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9-27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某些宗亲的要求,下面转发锺存根先生《钟氏联谊活动该向何方去》原文。 锺胜 2017-9-28
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df9130102x19e.html
钟氏联谊活动该向何方去
——也论钟氏的一源和多源
钟存根(湖南)
这次受湖南发育宗长和山东亚山宗长的邀请,前往武汉参加了湖北钟氏的换届选举,期间参与了有关全国钟氏宗谱编修工作的讨论。因会议时间紧凑,本人未来得及详细阐明自己的想法,故特撰此文,与各地钟氏宗长宗贤商榷。
全国钟氏阖宗修谱,是于2008年9月开始筹备的,至今已经近9年之久了。在此期间,围绕一源和多源的争论即不绝于耳,时至今日,争议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宗谱的出版时间也一推再推。联修宗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广大钟氏宗亲的团结和友谊,但以目前这个阵势,如果再不拨乱反正,迅速解决编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钟氏联谊活动前景堪忧,编出的宗谱也将会沦为他人笑谈。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我们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以联谊为目标,忘掉功名利禄,力戒粗制滥造,以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编出一部广大钟氏宗亲认可,后世子孙信服,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权威经典之作。
为了阐明我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我认为有必要先从我国族谱编修的历史渊源说起。
一、 我国民间族谱的历史和现状
家谱最初只是王侯贵族、门阀士族世家的产物,庶民没有族谱。由于世袭制的产生,王位的传承与贤能、民意没有关系,而是完全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门阀士族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实始于宋朝。其民间修谱有力的推动者当苏洵和欧阳修莫属。欧阳修在主持编篡国史《新唐书》的过程中,他也关注起了家谱的重要性。他在修定《新唐书》后,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不久家族显赫的苏洵也编成了《苏氏族谱》。北宋庆历年间(1051年),毕升发明的印刷术,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由此,家谱编修迅速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并由此形成了高潮。
欧阳修和苏洵的家谱,均以其五世祖为起始。因为家谱刚刚起步,自己的远祖世系并无遗传记载,他们的态度均是十分严谨的,不攀附、不胡诌,他们以其已知的五世祖为始祖,并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
民间联宗修谱,世系不断上溯的方法均在明嘉靖皇帝以后。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经过历代族谱记载,宋朝以来的世系关系基本明晰,为上溯世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是自明朝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以后,民间建祠堂之风兴起,为缓解建祠的筹资压力,民间逐步兴起了连宗修祠之风。
清朝以后,是谱牒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也是随意统宗统系现象泛滥的时期。大部分家谱为彰显门第,采用宋朝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编修族谱、宗谱甚至大宗谱。随意上溯,趋附名门,攀援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现象十分泛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由于统宗统系的谱牒影响到了封建世袭、继承制度的实行,朝廷曾经开展一次规模浩大的全国性谱禁。谱禁规定:在追溯祖先时,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或始迁祖为始祖,超过五代的上溯之祖视为伪托,朝廷分封或者选官时不仅不予采信,而且还要追究伪托冒认上祖者的欺君罔上之罪。所有新编族谱必须呈送地方官府审查,对于上溯内容有违者一律删节毁版。谱禁期间,仅在江西境内,就查出1016姓的所谓始祖荒诞不经,这些家谱也全部遭到了删节或毁版处理。
但这一谱禁并没有持续多久。清嘉庆、道光以后,统宗统系现象再度泛滥,各姓氏均以采用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联宗修谱,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为荣,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现象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为祖先封官加爵者有之,为祖先取名安讳者有之,为祖先娶妾生子者有之,为祖先添兄加弟者有之,为祖先认父攀祖者有之。所谓南北朝人以南宋人为祖,隋唐人以明清人为祖,比比皆是,其真实性已经大打折扣了。民国修谱则基本因袭了清代修谱的体例,在统宗统系方面还发展了清代修谱的陋习。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编修谱牒等宗族文化活动基本停止。1966年~1976年中,民间保存的大量极其珍贵的旧谱牒遭到了焚毁的厄运。宗族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极大破坏。1985年以后,特别是上世纪末至今,随着祖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蓬勃兴起,民间修谱才再度掀起高潮。
故从我国家谱的发展历史来看,相比而言,宋朝以后的世系记载相对可信度较高。这是因为自宋朝形成修谱习俗以来,民间一直有“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规制,其记载当然较为符合实际。而对于宋朝以前的世系,除了历代的王侯贵族、门阀士族世家以外,除非在国史中可以找到确切记载,其他的就似乎不必过于较真了!
二、 当前家族活动的主要特点
当今社会,由于民风今非昔比,人们把情感寄望于血脉关系,便出现了全国一片姓氏宗亲热。无疑,宗族内与社会相比,虽不是一方净土,还是要较社会纯净许多。许多宗亲对宗族活动充满热情,积极投身相关活动。正因为有广大宗亲的积极投入,我们钟氏的事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连续多届的全国钟氏联谊会议把全国钟氏宗亲联系到了一起,族人们寻宗溯源的情绪高涨,大家均能以钟氏为荣,各地基本均成立了相应的钟氏联谊机构,各地宗亲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钟姓发源地河南长葛还兴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钟氏文化广场和钟氏总祠。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一批宗长、宗贤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向所有为此作出奉献的宗亲们致敬!
但是,家族事业的乱像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人今朝在这里组织宗亲会,明朝在那里参加宗亲会,我是很不认可。还有一些随意而为的这会哪会,建立一个微信群,封这个为副会长,封哪个为秘书长,找几个土豪出些钱,一会儿商会,一会儿商贸文化研究会,一会儿又宗亲会,邀请这个宗亲,哪个宗亲,定个日子搞一次活动,自己在台上一坐,讲话稿一念,下面掌声一鼓,酒杯一碰,“会”就成立了!更有意味的是,居然还以领导身份到“下面”作“指示”。具有几千年文化根基的我钟氏家族,其精髓决不是这样!这样的“会”不过是乱花钱,玩一场游戏罢了,更谈不上传承,于宗族毫无意义。真正的大事具有两个属性,一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可以传世,二是不被金钱所左右,有钱没钱,它照样生生不息。人的境界,事的格局,远非金钱所能替补。世界上能用金钱摆平的事都不是大事。仅仅是花钱办的事,没有钱自然会灰飞烟灭。
同时,家族事业是一个文化传承事业。能写字识字,不见得你就能写出好文章;能成就产业,不见得你就完全懂得家族传承;能积极出力,不见得你就能号令天下……,一句话,才要配位,德也要配位。几千年以来,宗族文化传承,都是族中有一定名望和有一定能力的人担任,或长老,或乡绅。所以,我们所有有志从事宗族事业的人务必懂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一定要懂得“术有专攻”的道理,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做一些工作,不要勉为其难去强行做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事情。
当代,由于宗族事务一度中断荒废几十年,许多人并不了解我们钟家的优秀家族文化。有人可能只是看了一、两本或一、两页并不权威的族谱,甚至可能只是从网上看到了一些只言片语,就凭着一份热情或某种动机投身其中,以致于发生了许多有悖于家族准则的事情。而一般族人们则认为,反正吃亏不讨好,谁愿干谁就干。又由于主流社会虽不明确打击宗族事务,但并不提倡,这就让各姓氏“识时务”的绝大多数精英们还未参与进来,而部分想发挥作用者却也是孤掌难鸣。
必须肯定的是,能够投身到宗族活动中去,我认为是十分光荣的,也是必须予以褒扬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家族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挥作用。这一点必须予以肯定。
但是,一个人如果想要主导家族事业,则就另当别论了。主导家族事业,光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一没有经济支撑,二没有行政手段,三没有法律扛杆,更没有尚方宝剑的工作,而且还要亲力而为,方可有所作为。如果抱着要红遍全族、扬名百世的幻想,则其更加是不可能走远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人要得到大家的肯定,不是靠自己摆架子和自我标榜,也不是用金钱的多寡和权位的高低来衡量的。只有德才兼备、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人才会让人信服,流芳百世。
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我认为有些人是不宜主导宗族事务的,注意,我说的是“主导”。
一是未成家立业的。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但许多事都是在一定年龄段内做的,提前、提后或倒置都是不可取的;
二是人生处于事业巅峰,在社会入职者。在社会入职是职责所在,是在履行责任,在宗族入职仅是一种义务,责任要大于义务;
三是还在为生计柴米油盐而奔波的人。做宗族事务是尽义务,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如果连生活都困难,就不必急于尽这份义务;
四是文化程度太低,根本就不懂得宗族来龙去脉的人。宗族事务是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你对宗族连基本概况都没有一个了解,你对宗族的文化没有一个传承和坚守的信念,或者根本就是全盘否定的话,你就不必上这个台;
五是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从未组织、或者协助组织过一些集体活动的人。管理宗族事务是一项领导工作,而且是社会上最吃亏不讨好的领导工作,如果你没有这一人生历练,就很难在这个民间松散组织中团结一班人,形成凝聚力;
六是急功近利,或者希望居高临下,受万人景仰,被流芳百世的人。
那么,要主导家族事业,我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要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家里没有人扯你的后腿;
二是身体健康,家境殷实,不再为生计劳碌奔波;
三是本人有一定的品行修养和胸怀,能舍私利成大义,能容事容人;
四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有基本的了解,要晓得民族的兴衰,家族的繁衍,能把家族所做的事表述出来;
五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担当精神,能广纳贤才,遇到困难还能勇往直前;
六要遵纪守法,必须让自己的言行和宗族的活动运行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
三、 到底是一源还是多源?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曾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可想而知,从此以后的郭家子孙则更难以知道郭崇韬以前的先辈情况了。
我们钟家的族谱当然不会例外。尽管我钟家一直以来也是望族,名人荟萃,代不乏人,但主要以诗书、艺术、行武类为追求,从未进入王侯贵族之列。即使唐时钟绍京曾任宰相,也任期短暂,未能形成门阀势力,故载入正史的钟氏家世内容十分有限。鉴于当时交通、通讯处于原始状态,各地宗亲根本无法沟通,与当时其他姓氏一样,编修族谱时,对宋以前的世系均以口传、记忆为依据。又因为在当时谱风影响下,涉及到整个家族的颜面,强行依附名人、再加部分想像的世系表也在所难免。貎似世系清晰详尽,其实牵强虚构的不少。因此可以这么说,各地钟氏族谱(当然其他姓氏也差不多)所载宋朝以前的世系传承,均无法找到有力的佐证。这也是形成各地族谱记载各异,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根源。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源流呢?既然从历史来看,宋朝以前的世系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从国家正史中去寻找答案吧。
从正史记载的钟家人物来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主要是以从事诗书、文艺、行武之类为主,主要在这些领域有所成就,少有王侯贵族。且性格耿直,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
以下试举几例:
较早见于记载的钟家人物当属钟仪。钟仪,春秋时楚国人,在楚国封为郧公,也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尽管他的演奏在当时极有名气,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当时,乐师地位是不高的,他们常常象礼品一样被送来进去。据(《左传·囊公十一年》记载,在公元前531年,郑国送了一批乐师、女乐和乐器给晋国,晋侯又将其中的一半转送给他的属下魏绛,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位著名的钟家人物则是钟繇,他应该是钟家先祖中最有成就的人物了。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他的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正史记载中,钟繇的曾祖是东汉名士,父辈及部分子孙辈均可见于传,钟家本可因钟繇的成就和地位从此奋起,但是,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毕竟是处于从属地位,与王侯贵族的地位仍有距离。特别是由于其子钟会的造反失败,钟家再次沉寂。
时代发展到唐时,钟家则出了另一位有名的人物,叫钟绍京。钟绍京幼时家贫,出身卑微,全仗自己的才能进入京都长安府事职。初任朝廷司农录事,其实就是后勤管理,官职仍然卑微。唐中宗时,因韦后乱政,钟绍京配合李隆基攻入太极殿,杀掉韦后,并逮捕韦后余党,由临淄王的父亲李旦(唐睿宗)即位。钟绍京一举成了唐朝功臣,做了中书侍郎,参知机务,进中书令,封越国公。但是,由于钟绍京出身低微,当时朝廷内王侯贵族大部分不把他看在眼里,被以莫须有的名目遭到多次弹劾,甚至被发配边远地区。钟氏的发展在这次也只是昙花一现。
至于其他在历史上出名的钟家人物,如钟嵘、钟雅、钟惺等等,均以文学驰名,钟桂、钟相、钟传等均以行武出身,均并非门阀。
从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来看,钟氏虽属望族,但主要是以文学、艺术以及行武驰名,均并非王侯贵族。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是钟家历史上没有机会向他人赐姓;二是他人旁附攀枝的意愿也不可能特别普遍。这些因素的结果是,保证了我们钟家的血缘相对纯正。
另外,从历史上看,许多姓氏明确记载其来源于不同支系:如李氏就有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等之分;刘氏有沛县刘氏、彭城刘氏等之分,王氏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等的区别,明确昭示着他们的多源性。但是,就我们钟姓而言,各地钟氏族谱,不管是尊仪公为始祖,还是尊接公、烈公或兴公等为始祖,不管其源流有多大差别,大部分均以颍川郡钟氏自称。从我看到的各地不同届别族谱的编修情况来看,各地钟氏族谱均是相互参照和补遗,字里行间贯穿着钟姓一家的理念。
综上所述,钟姓与其他姓氏相比较,得出钟姓血缘相对纯正的结论是有依据的,那么钟姓出自一源的机率也就相对较高!至于其他,如入赘改姓钟、过继改姓钟等其他原因加入钟氏大家族等情况,明显是因为认可钟家一脉主源流而产生的结果,完全形不成钟家的另一源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钟家出自一源。(一)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为依托;(二)出自大家联谊、尊祖的共同目的;(三)一源是我们在一起讨论源流的前提,如果不是出自一源,我们又何必要专门聚在一起。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宗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如果大家都不是出自同一父系,同一源流,又何谈合修宗谱。所以,真不要在一源和多源的问题上争来争去了。
至于其中的详细世系传承情况,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又何必硬要急于一时说个清清楚楚呢!牵强附会、张冠李戴,只能让其他姓氏沦为笑炳,且让我们的后世子孙寻源更加困难,我们完全可以从长计议。能称得上文化、值得传承的大事都是规范而严肃的,故参与这类工作的人,一定要有一定的知识门槛,应该具备有历史学和古语文基础,具有治学理智、作风严谨等特质,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国家正史能说个来龙去脉,对各地的钟氏族谱的记载能够相互补参,用心考证。如果一时出不了结果,我们还可以把以前各自的老谱记载保留在那。鉴于各地自迁入始祖以下的世系较少争议,完全可以在肯定钟氏出自一源的前提下,先对各地迁入始祖以下的支系记录进行整理并录入宗谱,这也是一件功莫大焉的工作。说不定到了哪一天,我们有了意外的、严谨的重要发现后,那时再逐步完善各自迁入始祖以上的世系,完成钟氏一统的伟业也不迟。
四、后记
我写这篇小文,没有任何个人私心和企图,主要还是希望我们钟氏的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真正聚焦于钟氏联谊和钟氏文化传承上面来。除了联修族谱以外,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将位于河南长葛的钟氏总祠完善,挖掘整理宣传钟氏文化,加强钟氏人的团结互助,共同促进发展和提高,振兴钟氏家族,激励钟氏后人等等,这才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事情。希望各地主导宗族事务的宗长宗贤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率性而为,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
在钟氏联谊事务工作中,我们许多宗长宗贤,无论是原来的全国钟氏联谊会组成人员,还是现在的钟姓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许多默默无闻为之奉献的全国各地宗亲,都为此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成绩有目共睹。我在此对为此付出的宗亲们深深致以谢意。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要组织者广纳善言,认真正视而不回避,及时化解处理,其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在当今的宗族事务热中,绝大多数族人都是总结经验,歌功颂德,喝采声一片,我今天可能说了一些族人很不愿听的话,不知是否有伤族风,有悖常理,有违人情,只能让族人评说,本人也虚心听取意见。
谢谢!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