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2-9-15 2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构建“一小时生活圈”
发展交通为山区经济插上翅膀
本报记者 陈道 冯树盛 通讯员 陈定开 凌峰
“机遇千载难逢,山区经济发展的春天到来了。”刚刚结束的全省山区工作会议,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给山区梅州480万人民以巨大鼓舞。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市长魏潘尧欣喜地说,省委省政府的强有力扶持决策,为山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山区经济建设新一轮高潮即将掀起。
在新一轮建设高潮面前,梅州市委市政府向梅州人民描绘的建设蓝图宏大而具体。谢强华说,要掀起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资源深加工方面的工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财政的自给。5年打基础,10年上台阶。
交通:告别“一来三补”
“一小时生活圈”是梅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构建梅州市区到境内各县城1小时左右车程的一个诱人概念。经过多年的建设,梅州的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162个乡镇基本实现县城到镇公路水泥硬底化,2010个行政村将实现村村通公路。目前,已实现了由梅州市区到梅县、兴宁、蕉岭和平远县城的1小时左右车程,到大埔县城可望今年底实现目标,到丰顺县城明年可望实现,到五华县城随着河(源)梅(州)高速公路今年10月开工建设,可望2005年实现。加上将于明年通车的梅州到揭阳的高速公路,梅州人民期待了多年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即将变成现实。
过去因为交通不畅,外商到梅州转了一圈就掉头。有一句形象语言道出了梅州吸引外资遇到的苦恼。珠江三角洲不少县市的工业是在“三来一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外商到梅州搞“三来一补”变成“一来三补”。这“三补”就是补轮胎,补腰骨,补精神,是对山区公路路窄颠簸的形象表述。吃够了交通不便苦头的梅州人民的体会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
工业:“九条龙”蓄势欲飞
公路交通顺畅,就为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吸引外资,承接珠江三角洲的工业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耕山致富以及农业开发方面,梅州不落人后,随便说一组关于农业的数字,都令人注目。梅州市拥有金柚33万亩,茶叶23万亩,龙眼荔枝青梅各10万亩,去年农村人均收入为3638元,在全省农民收入中属于中等水平,这很不容易。但是,要做大经济总量,单靠农业是不够的。去年全市GDP实现189亿元,一、二、三产业大约各为三分之一,工业的主导作用不突出。谢强华说,大力发展工业,是梅州发展的关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委明确提出抓工业、兴经济的战略思想,把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新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工业化进程。具体就是抓建材、卷烟、电力、铜冶炼、矿产开发、电子信息、机电生产、林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谢强华将这叫做“九条龙”。“九条龙”以资源加工工业为主,是梅州市市属工业的龙头。除此之外,各个县抓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链”,形成一个县一个拳头产品,一个县一个特色产业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