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9|回复: 0

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 19: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
    所谓“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当然是指“从南宋至我自己”为止的世系探讨小结,确切地说,就是从“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黄帝106世/气公44世,生于公元1062年,北宋时人)到我自己(生于公元1950年)之间共888年的世系探讨小结。
    2010年开始,我发现家藏族谱的世系有严重问题,就是“一世祖锺气公”到“九十二世祖锺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只有14年!而“宋元两朝”又有严重漏代的问题!就是说,这两个情况都说明,平均代距完全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
    据钟氏宗亲网文章《研究我钟氏家族历史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实际》末尾所附的“资料来源”称:“福建武平锺志良宗亲来信,他们调查了10多姓1000多传承世辈,各姓氏的平均代龄在26至34年之间,以平均代距30年左右为最多。”因为它既符合了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的规律,也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所以 “平均代距大约为30年左右”便成为我探讨世系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据网上文章介绍:在隋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垄断的世家大族修谱之风就很兴盛,以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但是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门阀世族被破除而不复存在,世家大族的族谱大都散佚无存。宋代开始,一种由士大夫书写的体例规范的私家族谱(即欧阳修和苏洵所创造的“欧苏谱例”)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且修谱之风南方盛于北方;但是,由于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元朝灭金灭宋的战争,以及元人严厉的禁谱毁谱,又使这些谱牒被焚之一炬。清人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到了明朝中叶的1536年,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各地祠堂乘风兴起,宗族活动随之盛行,从而催生了民间联宗修谱的热潮,民间修谱活动自然如野火春风,所以,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姓族谱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所编修。由于民间编修的族谱不受朝廷监管,民谱中就出现了许多的攀附望族、随意上溯,附会嫁接、乱认先祖,世系混乱、真假难分等诸多弊端,并流传后世!
    对北宋之前的世系,除了网上文章外,还发行了几本专门著作做了介绍,例如, “粤东三老”(即广东兴梅地区的锺用渣、锺泽民、锺汀剑)1999年出版的《锺氏渊源校正本》、锺蔚伦2000年出版的《锺姓史话》、陈瑞松2003年出版的《锺姓通谱》、锺春林2006年和2010年出版的《锺姓源流史》、锺敬和2012出版的《锺史文选》 等。但是,他们几乎都只是介绍到北宋末年为止,对南宋之后的世系几乎没有涉及 或者简要地涉及 或者错误的涉及!显然,对北宋之前的世系我可以择优地采信他们的研究成果,而对南宋之后存在的世系问题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这就是我把世系研究的重点放在南宋之后的原因。
    下面,我简要介绍自己如何用“逆向考证法”,从自己开始逆向考证到北宋的世系。
    当然,考证过程是不轻松的,首先,要确定没有争议的世系是否正确,然后再探讨那些有争议的世系应该采信哪一家的族谱更为合理。对这些探讨,我有多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其中的考证过程,如《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等,本文叫《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就是对前面几篇文章的归纳。
   
    一、明清及之后的世系
    所谓“明清及之后的世系”,当然应该重点放在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堂编族谱之后的世系。从自己家谱与其他同族人的家谱进行比较发现,在1536年之后各谱记载的世系人物都是比较准确的,大家几乎没有异议。而且,即使往前追溯到公元1300年左右的“三文公”,世系上也没有异议,只是对这200年左右的各世祖的表述上(如妻姓、儿子的名字、儿子的个数、墓葬地等),各地的记载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世系上就从文亮公开始往后排。
    下面,是我家族谱对兴宁岗背开基祖锺文亮公之后到我为止的世系图:
    (注:①图中的世系,是以“理至文亮共九代”,对旧谱做了新的排序;②世系表示法举例,(114Q52)表示为“黄帝114世或气公52世” )。
    1279—1368 )
    114Q52)文亮[兴宁岗背,生于1316] —— 115Q53)志聪 ——
    1368—1644 )
    116Q54)应乾(约生于1375)—— 117Q55)晖 —— 118Q56)顺先 —— 119Q57)廷珠(约生于1458,注:本谱称这一世为“七廷公”他们大约生于1450前后)—— 120Q58)德富 [贝岭大有布,约生于1481] ——  121Q59)良仲—— 122Q60)永亮 —— 123Q61)尚缘 —— 124Q62)浩 —— 125Q63)逊 [汤湖湴田,约生于1603] —— 126Q64)钟千三郎 ——  
    1644—1912 )
    127Q65)益厚 ——  128Q66)鸣誉 ——  129Q67)桂玉 ——  130Q68)有琼 ——  131Q69)铭 ——  132Q70)英纪 ——  133Q71)廷锋 ——  134Q72)正富 ——  135Q73)兰杨 ——  136Q74)国水(生于1897)——
    1912之后 )
    137Q75)邦银(生于1923)——  138Q76)亚胜(生于1950) ——
    由于应通公生于1380年,卒于1444年 (见网上文章《提龄公谱系全》:“公生于明代洪武十三年庚申岁 卒于正统九年甲子岁 享寿六十五岁),而应乾是应通的哥哥,所以表中,116世的应乾公我就估算他约生于1375年(我所以用“约生于”,说明这不是族谱的记载,而是我为了探讨而做出的“估算” —— 因为我的家谱上没有任何一位世祖有出生年份的记载,所以用估算法进行估算,目的是为了方便探讨。上表是最简的世系链接,祥细些的介绍请见《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
    由表中数据计算,116世应乾公约生于1375年,到138世亚胜生于1950年,共23代人,平均代距是(1950-1375)/(138-116)=26.1年,是合理的。
    二、宋元两朝的世系探讨
    由于宋元两朝的禁谱毁谱,我称从1062年至1536年之间的400多年为“修谱空白期”。所谓“宋元两朝的世系探讨”,其实就是从生于北宋的公元1062年的“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黄帝106世/气公44世),到生于元朝的公元1316年的锺文亮公之间,共254年的世系探讨。它正好处于“修谱空白期”的前半期。
    我的家谱记载,从理公到文亮公只有三代:理——提龄——文亮。
    广东兴宁锺谱的记载则为七代: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
    广东紫金锺谱的记载则为九代:1理——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7有始——8升达——9文振、文亮、文康。
    此外,还有记载为四代、五代、六代的外地谱。
    那么,面对这些差别,谁家的族谱记载才是正确的呢? 只能深入探讨了。
    1)相关世祖的生卒年份的信息来源
    要探讨世系,就要有相关世祖的出生年份,就要注明他的信息出处。
    106世理公是由福建武平象洞千家坪迁广东五华铁炉坝的锺姓开基祖,提龄公是兴宁县城的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兴宁岗背的锺姓开基祖。对这三位开基祖的出生年份进行核实,当然应该以五华、兴宁、紫金等地的族谱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下面先介绍相关世祖的生卒年份的信息,其来源正是来自这些地方的族谱资料(还有年份相同的其他地方的族谱,这里就没有罗列了),且世序按“广东紫金文振系谱”的“九世说”(见下面的①至⑨ )列出:
    106世 理1062—1136  ①(见:紫金南岭遐龄系《钟氏族谱》、锺敬和《锺史文选》、锺春林《钟姓源流史》。说明: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和《平远县钟氏族谱》都说,理公生于1078,但我采信上游谱《钟姓源流史》的1062 。)
      (另:锺刚公1059,是理公的哥哥。见锺春林《钟姓源流史》。)
    107世 大相1110  ②(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108世 天柱1144  ③(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109世 朝政1169  ④(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110世 响1204    ⑤(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111世 提龄1229—1315   ⑥(见:五华谱《钟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另:遐龄1231—1296,是提龄之弟。见紫金南岭锺娘顺编《锺氏简谱-遐龄公源流》。)
    112世 有始1254   ⑦(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另:有甲1257、有贤1267,是有始的弟弟。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113世 升达   ⑧(没有看到有谱记载其生卒年份。)
    114世 文亮1316—1414   ⑨(见:锺泽民1997年编《兴宁锺氏族谱》。)
       (另:文振1309—1400,是文亮的哥哥。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115世 志聪 (没有看到有谱记载其生卒年份。)
    116世 应通1380—1444  (见: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
    117世 晓1408  (见: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
    说明:上面《平远县钟氏族谱》的相关世祖的出生年份,均由该谱的顾问、兴宁岗背的锺泽民先生所提供。
    2)理至文亮的世系探讨
    “理至文亮之间的世系探讨”,是我逆向考证的重点。因为在理与文亮之间,即使是五华、兴宁、紫金、龙川、河源等地的“上游谱”,其世系都是各不相同的,从三代到九代的都有,各持已见,争论几百年,谁也说服不了谁,至今无法统一!至于那些从粤东地区迁去外地外省的宗亲,他们只能接续原迁出地的族谱,以错就错,有的甚至在源流方面还修改了原迁出地的族谱记载(例如,从广东龙川芝野迁去湖南炎陵的锺应铭公的后代,就将龙川谱以接烈为始祖改成了以锺仪为始祖)!所以,怎样利用上面这些来自“上游谱”的相关世祖生卒年份,来梳理清楚理至文亮之间的准确世系,就成为我探讨世系的关键课题。
    而且,一生住在兴宁岗背的文亮之孙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见《提龄公谱系全》),是我采用“逆向考证法”探讨的起点! “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是我考证其他谱载相关世祖出生年份正确性的第一块基石。我由这块基石,已经在上面证明了“应乾公与我之间的世系”是正确的,那么,文亮之前的世系和出生年份就可以在下面接着去证明。
    既然是逆向考证,当然应该是先考证文亮,再考证提龄。
    A、文亮公生于公元1316年是否可信?
    文亮公是兴宁岗背的锺姓开基祖。由拙文《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是文亮携其第三子志聪去开发了兴宁岗背。志聪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  据兴宁谱:文亮生于1316年,应通生于1380年。祖父文亮比孙子应通大64岁,非常合理。
    据紫金文振系谱:文振生于1309年。他比弟弟文亮大7岁,非常合理。
    由应通生于1380年,我推断他的哥哥应乾大约生于1375年。应乾是我的直系上祖,由前面的探讨可知,我与应乾公相隔22世,平均代距为26.1年,很合理。
    因此,我在这里用紫金谱陪证兴宁谱,证明了文亮生于公元1316年可信”。
    详细的探讨过程,见《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等,此略。
    B、理公生于公元1062年是否可信?
    据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理公的生卒年份为1078—1143;据福建锺春林的《钟姓源流史》即武平谱,理公的生卒年份为1062—1136;因为理公生于武平象洞,是公元1088年中的进士(此年26岁),武平谱是上游谱,所以我采信武平谱:理公的生卒年份为1062—1136。
    显然,理公的生卒年份,我是不用考证的,直接采信上游谱。
    除了五华谱记载有理公在公元1098年左右携子大相与侄子满堂(齐公之长子)到五华华城铁炉坝避难外,其他的族谱都没有关于他因涉“元祐党事件”的具体避难地的记载,所以我采信五华谱,理公是五华铁炉坝锺氏开基祖。
    C、提龄公生于公元1229年是否可信?
    我用紫金谱兴宁谱和龙川谱去证实紫金谱的提龄出生年份可信。
    这就需要用上面文振文亮的出生年份,并配合福建武平谱理公的出生年份,按照兴宁谱和紫金文振系谱的“理至提龄为六代”世系关系,来分析提龄公的出生年份。
    C1、据紫金文振系谱,理至提龄共为六代(理1062——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1229),平均代距为167/5=33.4 年,很合理。
    兴宁岗背文亮系族谱也完全认同“理至提龄共为六代”  事实上,粤东五县(五华、兴宁、紫金、龙川、河源)的许多族谱,都认可“六代说”。
    C2、据龙川鹤市芝野锺氏族谱,锺应铭公生于1356年,是芝野锺氏开基祖,其世系为:“提龄1229——有甲——升迎——文旺——应铭1356”。 计算其平均代距为127/4=32 年,也很合理。显然,应铭公生于1356年,是我考证其他谱载提龄生于1229年正确性的第二块基石。由:
    1理1062......6提龄1229......10应铭1356
    294年隔9代的平均代距 (1356-1062)/(10-1)= 32.7 年。
    C1和C2的平均代距为32.7 年的合理性,就说明,是紫金、兴宁、龙川等三地族谱,联合证明了提龄公生于公元1229年是可信的。
    据兴宁谱,提龄公从铁炉坝迁去了兴宁城,卒葬于兴宁县城东门花螺墩寨仔脑。因此,提龄公是兴宁县城锺姓的开基祖。(注:有的外地谱,有说提龄公是铁炉坝的开基祖,有说是兴宁岗背的开基祖,有说是铁炉坝+兴宁县城+兴宁岗背等三个地方的开基祖,我认为都是有问题的。因为铁炉坝和岗背都离兴宁县城东门花螺墩马齐塘几十公里,与提龄公的卒葬地寨仔脑相距太远。)
    D、提龄至文亮的世系探讨
    上面已经证明了提龄公生于公元1229年是可信的,接下来就可以证明“提龄与文亮之间是多少代”的问题了。
    提龄与文亮之间,主要是二代和四代之争。其中兴宁谱记载为二代,紫金谱记载为四代,这是最具代表性的族谱记载。
    对提龄至文亮的世系,兴宁岗背谱记载为二代提龄1229——文振1309、文亮1316、文康”,虽然兴宁谱没有记载升达公的后代,但也不敢明确“写死”升达公无后(我认为这是有意疏忽不记);而紫金文振系谱记载为四代“提龄1229——有始——升达——文振1309、文亮1316、文康”。
    那么,谁的记载更符合事实呢?
    我依靠应通应铭“两块基石”,已经在上面证明了:提龄1229—1315、文振1309—1400、文亮1316—1414的生卒年份是可信的。则下面的分析就有了可信的依据:
    D1、先分析“二代说”。在“老大”文振1309出生时,提龄已经80岁;提龄卒于1315年,当“老二”文亮于1316出生时,提龄已卒了一年,“老三”文康的出生更在“老二”文亮之后!这说明,提龄不可能生“三文公”,证明兴宁岗背谱的记载有问题。
    D2、再分析“四代说”。如果按紫金文振系谱的“四代说”,则提龄与文亮之间87年的平均代距为87/3= 29 年,就非常合理。
    D3、布政司使的职务。公元1368年元亡明立,公元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军政分权,改旧行省行政机关叫“承宣布政使司”;据族谱,文亮公为明朝河南省的布政司使,这年文亮公已经60岁。以文亮公拥有99岁高寿而言,60岁只是他的中壮年期,担任几年的布政司使之职务,身体条件是完全能够信任的。(见拙文《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 。)这说明,只有“四代说”才能在年代上让他担任布政司使的职务。
    D4、“划籍”事件。据紫金县城文振系族谱的记载:三文公因遭1387年兴宁“朱三官事件”之乱,回居了铁炉坝以避祸;后来“文振公是明洪武二十三年辛未歲(1390)由五華鐵爐壩劃籍遷入興寧縣馬齊塘寨仔腦定居,其弟文亮劃籍遷入興寧崗背” 1390年,文振公81岁,文亮公74岁,他们在这样的暮年被“划籍”,也是能与历史事件吻合的。(见拙文《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 这说明,只有“四代说”才能让文振文亮“活到公元1390年”!(注:文振卒于1400,文亮卒于1414)
    综上D1至D4的探讨可知,提龄与文亮之间只有“四代说”(提龄——有始——升达——文振、文亮、文康),才能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也能与历史事件对接。而“二代说”则既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也不能与历史事件对接!因此,我采信紫金文振系谱记载的“提龄至文亮共四代”。
    E、结论
    综合上面A、B、C、D等四方面的探讨和论证,只有广东紫金县文振系锺姓谱的“九代”记载(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振、文亮1316、文康),经得起推敲。其平均代距为 (1316-1062)/8 = 31.8 年,是很合理的。或者说,只有“九代说”才能整合五华、兴宁、紫金、龙川等地族谱的记载!!(祥见拙文《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
    回到文章的标题,南宋至今的世系问题,我认为已经理清了:如果锺理公是黄帝106世(见武平谱),则提龄公为黄帝111世,文亮公为黄帝114世,我自己(亚胜)就是黄帝138世。理公与我之间共为33代。由106世理公生于1062年,到138世亚胜生于1950年,其中间隔888年共33代,平均代距是(1950-1062)/(138-106)=27.8年。由北宋末叶至我出生之年的平均代距27.8年来看,是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说明上述探讨所得的世系是合理的。
    我的探讨依靠了两块基石————应通和应铭。只要应通和应铭的后代验证自己的平均代距是正常的,就可以证明我的探讨是正确的。当然,我既然敢说我的探讨是正确的,它就可以同样用来验证与此有关联的宗亲。所以请宗亲们自己去验证吧(我估计,你与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应该在25至35年左右;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请你不要问我,而应该自己去查找原因了————或者代代是长子,或者代代是幺子,或者误接了源头,或者......)。
    至此,“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我认为已经完成了。
    我所以说是“小结”,不是“总结”,是因为还有“其他的问题”。
    三、其他问题
    文章的标题已经清楚说明,我几年来所关注的是“南宋至今的世系问题”,并在今天对我以往的探讨文章做了上述小结。对“世系”之外的问题,我没有太在意;但有人给我以善意的提示,在此表示感谢,并期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有人问:“五龄公” 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是否真的是亲兄弟?  
    答:我是提龄的后代,所以我只是探讨了提龄的世系,对其他四龄没有研究过。就是说,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是否真的是亲兄弟,我不敢肯定;但粤东锺谱都记载他们是亲兄弟。当然,人们可以对此提出证据加以质疑。
    2)有人问:“五龄”是否真的可与“五公”对应?
    答:所谓“五龄公”,就是粤东各县锺氏族谱所记载的“提龄(字壁)、遐龄(字坛)、祯龄(字坦)、祥龄(字基)、瑞龄(字堂)等五个兄弟”,是后世谱称他们为“五龄公”的。所谓“五公”,就是他们的字(壁、坛、坦、基、堂)。
    有人认为,提龄是一个人,壁是另一个人;其他四龄也是这个情况,即“五龄”非“五公” 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都不是粤东理公的后裔,准确些说,他们都不是“五龄公”当年立业居住地的人,即他们有可能不是五龄的后代。
    但是,我不反对他们对“五龄”即“五公”的质疑。只要他们能提供质疑的可靠证据,特别是提供“五龄”的后代祥谱和“五公”的后代祥谱,用事实证明确实是“五龄”非“五公”,我们就应该做出修改。当然,在他们提供可靠证据之前,我们仍然应当沿用“五龄”即“五公”的传统表述。
    3)有人说:许多旧谱都是“理生提龄”,所以介于理公和提龄公之间的四代人(大相、天柱、朝政、响)是不存在的,其理据是:  A、有谱称,大相是五龄的兄长;  B、天槛、天柱、天栋是69世逢治公之子的字号,锺史没有同名的二位天柱公,东莞清溪的天柱公墓是70世桂公的纪念墓而非实葬墓;  C、葬于大埔古村的响公墓是106世齐公之孙(为108世)的,但他不是五龄之父;D、“大相、天柱、朝政、响”等名字,几乎个个都与先祖同名,而且有的事迹也与先祖雷同。
    我认为:这几个理据是不充分的,我的反驳见《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我不想复述,此略。因为道理很简单,就是他无视了理公生于1062年和提龄公生于1229年,两人的年龄相隔167年不可能是父子的事实;按紫金谱“六代说”计算平均代距167/5=33.4年,即167年完全容得下这四代人。我们不能因为记载他们的族谱很少,就忽略了他们的存在,而在年代上又无法自圆其说。或者说,在理公和提龄公之间,他们这四代人的名字即使不是“大相、天柱、朝政、响”,也应该是“甲、乙、丙、丁”!
    当然,这“四代人”的墓葬不知道在何处,因为他们都是在战乱且禁谱的南宋时人,是处在“修谱空白期”的早期,没有看到哪本族谱记载了他们的墓葬。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名字和世系是后人在补修族谱时才有人将他们给“补”上的!由于理公是铁炉坝的开基祖,而五龄公则迁出了铁炉坝,那么可以推断,处在理公与五龄公之间的这“四代人”,应该是生活于铁炉坝,其墓葬也应该在铁炉坝。而据此接着推断,我认为“广东东莞清溪镇的天柱公墓”,不太可能是“四代人”中的天柱公,而是锺姓人为了纪念东汉时的开国功臣锺桂公(字天柱)而在东莞建立的纪念墓(对提龄系族谱颇有研究的广东紫金县锺树芳先生,完全同意我的观点)。
    因为年纪和精力所限,我不打算去继续探讨这些“其他的问题”了。如果宗亲们对这些问题有兴趣,那就让这些问题的解答给有兴趣的宗亲去完成吧。拜托了,谢谢!
    广东龙川 锺胜 2018-8-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0 13: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