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40|回复: 10

【转帖】建桥围:好大一个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4 12: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mzrb.com.cn/news/0411/24/041124053.htm
                                                          建桥围:好大一个家
                                                                 2004-11-24

                 本报记者 曾海鹰 肖根平 特约记者 卢胜文 摄影报道
       先猜一个谜语:“水中有一物:椭圆形,两头翘,中间有桅杆……”太简单了?那你知道是什么吗?船?错!这里说的是一个建筑物——丰顺县建桥镇的建桥围。这是一个家,一个很大的家:
       规模大。建桥围距丰顺县城汤坑37公里,位于建桥镇政府对面,依山傍水。她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总占地近1平方公里,围内占地15780平方米,整座建筑外形像一座城堡,呈长方形,外圆内方,城围四周有水环绕,远眺整座城像浮水大船,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船形围”。外墙高而厚,门内架设木楼棚和枪眼孔(内宽外狭),结构紧凑,不露桁桷(叫“封火”),利于群居和防贼御敌。
       家族大。据介绍,该围创基者为明朝张氏德达公,原居福建上杭,在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州牧时,遭兵燹纷争难归故里,遂创基于此,至今已逾400年(一说是建于1640年的崇祯十三年)。围内人口多时达2000多人,现在据说从围里出来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口在2万以上,他们全都姓张,都是“德达公”的子孙,都是一家人。
       内“容”大。船形围遵循外圆内方的理论,建造椭圆外廓,内围属方形。围内有6座祠堂,共三街十二巷二十四幢,较为普遍的是二栋(堂)、二横和三栋(堂)四横的大院,再次是围龙屋,结构坚固,窗眼小,层层叠叠形似盘龙,攻防自如,壁垒森严。围内还建有张氏各世府第公室,采用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工艺,用抬梁、穿斗的混合结构建造,布局严谨,讲究坐向,布局沿中轴线上、中、下三大厅,系奉祀先祖或公共娱乐场所。
       文化底蕴深。围门四座,门上方均镶嵌着一石匾,各具特色。西门是正门,民国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写“西铭是式”四个大字(张载的《西铭》是道学的经典文献,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宋朝“二程”把这篇文章与《孟子》置于同等的地位,予以高度赞扬),受匾者是本围人张鉴初,原为孙中山侍卫;东门“东关巩固”,是嘉庆年间一位状元所书;南门“薰风自南”,是一位翰林所题;北门“众星拱北”,是解放后铁道学院的一位教授题写。建桥围居民世代崇文,人才辈出,解放前,有众多翰林学士、进士和举人,现代有一批博士、硕士和大学生,围内保大堂、光大堂门外分别有清朝道光、嘉庆年间竖立的石旗杆5条,旗杆夹2副,就是历史见证。

                               ▲和城门一样坚固的西门。  

                 ▲围外窗上的狮头浮雕,像在述说着船形围过去的繁荣昌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了建桥围。观大院堂堂,静谧和畅;游小巷幽幽,曲径回肠。
       一进门,就来到十字街。这条街从西门到东门,把围一割南北两半,从北门到南门,又分为东西两部分,是围内最重要的主干道。路面本来全是细小的鹅卵石,后人嫌石头伤脚,就铺上了水泥。想一想现在都市人却要花钱在水泥路上铺鹅卵石,就有点错位的感觉。靠西门边原来是一排门对门的商铺,徜徉于此,就仿佛置身于昔日那人声鼎沸、店铺林立、一派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的环境之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大家都往外搬迁,留下来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围里只有一家小杂货店,货架上、货柜里林林总总摆满了各色便宜的日用品。顾客不多,都是熟口熟面的宗室族人,大家在愉快的交谈中就完成了交易。
[img[]http://www.mzrb.com.cn/image/0411/24/m240901.jpg[/img]
                               ▲惟一的小店,做的都是宗室族人的生意。  

       我们走访了几家人,也听到了一些故事:
       这故事听到了很多次——有个小偷半夜摸进围里,得手后想出去,可是走到天亮也还是在围里转,最后束手就擒。还有个说法,就是公安人员很少到围里抓赌,因为经常找不到举报人所说的地方。
       “载兰室”有一姓何的老太太,据说是10个月大时被抱来建桥围的,如今已79岁了。她说,她大伯考过武秀才,一年能得到12石谷;她的房子本来很壮观,但在一场大火中毁了一半;现子女孝顺,生活也好。
       木工张林生,因为手艺好,在围内小有名气。1989年买了电刨机,使得手工工场有了点现代化的影子。据说,他15岁开始做木工,今年已57岁,长年的工作并没有让张师傅显得沧桑,看上去只有40多岁。张师傅主要做家具,农忙时也做风车等工具,据说一架风车能卖200元。

                   ▲木工张林生。电锯刺耳的声音把我们从古老拉回到现实。  

       我们遇到两个放猪的小孩,大的约九岁,小的约四岁。和各地一样,是猪边走边拉屎;不一样的是,小孩即刻把猪粪夹起,装进桶里。小孩说,围内的习惯如此,这样才不会臭气熏天,爷爷是这样,爷爷说他的爷爷也是这样。
       “围有围例”:南门是“生死门”,嫁娶、送葬要由此门进出,不得混淆,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吉利。
       历久经年,建桥围的往日热闹如同那城墙上剥落的漆土悄然逝去;岁月的洗涤剔除了尘世的喧嚣,遗留一片安谧、平实。他们在围里漫长的人生,他们生活中精彩的趣闻,到我们这里就成了浓缩的历史故事。历史沉淀了先辈的优良传统:重孝、崇文、安贫乐道,至今深深影响着围内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老建筑的典故较多,时有学者前来考察、论证,研讨客家历史文化。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她有着极高的开发价值。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开发,虽然她就“住”在206国道边,却至今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她不为人所知,但正因此才更多地保存了她的原貌。许多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一股极浓郁的“家”的味道,让人遐思,让人回味,让人沉迷……

       ▲杂乱的院落,最显眼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画像。围里的群众始终固守着他们心中的伟人。
     

     ▲石旗杆“广场”是旧时的“圣地”,现在成了堆柴、养鸡的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4 13: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的石旗杆只有两个石板,中间没有那长长的石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4 15: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Melvin at 2004-11-24 13:51
我们那的石旗杆只有两个石板,中间没有那长长的石笔.


涯屋家也一样系恁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4 1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大的一个老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丰顺县不好好开发的话真是可惜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4 2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秋水长天 at 2004-11-24 12:30
http://www.mzrb.com.cn/news/0411/24/041124053.htm
                                                          建桥围:好大一个家
                                                        ...

我每年从梅城回丰顺老家,都能看到这个碧水环绕的“城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5 13: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桥镇是我局扶贫挂钩地,中秋去的时候,我也有留意到这个大围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5 14: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粤东客家 at 2004-11-25 13:19
建桥镇是我局扶贫挂钩地,中秋去的时候,我也有留意到这个大围屋。

你是什么局的?税务???梅城的公务员办事效率很低,官僚作风肆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5 18: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4-11-25 14:15
你是什么局的?税务???梅城的公务员办事效率很低,官僚作风肆虐

你如此评价,我还说在哪个局干吗,不是自讨没趣么?
真企盼“唔声”先生代替李嘉,为梅州的吏治大刀阔斧去旧纳新,吾等才有出头的机会^_^(玩笑之辞,一讪可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5 18: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粤东客家 at 2004-11-25 18:20
你如此评价,我还说在哪个局干吗,不是自讨没趣么?
真企盼“唔声”先生代替李嘉,为梅州的吏治大刀阔斧去旧纳新,吾等才有出头的机会^_^(玩笑之辞,一讪可也)

不认识你们的什么李嘉。
梅州市直机关的官僚作风的确是令人咋舌,有一次打电话给市公安局总机,想转宣传科,没有表明身份,结果像皮球一样被各个部门推来推去,还呵斥了一顿,后来一表明身份,立即敬若上宾,由此可见一般百姓要找公安局投诉些什么,根本就难于上青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5 18: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天啊;宣传科啊?那我要问问我同学了。
还是别离题万里了,秋水的帖,依例我还是要捧场的。
梅州其实还不少值得“曝光”的民居,弊人老家有个四围的围屋,比丙村的温公祠怕还更有代表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19: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梅州很多个古村落都是很不错的旅游资源,可惜的是很多都破败了。在瑶上的一个小村里,有一连几座的围龙屋坐落在小山窝里,有些还是两围以上的,不过年久失修,看来用不了几年就要倒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