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11-29 《惠州日报》)
博罗县泰美镇车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古宗祠,历经460多年风雨现保存完好,吸引了许多文物工作者及文人墨客前来探古寻幽。该宗祠还记载了车氏祖先西汉末年从中原迁徙入粤的详细历程,将中原人南迁入粤的时间提前了约300年。
460多年古宗祠已成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宗祠地处东江古河道边上一个名叫车村的小山村的村子中央,占地1000多平方米,四周青砖墙到顶,雕梁画栋,共16根14米高的棱型石柱。从戟门至后殿,高度落差2.4米,台阶相接呈前踞后拱之势。祠中3个天井回廊有精致的耳门与两边的耳房相连,天井边的围栏石雕造型别致,三重大殿用顶上装有方格窗棂的木屏风各自分开,自成体系又互相呼应,气势相当雄伟。大门口照壁前面,一方占地近1公顷的水塘,粼粼碧水既改变了宗祠的“小气候”又起到消防作用,460多年前古人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据祠中记载,宗祠为明末本村出的一位御史车邦佑所建。在漫长岁月中,古祠虽屡经风雨侵袭,但后人只对宗祠进行过几次小修葺,所以至今古祠明墙依旧,壁画色彩依然鲜明,成为当地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而闻名四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古宗祠便成为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而受到悉心保护,不但车氏后人每年都要从全国各地汇集前来瞻仰,古祠也吸引了许多文物工作者和文人墨客前来探古寻幽。
古祠记载的车姓祖先汉代中原为官改姓及后来南迁的故事中的细节,为见证当年广东客家先人南迁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古宗祠记载向传统说法提出疑问
据传统说法,中原汉人第一次南迁在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为避战乱而大举南下,而在车村古祠后殿西墙上,一块白色碑石却刻着这样的记载:远祖车千秋,本姓田氏……汉武帝征和三年三月为大鸿胪,征和四年封为丞相,武帝赐小车出入宫殿中,时人谓车丞相,其子孙以为姓氏……其子孙嗣,官至云中太守、汉宣帝时封虎牙将军。西汉末年,豪吏混斗,大举移民,迁徙豪强,遁逃者众,皆去其乡,始远祖辗转迁徙南下,先入闽、后折粤东,继韶关南雄珠矶巷,继达博罗,后移蹯砣(即今车村所在地)定居。据史料记载,西汉中期经过昭帝、宣帝两代“与民休息”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起,至成帝、哀帝、平帝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及至刘婴即位,皇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而车村祖先的南迁记载也正好与这段动乱的历史记载相吻合,从而增加了它的可信度,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中原人第一次南迁入粤始于西汉末年还是始于晋、五胡十六国时期?
中原人第一次南迁入粤可上溯300年左右
据史料记载,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两次派兵,越过五岭,平定百越,建立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在平定南越之前,负责秦军“转饷”的御史史禄,开凿了沟通湘江与漓江,全长30多公里的“灵渠”,从而开通了岭南的水路,使军粮能自北源源南运,为平越立下大功。史禄后裔史定,曾任南越揭阳令。他“武帝元鼎六年闻汉兵至降,封为安道侯”。由此可以推知,史禄等一批秦戍卒在秦亡后滞留岭南并未北返,在“与越杂处”过程中,多数成为广府民系。秦朝大军南下入粤时间虽早,但其性质属军事行动,不属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入粤范畴。
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史学界有关专家,他们认为,中原人南迁的历史,几乎每个姓氏的族谱均有记载,传统说法亦多数出自族谱的记载。按照传统说法,中原人第一次南迁入粤在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但这并不排斥小股中原汉人先期入粤的可能。若车村古祠的记载得到证实,中原汉人第一次南迁入粤的年代可上溯300年。
(本报记者曾 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