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26|回复: 4

【转帖】三台客家人研究 (赵长松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5 18: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原载《四川客家通讯》2003第1期
编辑:李敬   

内容提要:三台客家人,是现有三台境内居住的客家及其后裔的总称。与成都东山或原乡客家聚居区相比,不同特点有二:一是居住的间散性;二是个体文化的缺失性。但他们同是一群完整意义上的客家人;同是客家民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台与三台相类的地区,提倡客家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开拓与创新,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有利于地域经济的发展。
   
    一、 三台客家的迁进与基本数量的估计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的浅丘陵地区,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名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三台县至今。古城潼川,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古蜀道通往长安(今西安)的咽喉。素有"剑南都会"、"益州门户"[1]的著称。现有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乡镇,人口148万,距省会成都150公里。在建县2200余年中,有1700余年为巴蜀郡、州、府、路、军的治所地。特别是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后的东川建治约450余年,与西川成都分治巴蜀15州89县,是四川第二大城市。而今,三台高楼林立、经济欣欣向荣,县内居民,正享受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小康生活。
   
    正是三台这块美丽的地方,在过去历史长河中,在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曾两次[2]遭受过人口灭绝性的灾祸。特别是清初顺治至康熙年间,有近50年"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田中荒草长成抱大树木"的极为凄惨景象。现有人口的绝大多数祖先,多是来自清初那场史无前例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三台客家人,就是随那场移民运动迁川入台的。他们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江西等省。迁进后的三台客家人,同其他省籍的移民一道,在建设三台,复兴经济,蕃衍生息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居住在三台境内的客家人究竟有多少,过去史料没有记载,1998年6月三台县客家海外联谊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上报文中,言三台客家30万[3]。笔者今据手中资料,提出间接推算新说:即现在三台境内居住的客家及后裔人数,大约为60万人。其根据有二:一是距今72年前编修的民国《三台县志》记载:"隶版籍者,为秦为楚,为闽为粤,为江左右"[4]。其中秦为陕西,楚为湖南湖北,闽为福建,粤为广东,江左为江苏,江右为江西。按此统计,三台境内当时居住的人口只有7个省籍。与县志记载时间相近的一次人口统计是民国5年(1916年),当年人口为1054660人[5],以100万计算,按7省籍平分,闽粤赣客家人占七分之三,其比数为42.8%、约42.8万人。如果考虑秦楚人多,在比数中,已约占60%,其数也是可信的。根据二:笔者1998年写作《清代的三台移民》一文时,曾根据《三台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资料(1989年版),对三台原15个区所在地的11个镇移民会馆(宫庙)作过一次统计,结果是:陕西13、湖广15、广东10、江西9、福建4、广西1、江苏1、土著(原留下的)4,共57处。其中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共24处[6],占会馆总数的42.1%,与前42%比数大相一致。会馆的多少,是和当时那个省籍的人数成正比例的。如果42%这个比数,能够作为当时三台人口数的抽样调查的话,现在三台148万人口中,就有客家及后裔62.16万。去掉尾数,即为60万人。笔者近几年在客家人中考查时间较多,认为60万这个数是较贴近实情的。在没有新的更准确的数据出现之前。三台客家人数可作60万计。由于客家人入川的路途遥远,加上许多客家人入川后,又几经辗转,最后才进三台。 进入三台后的客家人,原有土地多为邻近的陕西、湖广移民所占有,其生活耕地,只有租佃或买入 ,这就形成三台客家人在居住上的不同于成都东山或原乡聚族而居的"五方杂处"的特点。清道光贡生陈谦《梦溪诗草·三台竹枝词》写道:"五方杂处密如锣,开先楚人来更多,闽人栽烟住平地,粤人种芋住山坡"[7]。词中真实地记载了客家人与湖广人,客家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密集而间居的情况。
   
    二、三台客家人的特点
   
    (1) 进入的租买特点
   
    由于最早进入三台境内的陕西、湖广移民,对耕种土地是以"插占"形式占为私有的,一是官府没有什么限制,二是用不着交什么费用。待三台客家人进入后,其耕种土地,只有租佃和买入了,这就形成了三台客家人进入方式的租买特点。柳林坝,原耕种土地都在陕西、湖广人手中。福建漳平客家陈姓祖先于清乾隆17年(1752年)迁川后,又经南充、遂宁停留,最后到达三台时,其住房、耕种土地,是向湖广人苏姓手中租佃进入的[8]。黎曙乡广东平远客家萧姓祖先,于康熙60年(1722年)迁川中江,直至乾隆6年(1736年)买湖广人赵姓土地迁入三台的[9]。景福镇江西南昌客家谌姓祖先,于康熙37年(1698年)落业茂隆,8年后,益珍公从湖南安化迁川三台景福,在老岩头以布2匹、钱4贯、鸡1支、酒1瓶,买了房屋和土地后才进入的[10]。秋林镇艾姓客家祖先,以白士布2匹,买得一沟土地,至今, 艾氏子孙仍在沟土中生产和生活,取名艾家沟[11]等。
   
    (2) 居住的间散特点
   
    由于三台客家人是以佃买耕地为其进入特点,由此而形成了三台客家人在居住上的间散特点。所谓间散,就是插在老户中间居住。所谓老户,就是指比他们先到的移民户(其中也有客家人户)。黎曙广东客家萧姓,买土入籍后,间住在赵、秦、颜、贾、叶等7姓5省籍之中。秋林艾姓客家祖先,买土后,间住在马、任、韩、刘、江等6姓4省之中。西平福建龙岩客家吴姓祖先,佃土进入后,间住在曾、冯、李、王等7姓7省籍之中。号称三台福建村的柳林坝,福建漳平客家陈姓祖先佃土入籍后,间住在蔡、李、席、贾、敬等多姓多省籍之中等。
   
    (3) 语言的取代特点
   
    由于三台客家人的间居特点,使三台客家人在与周围老户和外界的交往中,为不故意造成语言障碍,往往都说大家能听懂的官话,即四川话。在客家人中,也因其福建、广东、江西的地区差异,在听不懂的情况下,也得说大家能听懂的川话。其客家话,只有在同籍和自己家人中使用。随着政府办教育、文化的"以文化俗"的倡导下,说客家话的老人一代一代地去世,说川话的新人一代一代地增多,客家方言,也随老人的去世逐渐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川话的取代。时至今日,三台客家方言,几乎存在为"零"。
   
    在上世纪80年代新修的《三台县志·方言》章内,把三台语言区,已归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语系中四川方言的分支。基本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大同小异"[12]。这就是说,三台境内已完全没有客家方言了。而现在三台客家人使用的语言,完全变成是四川方言了。
   
    (4)"捡金"葬消失的特点
   
    捡金,即捡老人的骨骸,进行再葬。客家人有"九迁九葬,十葬万年"的丧葬习俗。至今成都东山客家地区仍在流行。在三台客家人中,从入川祖起,下至三代流行,三代以后,逐渐消失。以西平吴姓客家为例,入川始祖中旌公于清康熙56年(1717年)迁入三台,其夫人杨氏祖妣,卒于乾隆37年(1772年),葬于西平马塘溪,20年后从马塘溪捡金葬于西平凯江南岸的土地祠湾。中旌公下的第三代志遴,殁于道光11年(1831年),葬于老祠地,即今西平镇吴家祠地。25年后,捡金葬于古房沟。其妻邓氏三次拣金、三次迁葬。可谓捡金习俗之盛。然而,从志遴以后的民国十九年(1930年)续修的《吴氏族谱》看,则再也没有捡金葬的记载了。这可能一是受当时清王朝即将灭亡,民国朝即将诞生的社会动乱之影响,再是受到湖广人"入土为安"、"死者为大"、"祖坟敞不得"的思想指导。作为三台客家人,省去捡金的再迁再葬的麻烦事,其何乐而不为呢[13]。
   
    (5) 客家身份淡漠的特点
   
    由于四川地形的闭塞,社会原因的多种,四川与外地,特别是与岭南原乡客家聚居区的联系甚少。尽管客家名词早已见诸时报和流行书刊。特别是成都东山客家,当他们以自己的语言、风采,以客家顽强的毅力展示自己时,三台客家却完全无动于衷。不知客家为何物,就是客家世代相处一个院落,也不知你、我都是客家人。三台客家,对于客家身份的认识十分淡漠,而更多、更感兴趣的则是自己的移民身份。你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其身彼此彼此,没有特殊可言。因而三台客家人对自己客家身份的淡漠,是其特点之一。那种"与邻居不相混者"、"宁失祖宗田、不失祖宗言"等的客家亮点,在三台客家人中,是找不到的。
    三台客家人,虽然在个体文化上出现了较多的缺失,这是他们所处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从整体上说,他们仍是完整意义上的客家人。仍是客家民系中最重要的一员。尽管给我们一时区分是否是三台客家人,带来一定困难,但是,我们仍有方法去识别他们和亲近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8: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识别三台客家人的方法
   
    (1) 从该氏族的《族谱》入手。
   
    《族谱》是记录一个宗族世系、人物、事迹的文字,与国史、地方志同为国家历史的三大支柱。" 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不慈",这是客家人遵守祖训的一个律条。我们通过《族谱》可以知道一个宗族的历史,迁徙过程,人物事迹,生存状态,更可以知道这个氏族是否是三台客家人。西平《吴氏族谱》,记载吴氏祖先泰伯、季扎从陕西歧山南迁荆越,吴氏子孙在越国统一吴国后,为纪念亡国之恨,而以吴国国名作姓。这就是吴姓的起源。秦灭越国,吴氏子孙北上中原,至赵宋外掳入侵,念一郎从河南京都开封迁岭南福建漳州,清康熙56年(1717年)见其公将长子中扬留守故地,偕五子入蜀于川南富顺,三子中贵、幺子中旌"奉严(父)之命",北迁三台西平,不久中贵迁广元三堆坝,故西平吴氏以中旌公为入川 始祖。若按客家学泰斗罗香林"客家定义"作比照,西平吴氏具有两次中原南迁的历史和根脉,迁徙原因及居住地,均具条件,至于持客家语问题,西平吴氏有的家中,至今仍把父亲叫"雅雅"、妈妈叫"嫁嫁"等。由此可以判定,西平吴氏是三台客家人。
   
    关于《族谱》有无的问题,从笔者的经验得知,只要认真踏访,在一个氏族中,找出一二部《族谱》来阅读和研究,是不存在问题的。
   
    (2) 从祭祖《词》、《章》入手。
   
    有祠堂必有祭祖,有祭祖必有《词》《章》。《词》指《祭文》,《章》指歌诗。词章是研究该氏族是否是三台客家人的重要文献。西平吴氏历年使用的《祭文》,就是一部《族谱》的缩影。使用的歌诗,是诗经中的《蓼莪诗》。原诗属小雅类,是周代贵族宴饮时奏的乐歌。笔者从词章中惊人地发现,西平吴氏,不仅可以判定是客家人,而且在祭祖仪程中,还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根。由此可知,其他宗族的祭祖《词》《章》与仪程,同样可作为判定该氏族是否是客家人的重要文献。
   
    (3) 从神龛、匾对、碑刻文字入手。
   
    客家人多有家祭、词祭和坟祭三种祭祖仪式。神龛、祠堂匾对,以及老坟山石碑等文字内容,又多是记载该氏族历史或祖德宗功的。因此,这些文字都是我们认识该氏族是否是三台客家人的重要依据。在朱君办事处广东客家钟静安家,神龛上的两付对联:第一对"名著颍川绵世泽,爵丰越国振家声"。颍川指中原河南郡地。越国指江苏境地。两者为钟氏族人发迹、迁徙之地旺。第二对"徙粤自行西置业,上川回想东顾来"。此联指钟氏从广东迁川三台落业,其心常想广东江苏等故地。从福建龙岩迁入三台的福建吴氏客家,在西平老祠堂中殿的一付对联是:横额"万古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8: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研究三台客家人的学术意义
   
    四川是全国7大(即福建、广东、江西、广西、四川、香港、台湾)客家聚居区之一,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客家历史上五次大迁徙中的第4次大迁徙的客家移民。因此,四川的客家学研究,在整个客家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8月,四川省社科院下属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4年来,对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著作。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今天,提出对客家散居地区的客家研究,在学术研究上与聚居区相对应,不仅是四川学术界的需要,而且是整体客家学研究的需要。三台客家,正是四川客家散居型的代表。它的研究,不仅形式与成都东山或原乡相对,而且学术内容可以得到互补。将给四川客家界带来新的活力,学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推动四川及整个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台客家型的最早提出者,是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世松先生。在此之前,客家学泰斗罗香林分别于上世纪30、50年代,提出了"非纯客住县"的概念,为此说垫定了有力基础。陈世松先生在1999年参加福建龙岩召开《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的发言中提出了:
   
    在那些地区,客家文化基本上已被巴蜀文化所取代、所同化。即使有正宗血缘的客家移民的后裔,也只保留个别客家文化的特征。如保留某些客家人的称谓和祭祖习俗,除此之外,已很难从文化上区分他们是四川人还是客家人。
    2001年10月,陈世松先生在为三台县客家联谊筹委会编辑出版《移民与客家文化》专集作《序》时,又深入故乡老屋乐加等多处调查,然后在《序》中正式提出了三台客家型的基本概念。
   
    其次,三台又为四川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类型的实证。如果以我们在成都东山方言区所作的田野调查作为尺度,来对照观察三台客家文化,那你一定会大失所望的。在这里,既找不出典型的客家聚居村落,至今更没有保存完好的客家语言现状。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发现,客家人从闽粤赣迁居三台后,如何在五方杂处"的散居环境中,一步步被巴蜀文化所同化的轨迹[21]。
   
    陈先生在对故乡三台客家文化的精辟论述中,首次提出了"三台为四川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类型的实证"的论断,笔者是非常赞同的。陈先生在这里,根据他的学术见识,充分肯定了研究三台客家人及客家文化,在四川、甚至整个客家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所在。
   
   
    注:
    [1] 见《古城三台概况·川中重镇剑南名都》转引《四川通志》、《读史方与纪要》语。
    [2] 关于明初、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问题,笔者于1998年在《清代的三台移民》中写过。陈世松先生于2002年2期《客家通讯·"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一文中有专论。
    [3] 见孙晓芬《四川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第四章第三节,212页:"三台县情况简介":"三台客家移民后裔现散居县境,人口约30余万"。
    [4] 见民国《三台县志·礼俗志》卷二十四。
    [5] 见民国《三台县志·户口》卷十二。
    [6] 见《移民与客家文化》。三台县客家联谊会(筹)编。2001年10月版。
    [7] 见《四川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74页。
    [8] 见拙作《四川日报·三台有个福建村》。2001年8月17日第九版。
    [9] 见萧氏《广德通讯》。1994年1月版。
    [10] 见《谌氏益珍老祖简谱暨百岁安仕祖支谱》。2000年8月版。
    [11] 引文同[6]。
    [12] 见新《三台县志》82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见民国十九年(1930年)《吴氏族谱》敦睦堂本,卷二76-77页;卷四1-2页。
    [14] 拙作《陈宛溪与嫘祖文化》见2002年12月,四川省嫘祖文化与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文献汇编》。《客家产品潼川豆豉》见前[6]。
    [15] 以上资料引自笔者《采访笔记》[17]。
    [16] 见《中华文化论坛·强国兴川之梦:四川经济一百年(1901-2000)》。2001年,3期第3页。
    [17] 引自陈宛溪《劝桑说》祝鼎《序》。宣统二年(1910年)成都昌福公司排印版。
    [18] 见陈纲祖(宛溪嫡孙)《实业巨子陈宛溪先生大事年·联考》。
    [19] 引自谢绪岷《芰舟诗稿》。1992年3月,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版第46、51页。
    [20] 引自民国《三台县志·忠义》卷八。
    [21] 引自陈世松《移民与客家文化·序》。同前[6]。
   
    (作者为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理事、三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5 18: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三台姓叶的网友吗?如有请跟我联系好吗?我的QQ是82535029电话是13197544101
另外请教四川的网友:三台县是属于原来的桐川府吗、现在还有没有桐川这个地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5 18: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丧失了,集体失忆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7: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