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28|回复: 4

ZT--清初著名的散文家-魏禧 [江西宁都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6-11 13: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禧
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宁都县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

  十一岁补县学生。禧和兄际瑞、弟礼,以文章著声三十余年,时“‘三魏’之名遍海内”(《清史稿.列传.文苑传》)。而禧才学尤高,在清初文坛上有重要地位。他和侯方域、汪琬齐名,号“国初三家”。明亡之后,明士子纷纷退隐山林,影响及于文学,“而魏(禧)、侯(方域)、申(涵光)、吴(嘉纪),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清史稿.文苑传》)。

  禧父光凤,明代诸生。明亡,举家隐居宁都县城西北十余里的翠微峰,于山中构屋,取名易堂。禧兄弟三人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躬耕自食,切靡读书。是时,天下讲学,独易堂以古人实学为宗旨,提倡读书经世,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方以智)曾至翠微峰,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清史稿.文苑传》)

  魏禧四十岁始游历大江南北,所至结交皆明遗民。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固辞。两年后死去。禧早年有志仕进,且富谋略,论事纵横排挤,策划卓有经纬。甲申乙酉后,一变初衷,自以病放废山中三十余年,对清王朝始终持不合作态度,表现了对故国始终不逾的感情。

  以归隐和游历为标志,魏禧散文创作,可分三个时期,各有着不同的特点。开始,治四书,则求其意义广博而喜议论。认为文旨惟经义可以无所不尽,致力论策制科,并以余力间为杂体,于经义外,搜览诸子史汉唐宋大家及其他杂艺之文,尤好《左传》和苏洵的文章,为文崇尚雄健。其制艺不模仿先辈,多宏肆浩瀚之文,几同于论策。同时,他又认为文不必求工,只求不湮没论点,“使无遁理而已”(清道光二十五年易堂版《宁都三魏全集.魏叔子文集》卷首《自叙》)。及至隐居后,尽弃时文,为古文辞,方更讲求文章法度,于是能自削议论之繁博而精杰益出。游江淮吴越间,则多烟波呜烟之作,有一唱三叹之声,又几近欧阳修的风格。然而精悍之气,逼出眉宇,仍不可驯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古文一脉,至清初“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矩矫”,而汪婉与“宁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纵横,未归于纯粹”,虽对禧有微词,但却也精当地指出了魏禧陶铸百家、兼收并蓄的文风。

  魏禧长于见识议论及有意于用世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论说策议中。其短篇史论,尤有特色,抓住一人一事,览古鉴今;笔力挺变,尺幅中如有龙蛇不可控攫。如《留侯论》踔厉风发,堪与苏轼相敌;《伊尹论》赞吊民伐罪而不拘君臣之序,洗发剀切,逻辑严密;《陈胜论》驰骤顿挫,一语破的;《晃错论》千委万曲,辩析精详;皆各得其妙。

  魏禧散文中更著名的是传记文,通过作传涉及到社会生活许多方面。他描绘过明季酷烈的朝政;对大吏贪纵、小吏肥俊削、细民无依、官逼民反的阶级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主要是他深抱亡国之痛,为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作传,如《江天一传》、《明御史何公家传》。

  有些传记写山林隐逸、侠客壮士的义行异事。如《高士汪风传》、《大铁椎传》,题材不同,一系行踪飘忽,清高磊落的隐士,一系勇武非凡,不为世用的力士。魏禧既推崇前者耻于事清的操守,复将后者比之博浪沙椎击秦皇的侠客。其写作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他如《卖酒者传》、《瓶庵小传》、《独奕先生传》、《谢廷诏传》等,记述某些市井奇人的所作所为,寓意精深,饶有情趣。总之,他的传记文风格多样,章法不一,最能表现他师承古人而不依傍古人、文随意尽、善变为法的创作态度。

  魏禧的叙记文也常写遗民志士,哀“贤人凋丧,同志寂寥”,感慨激昂而又低回往复,兼有欧、苏之长。他于哀情文主张文贵质朴,不必以痛哭见哀;以为韩愈《祭十二郎文》工于文而情以微。因而他以叙事为抒情,如《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情事惝恍,缠绵悲怆,即体现了这一特点。魏禧叙记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味无穷。他的《吾庐饮酒记》、《白渡泛舟记》情景交融,清新委婉,旨趣潇洒。《宛臬记》斑驳奥秀,酷似柳宗元山水记。《翠微峰记》以叙事为山灵添色。《吾庐记》以记人使题旨生辉。魏禧还有大量画记,不仅描风镂影,且以议论画意取胜。《燎衣图记》细碎叙写而钩连绳贯,笔笔变化,无一雷同。著意处如画龙点睛,不著意处似颊上三毛,神态自现。《画猫记》感而讽之,取喻刻深而转折无迹。魏禧叙记文能将寻常题材写得不落俗套,往往得益于议论,翻空出奇,令人耳目一新。

  魏禧散文创作,不断取得蜚声文坛的成就,这和他的日臻完善的古文理论是分不开的。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不失为真知灼见。他认为“文所以可传,中必有物。” (《日录.杂说》)他不仅批评为文不顾法度、师心自用,如野战无纪之师。且又反对株守古人之法而“中无所有”,指出要合古人之法而不效优孟衣冠,知文章之法有常有变。“伏应断续”是常法;为文者“中有所得”,兴会所至,得意疾书,不汲汲于常法而能自合于法度,是以善变为法。法之常可学,法之变须从“文外求法”,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方能“神而明之”。为此,他依据明理适用的易堂学旨,提出“积理”、“练识”的辩证主张,认为积“理”可使“识”不堕入嗜新逐异;“理”若未明,又应着重练“识”,其须考察“市侩优介大猾逆贼之情状”(《宗子发文集序》)。这样,“理”,才不致空疏无用。魏禧的观点代表了清初文论中理识法相结合的倾向,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魏禧诗歌的成就不如散文,然亦不乏可传之作。易堂诸子以其四言为绝调,谓为奇峭古奥跳脱,不欲拟乐府而干汉魏。实则四言拟古痕迹太露,不及五七言。他的诗歌理论和散文一样,主张兴属而辞工,以理识为归;创作上取材广泛,网络变化多端。

  魏禧著作有《文集(外篇)》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收入易堂原版《三魏全集》中。另有《文集(内篇)》二卷,《拟奏疏》一卷,《尚书余》一卷,《左传经世钞》十卷。

 

http://www.online.jx.cn/province/mingren/qc.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6-12 2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清初著名的散文家-魏禧 [江西宁都人]

老大,我好像就没学过诶~怎么办?我现在要去重修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6-13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清初著名的散文家-魏禧 [江西宁都人]

大铁椎传
---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 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 ,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问其乡及姓名,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时,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而醒,客则 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尝夺取诸响马物,不顺者,辄击杀之。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雠我。久居此,祸必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汝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 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余人。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吾兄?”言未毕,客乎曰:“椎。”贼应声落马,马首尽裂。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余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地尘且起,黑烟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7 12: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2-6-13 21:09
大铁椎传
---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 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 ...



魏禧这则传奇深得太史公《史记》中的游侠传记的神髓。
读这则传奇要跟李白的《侠客行》一起来配读,才更有味道,更过瘾。双剑合璧!



李白《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以下转帖:

侠客行:乐府曲名之一。 缦胡缨:指冠缨粗乱无纹理。吴钩:一种刀名,刃弯。 飒沓:众盛貌。 留行:《庄子说剑篇》: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司马彪注: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 信陵:指魏公子无忌,后封为信陵君。朱亥、侯赢:《史记魏公子到传》中的两个隐士异人,公子无忌礼遇之。后帮助公子击退秦军,解救了赵国之急。素霓:张华《壮士篇》:“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侠骨香:张华《游侠曲》:“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太玄经》:西汉杨雄著,共十卷,以“玄”为中心思想,相当于《老子》的“道”和《周易》的“易”。


诗中描述行侠生活情景后,叙述了战国时的侠士朱亥和侯赢的故事,赞颂他们流芳百世的侠骨丹心。《太玄经》,汉扬雄撰,也称《扬子太玄经》,该书模仿周易,分八十一首,以拟六十四卦,李白在这里用叱咤风云的勇士讽刺了终生埋首著作的儒生,表达了自已怪行侠生活的向往。


    李白自幼喜好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义行天下的侠客义士。《侠客行》这首诗通过歌咏朱亥和侯赢为信陵君赴义解难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诗的开篇描绘了侠客雄姿勃发的英武形象,接着从功成自退、一诺九鼎及智救邯郸等几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们的侠义行为。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诗人的钦敬之情溢于言表。结句表明自己不愿自首穷经,欲建奇功伟业的心迹。全诗写得意气奋发,驰骋纵横,读来颇能激动人心。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作者路西华)

转自博客中国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5-8-7 at 12:0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7: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5-8-7 12:02
魏禧这则传奇深得太史公《史记》中的游侠传记的神髓。
读这则传奇要跟李白的《侠客行》一起来配读,才更有味道,更过瘾。双剑合璧!



李白《侠客行》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