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7|回复: 2

【转帖】南洋首富故居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9 1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嘉兴日报》]

《南洋首富故居行》

陈南阳(广东)

  从梅州城出发,在山岭中驱车盘旋绕行,进入大埔县深山之中,数小时后,终于来到了张弼士故居面前。

  一条笔直的现代化水泥路,将绿油油的稻田切为两块,路的尽头,就是那座气势磅礴的清末南洋首富故宅群体,它仿佛一只黑纹白底的巨型猛虎,静静地俯卧在青山脚下。山势左高右低,在阴霾的天空上画了一道清晰的绿线,如青龙挟风欲起。青龙抱白虎,一动一静,云霄间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在故居前五十米下车步行。脚步轻叩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声声如语,仿佛在提醒我们,百年前,当这座“光禄第”完工时,年迈的张弼士也是这么一步一步地走向这座凝聚了他幼时梦想的豪宅。当时他脚下或许只是一条平整的土路,或许那天还下着蒙蒙细雨,微湿的泥土亲吻着他的布履,无声地欢迎着这位少小离乡的游子,他一生经历的狂风暴雨,此时均归结于故乡的斜风细雨。他停了下来,推开晚辈的搀扶,放下手杖的支撑,微眯着双眼,双手张开,比量着这山、这水、这屋和这故乡情,然后缓缓地将其拥入怀中……

  踏着布满岁月磨痕的石板,走入了“荫远流长”横匾下的外墙门。故居正门紧闭,门板斑驳,正面上方石匾上“光禄第”三个大字早已褪色,只有门上贴着的一副春联还灿灿如新。光禄第按三堂四横一围的结构建造,有厅18个、天井13个、房间99个,曾几何时,这里麒麟鎏金,凤凰彩绘,裙摆摇摇,钗环琅琅,穿堂入屋之间,满目奢华琳琅。而如今,砖瓦生苔,墙体失修,只有极少数张氏后裔依然居住于此,古兮今兮,让人感慨良久。一声“咿呀”,正堂木门缓缓打开,眼前陡然一亮。前后两个大厅相连,气势恢弘,大厅之间,两个分隔的天井光线垂直射入。我默默地看着几乎空荡荡的厅堂,想像着88年前这里特殊的一天。

  1916年张弼士去世,灵柩从雅加达辗转送回故乡,在故乡治丧49天,极尽哀荣。国父孙中山也派人前来悼念,并送上了一副挽联:“美酒荣获金奖,香飘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上联说的是张弼士晚年创办张裕酒厂,靠酒香征服了世界;下联则是对张弼士一生的高度概括,一是“怪杰”,二是“赢得人心”。

  凡是称得上怪杰的人,总有一段极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张弼士17岁时,就在这青山环抱的故乡与亲人依依惜别,挥泪下南洋。他从商店的杂工做起,受到赏识,娶了雇主的女儿并协理店务。岳父死后,他自立门户,三十多岁就成为了南洋有名的富商。他又极力结交荷兰殖民当局,获准承包酒税、典当税和鸦片烟税,财源滚滚。五十多岁时,张弼士借着慈禧六十大寿之机,献上寿银数十万两,从而与清朝官场拉上了关系,并先后出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领事、驻新加坡总领事、闽粤农工路矿大臣等职,为中国近代工业、外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后来却因为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他转而资助孙中山发动革命。辛亥革命后,他不顾古稀之年,为发展中国金融事业四处奔波,最后病死途中。从一个颠沛至异乡的穷苦小子,到一位富可敌国的大亨,再到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这中间,张弼士的个人经历与中国和东南亚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了一起,人生画卷多姿多彩、蔚为壮观。而他一生热心办学,为民谋利,惠人无数且多有创新,则不枉“赢得人心”的评价。

  从令人遐思不已的大堂中缓缓步出,穿行于厅堂横屋之间,看那天井花木、屋角绿树、木门镂花、古墙蔓藤、箕箩挂壁、红花出墙,无不极具中国古典审美情趣,不经意间回首,于院中侧门外窥,郭外青山,村边绿树,鸡犬之声在耳,童稚嬉闹犹闻,好一幅鸡黍田家图!这大概就是跟随父亲读过三年私塾的张弼士离乡背井而念念不能忘的场景之一吧,而对此的思念,都凝聚在一种深深的故土情结上。作为一个客家人,一个华人,张弼士在海外取得了成功,与当地人民一同为建设美好家园奋斗,并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的社会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而与此同时,他内心深处的恋土之“根”也始终留存,即使母亲之地面临困境,也始终不离不弃。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在许多海外华人的心中日日相伴,年年不衰。

  最左边横屋的大门由六扇屏风式的小门拼成,门扉紧闭,久叩不开。因为有不少禁足之地,所以远不能尽览全貌,但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光是故居的主面积就达到4180平方米。这样的大手笔,充分显示了张弼士的富有。但财富并非海外华人热爱故土的必要条件,许多华人,虽一生身处颠沛流离的困境,而对故土的情感却丝毫未改。就在张弼士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915年,另一位客家人出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省,他就是后来写出《原乡人》等名著的文学家钟理和。当时,台湾的各级学校都只准学习日文。但是客家人为了不使后人忘本,甘冒风险,暗中办起了中文私塾,钟理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学会了中文,也在心底播下了热爱故土的种子。钟理和的青年时代虽然穷困潦倒,却始终不愿为日本人工作,他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一位在日本统治时期生长的中国人,竟保存了如此强烈的中华儿女民族气节,真是难能可贵!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和张弼士一脉相承的“根”的意识,正是这种延绵不断的“根”,不管身居何处,都将华人的情感和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相比之下,有一个生于台湾的前“总统”,一个李姓客家人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向日本人连抛媚眼,并声称自己不是中国人,同为客家人的张弼士和钟理和若九泉之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从故居侧门出来,有一间似乎已经废弃很久的小屋,门前草长及人,山风吹过,野草摇曳,平添几分寂寞寥落之气。叹息之间,忽见一只彩雀跃于屋脊之上,面向南方,且鸣且舞。鸣声婉转,彩羽缤纷。这缤纷的色彩我似乎在哪里看过,是在张弼士另一座远在南洋槟城的蓝屋故居里吗?两种风格、两幢屋宇、两座城市、两个国度,如今,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都因为一个人的曾经存在而联系在了一起,而这联系的纽带———这深深的恋土之根,依然会在你我心中执著生长,无论再经过多少岁月,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褪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9 13: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境遇与珠海的陈芳先生很是相似,又是同一代人,同在南洋。
我知陈芳而不知张弼士,真是遗憾。
在大埔县?急盼一睹杰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12: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弼士是那一代的侨领

张弼士是那一代的侨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13: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