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17|回复: 1

深圳坑梓黄氏堂联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5-2 1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圳坑梓黄氏堂联考
深圳大学 刘丽川

坑梓镇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东北部,距深圳经济特区40多公里。其东部、北部与惠阳市接壤,属于深圳市的外围乡镇。其原著民约6300人,40个自然村,客家人占百分之九十,黄氏又占其百分之九十,为当地大姓,除去秀新行政村之新村三十几户黄姓外,其余的传自一个祖公,即清初从梅县来到深圳坪山的朝轩公的后裔,为“江夏堂”黄氏。因此可以说,将坑梓黄氏宗族史研究清楚,坑梓“迁海复界”三百年来的历史也就基本清楚了。
笔者与先生张卫东利用九八年寒假对坑梓黄氏作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实地调查。时值春节期间,客家传统民居内外的堂联、春联仍十分清新夺目。我们用了八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踏勘了坑梓黄氏二十座城堡式民居。就其占地面积而言,大者万余平方米,小者亦二、三千平方米;就其历史而言,修建最早的是秀新村“新乔世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距今整245年;最晚的是盘古石村的“吉龙世居”,建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也有110年了。
二十座大屋的堂联,大体有两类,一是当代人撰拟的祈求吉祥、幸福的春联,张贴在大屋周然是屋一笔;一的黄氏族人的传统联,在时屋也轴线的传统部,分对一分,于于客家,甚至贴在何处,均有一定之规。这些堂联可谓黄氏的“微型族谱”,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诸种原因,某些堂联有传抄错误,有的掌故失传,不待一般人,就连黄氏族中耆老亦解说不清。这种历史断代现象,着实令人痛心。有感于此,本文试图拂去历史尘封,对这类传统联作一番考释钩沉,力求复原,以晓后人,绍续优秀文化传统。

客家春节张贴堂联的习俗,直接源于汉魏两晋的士族制度和士族文化传统。坑梓黄氏传统堂联,有以下几类:

诠释新宅名号
这类对联在笔者所踏勘的大屋中只见两例,而且都运用了对联“藏字”手法:将宅号的名字藏入联中。
回抱春山秀,龙蟠及第高。
此联贴于金沙村之新横村“回龙世居”正门口,是一副“藏头联”,上下联的第一字合成本大屋宅号,构思颇为精巧。蟠,盘伏。及第,科举考试中选。对联的寓意是大屋选址甚佳,四周春色秀美,宅内黄氏子弟有如盘龙,科举考试时皆能名列前茅。
龙门得意登春榜,凤诏新颁建立田。
这副对联的“藏字”,与前副联有别,是藏在上联第一字的“龙”与下联最后一字的“田”,所以它是“龙田世居”的专用联,是颂扬建立“龙田楼”的六世祖奇伟公的。依照内容,此联应归在第二类,只因它为“藏字联”,就归入第三类来。上联“龙门得意登春榜”。“龙门”,原指科举试场的正门,这里指科举考试。“春榜”,是科举时代春季考试颁发的中式及第榜。“龙田世居”一份手抄族谱(1931年)载:六世祖奇纬公,生于清乾隆51年10月初一,卒于道光20年10月20日,享年55岁。“原职国学,赠儒林郎,诰赠州同加二级”。所谓“原职国学”,即“18岁捐国学”,这就是上联所说“龙门得意登春榜”。谱中所谓“国学”,指“国学士”,即考中国子监的人。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至明朝景泰年间,因国用不足,遂允许生员“纳粟入监”,清初流行的用银两捐国学士,则是“沿明纳粟例”,奇纬公的国学士就是捐来的。下联“凤诏新颁建立田”。“凤诏”,即诏书,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据晋人陆岁月《邺中记》载:“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用“凤诏”谓皇帝诏书。石季龙,即西晋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字季龙。“龙田世居”联中,“诏”字讹作“诒”。诒,是送给或遗留的意思,于此文意不符。
依族谱看,此联是颂扬奇纬公受封儒林郎,正是他“建立龙田楼居住”之时。据《清会典》十二“吏部”称,清代五品以上官吏,“覃思予封者,本身之封曰诰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存者曰诰封,殁者曰诰赠。”所以奇纬公的“诰赠州同加二级”是他死后的事。这副对联也许是为了追求“龙田”二字嵌入联中首尾,结果使上下联对仗不够工整:“得意”对“新颁”,述宾对状中,结构不同;“登—春榜”对“建立—田”,虽同为述宾结构,但述、宾字数各不同。“建立田”应是“建立龙田”的意思。若更为“建龙田”,又重了上联的“龙”字。恐读者理解联意有困难,这里提一下。附笔一提:坪山镇的“丰田世居”,是坑梓黄氏六世祖维字辈兄弟所建,大门口的对联也是个“藏头联”:丰登玉粒,田庆金穰。以“丰”“田”二字为上下联首字,其联意一目了然:祈盼田事遂意,五谷丰登。颂扬先贤卓著业绩品格
这些堂联可以分为两类。今人只知上辈传下来就这么写,这么贴,至于说的是什么,没人说得清,没人说得明白。亦因其不知所云,故而容易出错:上下联颠倒错位者有之,联中误作别字者有之。

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
老坑村的西坑“黄氏宗祠”、井水龙大屋,大水湾的“龙湾世居”,下田村的“龙敦世居“,秀新村的“新乔世居”等大屋的正大门,都贴有这副对联;田段心村的“龙田世居”,这副对联是贴在中堂门口。老坑村的松子坑正门,贴的是“孝友无双,循良第一”,是一种简化式,上下联却颠倒了;中堂大门贴的是完全式:“积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上下联顺序无误,但上联的“积”应作“绩”,二字音近而义异,不可替代。对于坑梓黄氏,这是很重要的一副堂联。先看上联“绩著循良第一”。上文解读“颖川世泽”时已谈及此联,明人黄世俊《霸公赞》颂扬黄霸“颖川著绩”“善政无双,天下第一”等句亦有助于我们解读它。著,显著,卓著。著绩、绩著,说的都是“业绩卓著”。《前汉书·循吏传》称黄霸“温良有让”“善御众”,因此在河南太守手下任职时,“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汉武帝后期,法酷民苦,而霸公“独用宽和为名”。升任扬州刺史三年后,汉宣帝下诏曰“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为颍川太守”。高第,即品第高;贤良高第,即品格业绩居属上等。在颍川太守任上,黄霸因善用政,以教化民,治下乡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社会长治久安。至宣帝神爵年间,政绩有“天下第一”“善政无双”之誉。“循良”者,奉公守法之谓也。这上联就是颂扬黄霸在颍川施行教化,人皆知礼,天下大治,黄霸亦因而获得崇高声誉。下联“家传孝友无双”。说的是黄氏历史上另一位著名人物──黄香,称赞其孝友之道,举世无双,堪称黄氏家族传统美德之第一楷模。孝友,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意与“孝悌”同。“孝悌”也写作“孝弟”。《论语·学而》“孝弟也者,仁之本也。”可见,儒家思想将“孝友”之道视为仁的根本。《后汉书·文苑列传》黄香传载:“(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这里讲黄香幼时至孝,不畏清贫,亲理家务,更勤奋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雀满京城。“孝友无双”应出于此。调查时,屡闻黄氏耆老称“此联乃皇帝所赐”。问是哪个皇帝所赐,则答曰“不知道,只是听老人这么说”。查《坑梓谱》第13页乾隆四十六年黄廷瑛撰《江夏渊源序》,称有皇帝御书:“震公登宋进士,官居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县家谱呈奏。圣主御书曰:‘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簪缨,古代官吏冠饰,代指显贵。《考证本》第二页有类似说法,只是将“历代簪缨”误作“历代潜缨”。而《江夏黄》72页则说:“在章帝、和帝两朝,黄香极受皇家亲重。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黄氏家族。”此说未列出处,与前说大有出入。孰是孰非,殊难断定。《宋史·儒林传》之黄震传虽未载修谱呈奏及皇帝御书之事,但清人所见谱牒较多,黄廷瑛所撰当有其所据,惟望黄氏族人多多留意,看能否在前朝谱牒中找到线索。查《后汉书·文苑列传》,黄香名下载:元和元年,章帝儿子“千乘王冠(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帝会中山邸,乃诏黄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这是章帝以京城口碑肯定黄香,虽非“御书”,也算“口御”,加之汉宣帝曾下诏称许黄霸“贤良高第”,后世演变为“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且说是“皇帝御赐”,亦不为过,不可目之为向壁虚构。

千顷汪洋思叔度,九龄温席仰文强。
用此联的“世居”不多,只见于西坑村“黄氏宗祠”中后堂的楹柱,大水湾村“龙湾世居”祖堂左右侧外墙。两处用字皆有误。上联“千顷汪洋思叔度”,“龙田世居”写成“千顷汪波思淑度”,有“叔”“淑”之异。问其老者,皆不得其解。核对谱牒,翻检史籍,方才明白此联是怀念东汉黄宪的。《坑梓谱·历代名人略列》之第四人“宪公”是也。《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载:“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宪14岁,与颍川荀叔偶遇,其风度言谈,令荀淑“移日不能去”。同乡陈蕃、周举更时常感叹:“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东汉大儒郭泰称赞黄宪襟怀宽广:“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汪汪,形容水深而广阔的样子。讲的是黄叔度气度宽弘,有如千顷浩波,既不能澄而清之,也不能把它搅混,因为实在宽广浩瀚、非凡难测。郭泰的这一评语,见于南北朝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黄氏后人作堂联时,将“汪汪”写作“汪洋”或“汪波”了。下联“九龄温席仰文强”,“龙田世居”写作“九岭温席仰文疆”,错字有二:是“龄”而非“岭”,是“强”而非“疆”。“黄氏宗祠”亦误作“疆”。此联是赞扬幼年黄香的至孝之举。黄香,字文强;“九龄温席”,是讲黄香九岁痛失慈母后,对父亲加倍孝顺。夏天,替父驱赶蚊虫,扇凉枕席;寒冬,以自己的体温为父温暖被褥,小小年纪,能有如此孝心孝行,实在感人。后人将黄香事迹编入《二十四孝》一书。《二十四孝》作者不详,相传是元代郭守正。《二十四孝》所盛赞的大孝子,黄氏占了两位,除了黄香,还有宋代的大诗人黄庭坚。从上下联的结构来看,“黄氏宗祠”下联所写“仰文强”较之“龙湾世居”的“应文强”,似更妥些。因为此联是抒发后人对叔度和文强二先贤的怀念与景仰,故上联用“思”,下联用“仰”,于音于意,用字妥贴,对仗工整。

溯渊源而有本,为箕为裘,犹是春申令绪;
绵世泽于无疆,肯构肯堂,依然叔度家风。
这段长联只见于“龙湾世居”中下堂里前二楹柱及新乔围中下堂的前二楹柱。可能是因为联长,又无标点,对后人理解文意造成困难,所以“龙湾世居”与新乔围的上联都写成“溯渊源而有笨为箕为求犹是春申令绪”。如若将其句读开,“溯渊源而有本”一分句的文意很清楚,将“本”写为“笨”的错误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为箕为裘”句,“裘”字错写为“求”,是因后人已不了解“箕裘”的文意。“箕裘”出于《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这段文字原本是讲学习方法的:要想学问深,并不能只顾眼前,看见什么学什么,一定要看得远,想得透,有所发展,才会学有所成。就如同冶金和造弓的能手,其子弟平日看的、听的都是与父亲职业相关的冶金术或制弓术,除此之外,他们还一定要学会其他的技能,如缝制皮裘,编织畚箕,才能在技能上超过父辈。刚开始学习驾马的人,一定要先懂得车的结构、性能,再学驾马,这才能将马车驾驭好。作为君子,如果能细细体察上述三种人的情况的话,在学问方面才能真正有所追求。后来人们也将“箕裘”或“为箕为裘”喻能善继父业。“犹是春申令绪”句。“令绪”,善美的功绩。上联意思是黄氏宗族追溯源头到春申君黄歇,后人要发扬光大春申君开创的功绩,才能无愧于祖先。下联的内容都已见诸前文,不再赘述。“龙湾世居”这一联的“叔度”写成“淑度”,错误与上文提到的“千顷汪波思淑度”相同。说明黄氏郡望或发祥地
所谓“郡望”,即“郡中显贵的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等”(《辞源》)。也可以说,郡望者,当地众所仰望之显赫宗族。坑梓黄氏的此类堂联有以下三种:

颍川世泽,江夏家声。
见于老坑村“盘龙世居”、金沙村“长隆世居”、“青排世居”(俗称“青排”、“青坑排”,旧称“金罂排”)的正门,秀新村“城肚”右边门(正门久毁)。大字均二尺见方。
上联“颍川世泽”,颂扬的是西汉黄霸。坑梓《黄氏总谱》第42页载八十一世祖黄霸“字次公,官至右丞相,封关内侯……”。《前汉书·循吏传》有传:“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招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智)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俗吏尚以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徵守京兆尹,秩二千石。”黄霸后来因为修路未事先上报,贬为颍川太守,俸禄减为八千石。黄霸治颍川,仍以教化,“孝子,弟(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后数月,徵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由于黄霸善于对官民百姓“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得狱讼无冤刑,乡邑无盗贼,故史称“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由于黄霸在颍川太守任上功绩卓著,成为黄氏先辈恢弘祖业的一大代表,成为黄氏后人引以自豪的崇高偶像,《坑梓谱》所载《霸公赞》(作者: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黄士俊,万历年间赐进士状元及第)云:“江夏光前,颍川著绩。仆射之言,公居其职。善政无双,天下第一。於兹继进,如木之茁。”此数语可视为“颖川世泽”及下文将论及的“著绩循良第一”联语的注解。
下联“江夏家声”。江夏,即江夏郡,是黄氏中兴的发祥地。凡江夏堂的黄氏族谱,对此都有或简或详的解说。黄氏《坑梓谱》和《客家黄氏总谱卷首·考证本》(以下简称《考证本》)均载有宋元丰十年丁卯(1087年)《遗谱原序》引《峭山公之子盖、发、井三公表请郡姓奏本·序》称:周代南陆公受封于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的黄城(今潢川县西北六公里古隆集),其后即以封地为姓。传至黄渊,官至中州舍人,迁居江夏(今湖北云梦东南至武汉一带)。自黄渊之后,逐渐发展成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这就是“江夏家声”的由来。
“江夏”一词,据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武昌条载:“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纳。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关于“江夏堂”堂号的来历,《考证本》引《客家黄氏史略考》称:“北宋进士、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知鄂州时,在江夏县建立峭山大宗祠,命为‘江夏堂’。”《考证本》等均未说明资料来源,笔者查阅《宋史》及黄庭坚传记、年谱等,一无所获。随记于此,聊备一说。

江夏家声远,东观世泽长。
此联见于秀新村沙梨园的“龙围世居”。在笔者踏勘的二十座黄氏大屋中,仅此一例。
下联“东观”,典出东汉黄香。东汉都洛阳,皇宫分南宫、北宫,分别位于城南、城北,相距七里,有复道连接两宫。《后汉书·孝安帝纪第五》“安帝永初四年……诏谒业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唐章怀太子李贤等注云:“《洛阳宫殿名》曰:‘南宫有东观’”。后因汉章、和二帝时东观用于聚藏图书,故而安帝诏令谒者在此校定史书。《后汉书·文苑列传》黄香名下云:“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说的是黄香做了郎中之后,到了元和元年即公元84年,被肃宗诏至南宫东观,陪读前所未见之书籍,足见黄香之博学,很让肃宗信服。“江夏黄”因黄香而名闻天下,并非仅此一端。《后汉书·文苑列传》对黄香有大段介绍:黄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向学不辍,遂博学经典,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以其品行学识,仕途累迁,先后任过郎中、左丞相、尚书令、东郡太守、魏郡太守等职,俸禄二千石。永元四年汉和帝还“赐钱三十万”。“龙围世居”以“江夏家声远,东观世泽长”为堂联,固然是寄托对于黄香所赐万世恩泽,永志不忘的感激之情,更是祈盼后世子孙皆以黄香为楷模,人才辈出,遗响不绝。

江夏家声千古赫,月亭事业万年兴。
此联只用于老坑村松子坑大屋祖堂外墙左右。我们去访问时,发现今年上下联位置颠倒。
下联中的“月亭”,是元公的号。月亭公是坑梓黄氏一世祖朝轩公的第三世孙,坑梓黄氏第五代传人,松子坑大屋的创建人。不知何故,该大屋未取名号,人们只以“松子坑”称之。又因族谱流传渐稀,只有六十岁以上的个别老人才知道“月亭”为何许人。

湘水绍家声,肯构肯堂,位叶乾隆钟地脉;
颍川传世泽,善继善述,序分昭穆振人文。
这副长联,为木刻联,悬挂于龙田村田段心村“龙田世居”祖堂神龛两侧。由于对联字数稍多,为便于解读,笔者特加标点,再作考释。长联包含的信息较之短联自然多些。
上联“湘水绍家声”,《江夏黄》说是“讲三国的黄盖”,此说值得商榷。查《坑梓谱》等,黄香的妻子数目有三种说法。《坑梓谱》载:“香公配陆氏,封一品夫人,生二子:琼、瑰。公妣合葬安陵口,凤形。”《考证本》曰:“香公,夫人郑氏、陆氏,共生六子:琼、琏、琛、瓒、珂、佩。”《江夏黄》第73页则说:“黄香有郑、陆、李、胡四位夫人,共生琼、瑰、琏、景、瓒、珂、佩、理八子。”
上述三种记载中,黄香夫人皆有陆氏,《考证本》《江夏黄》都有郑氏,惟《江夏黄》又有李胡二氏。《坑梓谱》载陆氏夫人封为一品夫人,并与香公合葬安陵口,可见陆氏为原配。儿子中,三谱皆以琼为长子,两谱以瑰为次子,《考证本》与《江夏黄》同有琏、瓒、珂、佩四子,独《考证本》有琛,《江夏黄》另有景、理二子。族谱版本不同,所记有异,不足为怪。这是因为,一是族谱流传的时间久远,在漫长的辗转流传中出现抄写错误或遗漏,二是因后辈儿孙森森,派别簇簇,为方便抄录,对远辈祖宗的资料“各取所需”,只取与本族有直接传承关系的谱系来记。关键在世系是否清楚。
三国名将黄盖,依《考证本》和《江夏黄》所考,他应是黄香二房夫人郑氏所生瓒公之孙,即黄香的曾孙。坑梓黄氏,是黄香大房陆氏所生琼公之后,故此《坑梓谱》中没有郑氏及其所出的记载。《坑梓谱》第23至26页《黄氏历氏名人略列》,三国时期“勇毅冠三军”的老将黄忠榜上有名,这就是因为黄忠乃陆氏所出琼公第四世孙。以“火烧连营”和“苦肉计”晓喻民间的黄盖,并非不具备“历代名人”资格,《坑梓谱》不列,纯因谱系关系。所以,“龙田世居”的“湘水绍家声”,讲的不会是黄盖。不能想像,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守护在祖堂神龛两旁的木刻堂联,赞的是与本宗族无谱系关系的人。那么,不是黄盖,该是谁呢?笔者认为,参照上下联,在人物年代上,应早于下联“颍川传世泽”的黄霸,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司马迁曾为他立传。《史记·春申君列传》详细记载他在楚国的一生:事顷襄王、辅考烈王,为相二十五年的谋略、功绩,直到丧生于李园之乱。太史公说:“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文,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先时秦王联合韩、魏攻楚,楚怀王被诱至秦,受尽欺辱,“留死于秦”。秦亦不把怀王之子顷襄王放在眼里,灭楚之心不死。黄歇恐秦举兵犯楚,遂修书游说秦昭王,力陈“若伐楚”必致“两虎相斗”之弊,“若善待楚”则两国联手,可“要约天下”,令诸国“不待痛而服矣”之利。黄歇长篇宏论,头头是道,在说服了秦昭王的同时,又智破秦与韩、魏之联盟,使楚国转危为安。后黄歇奉命陪同太子完入秦为质数年,“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黄歇又成功说服了秦相应侯,与太子完顺利回国。返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25年后,黄歇献淮北十二县,考烈王将江东(即镇江以西至长江入海口)之地转封与他,以吴墟(今苏州)为其封邑。
黄歇为楚相第五年,秦围邯郸,“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由此可知,春申君不仅足智善辩,且有将帅之才。在相楚期间,春申君家有食客三千,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齐名,俱以养士著称,史称“四公子”。
黄歇封于江东之后,在江南水网地带开挖河道,便利交通,发展生产。现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当地的“申浦”“黄田港”“黄埔”“黄山”等地名体味到后人对他的怀念。《读史方舆纪要》载:“申埔,(江阴)县西三十里,一名申港,相传春申君所开导……置田,为上下屯。……黄田港,县北二里,相传春申君所开导,江水溉田,因名。……其南接于运河。《江防考》:‘黄田港切近县治,最为要害。’”“黄埔,(松江)府东南十八里,一名春申浦,盖以春申君得名。……《志》云:‘黄浦自松江分派而来,至入海处约二百五十余里。’”上海简称“申”,即因由此入海之“春申浦”而得名。“黄山,(常州)府西北七十里,俯瞰大江。山东北有小山入江,谓之‘吴尾’,以群山皆自西来,至此而尽也。《志》云:江北六里有黄山,俱因春申君而名。”这里所说的黄山,并非安徽境内那座以云气弥漫、风景秀丽而著称的黄山,相信读者会一目了然
的。
黄歇死后归葬地点,《坑梓谱》第39—40页载:“公因避乱,迁移湖北武昌府江夏县,距城三十里黄鹤乡仁义村居住。公妣卒,御葬本乡小溪口乾山巽向,二祖妣同一穴。……坟前俱有石狮、石象、石牛、石马、石翁仲罗列。”但1995年7月20日《深圳特区报》以《战国名君子,静卧小真山──苏州发现春申君墓》为题,转发了新华社7月19日电,原文不长,兹录于下:
[据新华社苏州7月19日电]“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墓,近日在苏州被发现。据苏州市博物馆馆长钱公麟介绍,1992年11月,苏州郊区农民开山炸石时,发现一座古墓。后经考古人员抢救发掘,确认它是凿山为穴的战国古墓。这座位于小真山的战国墓,主室有三级台阶,墓口长11.6米,宽9.7米,墓深6.2米,有斜坡墓道,封土层层夯实,封土堆高达7米,其规模相当大。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了一方官印,因印上文字毁坏破损,无法辨认,一时难以确定墓主身份。最近,中国著名古文字研究专家、浙江博物馆副馆长曹锦炎应邀到苏州进行考证,最终确认官印文字为“上邦相玺”。据史载,战国末期,六国合纵,以楚国为首,对抗强秦,楚被尊为“上邦”。春申君名黄歇,是当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曾出使秦国上书昭王劝秦退兵,并设计解救楚国太子,楚考烈王时被任为相,封地江东,以吴(苏州)为都邑。经湖北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专家张正明教授考证,认定小真山战国墓即为春申君墓。依据专家的断定,黄歇是葬于他的封邑苏州,《坑梓谱》记载的湖北武昌府江夏县的黄歇墓,则可能是黄氏族人为之修建的纪念冢。据《江夏黄》一书云,古黔中郡开元寺中也有黄歇墓,应又是一纪念冢耳。
我们仍回到坑梓“龙田世居”的堂联上来。比黄霸早而彪炳史册的,只有黄歇;黄歇相楚二十五年,与“楚”结下不解之缘;而历来“湘楚”并称,“湘水”代指楚国,当是说得通的。“湘水绍家声”,就是鼓励黄氏后人将黄歇创造的恢弘业绩与族姓声望继承光大。“肯构肯堂”,典出《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父亲(若考)已经制定了造房的原则,儿子既不肯修造堂基,哪里还肯构建房屋呢?这里以“作室”比喻政务,后以“肯构肯堂”比喻子承父业。“肯构”“肯堂”亦可分用,意思相同,如宋代王禹称《小畜集》就有“光肯构之孝心,砺尽忠之臣节”。“位叶巽乾钟地脉”。位,指“龙田世居”所选之基址;叶,音谐,符合;巽乾,八卦中的巽乾、乾卦;钟,集中,聚集。全句说的是该基址符合风水、八卦的要求,聚集了龙脉地气。有了好风水,屋主自然会交好运。
下联“颍川传世泽”,同“颍川世泽”,说的是黄氏后人承受祖公黄霸的恩泽。“善继善述”,是要善于继承颍川先祖的业绩,并将其事迹好好传述给后人,以发扬光大。“序分昭穆振人文”。昭穆,指宗祠牌位或墓地的辈次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等偶数列于始祖左侧,谓之昭;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列于始祖右侧,谓之穆。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部分。人文,即礼教文化。此句要求族内昭穆分明,长幼有序,亲亲孝悌,和睦相处,谨礼重教,以求人丁兴旺,基业发达。“龙田世居”祖堂上的这副长联,蕴含并昭示了传统客家精神文化意识的丰富内涵:重血缘,重谱系,重人伦,重孝悌,重礼教,重风水。

毓秀自天成,提田岭,挈银瓶。振也!左龙右虎。
钟灵由地设,笏梅峰,枕鼓角。允矣!后嶂前峦。
这是秀新村“新乔世居”和大水湾村“龙湾世居”两座大屋中下堂后侧两根厅柱上的楹联。标点为笔者所加。这是一副很有意思的风水联,因上文第4副堂联之上联涉及风水,故在此一并讨论。据秀新村委黄有来先生介绍,坑梓镇东有田头山,西有尖峰岭,南面梅峰,北靠惠阳永湖的鼓岭山脉。楹联将四面山岭尽收其中,其所创造的意境,让人难忘。经深大文学院游建西博士分析点拨,更令人茅塞顿开。游博士说,此联对伏工整,作者显然懂点风水,或是经风水师提点,由文人撰写的文人联。上下联的首句,都盛赞坑梓地形如天赐地设,是地杰人灵的佳境。此二句之后,是具体描述:有如左手提着“田岭”即田头山,右手携着“银瓶”即尖峰岭,这是典型的“左青龙、右白虎”的好地理、好风水。得此地利,家族万事自然振兴有望,故而尽可高呼:“振也!”
下联之“笏梅峰,枕鼓角。允矣!后嶂前峦。”则典雅形象地体现了客家文化文化心理:前以梅峰为笏板,后以鼓岭为眠枕,有此前嶂后峦之势,允哉妥矣!“笏”,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指画,此处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意在宣示“多出大官人”;“鼓角”,古代军中乐器,以鼓角为枕,岂非征战疆场威武将士的形象?族中多出文官武将,正是客家耕读文化的理想。这种理想,在坑梓黄氏族中,得到部分实现。

坑梓黄氏大屋中还有一些颂扬宗族繁衍,勉励子孙继承祖业、光宗耀祖之类的对联,如“祖德家声忠孝重新耀,宗承碧俊渊源依旧荣”,“祖德源流千秋盛,宗枝奕叶万年兴”,“祖功宗德流芳远,勤俭持家业光宗”,“尊祖敬宗萃百代冠裳如在,光前裕後衍万年昭穆无疆”,“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耕也好读也好学好更好”。在两旁横屋还可见祈福、求财、求富贵的大量现代对联,词意浅显,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总之,坑梓客家黄氏大屋的祖传堂联,往往寥寥数语,高度浓缩概括了一部宗族发展史──不管这种追源从史学角度分析是否属实,但它却是累代相传,久而久之,黄氏苗裔已对此深信不疑──歌颂先辈祖业功德,激励后人自强不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于黄氏后人,这固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客家史研究、深圳地方史研究,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黄氏族人视之如家珍,我们大家也都应该珍惜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13: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是不是兄弟姐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