贴心将军”。在地方工作时,每年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下乡、下农场、下基层,同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农场工人等一起耕耘,同基层干部共商工作,始终不失“人民公仆”本色。
  1984年1月7日,因患肺气肿病治疗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80岁。
   丘相田
  
  
  丘相田,民国5年(1916年)11月生于上杭溪口乡大洋坝村。18年1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冬由地方转入中国工农红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长)泰永(定)(南)靖特委组织部长、新汀杭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书记。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二支队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苏皖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苏北指挥部三纵八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特务团政治委员、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国共产党四明地委书记和自卫总队总队长、政治委员、华东一纵三旅七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一纵三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华东一纵三师政治委员、二十军六十师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仅努力开展战时政治工作,积极参与指挥作战。在指挥战斗中,执行命令坚决,多次完成战斗任务。曾参加过著名的黄桥战役、鲁南战役、宿北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曾任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装甲兵副政委,南京军区装甲兵副政委、济南军区装甲兵政委、装甲兵学院政委、军委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50年,任二十军政治部主任,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加7次战役。回国后,长期在装甲兵部队、院校和装甲兵机关工作。任职期间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部队和院校建设的方针、指示。他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装甲兵部队的革命化建设和干部培养工作竭尽全力。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1年,由于对1958年“大跃进”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探讨,为此曾几次受到错误的批判,但仍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积极为部队建设努力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虽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但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与之作坚决斗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几次返乡探亲,谆谆教导家乡干部群众发扬革命传统,搞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上杭努力工作。
  1984年8月24日,因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刘心法
  
  
  刘心法,字阶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十八日生于上杭胜运里(今稔田乡丰朗村)。幼时曾读过私塾,后转入作新小学读书,成绩优秀。15岁时,见父佃耕、挑担,艰辛养家,便弃学拜师学木匠手艺,随师到县城建店造房,制作家具,除学会师傅全部手艺外,还向其他名师高手学会木雕、泥塑和油漆等工艺。
  民国10年(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兴建厦门大学校舍,请工程师设计了教学大楼图纸,上为拱斗飞檐,下为玻璃窗户,系中西合璧式,广招工匠修建。不少工匠见图后认为,此乃前无师传、今无实样,无法施工,不敢承聘。心法闻讯后便前往厦门,看图后认为,既有图纸,再复杂也有办法,遂把泥、木工全部都承揽下来。在施工中,他一面虚心向工程师求教,一面自己琢磨图纸的每个细微末节,慎重按图施工,终于建成既具有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又素雅实用的教学大楼,陈嘉庚非常满意。他还运用巧妙技艺制成嘉庚橡胶公司商标的一只大钟。此钟连着一条长链,各个部件活动灵巧,犹如铁质,实乃选用一根整木镂空而成,通身不用一根钉子,观者无不称奇。陈嘉庚异常喜欢,亲自送红包,表示奖励。后来,还想请其去南洋,主持建造公司大厦和“嘉庚街”。但因其父不愿他漂洋过海、离家远去而作罢。
  离开厦门后,他便到粤东韩江流域,从大埔到潮州,经营了10多年建筑业,韩江每夏江水暴涨,沿江商家都希望兴建钢筋混凝土高层店铺,以适应防洪抗洪的需要。于是,他便根据店家要求和地形特点,精心设计、承建,其所建钢筋混凝土店铺,不仅坚固耐浸,而且造型优美,雕塑的人物、走兽、花鸟等图案和商号招牌,精致美观、栩栩如生,由此招徕不少顾客。许多商家都相继请其承建,工程往往应接不暇,遂将父母妻儿全家接到大埔县的三河坝、大麻圩等地客居达6年之久,专心致志地搞好承建工程,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商家满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鼎丞领导的红军游击队,遭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剿”,药品奇缺,即想到在粤东做工的同窗友好刘心法,派人秘密前往联系,心法便立即应允,把自己节省下的钱,买上药品让来人带回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潮、汕,韩江流域百业凋敝,难民成群,建筑业陷于困境,心法不得不携家眷转到永安、清流、宁化一带。民国29年,经人介绍在三元(今三明市)承包省政府下属机构的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政府官员一再敲诈勒索,工程亏损甚大,以致无法完成,不得已率众逃走,遭通缉。只得在乡间串村走户做工,艰难度日。
  解放后,国家拨款为革命基点村重建家园,在刘永生家乡严坑村承建永安楼时,心法便根据新中国刚建立财力有限的情况,精打细算,建成一幢六扇五间、上下堂、双过道的土墙大楼,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受到刘永生的称赞。
  1985年4月19日病逝,享年87岁。
   阙森华
  
  
  阙森华,民国5年(1916年)生于上杭通贤乡东里村。19年,在家乡任儿童团长。21年6月,加入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第九期学习。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经受严峻考验,并随军参加长征。到陕北后,曾任后方医院护士长、副所长、副政治指导员、营部分总支书记、新兵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边区工作团副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生队队长、附属医院政治协理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兴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后,先后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党委书记,辽宁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顾问,中国共产党沈阳市第一、二、三、六届委员会委员,市一、二届人大代表,市政协一、二届委员等职。
  森华一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坚持实事求是。从1959年“反右倾”到“文化大革命”,他多次蒙受错误批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含冤受屈20多个春秋,始终对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在辽宁大学任职期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广大教职工服务。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满腔热情地为辽宁大学和中国医大的恢复和发展而忘我工作。
  1982年,回到家乡通贤探亲期间,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学校、卫生院,与师生、医师、群众促膝谈心。当了解到中小学师资紧缺、教学设备简陋、校舍破烂,卫生院医疗设备简陋的情况时,内心十分难过,深表同情、关心。回医大后,他向医大党委认真汇报这一情况。医大党委决定将积压已久价值十几万元的医疗设备和教学设备拨给通贤卫生院和中学,还为通贤中学培训英语教师,希望老区在改革开放中尽快改变落后面貌。1985年5月离休后,在思想上、政治上仍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关心中国医大的发展和建设。同年11月25日,因心脏病突发,于沈阳逝世,享年70岁。
   黄鹄显
  
  
  黄鹄显,民国3年(1914年)生于上杭蓝溪镇岐滩村。1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入彭杨红军学校学习。结业后任红军连指导员、连长,后调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局任参谋,在朱德、张云逸等身边工作。24年,在红军长征途中,被派到红四方面军总部作战科任科长,后任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曾参加西路军为打通国际路线的战斗,失败后被俘,“西安事变“后经周恩来营救获释。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造币厂副厂长、军委经济建设部企业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后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学习。在此期间,他参加过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他任热河纵队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第二旅副旅长,热河省军区代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十三旅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八纵队参谋长、第一三四师师长。参加过辽沈、平津、衡宝和广西等战役。
  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指挥、坦克师师长,机智果敢,立下卓著战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历任坦克一师师长、军委装甲兵副参谋长、装甲兵学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军委装甲兵顾问、顾问组组长,为装甲兵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建树良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因病逝世,享年73岁。
   刘 彬
  
  
  刘彬,原名家树,民国元年(1912年)8月生于上杭蓝溪镇冯石村一个农民家庭。6岁入私塾,8岁因家境贫寒辍学,13岁拜师学吹鼓手。
  民国17年(1928年),在师傅胞弟刘斯春带动下,参加暴动队,后改为赤卫队。18年9月,红四军及地方武装攻克上杭城后,刘彬在城关参加肃清隐藏反革命等工作,此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随赤卫队编入闽西红军,同年5月,被编入红十二军二纵队五支队当战士。接着,随部队参加攻打湖南文家市、长沙及江西吉安战斗。因作战果敢,表现突出,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红四军军部任通讯员。
  民国20年5月,调至红一军团司令部从事机要工作。在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同志培养教育下,树立刻苦学习、严肃认真、兢兢业业、严守纪律的好作风,因而在较短时间里,文化和业务水平均有较大提高。21年1月,红一军团成立机要科,任译电员。接着,随部队转战闽西、赣南,先后参加攻打漳州及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斗。
  民国23年秋,随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在此期间,来往电文多,而且许多都是毛泽东等领导亲自起草的要件、急件、事关全局的电报。在这种情况下,经常通宵达旦地守在机旁,紧张地进行收发、译电、编报、发报工作。困了想睡觉,就吃辣椒提神,保持通讯联络日夜畅通,得到军团领导表扬。24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刘调红四方面军,同年8月,又调回红一军团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机要科长。
  民国26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机要科长,并负责组建晋察冀军区通讯部队。同年11月,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山成立,刘任通讯科长兼通信营长。先后举办电话员、无线电报员、无线电技工等专业培训班20多期,并先后建成电话大队、电台队、通讯队。为适应战时需要,积极进行通讯设施建设,架设隐蔽电话线,架设双线,还建成迂回多路通讯线,建成完整、有效的军区指挥通讯网络。33年8月,调陕甘宁边区教导二旅独立团任副团长、代理团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
  民国34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通讯大队长。从35年起,先后任冀晋、北岳、察哈尔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等职。期间曾参加平汉、正太、绥远等战役和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奉命率部参加围剿匪特和支援地方发展生产。1951年4月,任华北军区军运部长,8月,任察哈尔军区参谋长。1952年7月,进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3年3月结业后,赴内蒙军区任第三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62年秋,回乡探亲时,反复教育当地党政领导和家乡人民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努力搞好农副业生产,共渡难关。公社领导给他胞妹代买了一些生活用品,他如数归还货款,并说:“公家钱分文也不能占用。”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虽然处境困难,但为了保持部队稳定和维护民族团结,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尽力支持、保护受迫害干部及其子女。刘在生活上,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克勤克俭,一生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1970年5月,重病初愈,即赴河北省军区任副司令员。1978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离休,享受正兵团级待遇。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4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雷玉先
  
  
  雷玉先,上杭才溪乡溪北村人,1953年生于贫农家庭。8岁上小学,因家庭经济困难,1967年小学毕业后在家参加农业生产。
  1974年冬,玉先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期间,表现很好,执行任务坚决,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10月服完兵役后退伍。劳动部门原安排他去县国营林场工作,但他看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是中央苏区模范区的家乡,有部分人民生活还较为贫困,便毅然放弃去县林场工作的机会回到溪北村,决心同乡亲们一起将家乡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玉先退伍回村不久,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贯彻,农村实行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历来以建筑业闻名的才溪乡,农忙过后,有几千名青壮年人外出承包各种建筑工程,每人每月收入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因此无人愿当每月仅有30多元补贴的村干部。他不顾个人得失,先后担任村治保会主任、护林员、民兵营长等职务,1986年10月起,担任中国共产党溪北村支部书记。他遵纪守法,处处以身作则。1982年,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刚3个月,他便动员妻子去放节育环。1987年,县里规定已生两胎的育龄妇女要做绝育手术,妻子想不通,他又耐心说服妻子,带头第一个去做结扎手术,为全村妇女树立榜样。在他的模范作用下,几年来全村30多个党员无一人计划外生育。
  玉先退伍回村10年间,全心全意领导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溪北村山多田少,有山地9438亩,耕地只有1064亩。他逐塅逐片调查研究,摸清底子,然后和干部村民一起制订增产粮食和发展林业的措施。为发展粮食生产,他抓紧实施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科学种田、及时防治病虫害和推广水稻杂优良种等措施。他当支部书记后,村里每年投入1.2万元修建沟渠、圳、坝;常年举办科技培训班,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新知识、新技术,使全村水稻连年增产,1989年比1985年平均亩产增加200公斤,全村96%的农户摆脱了贫困。他带领村民在几年间建成3600亩松脂林基地,营造了60多亩速生丰产林,将2400亩分散宜林山地,分给村民作自留山,发动大家种下368亩果树,每户平均达到1.2亩。全村林茂粮丰,村民逐步富裕起来。对于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农户、玉先总是全力帮助其渡过难关。1987年3月春耕期间,当他了解到70多岁的雷美春老人既缺劳力又无耕牛时,就向人借来耕牛替老人把田犁耙好。雷来春一家6口,老的老,少的少,生活很艰难,他卖了自己的400公斤稻谷和一头正在长膘的毛猪,凑齐450元借给来春买耕牛。来春买了耕牛后,每年替别的农户犁耙耕地,收入工钱上千元,逐步还清了债务,过上了温饱生活。
  玉先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自当村党支部书记后,每逢新学期开学,他都将村小学老师请到家中吃饭,询问学校教学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教师反映吃菜困难,他建议村民委员会将校门口的0.5亩农田划给学校做菜地;学校新盖教学楼缺少天花板,他把家里准备做谷仓的杉木板送给学校使用。1987年春,民办教师卓甘照家中缺粮,他和妻子双双挑起自家的稻谷送到卓老师家里。雷桂先因无钱交学杂费,没有报名入学,他知道后又卖掉谷子,将款替雷桂先交学杂费。在玉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溪北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率达到100%,升学率达到86%以上,连年被评为县、乡的先进小学。
  1989年11月下旬,雷玉先去龙岩参加军队地方两用人才表彰大会回来,看见村小学新建成的两层8间教学楼前的危房尚未拆除,25日即带领父亲、妻子、村主任、村文书等前去拆除。26日下午5时半,他见危房土墙颤动,转身一个箭步,推开正在捡石头的林有娣和正在拆墙的村文书雷浩炘,紧接着“轰”地一声巨响,土墙倾倒下来。林有娣、雷浩炘脱离了险境,雷玉先被沉重的土墙压倒在地,光荣献身,年仅36岁。1990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Copyright © 2002 www.fjsq.gov.cn  
Email:fjsq@163.net  
TEL:0591-87898263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59&index=13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8 04: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