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7|回复: 0

泥塑艺人刘沅声:用泥土凝固客家乡土情怀(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3 1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沅生泥塑作品:客家大喜-迎亲(长380cm宽25cm高40cm)
刘沅声在作品里倾注了很多客家情怀。
刘沅声的作品栩栩如生,很受欢迎。

  薪火相承,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面谱”版聚焦这样一批人士,他们或是手工制造者、或是悬壶济世者、或是金融才俊……他们子承父业、传承行业精华。守一份寂寞,留一份绚烂。

  文、图:张映武

  泥塑,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主要以人物、动物造型为主。刘沅声是一位来自民间的泥塑艺人,20多年来,他深深“扎根”在传统泥塑艺术中不断探索创新,用泥塑记录着日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俗民情,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客家乡土文化。

  百货店老板喜爱“捏泥巴”

  手拿烟筒的老人给小孩讲古的场景、热闹迎亲的场面、背着小孩耕作的客家妇女、灰瓦土墙弧形排开的客家围龙屋……这一件件用泥土捏成的作品,虽然没有华丽的色彩做点缀,但它们的造型生动形象,勾起了许多人对过去乡村生活的回忆。

  让人惊讶的是,作者刘沅声的身份是一名小百货店的老板,泥塑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刘沅声出生于梅县南口镇的一个村庄里,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他自幼喜好画画,高中时在当地一家有名的学校学习美术,虽然后来未能考上大学继续深造,但他多年来一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捏泥人,用泥塑的这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在店铺闲暇时,刘沅声总不忘拿起手边的泥巴,捏出泥板凳、玩耍的小孩、劳作中的农夫等模型,研究完后他又将模型打碎,重新创作新的模型。“捏泥巴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要把泥巴捏好并非易事,比如在捏泥人时,要综合考虑人物的神态气质、衣着服饰、肢体动作等因素,需要在创作中反复琢磨。”刘沅声告诉记者。

  每次做泥塑前,刘沅声都习惯将脑中构思的模型画在纸上,有时突然想到好的创意,他就即兴边画边捏泥巴,连店里的收银纸、彩票纸也被他当成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人物造型。刘沅声认为,泥塑技艺的提高需要反复地练习和钻研,他经常钻进店铺的楼上,对着泥巴一捣鼓就是大半天,天寒地冻时,他的手在冰冷的泥巴中都冻裂了,但他只是简单地缠了点胶布,继续投入创作。经过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他的技艺日渐成熟,制作的泥塑越来越受欢迎。

  越少用工具说明功力越深

  刘沅声的泥塑作品题材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客家历史题材;二是客家风情风物题材,如砻谷、放米、四手茶、讲古、鸡公车、家和万事兴等主题作品,看着他的泥塑作品,人们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客家风情的故事集。

  刘沅声没有自己的工作室,他做泥塑时使用的工具很少,一个石转盘、几支铁签、一支铁皮条,这就是他创作的主要工具,懂这行的人都知道,真正高水平的泥塑家是不靠工具的,越少用工具说明功力越深。回顾过往的创作经历,刘沅声的谈话中充满了艰辛,在做泥塑初期,刘沅声也试过很多加工工具,还自己制作了一些工具,如牙刷柄磨尖、把铁皮削尖、用圆珠笔上色等,但他觉得做出来的东西很粗糙,人物很呆板,这让他一度感到迷茫。后来经人指点,他逐渐意识到,“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这才是泥塑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刘沅声后来一直坚持用纯手工制作。

  尽管刘沅声常年在创作,但他加起来的作品也就100多件,这是因为刘沅声经常将自己不满意的作品都捶碎重来,比如,近期他为了做出一辆满意的风车模型,连续重做了七次。“每件作品我都希望能做到更好,有不满意的地方我将其捣碎、和成泥巴重新开始,一件作品反复制作多次是常事。”刘沅声告诉记者。

  他严谨的创作态度也为他带来一些荣誉,这些作品获得了广东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等,并在香港、珠海、澳门、广州、深圳等地巡展,深受人们欢迎。

  每件作品

  都是独一无二的

  用泥土来表现传统的客家风情,是刘沅生多年来的追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刘沅声从小是听着父亲的“讲古”长大,他对客家乡土和民俗文化有着特别的情感。他的很多系列作品如《讲古》中拿着烟斗的老人就有他父亲的影子、《劳作篇》中磨豆腐的父母、《脊梁》中驮着孩子翘首南望的阿婆等,大部分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再现。

  刘沅生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经常跟着母亲去市集,对于街上的商贩神情动作、挑担叫卖的姿态、老阿婆背孙子逛街等旧时场景都记忆犹新,而现在已很难看到那些场景,他希望以泥塑这种方式来记录旧时生活的足迹,唤回人们记忆中那些美好的东西。现在刘沅生每到一处,都会去寻找古老的客家物件、房屋,访问老人,了解客家的风俗习惯,有时为寻找创作素材,他还放下家里的生意奔波各地。

  与陶瓷工艺不同的是,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看上去线条粗犷、颜色平实无华,但却有股灵气、生命力在里面,2008年,知名的雕塑大师潘鹤在中国客家博物馆见到他的作品后,赞不绝口,称他的作品“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留给千秋万代”。“泥土就是呈现乡土情怀最好的载体,我并不刻意去追求手工技艺,而是以表现内容、情感为主。”刘沅声说。 刘沅声的泥塑颇受欢迎,曾经有人想投资进行翻模大批量制作,将其开发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但被他拒绝了。而就在不久前,刘沅声家里的店铺因为合同到期已停业了,主要的经济收入也失去了来源。但刘沅声认为,一旦翻模制作,作品将流俗于普通工艺品,“自己作品的价值不是体现在金钱的多少,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收获。”

  刘沅声告诉记者,今后将继续制作反映客家乡土文化的泥塑作品,并把作品拿到更多的地方去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乡土文化,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敢于吃苦,加入到泥塑的行列,将家乡的乡土风情传递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7: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