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91|回复: 5

关于汉族的遗传学论文(附网站链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9 16: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因研究揭示汉族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民族内因


http://www.biosino.org/news-2004/200410/04100903.htm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的汉族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的11.6亿的人口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同种同文化民族,主要得益于中国历史上以男性为主的由北向南大规模移民。

中国人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汉族最早是发源自远古时期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而其后文化和人口影响才逐步传播扩散至南方的广大地区。但是人口数目发展如此之巨,这其中又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单纯的人口流动,还是简单的文化输出,使得汉语、宗教信仰和各种价值观在不同种族和区域的静态社会居住群体中从北向南逐步流传开来。国内科学家们近日通过基因研究手段,进一步揭开了数千年来汉民族逐步演变的历程。

上海复旦大学科研人员李进(音译)领导该科研小组,对来自国内17个不同地区的871个被访者进行血液试样采集。在试验检测中,研究人员主要针对血样中两种特殊基因载体展开分析,这其中一种是只有男性才有的Y染色体,另一种则是只有女性人群才有的某特殊变异线粒体DNA。

试验结果显示,众多Y染色体中的基因序列之间差异微小,而在变异线粒体的DNA序列中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发现使得汉民族的血缘身世立刻显得非常清晰,研究人员认为一定是最初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男性移民决定了如此特殊的汉族基因结构。

研究人员表示,在历史上作为民族和文化天然分界的长江,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汉族祖先基因结构的分界线。但是2000年前,来自北方的男性移民则跨过长江大量进入南方地区繁衍声息。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变迁,这些移民或是他们的后裔们更是不断地扩张,大量人口陆续迁入中国西南、东南各地,甚至最终登上了南方隔海相望的海南岛。

李进的研究小组认为,基因分析得出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支持了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因为有大量史书记录称当年由于中国北方地区饱受饥荒和战乱的袭扰,大量北方汉族人口不断向南方各地区迁徙。在过去20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明确史籍记载的就曾先后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向南迁徙热潮,其中分别发生在公元265-316年、公元618年-907年和1127年-1279年,而其它时期的人口南迁数量则相对较少。

研究人员在近日出版权威学术期刊——英国的科学杂志《自然》上撰文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文中称:“此次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与史书记载不谋而合。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大量汉族移民彻底改变了南方地区汉民族的基因遗传机构,与之相应的就是人口统计学上的汉族人口和文化的扩张。”同时,随着来自中国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以及南方本地原著民的种族融合和基因交流,由此才共同形成了今天中国汉民族与众不同的遗传构成。

上海复旦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地分析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揭示了世界最大的民族汉族的文化扩散模式: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这篇题为《遗传学证据支持汉文化的人口扩张模式》的论文在9月1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

语言和文化的扩散存在两种模式:一为人口扩张,即人口迁徙模式;另一为文化传播模式,人群中有文化传播,基因交流却很有限。历史记载,汉族源于古代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汉文化扩散到了中国南方,而中国南方的原住民族则是说侗台、南亚和苗瑶语的人群。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和摩尔根——谈家桢国际生命科学中心的文波、李辉等研究人员将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和北方汉族、南方原住民族两个亲本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28个地区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和线粒体DNA,这些样本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

研究显示,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由北向南递减。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金力认为:汉文化的扩散中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首先,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极为相似;其次,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方面都十分可观。在汉族的扩张过程中,南方汉族与南方原住民族发生了基因融合,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遗传学的研究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受到北方战乱和饥荒的影响,汉人不断南迁,大量的北方移民改变了中国南方的遗传构成,而汉族人口扩张的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的扩散。北方汉族、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之间基因交流造成的族群混合,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

史载汉族源于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渐渐的,这个民族的文化扩散到了中国南方。究竟是大规模人口迁徙带动了汉文化的流动,还是汉文化自身在静止不动的人群间扩散?最新研究发现,答案就藏在11.6亿汉族人的基因里。

英国《自然》杂志以“遗传学证据支持汉文化的人口扩张模式”为题,报道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和摩尔根-谈家桢国际生命科学中心文波、李辉等科研人员用遗传学方法“重演”的一段汉文化传播史。通过系统分析我国28个地区汉族人群的遗传标记,他们发现汉文化的扩散的确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在这场由北向南的人口扩张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

语言和文化的扩散一般存在两种模式:一为人口扩张,即人口迁徙模式;另一种为文化传播模式,即人群间有文化传播,而基因交流却很有限,比如英语在当今各国的普及。此次,研究人员将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以长江为界)基因中代表父系、母系的遗传标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父系上,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十分相似,受南方原住民族影响很小;在母系上,南北汉族间差异显著,南方汉族受南方原住民族影响较大。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金力教授表示,上述对比研究证明,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且在汉族扩张过程中,南方汉族与南方原住民族发生了具有性别偏向的基因融合。也就是说,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贡献。

有意思的是,这一遗传学研究结果与历史记载不谋而合。受北方战乱和饥荒影响,汉人不断南迁,大量北方移民改变了中国南方的遗传构成,而汉族人口的扩张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的扩散,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以及南方原住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和族群混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9 16: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南方汉族的线粒体DNA受南方原住民的影响较大的报道的真实性

http://www.han-cultur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2
新华网2004-09-16以《遗传学研究支持汉文化扩散源于人口扩张》为题报道了一群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地分析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揭开了全世界最大的民族汉族的文化扩散模式的神秘面纱,研究结果表明: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关于“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的报道。这应该是可信的,也是符合历史记载的。说明汉人确实是拥有共同祖先的。

该报道接着说“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以此为理由,得出了“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的结论。

实际上,这不是科学的结论,只能是一种推论,而这一推论也是错误的。

人的DNA有核DNA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简称mtDNA。核DNA分别由adenine(A),thymine(T),guanine(T),cytosine(C)这四种盐基、约三十亿个组合而成。mtDNA由一万六千五百个盐基组合而成。mtDNA 不是细胞核而是存在于细胞质的mitochondria的,全长为16500bp的环状DNA。mtDNA与核DNA相比,其长度不但非常短,且进化速度快,个体差很大。而且,一个细胞内有2000-3000个的拷贝存在,与核DNA相比,即使是微量检体,也能进行检查。所以常用于古代人骨以及动物骨的DNA分析,甚至用于民族起源的探索。mtDNA是靠母系遗传,即由母亲传给女儿再传给外孙女这样的方式遗传的。这是核DNA没有的特殊性质。mtDNA一部分有不具备蛋白质合成功能的控制领域,该部分的变异特别多。

也正因为线粒体DNA的个体差非常大,又是靠母系遗传,因此不可能会有南方的男女汉族的线粒体DNA都跟南方少数 民族非常接近的事情发生。当然,如果将时间扩大到万年单位,则有可能得出各地人是否拥有共同祖先的推论。例如,生物学家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人种的mtDNA以及Y染色体上的遗传基因,得出了非洲以外的所有人种都起源于非洲的“系统树”的结论。因为DNA的变化会在遗传时按一定的概率发生变化,例如,将DNA构造看成是文字(盐基)的组合排列,假设某一生物的DNA一万年变化其中的一个文字,五万年就变化五个文字,那麽就能从两种同类生物的DNA的这种差别知道该生物何时从共通的祖先分开,经过了多少年代。因此DNA的文字之差用于测定进化的“分子钟”,人们因此测出了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在20万年前之後才出现的。

因此,除非南方少数 民族都是南方某一女性祖先的後代,除非大多数南方汉族都没有北方母系汉祖的血统,那才能得出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方汉族中融入了大量南方女性少数 民族的结论。

但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撇开南方少数 民族都是南方某一女性祖先的後代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谈,汉族大量移民南方应该是在秦始皇之後的两千多年的期间,特别是在宋代以後,而要使居住在多山多河交通不便的南方各地区的汉族能在这两千多年期间、特别是自宋至今的一千年内,都与少数 民族通婚而成为某一南方女性少数 民族的後代,即便只考虑地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是在更早之前,汉族就已经向南方的大量迁移,而且只有男性汉族向南方的迁移,从而使绝大部分南方汉族都有了与南方少数 民族共同的女性祖先的血缘,即线粒体DNA。但这不是历史事实。

由于汉族的宗族、家族观念不但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且根深蒂固,因此,历史上汉族的迁移,一般不会只是男性成员,而是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宗族的集团性迁移。这点,从一些姓氏转移到南方,呈现出南北姓氏分布不同的调查结果,以及南方不少乡村依然是按姓氏区分的事实也能得到证实。比方说,我的老家邻近的好几个村庄,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原的同一宗族。而且,汉人认为自己文化先进、生活水平较高,又很重视门当户对,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来说也不愿意跟少数 民族通婚。因此,别说大多数汉族不可能都是男性单身迁移到南方而只能与当地少数 民族女性通婚,大部分汉族都不可能跟少数 民族通婚。

就拿广西来说,据《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可知,大部分广西县志中,记载当地汉族自秦汉以来迁入的极少,例如乾隆《横州志书》提及“秦徙中州处居西瓯,迨汉开学于郁林”以及民国《隆安县县志》“县属除少数土著外,能为汉族,皆来自他省,尤以山东为多数,邑内姓氏诸先祖,多自汉至明流隅广西,渐次迁居隆安。”还有民国《宜北县志》记载稍微具体:以由山东而来为多,湖南次之,因久相染,均归**,近惟有治安乡达科村仙桃洞赵兴数户苗族後裔,其余全系汉族。莫姓原籍山东济南府,于汉朝迁来,初到此地之始祖名莫登州……现有一千十户;卢姓原籍山东,汉朝迁来,共九百八十六户,始祖卢明道……覃姓原籍山东,汉朝迁来,共七百二十六户;韦姓原籍山东,汉朝迁来,共九百六十户;蒙姓原籍山东,汉朝迁来,共七百三十二户。

而绝大多数县志在记载汉族入桂的时间多言于宋代。在此之前入桂的汉族,虽然人口众多,甚至最终的总人口有可能超过当地土著,但因为不是集团地成批地进入广西,而是或避乱、或经商、或像秦始皇大军那样,只是单身男性军人,平定岭南後并非能像後来的军户体制那样能代代相传而一直保持军队编制,因此大多数都土著化,成了少数 民族。就像美国,尽管早期就在美国的安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人们现在所占美国人口的比例已经不多,但因为大部分其他美国人不是一下子就进入美国,而是分散移民美国的,去一批被“融合”一批,因此,即使後来移民的总数远远超过了自殖民地时代起就祖祖代代居住在美国的原籍英国的人们,但现代美国的主流文化、主流道德价值观等等依然都是当初的那些美国人所创建的,甚至连语言依然还是英语。

但如果是以屯田、留戍、或移民成批量地进入广西,集团居住的话,情况就不同了。而自宋代起进入广西的汉人,大都是军事移民、屯田、卫所驻军、大规模的集团成批地迁入聚居,因而不但很少发生与当地人通婚而土著化的事情,反而内部繁衍,壮大而延续至今。所以,现在广西汉人的大部分,都是自宋代以後才迁入广西的。

另外,即便是DNA相近,也不能断言一定就是混血。南方汉族占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如今人数多达六、七亿,要在两千多年内不但实现了南方汉族内部的混血,还实现了与南方少数 民族的混血,以至于线粒体DNA与南方少数 民族的相近、并造就了今日如此膨大的人口,即便是一个中学生,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都来自非洲,进入亚洲也不过是几万年前的事,之所以相近,也许是从人类共同祖先分支後的结果。再说,人类的DNA,到处都能看到同样构造的重复,而在某几个重复部分,重复的次数因个人而不同。而且即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一千文字(盐基)也只有一个不同。所以,所谓的相似和不同,与研究人员的主观取舍标准有很大关系。

别说因为取样的不同,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错误的结果,就是面对同样的结果,因研究人员个人观念的不同,还会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金力声称,他的研究小组“将涵盖世界五大洲(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的15个国外人群样本和中国28个人群样本放在一起测试分析(中国人群样本包括4个汉族和24个少数 民族群落),对这些样本的分析,都支持了非洲起源说。”还作了如下解释:“中国早期人群是从南方进入亚洲,然后再往北方。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只有少量的人群越过长江迁移到北方,以后在北方慢慢发展起来。所以北方人群的遗传差异较南方人小得多。北方人比较单一,南方人比较复杂。但是南北方之间又有很密切的交流。”

但这也只是研究人员做出的个人解释,也就是说个人的推理而已。别人也许又能做出另外的推论。

真理或者说事实的真相,决不可能凭一两次的调查就能得出。事实上,细胞内除了线粒体DNA外,还有核DNA。而对核DNA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不久。

因此,仅凭线粒体DNA就断言南方汉族为男性汉族南下与少数 民族通婚的结果,显然是很草率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所能做出的事。

还有,人们是否会注意到当某一事物被发现的同时,其他的东西却被隐瞒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声称是科学研究的报告中因种种原因,也是会出现的。以前曾有过用ABO血型来判断民族起源、民族混血的研究。研究人员只注重一个民族的某一种血型分布与另一个民族的血型分布相似而推断出这两个民族有共同的祖先的“结论”,可如果看另一种血型,则两民族的该血型分布却相差甚远,但研究人员对此只字不提。比方说,有研究人员看到汉民族的O型分布呈北低南高的分布,就断言南方汉族混有南方少数 民族的血,可汉民族的B型血,无论南北中,都无明显变化。况且A、B型还是优性遗传因子而O型为劣性遗传因子,即如果双亲为AO,或者BO的组合,就会生出A型,或者B型的子女。

而且,报道没有提及研究人员是否对南方所有的少数 民族进行了同样的DNA分析,因此,不得不怀疑这些研究人员到底作过多少汉族与少数 民族的遗传比较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没有提及到底采集了多少人体DNA样本,这些样本是否真是在全国范围内随机取样的。

再说,该报道声称的发现的线粒体DNA无非是遗传基因的组合,既不能说明那一定就是混血的结果,也不能告诉我们两千年来到底发生了什麽,更对了解汉民族的历史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汉民族的形成,应该是在共同的文化、相似的风俗、信仰形态以及包括共同祖先信仰在内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基础上形成的。无论DNA技术如何进步,都无法让人们了解这些。只有历史学、考古学才能给人们提供这类知识。

所以,我对这篇报道的标题声称的“遗传学研究支持汉文化扩散源于人口扩张”的客观性,以及报道中提到的所谓的南方汉族的线粒体DNA受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最多只能说这只是一些人基于其观念的推论,并非就一定是正确的、客观事实的反映。

倒是关于Y染色体研究结果的报道比较可信,因为Y染色体只存在于正常的男性体内,因此传递方式只能是从父亲到儿子,所以常用于父子鉴定以及加害者多为男性的刑事犯罪案件中的男性个人识别。如果能检查出Y染色体特异的DNA多型,就能成为鉴定的有利证据。也用于研究父系遗传,如姓氏的遗传等。

因此,南北汉族的Y染色体差异较小,只能说明南北汉族拥有共同的祖先,而这个祖先绝不可能只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

2004-9-2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9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新华网的原文: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4-09/16/content_2883407.htm
新华网> 首页> 上海> 地方新闻   
遗传学研究支持汉文化扩散源于人口扩张
( 2004-09-16 16:47:19) 稿件来源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 张学全 仇逸9月16日报道: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和摩尔根-谈家桢国际生命科学中心的文波、李辉等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地分析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揭开了全世界最大的民族汉族的文化扩散模式的神秘面纱,研究结果表明: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中男性占主导地位。论文《遗传学证据支持汉文化的人口扩张模式》在英国今天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发表。     
语言和文化的扩散存在两种模式:一为人口扩张、即人口迁徙模式;另一为文化传播模式,人群中有文化传播、基因交流却很有限。历史记载,汉族源于古代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汉文化扩散到了中国南方,而中国南方的原住民族则是说侗台、南亚和苗瑶语的人群。经典遗传标记和微卫星位点研究显示:汉族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两个遗传亚群,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两个亚群之间虽然方言和习俗差异很显著,但是有着许多共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类型。
研究人员将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和北方汉族、南方原住民族两个亲本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了来自中国28个地区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和线粒体DNA,这些样本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的省份。
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由北向南递减。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金力教授认为:汉文化的扩散中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首先,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极为相似;其次,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方面都十分可观。在汉族的扩张过程中,南方汉族与南方原住民族发生了基因融合,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遗传学的研究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受到北方战乱和饥荒的影响,汉人不断南迁,大量的北方移民改变了中国南方的遗传构成,而汉族人口扩张的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的扩散。北方汉族、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之间基因交流造成的族群混合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9 16: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浦仪溥杰非同种,殷人周人本一族

http://www.han-cultur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5

[ 作者:南乡子    转贴自:国家与社会论坛    点击数:199    更新时间:2004-04-21    文章录入:admin ]


浦仪溥杰非同种,殷人周人本一族
------ 笑议“汉族种族不同、夏殷周出自皆非华夏”之怪论

   - 南乡子 -

从一些热衷于“论南北汉族种族不同”的人那里掌握了区别不同种族的方法後,立刻用该方法对自其祖先努尔哈赤起就是满族代表的浦仪与他弟弟溥杰进行了研究,很快就有了惊人的研究成果:浦仪溥杰两兄弟实际上是分属不同种族的!哈哈。

满清皇帝浦仪与他弟弟溥杰虽为骨肉兄弟,可两人的身材,长相都差很远。是不是可以用这些人所言的“外貌特征区分人种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来断定浦仪溥杰是不同人种?

浦杰那麽矮小,按这些人的“理论”,那准是“马来种”(不过,我还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人种,哈哈),而浦仪却是mongoloid种!不过,浦仪的嘴巴突拱,却又很像南北汉族不同种族论者所言的“马来族”的脸啊,那肯定有马来人血统了,虽然他们天南地北,各处一方。呵呵。

若再查一查他俩的DNA,肯定也不一样,这可就为他们分属不同种族提供了“科学证明”了!

这绝对是惊人的发现!哈哈。

其实,这种用所谓长相身材来说明“南北汉族种族不同论”实在是荒唐。至于说什麽“外貌特征区分人种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什麽DNA区别之类的就更可笑无知。每个人的DNA都不同,人类与老鼠的DNA不也就差那麽微小的一点点?呵呵。

某些人无知却偏要信口开河,煞有介事似的,简直就是对人类学的侮辱。难怪有网友指出所谓的“夏商周秦原本为征服华夏族的蛮夷,汉族就是由这些民族所形成的论调就是在鼓吹汉族自古就是一个被任人征服宰割的民族,就是为蒙古、满洲的入侵征服以及後来将来的外敌入侵寻找理由”,难怪有网友认为宣扬“南北汉族的种族不同”就是企图在南北汉人之间制造矛盾。

所以不客气的说,我对某些“学者”的“独特的研究成果”很不以为然。

在此,也想请教那些说现代汉人血统不同于华夏族的人们,至今为止挖了几具几千年前的、被断定为华夏人的遗体?将这些古代遗体与现代汉人之间作过过DNA比较吗?就算有这样的比较检验,可用这为数不多的遗体真的能比较出个与现在12亿多汉人不同的结论来?说不定还搞错了,其实遗体原本是被华夏人用于祭奠的狄人夷人羌人,或者戎人的呢。

至于什麽“夏是西戎,殷商是东夷”的推论,也令人好笑。其推论主要根据不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它们的领袖的出生神话不同的那部分?可司马迁不但离夏太远,离殷商也太远,差了好几千年,能把《史记》中有关出生的神话的那部分当真吗?而且同样这本《史记》中,不也有夏殷周秦楚等同祖的记载吗?

至今,夏代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走出传说的时代,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可就有“学者”能断定出它的民族属性,不能不说这些人实在厉害。

真不明白为何总有人说殷人与周人是不同民族。

文化不同?可两者间的一致性早已由甲骨文、金文等的考古发掘和对他们的解读研究成果所证明。

风俗不同?上海汉人的风俗不但与陕西汉人的不同,与临近的江苏、浙江、江西的也有不同嘛。纯种的德意志民族,各地风俗都还不同呢。所以风俗不同也说明不了问题。

语言不同?正好相反。从甲骨文所试图表现的殷人的语言与周代以後的“汉语”比较,就知道两者本质相同,时间上前後紧密相连,没有明显的间断。尽管殷王朝的中心与周王朝的中心,东西相隔一千公里!例如不但是造字法的相同,而且发音也相同。

这种相同,不仅仅是造字法的不同,因为这不过是技术性的模仿而已,再说,落後民族模仿先进民族的文字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日本、朝鲜。而甲骨卜辞中所见到的形声文字和假借文字,则与语言的发音有密切的关系。发音不同,则不得不把原来的音符改变成其他音符,还不得不变换假借文字。实际上,从殷代直到现在,与发音密切相关的形声文字和假借文字都没有改变过其结构;语法上,殷代甲骨片上的卜辞也与後世的汉语没有差别,这就说明殷代语言是周代以後直到现在的汉语的母体。

因此,殷周原本就是一族!

至于各地的方言,那是因为语言文字是一种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华夏儿女的开疆拓土,生存空间的扩大,人们之间来往交通变得不便,所以交流不密切,因此在语言文字上会出现差异。就是大陆与台湾,才分离五十多年,语言文字上不也有变化吗?

德意志民族、法兰西民族、大和民族的方言也很多,不但有不少发音不同的方言,连单词的音节都不同的方言以及根本就听不懂的方言也有不少嘛。可不但没有哪位学者否认这些民族原为同一民族,更没有主张它们的种族都不同。

2002年8月14日

另,关于南北汉人种族不同问题,鄙人在《民族主义者应有的姿态
----- 就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和靖国神社等问题与网友商榷》一文中有详细具体的叙述,感兴趣的网友请参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6: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辛苦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13: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4-19 13:59 编辑
上海复旦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地分析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揭示了世界最大的民族汉族的文化扩散模式: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研究显示,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

“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这个模式也符合客家迁徙,也就是汉族人口在客家族群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汉族的扩张过程中,南方汉族与南方原住民族发生了基因融合,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放眼看世界,白人与华人通婚中,以白人男子娶华人女子为妻占主导。相反华人男子娶白人女子为妻并不多。
一般来说,政治经济文化强势的群体,其男性娶相对弱势群体女性的会更多一些。也就是说,在混血人群中,父系血统中白人占多数,而母系成分中,亚裔不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