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3|回复: 12

【求助】谁知道美国认为客家圆围是导弹基地的说法出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3 1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常看见文章说,客家围屋是美国卫星发现的,认为是中国的导弹基地。这一说法最初出自什么地方?出自国内的什么报刊,或者美国的那本军事刊物或者别的什么报告?
  我希望看到最原始的说法。有知道的,请指示一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11: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左民山人 at 2004-8-3 11:20
经常看见文章说,客家围屋是美国卫星发现的,认为是中国的导弹基地。这一说法最初出自什么地方?出自国内的什么报刊,或者美国的那本军事刊物或者别的什么报告?
  我希望看到最原始的说法。有知道的,请指示一 ...


“最原始的说法”我试图去找,十分遗憾,没找着。只好凭记忆说一说:
最早出现这一说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具体是那年我忘了),《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美国防部分折那些卫星照片时认为是DF—5的发射井。
报道出来后,有一个华裔(不知是不是客家后裔)投书该报,说出真相。由此可见,自大的美国人的情报工作也不怎么样。呵呵!

[ Last edited by 鹏城浪子 on 2004-8-3 at 11:4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12: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后美国侦察机飞到梅县上空发现很多的客家人抗旱时挖的井称为导弹试验留下的坑把客家传统抗旱的"深架井"上面竖起来的三根起固定作用的柱子当高射炮.还说梅县有无数高射炮对着天空,最后也是华侨把事实真相说了出来,到现在仍是在美国一些老一辈客家人讲的笑话.
象"深架井"这类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象征客家人智慧的发明,早就没有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1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轉帖:美国卫星“走眼”:中国客家土楼惊变核基地

轉帖:美国卫星“走眼”:中国客家土楼惊变核基地
http://www.qianlong.com/  2004-04-06 13:34:11
    中国福建省南靖县的客家土楼,楼中有楼,圈中套圈,完全用生土所建却几个世纪屹立不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2004年1月号的美国《核科学家公报》披露:美国侦察卫星曾制造一个荒唐故事——

“给个棒槌认作针”
     1985年的一天, 美国总统里根看到国防部情报局送来这样一份报告:“我们在这里使用‘群’并非哗众取宠。中国南部有一个核基地群很可能是事实。根据我们每天7次通过中国上空的KH22卫星报告,在中国福建省内有1500余座不明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与核装置极相似。新的越顶卫星可穿透高大建筑物,但对这1500座建筑毫无办法,可见中国核能研究已登峰造极……因此,查清这些建筑的性质十分必要。”
  这年12月,北京瑞雪纷飞。一对来自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的夫妇专程来中国观光拍照。丈夫叫霍华德·H·贝克,妻子叫苏蔓珠。摄影爱好者观看了贝克夫妇拍摄的幻灯片《在地球两极》,认为他们是很有造诣的摄影家。爱好者们没想到,贝克夫妇此行的真正目标并非中国的风光美景,而是被疑为核基地的客家土楼。
  12月18日,福建省漳州市文联接待了这对来自美国的“客人”。苏蔓珠称祖父是客家人,想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看看,便和贝克带着相机进入了离漳州50公里远的南靖县……返美后,贝克给美国中情局(CIA)写了份《中国南部调查报告》。他在开头调侃道:去了趟中国,学了一句中国话———“给个棒槌认作针”。接下来,他描述了客家土楼的情况,称其外观奇特,主要为圆形、方形,从高角度俯视才被误认为是有特殊用途的建筑。美情报部门的“误解”此时方云消雾散。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12: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可奈何“先天不足”
  为什么美国引以为豪的侦察卫星竟荒唐到把客家土楼看成核设施?其实,这还得怪侦察卫星有“先天不足”。它虽然能“看见”目标,但却缺乏能动的辨识能力,只能把直观拍摄的图像提供给人。不仅如此,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卫星的工作,导致这些“天眼”经常“看走眼”,甚至“看不见”。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军方原本希望仰仗海湾上空几颗重磅级侦察卫星提供战场信息,但这些每颗造价超过10亿美元的“黄金眼”却常常“走眼”。它们不仅被萨达姆点燃科威特油井后的冲天烟雾迷花了眼,还把伊军在飞机跑道上画的油漆圈“看”成了“炸弹坑”。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利用山高、林密、洞多等自然条件进行伪装,加上巴尔干半岛多雾多雨,北约的卫星“看不见”目标,其飞机90%以上的精确制导炸弹只有20%的命中率,创了历史最低纪录。
  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军队调用的50多颗卫星也出现了类似问题。最近,美国还在为老卫星反恐力不从心而懊恼。美国军事空间专家汤普森表示,美国曾在2001年9月发射了一颗海洋监测卫星来追踪“基地”组织的舰船。但这颗卫星升空后精度始终达不到要求。为此,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不得不于去年12月又发射了一颗新型海洋监测卫星。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问题,新一代间谍卫星可能无法及时填补老化卫星的空缺。
  汤普森说:“美国的间谍卫星系统正面临一场危机。敌人已经学会如何隐藏发出的电波信号来骗过我们的卫星。”而侦察领域的“瓶颈”现象也在伊拉克战争中体现了出来。为了配合地面攻势,美军用于侦察阿富汗境内“基地”残余分子活动的卫星被征调到了海湾上空。汤普森说:“我们现在的间谍卫星太少了。即使我们把所有卫星集中起来监视某个目标,它们大多数时候不是处在工作区外,就是无法达到侦察要求。”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12: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方法蒙“天眼”
     事实上,卫星不仅有难以克服的自身缺陷,避、变、骗、反四大方法也能将它的“眼睛”蒙上。   
      首先,只要掌握卫星的运行规律,就能实施机动规避。由于卫星只能沿预定轨道飞行,其经过地面目标的时刻可以被算出。一般情况下,同时在天上工作的照相侦察卫星不过2~4颗,每颗卫星对同一地面目标每天最多侦察两次,每次十几分钟,其余时间就侦察不到了。抓住这一侦察“空白”,就可以进行军事活动。第4次中东战争时,埃及军队就是利用了美国卫星的侦察“空白”,在几周时间内向苏伊士运河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达到了战争发起的突然性。   
      其次,针对侦察卫星只能通过遥感手段间接获取信息的特点,可以改变地面部队的活动来减弱其侦察效果。平时和战时对电磁辐射进行控制管理,不轻易使用重要的电磁辐射信号。另外,有些卫星接受的频率范围有限,因此改变雷达和通信的频率也能降低卫星效率。   
      此外,研究卫星图像分析过程,也能对其进行伪装欺骗。比如对照相侦察卫星,可以通过改变目标的形状、大小、色调等特征来进行迷惑;对电子侦察卫星,可以设置假发射阵地示假隐真。侦察卫星虽有一定的“视力”,但遇到良好的伪装也没辙。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将“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变”成油罐车,让军工厂“化作”奶牛场,致使多国部队摧毁的目标许多都是假的。   
      最后,就是利用各种反卫星武器摧毁卫星或其上的电子设备。这主要包括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和粒子束武器。1977年,美国两颗正在执行侦察任务的卫星飞经苏联西伯利亚上空时,卫星上的红外传感器多次被暂时致盲。美国认定是苏联对其采取了强激光干扰。   
      1997年10月,美国进行陆地激光武器攻击卫星的试验,两次发射的激光束均击中了美海军的一颗旧侦察卫星。由此可见,尽管“天眼”越来越多,它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却也成了大问题。(肖占中)
编辑: 曹原         来源: 中国国防报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5: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诸位

我想作点“学问”,所以想看最原始的资料,好引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15: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传说而已吧?就如拿破仑的睡狮论、中国的长城太空可见论,都是传说而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7: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担心是传说

我就担心是传说,引用传说,这样做起“学问”来就不严谨,所以要找最原始的出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22: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提

千万不要告诉我真的恐怕是传说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23: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其实很多传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2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证明就是传说?

如果不能证明,能不能证伪?
不能证明又不能证伪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
一切以证据说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4 0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只能说是准传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