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27 02: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偶像”现象重在引导——访作家廖红球
来源:
首先,我觉得偶像这个词,我理解的大概和现代青春偶像有点差别。我理解的偶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崇拜、寄托和依赖,像古代的图腾就是。按照我们这代人的理解,偶像是泥呀木头啊做成的神和佛。由此引申开来到了今天,偶像一词已成为青少年心目中向往的榜样的代名词,即“青春偶像”。
榜样就是一种精神的膜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偶像是需要的。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精神的向往,偶像是需要的。没有这种东西,人生的坐标是迷惘的,当然坐标不仅是有偶像这一个参数。对少部分先知先觉或者特别自信的人,他不一定需要偶像,但这是个别的情况。就总体上来说,偶像还是要的,不能完全抹杀。所以偶像的存在有其道理,有其必要性。
第二,人的一生不算长,以百年来论,每个时期如果心目中都有偶像的话,那他会影响你,让你起变化。从一个人开始懂事起,朦朦胧胧中,他一直在走向成熟,如果他有偶像的话,他的偶像也在起变化
不同人对偶像的理解也会不同。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他可能只是喜欢偶像的某一个方面。例如说姚明,年轻人会喜欢他在篮球场上的英姿,但对他其他方面就不一定喜欢,但这不妨碍姚明成为他的偶像。这种喜爱不是顶礼膜拜式的,没有那么严重,只有极少数人会特别入迷。
第三,我觉得青年人崇拜偶像不奇怪。因为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合适自己口味的,或者说最能够触动自己灵魂神经的人来做榜样,这一点都不奇怪。歌星、影星可以崇拜,但是太多了,就变味了。因为创造这个世界的决不仅仅是歌星、影星。创造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是更广泛的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我们不该冷落他们。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英雄。这是我们政府部门和媒体要给予足够关注的地方。我们要给年轻人提供多一点的选择,要做好引导。
第四,人是要有精神的。人敬人,敬的主要就是精神。当然也有的是敬人的财富,但我个人认为,还是精神为主。一个人可以很贫穷,但他为了社会,为了大众,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这样的人同样是值得尊敬的。(李怀宇 程璐)
廖红球(原名廖洪球),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兼《作品》杂志社社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的古藤》、报告文学集《南来的热风》、小说集《血玫瑰》等。报告文学《大亚湾的诱惑》(合作)获《人民日报》1993-1994年度报告文学一等奖。
转自 V.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