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11月4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当时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委书记刘日知静悄悄地离开繁华的广州,来到梅州走马上任。行装甫卸,办完交接,刘日知就轻车简从到兴宁市调研。半个月过去了,全市人民都知道来了新书记,但报上无名,电台无声,电视无像。大家都感到纳闷:怎么会这样呢?原来,在这短短10多天时间里,刘日知已经马不停蹄地到全市8个县(市、区)走了一圈,了解社情民意和全市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
肩负着带领500万山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任,刘日知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梅州是穷,与广州相比反差很大,但一定也有符合梅州发展的奔康之路,关键在于能不能“对症下药”。而要找准症结所在,首先就要掌握梅州的真实状况,就要到基层去实地考察,去向干部、群众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因此,他在各县(市、区)调研的基础上,向市直各部门出了个“十二专题大调研”的题目,让全市上下动起来,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而他自己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这时,刘日知到梅州仅仅过了2个月。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探寻全面实现小康之路,刘日知是倡导者,更是实践者。去年1月2日,他到梅县的雁洋、松源两镇调研。从这天起,刘日知要求自己一定要在2年内走遍全市所有乡镇,并在一次全市性的会议上作出郑重承诺。他说,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官梅州,造福梅州的基础。梅州的群众这样形容:刘日知要用脚板丈量梅州。
要了解真实的基层
今年9月16日,刘日知一大早就下乡调研,先后来到兴宁市的岗背、坪洋、刁坊、下堡四个镇。由于他一路下来都调研得相当细致,到达原定午餐点下堡镇时已是中午1时30分,大家早已饥肠辘辘,都想早一点吃午饭,休息休息再继续。但刘日知不同意,他坚持要先进行调研,任务完成才“开饭”。在对该镇经济社会建设状况、乡镇撤并的动态、目前有何困难和问题、村道硬底化建设、该镇革命烈士刘光夏的历史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刘日知才到镇机关食堂吃午饭。饭菜很普通,主菜是一道焖狗肉,但刘日知却很高兴:“这个食堂既经济又实惠,方便了干部,办得不错!”
就是在这一天,刘日知完成了他“在2年内走遍梅州所有的乡镇”的承诺。从他到梅州至今,不过1年10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原则上要求自己每周安排调研2个镇、4个村。到这天,他已经走遍了梅州全市157个镇,200多个村,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家庭,行程约4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赤道转了个圈。
下乡镇调研,刘日知每次都是轻车简从,一般只带秘书、市委办或市委政研室一名负责人。到了目的地,看看镇政府,与镇委书记、镇长座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到村里的老百姓家里看一看,到学校和企业走一走。尽管各地情况不同,调研重点也有所区别,但“六问三看”是刘日知必然要做到的:一问经济状况,包括镇机动财力、历史债务、目前状况等,二问群众生活状况、经济来源、贫困户的困难程度,三问计划生育落实情况,四问社会治安,五问教育,六问生态环境;一看薄弱学校,二看贫困户,三看经济发展项目。这些内容,他从来没有忽略过,而且一问就要追根究底,一看就要真切细致,要实实在在的东西。有不少镇的领导没有想到刘日知问得如此细致,有些问题答不上来,有些问题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对这些问题,刘日知是一定要搞清楚的。他认为,市委、市政府不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又怎能从实际出发,制订政策,带领全市百姓奔康呢?比如要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林业部门报上来的目标是每个镇种2000亩树,说花钱不多,各镇应该可以承受。但刘日知问清后不同意:2000亩要用40万元,有几个镇能承受?不合实际情况的指标基层不可能完成,有成绩也可能是假的。“绿满梅州”事关梅州可持续发展的大计,是全市性的大工程,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搞好,不能变成“虚假工程”。根据自己对各乡镇实际情况的把握,他当下就把这一标准降到500亩。
在艰苦扎实的调研中,刘日知形成了指导梅州发展的思路,如“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就是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的。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作风建设上,刘日知为梅州干部树立了榜样。
坚持不懈乡镇行
刘日知只要不出远门,每星期至少要安排一次下乡调研,而且一定要到镇、村。但他下乡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之行,每一次要到哪里、做些什么,都一定要事先做好计划。他的调研活动通常有这几种方式: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调研。今年全市有40余项总投资额达400多亿元的重点项目,刘日知以此为主线,全都到实地“走”了一次以上;项目所在的乡镇和邻近乡镇,他也都“走”了一次以上。
围绕当前重点工作开展的调研。如今年8月28日连光煤矿矿难发生后,市委对矿山事故和地质灾害非常关注。刘日知8月31日来到五华县,直接到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双头镇、华阳镇、桥江镇开展实地调研。三个镇分别处在五华县的北部、中部、南部,光是路上的时间就要5个多小时,当天是从早上8时一直走到晚上8时的。不久,整治活动在梅州全面开展,一批事故隐患得以清查、纠正。
围绕重大课题的调研。去年,针对我市8个被省、市、县列为重点整治的存在相对突出问题的镇,刘日知全部到实地进行了调研,各项整治方案也不断出台。到去年底,这些镇的领导班子调整后团结一致,使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共招商引资和筹集资金11931.87万元,为镇、村搞好村址建设、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通讯建设、学校建设、电网改造、发展经济等办好事实事300多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日常情况下有侧重地开展调研。这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比如他第一次到的雁洋镇、松源镇,两个镇各用了半天的时间,看亮点、找差距,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分别和干部、群众座谈,向企业家了解投资环境、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然后再提出指导意见、建议和要求。
他特别关注文化和教育,每次下乡调研几乎每个有名气的人文遗址和学校都去了解。他认为,这些地方是历史文化沉淀所在,是当地人思想上的“根”,认识了“根”才能正确认识这个地方,准确判断这个地方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刘日知摸清了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为指导全市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对基层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全面推动了镇、村基层建设,也带动了各级班子的作风转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已成为梅州各级领导的自觉行动。
群众眼中的市委书记
五华县双华镇党委书记钟金辉说起去年刘日知到该镇调研的每一个细节,仍是记忆犹新:“我思想中市委书记下乡该是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的,没想到刘书记就坐一辆中巴车、七八个人陪同来到双华。更没想到的是,县领导向他介绍过我后,他就直呼我的名字,叫我‘金辉’,让我一下子就没了距离感。当时是中午1时30分左右,我建议他先休息一下、喝喝茶,但他婉谢了,直接就到了村里开展调研。他的工作方法有点不一样,不是先听汇报再调研,而是反过来先调研再听汇报,这样了解的情况就最真实。他和群众、干部并排坐下,问的问题也很细,比如在了解村级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情况时,就问支部一年发展多少党员、结构如何、党员在农村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等等。要离开时,村民拿出几斤土特产巴戟要送给刘书记,本来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书记坚持不收,他说,‘农民兄弟的心意我领了,但现在村里还不富裕,你们把巴戟卖了给孩子们读书用吧!你们做好了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那天晚上吃饭,他提了个要求:从简从朴,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小菜为主,特别强调不准喝洋酒,结果那一餐花费人均不到10元。晚上不回县城住宾馆,他说一定要住镇干部房,没空调也没关系,要体验一下镇干部的生活。他还和镇干部一起步行到圩镇上去调研,然后和干部谈心、谈工作。回来已经是次日0时了,他还要读书、看报、看文件,直到2时才熄灯。早上不到7时,他就起床了。这一天,他又赶到邻县丰顺八乡山去调研了。”确实,刘日知每次下乡调研,不论在镇、村或群众家里,大多数时候饭桌上也就是一只鸡、一份红烧肉、一盘豆腐、一碟青菜、一碗汤,一般不喝酒,如果真的要喝,也只喝当地产的米酒,坚决不喝洋酒。他还在全市干部大会上提倡:梅州人喝梅州酒。
排忧解难的“及时雨”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刘日知的口头禅。他在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为山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再困难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每次下乡调研,他都鼓励镇、村干部和群众把当前最大、最迫切的困难说出来。能立即解决的,就来个现场办公,现场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也给干部、群众一个明白。因此,刘日知被群众称为“及时雨”。
去年6月26日,刘日知到兴宁市宋声镇调研时,新坪村70多岁的老阿婆刘友娣拉着刘日知的手说:“感谢党委政府关心,新坪村终于通了公路,但群众行路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碰到雨天出去的进不来,进来的出不去,学生上学十分困难。”说着就要向刘日知下跪,刘日知急忙双手扶起刘阿婆。原来,宋声镇是兴宁市南部的边远穷镇、革命老区,全镇共1万多人。前几年通了宋丰公路(宋声至丰顺县丰良镇),其中宋声境内圩镇至新坪村段全长10.4公里,贯穿5个村庄,受益群众5000多人。但这是条简易公路,一遇雨天就寸步难行。刘日知了解后动情地说:“党和政府始终惦记着老区人民,一定会想办法解决你们的实际困难。”在与当地领导讨论后,刘日知当天就决定由梅州市和兴宁市两级政府共同筹资,解决老区人民行路难问题;当年底,总投资213万元的宋丰公路(宋声段)水泥硬底化工程竣工通车。
五华县平南镇黄泥寨村小学,通过刘日知的亲自联系,广州高科集团和新太集团两家公司捐款将破危土砖瓦教室改建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丰顺县潭江镇医疗卫生设施比较落后,在他帮助下一部价值15万元的X光机已投入使用,惠泽一方百姓;潭江镇凤坪村是我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刘日知看到村里卫生条件简陋,当场拍板支持5.6万元解决农村卫生设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