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2|回复: 0

張維安、王宏仁、張翰壁2000----發現客家、從東勢921重建尋找客家特色[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6-18 17: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發現客家:
從東勢921重建尋找客家特色


張維安、王宏仁、張翰壁

一、前言
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固然需要政府的全力協助,和全社會的資源來協助,這也就是政府頒布緊急命令的理由。由政府主導的救災工作究竟如何,有許多研究在進行,有些人對於政府的作法感到滿意,例如李登輝總統就認為,這次救災,政府已做得相當不錯,中央的行動相當有秩序,一步一步來,沒有浪費時間,也不會太晚,他的評價相當高,客觀地看還不錯。反之像八七水災,緊急命令在卅七天後才公布,日本處理阪神大地震更晚。來台的日本女性眾議員小池也說,台灣處理的速度比日本快上三倍,若與其他各國比較,台灣的處理速度已經相當不錯了(中國時報,881006,李總統:救災 政府其實做得不錯)。但是民間的看法往往與此相左,一直到了大地震一周年的時候,新任總統仍然鞠躬向災區民眾致歉,認為政府做的實在不及格。這方面的研究相信不少,本文不在這方面作深入的討論,我們想要討論的是重建過程中,東勢鎮做為一個客家的社區,他的客家特色有沒有表現出來?作為一個客家社區的重建,和其他的社區有沒有不同?所以說,這個研究的構想,主要是針對東勢鎮,這個「客家社區」,在921大地震的重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質加以探討,並從這裡重新來尋找客家社區的特質。
根據東勢鎮公所的統計這次大地震受難民眾死亡人數384人,重傷人數99人,輕傷人數2,069人,失依老人100人,孤兒29人。房屋損毀方面,全倒5,139戶,半倒5,441戶,需拆除3,290棟。農業受損,農作物損害4,390.28公頃,1,37.75公頃,蓄水池損害2,884公頃,棚架損害169.25公頃(東勢鎮921大地震重建進度簡報)。不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這都是一次非常重大的災難,在一個災難的復健過程中,我們希望了解到客家族群所具有的特色。
表面上,這個研究的觀察和協助重建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因為我們的目標在於了解一個客家村莊動員能力的社會基礎,例如宗教資源對於重建過程所作的貢獻,客家族群的網路是否在重建過程中發揮不同的效果?還有客家婦女的精神,在於重建過程中是否有不一樣的表現?當然,這些問題的解答,也牽涉到與其他社區重建的比較分析。如果可以和其他社區重建的過程進行比較分析,那麼這幾個面向的特色也許會比較清楚。
針對這個研究的構想,雖然我們在地震之後陸續的收集了一些資料和訪談的工作,但是直到今天尚未進行系統的資料分析。所以以下的報告,有一部分是初步的觀察,有一部分仍然只是問題意識,希望能夠進一步的和田野的資料進行對話與修訂。
以下我們擬定了幾個研究和思考的方向:首先是宗教作為精神上的支柱,在心靈被和社區的重建上客家獨特的信仰像三山國王,有沒有發生特殊的意義。其次客家族群作為一個團體,在經濟和產業的重建過程中,客家人之間的族群網絡有沒有發生作用?最後,客家婦女在討論客家社區時,一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特色,我們也想知道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客家婦女是否發揮或者扮演與其他社區婦女不同的角色?通過這三個面向的討論,來瞭解東勢作為一個語言上的客家族群,是否也表現出其他方面不同的特色?

二、宗教與心靈重建
關於身心重建的部分,災後幾次造訪東勢,尤其是在巨蛋的旁邊,可以看到一些團體,穿著制服在帳棚下面替人按摩,幫助災民身心的恢復。另外,報章雜誌的在地震之後也刊登了許多單位的求助電話,以便民眾使用,例如心靈重建專線有台中榮總,台中復健醫院,台中靜和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台大心理系,八里療養院,台北市立療養院,桃園療養院,台中張老師(東快,災後十天)。報紙上不斷刊登專家的意見,例如精神科醫師建議民眾,可用下列方法調適心情:均衡的飲食,充分的休息,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做改變作習的種大決定,做一些小事找回控制感,找自己信任的人分享感覺,並把感覺寫下來,避免獨處,必要時請求協助(台灣日報)。這些方面的資源和協助我們並沒有忽略,本研究所想要討論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宗教團體所做的貢獻,在往後的訪談中,我們會更深入的針對個別的情形加以討論。

1. 傳統地方宗教
依目前初步的資料來看,傳統的地方宗教主要是著重在祈福和舉辦法會,例如(以下所列為災後一個月左右的活動紀錄):
9月29日,東勢鎮公所與谷關大道院,於河濱公園舉辦921受災者超渡法會。(東快,第一期)
10月5日至11日每天上午九點開始,東勢鎮南九華山大願寺舉辦消災祈福暨往生亡靈超渡法會(東快,災後第十四天)
10月8日9日中華道教會舉辦消災祈福暨往生亡靈超渡法會。(東快,第十七天)
11月1日,東勢鎮公所和谷關大道院台灣省瑤池金母慈惠協會,舉行法會為災區民眾祈安消災植福。(人力源,88.10.31)
11月26日,龍潭聖安宮、龍旨何仙姑、圓覺道場,和東勢鎮公所一起舉辦安靈引魂大甘露普施法會。
11月5日,台中縣和平鄉華巖聖院,和東勢鎮公所一起舉辦法會。
東勢鎮宏覺寺誦經團,在東勢河濱公園舉行超渡法會,並在第二天舉行「東勢各界哀悼921震災罹難者聯合公祭奠禮」(東快,第十六天期)

2. 西來的宗教
關於天主教在921大地震之後的賑災工作,簡鴻模(2000:62-74)做過一些統計,本文尚未納入分析。整體看來西來的外國宗教團體,比較著重在醫療救助課業輔導和托育等方面的協助。例如:
世界展望會,懷恩堂教會與台北市市立醫院在東勢林務局內共同設立臨時醫療站急救處(東快,第二期)。
懷恩堂在東勢鎮林管處開設「國中小課業輔導班」(東快,第十五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彭宛如文教基金會「托育及課後照顧說明會」提供東勢鎮的媽媽們二度就業的機會(東快,第三十天)。
基督教救助協會在東勢成立服務站,提供物資申請、協助孤兒、老人安置、保險、醫療、法律之選、收驚等免費服務(東快,第33天)。
長老教會接手人本撤離的收容中心(東快,二十一天)。
長老教會東勢社區重建關懷站的計劃包括:居家照顧,如單獨老人、單親家庭、殘障朋友、更勝人家屬、特殊家庭;2日間托兒及國小課後輔導;3青少年事工,如到學校舉辦休閒及運\動事工;4婦女事工,如災區婦女二度就業,媽媽教室,父母成長班;如原住民團體,災區婦女,老人,單親家庭。

3. 佛教團體
關於佛教團體在921地震之後所作的賑災情況,已經有學者做過詳細的記錄,尤其是關於慈濟功德會、中國佛教會、靈鷲山、中台山、慈光山、普門慈幼慈善會、佛光山、法鼓山等等(關正宗、李玉珍,2000:62-38),本文也尚未將之內入分析。
初步看來,除了進行與心理情緒相關的法會之外,也認養收容中心、國中小學甚至於出資興建組合屋等等。
10月5日,佛光山針對救災官兵施行法會,以安定救災官兵心理不安,以及情緒問題。佛光山法師為官兵祈福開釋。(東快,第二期;東快,災後十四天)
10月3日中台禪寺在台中市政路口廣場舉行921大地震全國罹難者超渡之法會。(東快,第一期)
慈濟功德會認養收容中心(東快,第17天,第18天)
慈濟功德會認養東勢國中等25所小學(東快,第29天)
中台禪寺認養收容中心(東快,第17天,第18天)
慈濟的志願服務以及興建大愛村總計48間(有些資料說是50間),共可容納52戶。
通過幾個宗教團體的活動之分析,也許可以知道不同宗教團體的特色,但是還沒有看出客家族群所信仰的宗教團體,在這次重建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角色究竟是和其他社區的宗教團體所扮演的功能是否有其特殊性?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去瞭解的地方。

三、網絡與經濟重建
這一部份我們的目的在於討論,客家族群的人際網絡在重建中有沒產生作用。地震後山坡地崩塌,農委會估計災後重建總經費需求高達八十三億三百萬元。台中市、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嘉義各縣,則有高達一八六處山坡地崩塌、土石滑動,導致擋土牆毀壞、防砂治水設施損壞。東勢作為一個山城,他們的產業經濟,以及作為腹地的其他地區的山川受創嚴重。東勢鎮上斷堐殘壁,整個產業經濟的復建是一件重大的工程。就像一份文宣所說的:「拿出客家本色—勤奮、硬頸精神」,文宣裡面說「我們不要喪志、不要依賴,重建東勢是一條長遠的路,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度過艱難。房子要蓋得更牢固,生活會過得更好。發揮我們客家人勤奮、硬頸精神。我們寧可用缺角的破碗公煮食,也不用不鏽鋼的盆鍋去取食,因為我們不僅是呼吸著,更該作我們能力所及的事」。東勢的客家人要用他們的客家精神再造美麗山城、富庶小鎮。我們想知道的是,東勢客家在重建過程中,所謂的客家精神是什麼?另外,有沒有特別運\用客家族群的網絡資源。
根據過去我們在客家農業產業研究訪談,發現無論是在人力資源,資金籌措或者是專業知識的取得方面,很少客家受訪者指出他們特別的重視來自於客家族群網絡所提供的資源,有些認為沒有必要,有些則認為客家族群裡也沒有什麼資源可以運\用,他們的產業活動的來往,也沒有特別形成一個以族群為基礎的互助網絡。他們強調在生意場上,重視的是實力。這可能是因為台灣的客家人裡面,98%都是客語、閩南語、國語三聲帶有關,他們可以暢通的和社會上多數人溝通、合作,並不把自己限制在客家族群的圈子裡。
另外,我們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台灣社會所提供的制度性條件,可能也是客家族群資源,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資金來源方面,許多透過農會或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而不需要從既有的客家網絡來獲取資金,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客家族群資源網絡」這個現象。
那麼在九二一地震後,我們「想像中」的客家族群資源是否會動員起來呢?根據我們訪談的資料顯示,很少是因為「客家人的關係」而在災後重建過程中獲得支援的。例如某位老闆說:「我是全倒的受災戶,重建過程中目前是沒又看到客家網絡,互相幫忙的是一些民間團體,像慈濟功德會啦,一貫道、公所的資源、政府的補助,其他的就看自己,客家宗親的應該是有啦,不過我沒有遇到。」
這樣的說法顯示,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即使出現所謂的「客家網絡」互相幫忙,但這樣的現象毋寧是一種地區性的互助網絡,是一種隨著空間上面的親密性而來的互助網絡,而非基於族群關係來的互助網絡。某位受訪者說:「……我的住家是稍微受到一點損害,多少都有啦,在復建過程中,因為我們那邊都是客家人,大家都互相幫忙呀,反正住附近就是客家人呀,都一樣,也是可以幫忙就互相幫忙,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辦法。」換言之,在碰到緊急狀況時,所謂的「遠親不如近鄰」現象就出現,這是地緣關係,而非族群關係。由於緊急救援要求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復健工程,因此可能所居住的地區為客家莊,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客家人幫助客家人」的現象。
但是即使在實際的過程中,沒有出現所謂「客家族群資源網絡」的情況,但是在受訪者的意識型態上面,卻非常重視客家文化與團結的想法。一位受訪者說:「我房子都是整修過的呀,我最快的請來的師傅是閩南人,工廠沒有怎樣,我也沒有什麼客家資源,地震發生時國姓那邊有差喔,像人被壓住,就叫人來挖,因為客家人的關係就有一點點差。」這只是受訪者聽說有這種因為客家關係而某些事情會有特別的待遇,但事實上是否如此,並無法證實。不過至少就受訪者來看,有時候客家關係還是「有用的」,還是可以成為重要的資源。這種「客家人要團結」是否為一種普遍被客家人接受的意識型態呢?根據我們過去的研究,確實如此,例如在政治方面,東部客家受訪者指出,雖然客家在產經活動中,並無特別的網絡組織,但是政治的結盟和分類卻是清楚的。
所以就我們的初步觀察來看,在災後的重建過程中,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客家族群資源」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形,假如剛好有客家人互助的情況,那可能主要是地理因素,而非族群因素。族群,最多只是扮演意識型態的角色而已。

四、婦女與社區重建
921大地震不但改變了中部的地理面貌,社區結構與互動網絡,也深深影響當地居民的心理狀態,從兒童、老人到女人、男人,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根據國外專業報導中指出,大地震後在不同地區會因為社會支援的多寡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創傷,通常成人約有32%~60%,兒童約26% ~ 90%在經歷災變後而有心理創傷。就一般的家庭結構而言,婦女一直扮演者照顧者的角色,照顧老人、小孩與丈夫。在災後的復健過程中,因為心理創傷與物質資源的不足,婦女作為家庭照顧者的責任反而更為沉重。雖然在921震災中,台灣災區婦女心理層面上可能面臨了親人喪生之悲痛,對生活環境之不安全感及無法面對一時間之家庭結構改變,又必須照顧家庭成員等現象,負擔起「家庭」(物質與心理各層面)重建的責任。作為家庭的照顧者,婦女的心理創傷如何得到適當的復健就更值得我們關心。
災難的過去是重建的開始,重建包括外在物質環境的重建與內在心理狀態的修復。大地震後,女人的心裡究竟藏了多少委屈?在男性忙於救災、謀\生的活動時,是「婦女」撐起「家」的日常運\作。從想像的到的重建事務,如家庭的清潔工作、安撫老中小三代的情緒、處理三餐、與建築商等的接洽都離不開「婦女」,必須將有限的資源做無限的發揮。今年四月到七月間,台灣女人陣線曾針對包括霧峰在內的台中縣五個鄉鎮及南投縣七個鄉鎮發出三五O分問卷調查。在回收的二九O分有效問卷中顯示,約每十個女人有六‧三位覺得「經濟問題」害她們肩上壓力太沈重!有些女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差了,腰痠背痛、頭痛、抵抗力大不如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讓婦女們束手無策。尤其是當家庭主婦面對喪偶的情形時,壓力更是大,因為頓失經濟來源。很顯然的,災害對人群所造成的影響並非相同的,越是在經濟、年齡、性別、政治上的弱勢,可能受到的衝擊就越大,能獲得的公共資源也越少(畢恆達,1999)。婦女作為家庭照顧者與經濟依賴者(家庭經濟依賴於丈夫)的雙重角色,加重了她們的心理壓力與勞務負擔,反映在身體上就是健康情形變差了。
地震除了改變地貌外,也切斷、重組了社會關係,失去丈夫的婦女可能必須負擔起男性、父親的角色,原有的家庭分工界限變的模糊了。此外,在台灣一般是女方嫁到男方,當災變後在地的社會親友網絡無法分擔物質與情緒的壓力時,這些婦女是否會向外地的親友尋求支援?是政府、民間社團、或個人的管道幫助了這些家庭的重建?男性與女性尋求支援的管道是否不同(男性尋找社會制度的管道、女性偏向社會網絡)?除了個別家庭的重建外,女性在社區重建中又扮演何種角色?婦女們是否因此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從私領域走出來投入公共事務、積極參與社區工作?她們又是透過何種方式參與公共事務,修補破碎的社會互動網絡,達到相互支持的目的?我們關心的問題是,在整個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性別的角色分工是否有所改變,亦或加深原有的分工形式?婦女如何運\用各種資源完成她們的責任?以及在面對災變與災後的各種心理轉變。
過去的研究甚少有人採取婦女的角度檢視地震後的重建工作,也甚少有人關心婦女在遭逢災難時的自我心理復建過程,更由於過去有關客家婦女之研究近乎闕如,而中部受震地區又有許多是客家族群居多的鄉鎮,因此希望將觀察的對象集中在客家婦女身上。希望從觀察客家婦女的改變作為出發點,了解重建過程中婦女所扮演的角色,進一步回答下列相關的問題。
1.        瞭解客家婦女個人的生命史。災變前的教育、工作、婚姻的狀況、以及婚後家庭勞務的分工界限。作為家庭照顧者,她們如何照顧家庭,安撫家庭成員的知識來源為何。
2.        地震後,家庭分工方面的改變,婦女是否負擔更多的事務?除了照顧者的角色婦女如何安撫家庭其他的成員?是否需要出外工作分攤經濟壓力?分攤經濟壓力是否改變家庭的分工?
3.        從原來居住地到組合屋之社會網絡的改變,客家婦女如何尋求相互間的心理支持重新找回自我認同與價值,如何重組社會關係。
4.        一個重大災難需依賴足夠的社會支援系統協助,才能使負面影響減到最低,家庭事業的重建,婦女是否援用地震區外親戚、朋友的奧援。
5.        社區重建過程中,婦女扮演的角色為何。從私領域(家庭)走進公領域(社區)的心理轉變與經驗。
http://mx.nthu.edu.tw/~wachang/Weian/Chang_weian_papers/don_shi_earthquake.do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