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95|回复: 0

永远的山歌,不老的顽童 一级作曲家 黄有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7 21: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dmund_chf 于 2018-9-21 17:24 编辑

   
896634947.jpg

“涯系客家人,新加坡的客家人……”
   行军号角响起,进行曲节奏,雄壮、激情、豪迈!歌声,唱响了舞台!
   《涯系新加坡客家人》,2013824日,在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三庆联欢晚宴上首演。
   这一首新、中携手合作的客家歌曲,洋溢无比激情与自豪感,歌词和曲风不同于其他客家歌谣。它歌颂客家乡亲在狮城落地生根,在新加坡建国时期,与各族同胞齐心合力奋发图强,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精神。
   创作这首歌,心动起意,是偶然,亦必然。
   作词人——2012年时任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文物股主任暨《茶阳之声》主编何炳彪先生,原籍广东省大埔县。
   作曲人——一个远方的“老”朋友,一个和新加坡客家特别有缘的人——广西歌舞剧院、中国一级作曲家黄有异,原籍广西省贺州市。
   2012年初,茶阳(大埔)会馆请专人谱写一首“会歌”,当时由负责人写了词,交托本地音乐人作曲,后交予大陆一合唱团录制大型四声部合唱,音乐制作完成,会馆领导认为合唱形式曲调高雅,不易上口,广大会员难共鸣欢唱,会歌就此搁浅。5月某日,何炳彪主任将一首诗交给我,说:“是不是比较适合谱成歌?”。诗的题目《涯系客家人》。
   201212月初,黄老师给我发了以下电邮:
   余美人好!
   ……看到在(《茶阳之声》50期)我写的《狮城放歌留余韵,茶阳之声传真情》紧接的129页登出了何老师的《涯系新加坡客家人》,当即我就有了一种感应、感悟、感知促使我有一种灵感和动力要把这首诗词谱成歌曲。这也是对会馆对何老师对你和客家歌唱团的朋友的一点心意。
   我是按我的思路和想法来创作的,删节和增加多了点,且我不谙英语,但我又想把“誓约”放在这首歌里,英汉的音符对照安排也没搞清楚,不知道何老师是否会认可,一时不敢直接传给你。……
   这首歌能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很难说,不抱什么期望,也不必给会馆,作为给何老师做个留念就好。”
   这封电邮,仿若一份过年大礼!莫名狂喜,无限欣慰,万分感激——来自万水千山外的浓浓情谊。
   按黄老师的意愿,这首歌交给20135月成立的茶阳客韵团(前客家歌唱团骨干成员组成的新歌队)演唱。尔后,《涯系新加坡客家人》作为该团专属的新加坡客家创作歌曲,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向不同的观众群传唱。
    20131015日,远赴福建宁化客家祖地祭祀活动联欢晚宴,向全世界客家乡亲首唱,一曲惊艳,海内外嘉宾大力赞赏。
    20131020日,赴广东大埔县,于湖寮大埔文化中心与大埔县汉剧团交流观摩,向祖居地大埔乡亲首唱。
    20131025日,广西暨高州会馆主办“第九届新加坡客家歌谣观摩会”,于新加坡大会堂舞台,向新加坡观众首唱。
    201454日,客韵团一周年汇报演出,在会馆礼堂向300余位来宾献唱,座无虚席,反响极大。
   与黄有异老师,如茶般浓的老友情,又似酒般醇的亲人情,清远,厚重,酚蕴于一份对客家文化难以化解的情愫。
   屈指算来,黄老师和新加坡客家结缘,已十年了,他五次来此地,为客家文化播下种子,开出鲜花。一个来自客家原乡的客家人,能读懂在地客家的体悟,感受小岛子民爱国爱家情怀,我想,那是一种宽阔的胸襟,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情,一份深埋在内心对客家的挚爱,打破地域的隔阂、文化的差异,使他和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有着共通的思维,透彻体会“他乡即故乡”落地生根的归属感,产生对土地、家国和族群的认同。这种涵容大度的气韵,明显地流露在歌曲调式的运用上,词曲合璧,淋漓尽致,节奏感强烈,乐观豁达,激越豪壮。
   2005年初,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客家,也由于当年客家会馆开始传唱客家歌谣,逐渐和来自中国的客家音乐工作者有了接触,更进一步了解客家。
   2012年,应《茶阳之声》主编何炳彪稿约,黄有异老师在《茶阳之声》50期发表了《狮城放歌留余韵,茶阳之声传真情》一文,这篇不可多得的记叙文,阐述了他和新加坡客家结缘的经过,那是一段新加坡客家与中国大陆客家音乐人的奇缘妙遇。
   图为笔者2008年客家文化节《客音客韵客家情》文娱之夜的报道,刊登于联合早报,并转载于同年出版之茶阳会馆150周年会庆纪念特辑、客总会讯等。
   《狮城放歌》一文里,黄老师数次提及笔者,而黄老师参与狮城的客家文化活动,我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其人言行,历历在目。广西博白客家文化时空建站五周年征文活动,我有感而发,撰写了《一串永不坠落的音符》,侧面反映新加坡客家歌谣的发展,接触客家后对它的喜爱——“客家文化当中所内蕴的那一份不易让人一眼就看透看明的情感,悠悠远远,千丝万缕的,深埋在客家血缘DNA中那种在任何环境里始终保有的刚强奋斗意志一直吸引了我,让我这个非客家人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年新加坡客家社团邀请黄有异、彭强、菊子、阿秋哥、徐秋菊等客家艺术家前来,通过交流、观摩、演出、教学等一系列活动,为沉寂已久的新加坡客家歌谣传唱注入活力,带来了新风尚。无疑地,他们开拓了新加坡客家人的眼界,新创作的客家歌曲,一新耳目,魅力令人着迷。
   “浓浓的乡情,甜甜的乡音,深深感动着我”,黄老师对客家动情之处,完全表现在他创作的歌曲里。写过著名的少数民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黄老师坦言最初“没有自己母语的文化意识也没有用客家话写过歌”,直至2004年回家乡贺州才改变了创作形式,创作了多首客家新歌。
   有趣的是,黄老师“创作的好多客家歌都是在新加坡首唱和发表了才传回国内的”,千里牵出客家缘的机遇,使他和新加坡客家结缘而产生出相互的信任和支持,成就一桩桩美事。
   200611月,黄老师第一次来新加坡,参加“第三届客家歌谣观摩演唱会”。他与同行的彭强、菊子趁便前来会馆与客家歌唱团学员交流,当时笔者缘悭一面,后来就负责人转述参观交流情况写了简报。听说,学员演唱的多首动听创新歌曲皆出自此广西名家之手。自此,对“黄有异”这三个字,好感,好奇。
   2007年夏,黄老师与彭强老师随茶阳(大埔)会馆成员到居銮客家公会交流观摩,笔者随团。60开外的长者,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穿着洗得近乎脱白的有领汗衫和牛仔裤,态度诚恳坦率,丰富的肢体语言,易于亲近。布衣音乐大师没有架子,一路上,他分享音乐理念,传授歌唱技巧。言辞风趣幽默,往往语出惊人,爆发连环笑弹。爽朗笑声,活跃灵动,活脱脱一老顽童,教人喜欢!
   20086月,茶阳(大埔)会馆庆祝成立150周年举办客家文化节《客音客韵客家情》文娱晚会,黄老师以广西博白客家歌谣演唱团顾问的身份带领一众音乐工作者前来演出。晚会上,由团员梁露丹首唱黄老师与新加坡客家跨国创作的《南洋月光光》;他独唱《踢中石头都唔敢出声》和《涯爱带仪闯天下》,歌声浑厚朴质,情感投入,不拘一格的演绎,令人难忘。
   200912月,黄老师受邀参加南洋客属总会庆祝成立80周年纪念庆典,在晚会上演唱《新加坡姑娘》和《刘三姐就在客家围屋里》,唱腔自然豪迈,感染了宴会大厅里来自五湖四海约一千位贵宾,包括主宾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
   20105月,茶阳(大埔)会馆客家歌唱团到广西南宁、北海、钦州、合浦、博白、陆川等地考察客家文化,进行交流观摩。笔者因工作繁忙难抽身,错过与广西客家聚会,少了一次就近向黄老师学习的良机。同年11月,黄老师受邀参加“第七届客家歌谣观摩演唱会”,黄老师为晚会创作的主题歌《乡音传唱世间情》,以及为惠州会馆创作的合唱《惠州客》,广获好评。茶阳客家歌唱团首唱黄老师创作的《客家亲情连四海》,黄老师高度赞赏此次完美的演出,笔者也作了活动报道。
   广西人热情好客,尤其壮族待客特别重情,“杯中有酒客先喝”,客人来了,一定要唱山歌。有人曾这么赞美歌仙刘三姐:“刘三姐是广西的第一品牌,是广西美丽的形象代表,是超越民族当代的图腾。”1960年出品的电影《刘三姐》,广西美丽的山光水色,迷醉了世人。山歌好比春江水,电影里首首动听的歌曲,传播到有海水有华人的地方,深入民心,几代人传唱。谈到它成功的因素,黄老师说:“不在演员,不在音乐,而在歌词”。
   《刘三姐》片子里有几句很精彩的绝句,如:“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借以讥笑财主刻薄自私;“若把圣人得罪了,从此天下无文章”调侃秀才迂腐无用;“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歌颂勇于面对强权压迫等等,都是民间才有的语言,文学家是创作不出来的,当年在北京,文学泰斗们都赞不绝口,全折服了。
   好山好水孕育出广西人的生活智慧,民间质朴的语言,发自群众内心像金子一样的词汇,使得山歌艺术化形象化,比如“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的自然景象,确是真实生活具体化的呈现。山歌源自生活,焕彩生辉,隽永长青,人人传颂。
   唯有源头活水来,艺术创作来自生活体验,抓住生活中的形象,把握亮眼的焦点,就能不着痕迹地突出主题。音乐无需多余的语言,摒弃浮华辞藻,精炼的词汇更易打动人心。音乐带来的画面感,音乐语言的魅力,不是文学语言所能感染的。
   1978年,黄老师去广西百色地区隆林各族自治区采风而作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节日里,一群彝族姑娘赶歌圩归来,身上的镯子和脚链随着身体摆动,一串串铃铛声,又得意又好听,亮采般炫耀着——“看!我们的好生活!”。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富足了,精神满足了,黄老师捉住“啊哩哩”这个焦点,如照相般把它定格了。黄老师说灵感来自土耳其进行曲,当时学艺尚浅,学到了就马上应用。初次创作新民歌,词人古笛简单的八句歌词,谱上极富民族特色的曲调,成了名曲《赶圩归来阿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与时代脉搏一齐跳动,词曲作者如诗如画的构想,明快的节奏形象化地表达人民心中的欢乐;旋律欢快优美,明朗洗练,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巨大成功,轰动了中国音乐界,广西的民歌唱响了中外,被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亚太地区教材。此曲脍炙人口,能成为世界名曲,是广西的骄傲,更是客家音乐工作者的荣耀。
   201112月出版的第49期《茶阳之声》,我作了一则活动报道——《茶阳(大埔)客家歌唱团参与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主办的201187日“第五届爱国歌曲大家唱”》,其中有一段文字,特别引起黄老师的感触——“欣赏《新加坡姑娘》后,李总理与团员们见面,一一握手,笑吟吟地对团员们说:“你们好,我们是同乡!”。201234日,黄老师收到《茶阳之声》,他在《茶阳之声》50期撰文《狮城放歌》中写道:“虽然离这次活动已经过去了半年,但我看到这段文字时还是激动不已。《新加坡姑娘》是用客家话谱曲和演唱的,李总理当然是在很高兴而很有感触情况下才会说“我们是同乡!”,这出其不意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含义却是很深的。我把这句话延伸到我自己了,同乡则同音,我也是客家人,说客家话,无形中就有一种自然的认同感。我在为新加坡客家人感到骄傲、为茶阳(大埔)人感到自豪的同时,我自己当然也很高兴。”
   在新加坡中文逐渐弱势的大环境下,以母语来创作歌曲和演唱并得到国家领导人认同,是值得激动与骄傲的,然而,这是在海外音乐家的助力之下达成的!在创作客家歌谣的道路上,新加坡客家更应该快马加鞭,努力前进!
   自2006年黄老师词曲创作《新加坡姑娘》开始,数年来,他不断为新加坡客家新创歌曲献力,计有《南洋月光光》、《三河坝》、《涯系新加坡客家人》、《得闲来坐聊》、《阿姆话》、《励志之歌》等。
   《得闲来坐聊》,由客韵团团长李荣德作词,中国广西黄有异及黄有行作曲。以轻松活泼的旋律,劝请忙碌的现代人放轻松,有空多找朋友坐坐,是一首创新曲风的客家歌曲。20131227日,茶阳(大埔)会馆155周年庆典主办《客韵缭绕舞缤纷》大型客家文艺晚会上首唱,获得广泛赞赏。20141031日,客韵团在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带领下,远赴中国广东东莞凤岗,参加2014年两岸四地客家山歌邀请赛总决赛。这首新加坡客家人初次学习创作的歌词,经黄老师修改并谱曲、男声齐唱的歌曲,能在126首歌曲中入围总决赛并荣获特别奖,无疑是新加坡客家的荣光,更为新加坡客家歌谣打下一支强心针!
   《阿姆话》,由李荣德作词,黄有异、黄有行谱曲。2014831日,在新山举行的“大马第四届客家歌乐节”由客韵团首唱。主办方新山客家公会会长拿督张润安听完演唱后,奔到台前眼眶含泪激动地向李荣德说:“这首歌太好了!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妈妈!”在场的新加坡词曲界名人张泛博士也给予这首歌极高评价。
   “饭养身,歌养心,戏养人”,广西采调对此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涵养身心的直白。能用自身的母语来唱歌,能把优良人文传承下去,炎黄子孙不负老祖宗。“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硬颈的客家精神坚持不懈,丰厚的人文特质千秋万代永续相承。
   2004年底,茶阳(大埔)会馆主办第一届新加坡客家歌观摩会,使沉寂已久的唱山歌活动复苏了。2015年,将举行第十届客家歌谣演唱观摩会,一代人的耕耘,时光淬砺菁华,新加坡客家歌谣传唱活动,迈入新里程。
   有歌听,有歌唱,有舞台——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客家歌唱活动才能活络起来。新加坡客家社群有新客家歌曲创作,具有新加坡特色和生活气息,引人共鸣,才能吸引年轻一代通过传唱客家歌曲认识自身的语言和文化,有意识地保留客家传统,将阿姆话流传下去。黄老师认为:“民族要发展,就要有现代意识,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势来传承民族艺术。如黑豹乐队和轮回乐队曾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用摇滚曲风唱出《赶圩归来啊哩哩》,“很有爆发力、很有气势,历来流行改编最好的歌曲之一”。
   黄老师曾在一次访问中说:“艺术的东西,要的就是思想的自由。但是艺术不能只是自娱自乐,也不是单独代表个人的名利,而是要给社会创造财富。”………“人的动力有两种。一是成名成家,二是为了基本的生存,为人格的独立。这两种动力建立的基点都是:真本事!”
   就笔者所知,新加坡客家写了歌词,一旦让黄老师过目,他总是自告奋勇义务谱曲,分文不收!
   电邮里黄老师一则留言——“我已是老年人,对名利是无所求的,只是最后张扬一下奄奄一息的客家母语。”
   品德气节,一面明亮的镜子,私心牟利无所遁形,高洁形象熠熠生辉!
   不老的山歌,永远的顽童。黄老师,人如其名——有异!

   转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讯61期(文:余美人。作者为前《茶阳之声》执行编辑。目前为文集编辑,自由撰稿人)
   注: 照片乃 黄有异老师和作者余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7: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