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6|回复: 0

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4 18: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


    今天全球的“龙的传人”几乎都在寻根问祖。然而,人们要认祖归宗,唯有族谱可查别无他法,就是说通过姓氏族谱来认祖归宗是人们无奈的唯一的选择。钟姓人也一样。人们为什么要寻根问祖? 道理很简单,就是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源于何方,根在何处,我为什么会姓钟,始祖又是何人……等等等等,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萦绕于心,都希望得到解答。但是,钟姓人偏偏在祖源的这些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出现了“锺姓多源论”和“锺姓一源论”的分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 因为各地族谱记载的源流、始祖,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追溯历史,一起努力去寻找出能为大家都接受并认可的姓源和始祖。
    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所以人们把“认祖归宗”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追根溯源”。我在《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更倾向于将“追根溯源”以树木做比喻,因为我们可以将黄帝比作树头树干,所有的树枝和分支都是由这棵树的树头树干“生长发育”出来的,钟姓人只是这棵大树的某个大树枝中的分支。  “锺姓多源论”和 “锺姓一源论”的分歧,就在于:“钟姓一源论”认为,钟姓只有一个分枝,这根分枝的始端就是钟姓的始祖公孙钟离或钟仪; 而 “钟姓多源论”认为,钟姓有多个分枝,每根分枝都有一个钟姓的始祖,他们分别是钟仪、钟建、钟接、钟气,而且他们并不是都发端于同一根大树枝。
    对姓氏寻源,我不倾向于以江河做比喻,但也不反对以江河做比喻;道理很简单,因为江河是由最长的主流和各条较短的支流“集合”而成的。毫无疑问,河流的“集合”和树木的“生长发育和繁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河流中的一滴水,或者说是树木上的一片叶子。叶子和人一样是各自分开的,每片叶子都可以顺着它的枝条往主干方向寻找到它的生发经过;而溪流中的一滴水汇入大河之后,你还能够在长江下游找到这滴水和它的流动轨迹吗? 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河流只能考察它的分支和它的远端源头,而叶子的固定性则能决定它和树枝树干之间相当明确的隶属关系。而人与先祖之间的隶属关系就像叶子与树枝树干之间的关系一样脉络分明。
    锺亞山先生在其文章《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中是更倾向于以江河做比喻。他说,钟氏姓氏好比长江一样“源遠流長”,因为定义江河是以“源以遠準,流以長繩”,他用江河的最远源头来比喻,以证明他定最早立姓为钟的公孙钟离或钟仪为全球钟姓人的始祖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个比喻有失偏颇,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生育繁衍”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长江有许多支流,如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湘江、汉江、赣江……等,长江的最远端在金沙江上的沱沱河的上游,源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显然,说长江之源头在沱沱河上游的各拉丹冬雪山没有错,但说钟氏也像长江一样,是源自最早立姓为钟的公孙钟离或钟仪,这无疑是错的。因为按照“锺姓多源论”的说法,后来立姓为钟的钟建、钟接、钟气,并不是钟仪的直系血缘子孙,尽管他们都姓钟;这就像乌江、湘江、赣江不是发源于金沙江的沱沱河一样,尽管它们都属于长江。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长江拟人化。如果我们问流经南京长江大桥下面的滚滚江水:你们来自于何处? 它们的回答肯定是不同的,例如,它们有的会说是来自嘉陵江,有的会说是来自乌江,有的会说是来自湘江,有的会说是来自赣江,肯定不会都说是来自沱沱河!所以,江河“源以遠準,流以長繩”的定义,就决定了姓氏的血缘源流最好不要用江河的源流来比喻,因为江河之水没有“生长发育”的直系属性。
    很明显,坚信“锺姓一源论”的锺亞山先生在《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中大谈江河源流,以“源以遠準,流以長繩”来证明钟仪是钟姓的唯一始祖,是值得商榷的;而同样坚信“锺姓一源论”的钟大元先生在《追根溯源考<源流> 尊祖敬宗编<宗谱>》中将姓氏源流比作树木,我表示更为赞同,只是我在学术观点上不赞同他的“锺姓一源论”而更倾向于“钟姓多源论”。即我认可钟姓是发端于多个树枝,而不是发端于一个树枝;而且这多个树枝并不在同一根大树枝上,而是分别发端于多个大树枝上;但这多个大树枝又是生自同一棵树(黄帝)的主干上,而不是生自另一棵树(炎帝)的主干上。
    但是,滚滚长江的众多支流,却为“钟姓多源论”做了最好的比喻。沱沱河的水流到下游可以接纳乌江、岷江、湘江、汉江、赣江,为什么在将近三千年的钟姓长河里就只能有最早立姓为钟的钟仪,不能有后来立姓为钟的钟建、钟接、钟气呢? 或者说长江可以由多条支流“集合”而成,为什么钟姓就不能由多个支系“集合”而成呢?难道钟仪姓钟之后,其他人就不能改姓为钟了吗? 谁要是改姓为钟了,就一定要认钟仪为自己的祖宗?


    钟亚山先生于2016-1-3发表在“颍川钟氏网>钟氏论坛>百家争鸣”上的文章《也談姓源——兼答锺勝宗親》(写作时间为2016-1-1)中,提到了我的文章《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但却没有对我在文章中向他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十几个问号”做出正面的回复。而是在其文章中坚持了他在2015-11-19的前文《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的观点——钟姓是一源的,而且还以孔姓为例说明其正确性。既然亚山先生对“几个问题的十几个问号”避而不答,说明他创造出来的问题连他自己都觉得是难题而难以回答,所以只好专谈姓源,那么,我也应知趣,顺其自然,只谈姓源问题。
    因为我在《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已经谈过姓源问题,但不深入。既然亚山先生要跟我谈姓源,那我就谈深入一些,以加深切磋,那本文的标题就叫《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吧。
    首先必须对“姓源”进行定义,定义“姓源”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就会各说各的,可以为狡辩找借口。我在《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对“源”做了定义:姓氏的源头就是立姓的始祖。始祖的定义就是:“因为某个原因,选择了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改为第三姓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后代也沿用该第三姓,他就是第三姓的启姓始祖”(见拙文《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显然,如果这个“第三姓”早已存在,则他就为该“第三姓”增加了一个源流;如果这个“第三姓”原本是没有的,则他就是该“第三姓”的最早源流即第一个源流,其他后来加入这个姓的就是第二个第三个源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姓氏可以有一个始祖也可以有多个始祖,即一个姓氏可以有一个源头也可以有多个源头;或者说,最早的始祖不能代替后来的始祖,最长的源头不能吞没后发的源头。
    亚山先生在《也談姓源——兼答锺勝宗親》中说:“……提出和認爲‘姓氏多源’的人,我懷疑他連‘源’字的最起碼的概念也還未弄清楚。源者,事物發生的起始者矣。嚴格說來,一個宗族衹有一個始祖,一個源;而姓衹不過是這一族群以區别于另一族群的符号而已。因此,代表這一族群的姓源也衹有肇姓始開姓的那一個,不能也不會有其他。”
    无疑,亚山先生的这段话的后二句,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却是错误的。因为他这是以 “源以遠準,流以長繩”的江河之最远源来套姓氏之源。  他认为钟仪是最早立姓为钟的,钟仪就是钟姓唯一的始祖,其他后来立姓为钟的钟姓人,都成为他的直系血缘后代。就像是长江的源头是沱沱河,他认为长江的其他的支流如乌江、岷江、湘江、汉江、赣江都不能够有源头,都必须认沱沱河为源头。我想,河流之源绝无血缘问题,姓氏之源则必有血缘问题。江河可以“源以遠準”,支流之源我们可以不认其为源,难道姓源也必须是“源以遠準”吗?! 难怪亚山先生只谈江河不谈树木,原来他要的是以长江的最远端沱沱河为源头,并让乌江、岷江、湘江、汉江、赣江都失去自己的源头!  我认为,人类繁衍所具有的血缘属性,让姓氏源流的“生发”过程在本质上说更像是一棵树,而不是更像如长江那样的一条河。
    在同一篇文章中,亚山先生很讨厌我称呼他叫“先生”,没有称呼他叫“宗亲”。其实,在我的文章中,我称呼所有人都叫“先生”。我认为在文章中称呼他人“先生”是对他人的尊重,而称呼“宗亲”更适用于宗亲会议或者书信往来。所以,对我的这种用字习惯,敬请亚山先生给以理解。当然,这是文外话,还是回到文章的主题吧。


    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姓氏都是多源的。钱文忠教授在电视台主讲的《百家姓》,几乎所有的大姓都是多源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是战乱频仍也存在着王室内斗,造成各个姓氏都有可能存在改姓、赐姓,以及老百姓中的入赘、过继、领养、走失、盗抢婴儿等问题出现。入赘、过继、领养、走失、盗抢婴儿等与 “香火继承”有关,被老百姓直接用于“血缘”上的接续和继承;而改姓、赐姓则与“政治”有关,或被惩罚或被嘉奖,其中饱含着“耻辱”和“光荣”。所以涉及皇帝赐姓及避难改姓的记载在史书谱书中最为多见。例如历代皇帝为许多外姓功臣赐以皇帝姓,这些来自外姓的功臣就分别成为皇帝姓的分支而成为始祖。正如亚山先生在《也談姓源——兼答锺勝宗親》中所说:“……唐宗漢主以賜姓獎賞有功人員,有時一次竟賜姓十數甚至數十人。”这就是皇帝赐姓。  但是最有意思的是,亚山先生接着说,“那麽這些有功的外姓人改姓劉、李後就能成爲劉、李的姓源啦? 劉、李旺族也能承認他們爲劉、李的祖宗? 顯然不可能! 它決不可能成爲源,衹不過是流淌着的姓氏長河中的一個小小的、隐藏着異姓符号的支流而已。”
    这段话就证明,不是别人,正是亚山先生自己对“源”的认识有问题!
    我认为,这些改姓为劉、李之後的外姓人,只要他们的后代保持姓刘、姓李,他们就当然是劉姓和李姓的新增姓源,因为这些外姓人符合了我在《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的始祖的定义,他们都是劉姓和李姓的始祖(“始祖”就是“源”),但不是劉姓和李姓的最早始祖(即他们不是最远之源)!当然,劉、李旺族这一系不会承認他們爲自己的祖宗,但这些改姓为劉、李的外姓人的后代就一定会认他们为劉、李的祖宗。
    亚山先生的这个类比,也完全适合我们钟姓;其差别在于:劉、李是赐姓,钟是改姓。钟姓除了最早立姓为钟的钟仪是钟姓的始祖外,钟离接为避父难而改姓为钟,他就“加入”了钟姓的行列成为这支钟姓的始祖;周末宋国的公子烈因为国亡家破而避难改子姓为钟离姓,他加入了钟离姓的行列成为这支钟离姓的始祖,后来他的曾孙钟气因父亲为其改立为钟姓,钟气就成了又一支钟姓的始祖。
    赐姓和改姓的差别是:皇帝赐姓是使外姓人“光荣”地自愿改成皇帝姓以显荣耀,避难改姓则使本姓人被迫“耻辱”地改为他姓以求生存。  即使是现代人也是如此,按照始祖的定义(见拙文《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所述:“因为某个原因,选择了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改为第三姓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后代也沿用该第三姓,则他就是第三姓的启姓始祖”),那些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只要通过改名换姓(这里一定要强调是他自己独立“换姓”!而不是入赘或过继)能够逃过惩罚隐藏下来并繁衍后代,他也必定是新姓的始祖。所以一个姓氏有多个始祖就不稀奇。 而那些认为一个姓氏只能有一个始祖的人,其实是因为无知。我在编家谱之前,我自己就一直认为一个姓氏应该是只有一个始祖的;是后来钟蔚伦先生的《钟姓史话》告诉我,许多姓氏都是多源的,我们钟姓就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所以我们不要自己无知还要不懂装懂去笑话别人无知。(显然,我在这里说“无知”,请亚山先生不要对号入座认为我在讥讽你老人家无知。我说的“无知”指出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就像我的不懂装懂,也像你的只认远源不认近源,其中绝对没有讥讽的意味。)
    如果亚山先生所说:“……唐宗漢主以賜姓獎賞有功人員,有時一次竟賜姓十數甚至數十人。”若是事实,就足以证明,李姓和劉姓都是多源的,其姓源甚至可能多达几十个! 李姓和劉姓在目前中国姓氏人口排序中居于第一位和第四位,这正好说明,是唐宗漢主的賜姓行为,让李姓和劉姓成为中国姓氏人口最多的大姓的。


    亚山先生说:“爲進一步說明問題,我們不防把中國曆史最長、也是較爲完善的《孔氏宗譜》作個對照。”
    他的这个对照对得真是好!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鼻祖,他的那套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理论非常适合封建皇帝对天下百姓的统治需要,得到历代皇帝的加封成为“至圣先师”,并让他的后代(即“聖裔”)享受到历代朝廷给予的優厚待遇。结果,在孔氏宗族史上,曾经引起了大量僞冒与孔子同宗的現象。那么,孔子的後裔怎麽解決這些難題呢?
    亚山先生说:“他們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根本沒有把那些爲尋求‘累朝優禮’、‘與常人異’的待遇,在孔氏宗族史上引起了大量僞孔冒宗的僞孔族群看成‘姓氏多源’,而是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稱爲‘外孔’或‘僞孔’。作爲聖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稱‘内孔’或‘真孔’,這裏的裏外、真僞,是以聖脈的流傳作爲對照的。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譜,必須獲得衍聖公的批準,加蓋衍聖公府大印後才能成立。各級官府主要根據衍聖公府钤印的有無,來判斷内孔與外孔,決定是否給予優免差徭及有别于齊民的特權。”
    这就是说,孔子的子孙是“内孔”、“真孔”,其他同姓不同宗的孔氏则稱爲“外孔”、“僞孔”。这正好说明孔姓是多源的。“内孔”所以要把“外孔”加以区分,目的是不让“外孔”享受到“内孔”的特权,从而让衍聖公府的大印保证了“内孔”的“纯洁”,让那些想混入“真孔”的人望而却步不敢改姓孔罢了。
    亚山先生在文章后面的14楼给台湾的读者钟银昌先生的答复中说:他研究的結果是“肇姓始祖、姓源衹有一個,《宗譜》無多源,多源則不是《宗譜》”(其实这段话在原文中总结孔氏家譜的两点啓示时已经说了,但只说是“啓示”,未说是“研究結果”)。 我就觉得奇怪了,孔姓是多源的,不过是“内孔”只有一源而“外孔”却可能有几源,而且只有“内孔”才是“真孔”。钟姓可没有孔姓那样富贵尊荣,但同样也是多源的。那么,亚山先生认为哪一系钟姓才是“真钟”呢?按他的《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只有公孙钟离或钟仪才是“真钟”,即钟仪才是钟姓的唯一始祖,从而实现其“肇姓始祖和姓源衹有一個”的认定。  至于他说的“《宗譜》無多源,多源則不是《宗譜》”这句话,也对也不对,明显是个陷阱。所谓对,它符合各地一源一系族谱的实际;所谓不对,就是我们要编的是《中华鍾氏宗谱》,不是某一系的《宗譜》。《中华鍾氏宗谱》不但要包含多源的汉族钟姓,还要包含少数民族的钟姓,是多源多系宗谱的集合。将这句只适用于一源一系族谱的话用到多源多系的合谱上去,实际上是在偷换概念。  亚山先生用这样一句话的目的,是想证明他的全国钟姓一系论是正确的,就是要将钟接、钟气都变成钟仪的直系血缘后代,从而完成钟姓的“大一统”。即他在《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中推出的“一源3.0版”。  我终于明白,“《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于 2014-5-10发出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要以“一源论”来编《中华鍾氏宗谱》,原来是有这样的“研究結果”做支撑的!
    既然钟姓只有钟仪才是“真钟”,为什么还一定要拉上钟接、钟气这些“僞钟”呢?因为钟接、钟气才是目前钟姓人口的主流,即他们人多,只有拉上他们才能壮大“真钟”钟仪的声势!  这和孔姓正好相反,“真孔”不想让“僞孔”享受历代朝廷给予的特权而排挤“僞孔”,而“真钟”则为壮大自身的声势需要包容所有的“伪钟”!
    显然,亚山先生的“姓氏肇姓始祖和姓源衹有一個”这个研究结果是一个不符合事实的伪命题,是不成立的。我们就拿全国人口数量排名第一位的李姓来说吧,既然亚山先生自己承认,李唐皇帝单赐姓给外姓人可能就有几十个,即一下子就为李姓增加了几十个姓源,试问,当拥有9000多万人口的李姓人要编《中华李氏宗谱》的时候,李姓能编成一源的吗?


    今天,亚山先生的文章终于让我们找到了“锺姓多源论”和 “锺姓一源论”对“源”的认识上的差别。 差别在哪里呢? 在于: “一源论”认为,只有最早立姓为钟的人才是始祖才是“源”,后来立姓为钟的人则不是始祖不是“源”,只能让他们变成最早立姓为钟的钟仪的后代,而且是直系血缘后代。而这个结论是“多源论”所不能接受的。
    除了“源”之外,还有一个血缘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一源论”认为,钟建、钟接、钟气都是钟仪的直系血缘后代,钟仪是钟建、钟接、钟气的直系血缘爷爷;而“多源论”则认为,钟建、钟接、钟气都不是钟仪的直系血缘后代,钟仪根本不是钟建、钟接、钟气的直系血缘爷爷,即他们的源出各不相同。我们只有通过争论解决好这个与血缘相关的根本问题,“一源论”和“多源论”的分歧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锺姓多源论”和 “锺姓一源论”对“源”的认识上的差别,以及对钟仪与钟建、钟接、钟气的血缘关系的互不认同,是编写《中华钟氏宗谱》的最大障碍。为此,我在《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及之前的多篇文章中都已经提过了。那么,作为在《关于宗族姓氏起源及钟姓肇姓源流推究论证》中推出了“一源2.0版”、又在《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中推出了“一源3.0版”、已经是当今“钟姓一源论”的代表人物的亚山先生,你是否还要坚持你在《也談姓源——兼答锺勝宗親》中的观点? 我还要再问的是:你认为将于今年(2016)出版的首部《中华钟氏宗谱》,还能够用“钟姓一源论”(定钟仪为始祖,将钟建、钟接、钟气都定为钟仪的直系后代)来作为总谱的宗旨去编写吗? 我已经想好了,如果首部《中华钟氏宗谱》真的按你的“一源3.0版”去编印出版的话,我的下一篇文章的标题应该是“指鹿为马的‘中华钟氏宗谱’”(注:我在这里用引号不用书名号,目的是不希望让它成为事实)!
    亚山先生在《也談姓源——兼答锺勝宗親》中,其最后一段话说:他有一個願望,希望能在下次宗譜交流會上能与锺勝宗親見面,让我們的認識走向統一。我想,我已经在前一篇文章《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中说过:我不认识多源派和一源派中的任何一个人,也不认识钟姓委员会和宗亲总会的任何一个成员,这是我的“优势”;所以,我要保持和利用这个“优势”,决定今后不参加这类会议,以免因为开会认识了因为要照顾双方面子而影响我的中立判断。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钟姓委员会、宗亲总会及参加宗譜交流會的任何一个成员,他们对钟姓谱的认识哪一个不比我这个古史盲要知道得多清醒得多,他们为什么不参加我们在网上的姓源讨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噤若寒蝉? 就是因为他们彼此太熟识要照顾双方面子而不敢得罪人。见面等于封口。而我现在就没有这个顾虑。因此,在“一源论”和“多源论”的观点没有统一之前,我不会去参加这类会议。请亚山宗长见谅。我祝愿亚山宗长(今年82岁)长寿,也祝愿我自己(今年66岁)长寿,让我们将来能有见面的那一天,但愿和相信那时候,“一源论”和“多源论”的观点已经(或者基本上)统一了——不管钟姓最终是一源的还是多源的——我在盼望着这一天的尽早到来!


    据《钟姓史话》和《钟史文选》,钟姓是多源的。钟姓到底是多少源呢? 我在这里就不重述了,因为我在拙文《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已经介绍过了。当然,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钟姓源流,文中的内容都来自《钟姓史话》和《钟史文选》。
    由于“锺姓多源论”和 “锺姓一源论”还在争论中,在拙文《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里,我已经将“两论”的争议要点做了罗列。因此,钟姓到底是多源的还是一源的,目前尚无定论。但以我目前对钟姓源流的了解来看,我更相信钟姓是多源的,如果一定要表明我相信的程度,大概是八成信多源,二成信一源。事实上,我对钟姓源流问题的探讨和认识方面的文章,几乎全都登在“钟氏天空>颍川堂钟姓史话>钟姓源流”的栏目中了,为此,我欢迎对钟姓源流有研究的宗亲给予指正。
    福建武平的钟春林先生最近编辑出版了《锺史探源》一书,这是收集了好几个人的文章结集出版的。书中主要选用了《锺史文选》的作者锺敬和先生以及《锺姓源流史》的作者钟春林先生的文章,他们俩对钟姓姓源的论述是《锺史探源》的重心。当然,书中也收录了我发表在网上的十余篇短文(见如“钟氏天空网”或“钟氏宗亲网”),这些短文其实是我学习《锺史文选》和再版《锺姓源流史》的心得以及我据此对他人文章的评论。
    我在此再次声明:除了家谱外,本人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外地的实谱,能看到的只是网上的文章和几本介绍钟姓的谱书,如《钟姓史话》、《钟姓源流史》、《钟史文选》等。尤其是《钟史文选》,它不但有自己的新内容,还纠正了前几本谱书之错误,故我信之。因此,我的文章的许多观点都是采信了《钟史文选》的,并引用了它的内容。我是编谱的单干户,完全靠着个人有限的能力,又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撑,故只有这个选择。如果有谁证明锺敬和先生的《钟史文选》是错的,那么我的那些与《钟史文选》相同的观点也是错的,特别是在钟姓姓源的问题上,就更是如此——因为我早就说明,我没有研究过古代史(今后也不会去研究它),也没有研究过钟姓的源流,所以,我如果错了,我不会为自己的错误去辩护——因为这些观点本来就不是我的。在我的文章中,当我引用锺敬和先生的观点时,通常都会用“据《钟史文选》……”加以指明。显然,我信了《钟史文选》,并不敢要求我的读者也信《钟史文选》,信或不信必须由读者自己去判定。如果有人在观点上与锺敬和先生有冲突,又不敢找他理论,转而寻找我的弱项用你的古史古文知识通过引经据典找我理论,那你就是有意要找错对象了。所以,我要提醒那些在观点上与锺敬和先生有冲突的人,应该找同样具有古文古史功底的锺敬和先生去理论,才能显示你的君子风范。


    广东龙川县 钟胜 2016-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